名词解释 “极点” 在线等答案!

作者&投稿:向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教育和学习的区别~

教育和培训的本质区别导致两者存在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心点的区别
教师、学员和管理者都是教育和培训活动的主体,但教育和培训的中心点是不一样的。教育强调的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课程和教学内容是学校规定好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因此,教育的中心是教师。
在培训活动中参训者都是成年人,他们都有一定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他们之所以参加培训不只是为了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能力和提升发展空间。对他们来说培训活动强调的是参训者需要什么,参训者能够通过培训真正学到什么,培训师就应该传授什么,而不是培训师愿意教什么就教什么,因此,培训的中心是学员。
二、学习内容的区别
教育提供的教学内容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培训强调的则是与企业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三、过程的区别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个人为导向的过程,个人在接受教育前对学什么专业和毕业后做什么会有很多选择,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张扬自己的个性。
培训的过程则是一个以企业工作和任务为导向的过程,你一旦进入特定的企业之后,企业会要求你在某个工作岗位上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相对的稳定,并要求你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与企业规范保持统一,认同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你不可再率性而为,你的个性可能会相对受到制约,你的特长也可能会在一段时期内得不到发挥,你需要去适应新的环境并很快地融入到企业生活中。

拓展资料培训就是培养+训练。就是通过培养加训练使受训者掌握某种技能的方式。目前,国内培训主要以技能培训为主,侧重于行为之前。 为了达到统一的科学技术规范、标准化作业,通过目标规划设定、知识和信息传递、技能熟练演练、作业达成评测、结果交流公告等现代信息化的流程,让受训者通过一定的教育训练技术手段,达到预期的水平提高目标,提升战斗力,个人能力,工作能力的训练都称之为培训!
培训是给有经验或无经验的受训者传授其完成某种行为必需的思维认知、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可知,职场正确认知(内部心理过程的输出)的传递效果才是决定培训效果好坏的根本。

终身学习与教育的四大“支柱”
[ 2006-6-8 15:58:31 | By: 小猪 ]

(一)

学会求知(Learning to know),“知”在这里不只是指“知识”,而且是指广义上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对象包括人类自身及其主观世界,也包括自然、社会的外部世界。“求知”则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无终点、在实践和认识的无限往复中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过程。而“求知”的手段,从口头传授到文字印刷,从广播电视等声像技术到“信息高速公路”,已发生了多次革命性的变化。“求知”的环境,则从家庭、学校扩展到整个社会,继之以“网上一代”痴迷的“虚拟学习环境”。

学会求知已远远超越了从学校教科书和教师课堂讲授中汲取人类积累的知识,而包括了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了解各种社会关系、民族的文化观念等等,学会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即知道积极意义上的“为人处世”。因为人首先是一种社会存在。因而,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是“学会求知”的本质内涵。

学会求知就是“学会学习”本身,即学会掌握认识(即“知”)的工具,掌握终身不断学习的工具(包括演绎、归纳、分析、组织知识的工具),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选择信息、管理信息,同时学会掌握应用知识于有意义的实践的手段。因为现在学习的很多书本知识,有一部分将在未来迅速变化的社会中逐步过时,而将来迫切需要的很多知识又无法在今天预见,更不可能在有限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完全学到。因此,“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学会求知的方法远胜于求得知识本身。

学会求知,要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有探求未知的热情,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科学的人文精神,掌握举一反三的科学方法。总之,学会求知就是要使自己成为“终生的科学之友”。

学会求知,要注重通过普通教育打下宽厚坚实的“通才”基础。与此同时,又需要通过专业教育,在一二个领域向科学的深度进军。

学会求知,离不开教师。“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这是古今中外教学经验的总结。师生关系将永远是“求知”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学相长”的古训将永远不会过时。学生的自主性、批判性、创造性学习,要与教师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很好地结合起来。要知道,即使是最先进的“人机对话”、多媒体技术也无法代替和超过生动有效的师生交流。这里还应指出,在未来的“学习社会”,教师的作用将有很大的变化,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每个人将同时是教师和学生。

学会求知,不能在学校教育中一次完成。传统的“上学——工作——退休”的线性教育模式和人生阶段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而必须代之以“学习——工作——学习”、工学交替、循环往复的多维教育模式。因此,“求知”将是一个在认识和实践之间无数次反复、不断“完成”而又重新开始的过程。即使是高等学府,也只是“求知”路上的一个站点;即使戴上了“博士”或“导师”的桂冠,也只是一个新的“求知”阶段的开始。

(二)

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与学会求知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两者可以说是“知”与“行”的关系;如果说前者的目的在于认识世界(包括人自身的主观世界和社会的自然的客观世界),那么,后者则旨在改造世界。

与“知”(know)一样,“行”(do)也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多义词。传统意义上的“学做”,更多地与通过职业技术训练养成劳动技能联系在一起,与应用在学校所学知识于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联系在一起。现在意义上的“学做”,要着眼于21世纪知识经济对劳动力的要求和终身学习社会对公民的要求,从更深的层次上去把握。

对于将要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人的今日学子来说,“学会做事”至少具有三种新的涵义:

(1)在未来“生产”过程日益“非物质化”、日益“智力化”的知识经济中,“学做”将从学会掌握某种职业的实际技能,转向注重培养适应劳动世界变化的综合能力(个人素质),其中包括狭窄的劳动技能以外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风险精神、交流能力等。
(2)在以知识、信息为基础的服务业(包括金融、咨询、管理服务和教育、卫生、社会服务等)将占越来越大比重的未来产业经济中,人与物质和技术的关系将降至次要地位,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服务”的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将居于首要地位。因此,“学做”主要不是指获取智力技能,而是指培养社会行为技能(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解决人际矛盾、管理人的群体等能力),而这些技能主要不是从课堂上和书本中去学习,而更多地要从工作实践和人际交往中去培养。

(3)在一个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的经济中,建立在竞争和价值规律基础上的资源配置和重新配置,将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在成百企业萎缩、破产的同时,更有成千企业兴起、发展。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将有越来越多的职业被淘汰,与其相应的职业技能也成为昨日黄花;而新的、今日还无法预见的职业将陆续产生。一个人多次变动工作或劳动场所将是常事。对于后进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的活力将有一大部分来自“非正规”经济部门、众多小企业在这种世界性的职业变动潮流中的适应能力和企业潜力。在这种背景下,学会做事与其说是掌握胜任某项具体工作的“本事”,毋宁说是在“求知”过程中养成的科学素质的基础上,培养适应未来职业(工作)变动的应变能力、在工作中的革新能力,以及在具体的市场环境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自己当自己老板)的能力。从广义上说,学会做事就是要学会以首创精神能动地参与广泛而生动的发展过程。

(三)

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是在全球化将成为21世纪重要特征,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互相依存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命题。它的原意是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共同工作。

学会共处,有着同样深刻的内涵。学会共处,首先要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尊重他人。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使学生了解人类本身的多样性、共同性及相互之间的依赖性。了解自己是认识他人的起点和基础,所谓“设身处地”,就是讲的“由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教育作为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注重从了解他人、他国、他民族的过程中更深切地认识自己,认识本国、本民族。这种了解和认识,始自家庭,及于学校,延至社会,推而广之于国际社会和各国人民及其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等,并从这种深入的了解之中,培养人类的尊严感、责任心、同情心和对于祖国、同胞和人类的爱心。

学会共处,就要学会关心(to care),学会分享(to share),学会合作(to work with others)。我们一方面要倡导在法律规范内的公平竞争,利用其有利于发挥个人首创精神和提高经济效益效率的积极方面,另一方面更要发扬和倡导先人后己、毫不利己、互相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学会共处,就要学会平等对话,互相交流。平等对话是互相尊重的体现,相互交流是彼此了解的前提,而这正是人际、国际和谐共处的基础。也因此,学会表达、交流的技能,确立平等对话的价值观念和态度,是学会共处的重要学习内容。

学会共处就是要学会用和平的、对话的、协商的、非暴力的方法处理矛盾,解决冲突,这对于人际之间、群体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矛盾都同样适用。

学会共处,不只是学习一种社会关系,它也意味着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到当代世界倡导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无不指明了学会与自然 “共处”的重要性。这种学习,像其他学习一样,也包括了知识、技能和态度、价值观念的习得和养成。

学会共处,主要不是从书本中学习,它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参与目标一致的社会活动,学会在各种“磨合”之中找到新的认同,确立新的共识,并从中获得实际的体验。因此,学校和社会应提供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从童年起就能参与合作性的活动,包括体育、文艺和社会公益劳动。

(四)

学会做人(learning to be)是建立在前三种学习基础之上的一种基本进程,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

“学会做人”是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报告《Learning to Be: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中译本《学会生存》)的主题思想。它的立论基础就是对教育目标的阐述:“发展的目标是人的完整实现(the complete fulfilment of man)”,是人作为个体、家庭成员、社区成员、国家公民、生产者、发明者、创造性的梦想者等具有丰富内涵的个性的完整实现。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重申了“Learning to Be”报告的主题思想,强调了“教育必须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它又发展了1972年报告的思想:

(1)把着眼点从教育转向学习,从外部的“教”转向内在的“学”,强调教育的使命就是使人学会学习,借以充分发掘每个人的所有潜力和才能,因为学习就是人类的内在财富。

(2)21世纪更需要多样性的个性,而这种多样性正是社会创造力和革新活力的保证。教育是非常个体化的过程,同时它又是构建社会互动关系的过程。因此,学校要给儿童和青少年各种可能的发现机会和实验机会,以及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机会,防止教学的功利倾向。

学会做人在这里超越了单纯的道德、伦理意义上的“做人”,而包括了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际、亲和、合作、审美、体能、想像、创造、独立判断、批评精神等方面相对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会做人与我国教育方针强调的“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相吻合,正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目标和终身学习的最终目标。

(五)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如果说前两者更多地是在传统的教育中充实了新的内容,那么,后两者则是着眼于21世纪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全新教育目标。所有这四种学习,既不限于某一人生阶段,也不囿于家庭、学校或社区等某一场所。它们正是建立未来终身学习社会的四大支柱。

要深切理解和把握这四种学习的有机联系,有赖于对教育的重新思考。面对21世纪的挑战,必须改革教育的体制、结构、内容和方法,也要改变人们对教育纯功利主义的期望。教育应被看作是激发学习的过程,是一种终生的整体经验。未来的经济是知识经济,它建立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更新知识的基础之上;未来的社会是学习社会,在一定意义上,每个人都是终身学习者,而这种学习不再只是完成某种功利目的、实现经济回报的手段,它同时将成为人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成为高质量生活的有机部分。因此,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正是实现我国跨世纪教育振兴计划目标的基石,是建立未来终身学习社会的四大支柱。

在长跑过程中,有一段时间身体感到特别难受,出现胸部发闷、呼吸困难、心跳、腿软、头晕恶心、步子发沉等现象,这就是生理学上所指的“极点”。它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极点”是怎样产生的呢?它是人体从安静状态转入到运动状态时,身体的各个器官未能很好配合,尤其是心脏和呼吸器官的活动未能适应肌肉、骨骼等运动器官活动的需要,引起大脑皮层工作的紊乱。同时,由于人体在或活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乳酸等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氧化和排除,并越积越多,为了吸入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呼吸越加急促,心跳更加频繁,大脑皮层受到这种过度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性遭到破坏,因而出现了上述“极点”现象。
“极点”出现之后,经过一个很短的时间,由于内脏器官的活动逐渐适应了运动器官活动的需要,大脑皮层工作正常起来,上述各种难受的感觉随之消失。此时,跑的动作转为轻松自如,这就是运动生理中的所谓“第二次呼吸”。
“极点”出现的迟早和人体反应的强弱、持续时间的长短、人们的体质、锻炼水平和运动强度紧密相关的。运动强度大,锻炼水平低,体质较弱的人,“极点”出现早一点,反应强一些;反之,则会出现迟一点,反应小一些。
减轻和克服“极点”的办法,首先要在长跑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运动。平时应坚持刻苦锻炼,持之以恒。出现“极点”怎么办?它既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就不要害怕和紧张,更不要中途停止运动。可以适当减慢跑速,有意识加大呼吸深度,减少呼吸次数,调整呼吸与动作节奏,并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坚持跑下去。


高明区15575163346: 体育上的名词极点怎么解释 -
仲长李派瑞:[答案] 训练不足及体适能状态较低的人,通常在运动开始后不久(特别是长跑运动),就会有两腿发软、全身乏力,呼吸困难等感觉.在运动生理学中,这种现象称为“极点”或“撞墙”. “极点”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内脏器官的惰性造成的.因为人体从相对...

高明区15575163346: 体育中的名词“极点”怎么解释?体育考卷上的 -
仲长李派瑞:[答案] 运动生理学 训练不足及体适能状态较低的人,通常在运动开始后不久(特别是长跑运动),就会有两腿发软、全身乏力,呼吸困难等感觉.在运动生理学中,这种现象称为“极点”或“撞墙”.“极点”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内脏器官的惰性造成的.因为...

高明区15575163346: 消化 名词解释 吸收 名词解释 呼吸 名词解释 肺活量 名词解释 激素 名词解释 -
仲长李派瑞: 1、消化: 消化:动物或人的消化器官把食物变成可以被机体吸收养料的过程;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物质,在消化酶作用下转变成能溶于水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亦比喻掌握和吸收知识.2、吸收: 吸收:物体把外...

高明区15575163346: 第三章 酶一、名词解释:1.酶 2.酶的必需基团 3.酶的活性中心 4.酶原 5.酶原的激活6.同工酶 7.不可逆性抑制 8.酶的竞争性抑制 -
仲长李派瑞:[答案] 1、酶:指由生物体内活细胞产生的一种生物催化剂.大多数由蛋白质组成(少数为RNA).能在机体中十分温和的条件下,高效率地催化各种生物化学反应,促进生物体的新陈代谢. 2、酶的必需基团:参与构成酶的活性中心和维持酶的特定构象所必需...

高明区15575163346: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名词解释:更新周期、电压变送器、RS - 232、电流极限.都是什么意思!?在线等 -
仲长李派瑞:[答案] 更新周期update cycle 电压变送器voltage transducer 电流极限current-limit

高明区15575163346: “法律解释”的名词解释是什么意思 -
仲长李派瑞: 法律解释指由一定的国家机关、组织或个人,为适用和遵守法律,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政策、公平正义观念、法学理论和惯例对现行的法律规范、法律条文的含义、内容、概念、术语以及适用的条件等所做的说明. 法律解释由于解释主体和解释的效力不同可以分为正式解释与非正式解释两种.正式解释,通常也叫法定解释,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官员或其他有解释权的人对法律作出的具有法律上约束力的解释.正式解释有时也称有权解释.根据解释的国家机关的不同;法定解释又可以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种解释.非正式解释,通常也叫学理解释,一般是指由学者或其他个人及组织对法律规定所作的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解释.

高明区15575163346: 审计学 名词解释 -
仲长李派瑞: 审计学,是研究审计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审计科学就是对审计实 践活动在理论上的概括、反映和科学总结,并用来指导审计实践活动,促进经济发展.由于早期财务审计是以审查会计...

高明区15575163346: 稷下学派的名词解释百度文库 -
仲长李派瑞: 据史载,当时齐国,曾在齐都临淄稷下,造了高门大屋招徕贤土,诸子学派多来云聚,争鸣蔚然成风,成为战国时代最兴盛的国家.“稷下”的来历,一说,因齐都南隅有稷山,临淄在其北侧而得名;一说,齐都临淄西门原有稷门,学宫营造其外,故称“稷下”.由于史书未载清确切方位,今说法不一.然而,齐国设“稷下学宫”的事实是毫无疑义的.当年各国许多不同学术观点的学者,不远千里,前来讲学,进行不治而议的自由辩论,人们称这些人为“稷下先生”.他们各自所集的门徒称为“稷下学士”.

高明区15575163346: 名词解释答题 -
仲长李派瑞: 名词解释的答案应包括概括句、分述部分e5a48de588b6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30363863、影响与作用句(结尾句).可以看出,三段论不是三个段落,而是指有上述三部分构成的完整的答案. 整体上看,三段论的答...

高明区15575163346: 名词解释:穷奢极欲,并造句. -
仲长李派瑞: 解 释 :奢侈和贪欲到了极点.他们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