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赵高谁是导致秦朝灭亡的人

作者&投稿:吉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蒙恬是被赵高害死的吗?~

是,被赵高和李斯联手害死的。
具体资料:
蒙恬是秦国的大将军,齐国就灭在他的手中。后来,秦始皇命令他率兵抵御匈奴等少数民族。在他主持下万里长城得以兴建。秦始皇对此非常满意,经常在许多大臣面前夸奖蒙恬的才能。蒙恬还有个弟弟,叫蒙毅,也做了大官。始皇外出时总带着他,还让他和自己坐一辆车;待在宫里的时候,总让蒙毅在自己身边侍奉自己。此时,蒙恬和蒙毅在秦国的地位是没有人能比得上的。

  始皇在巡行的路上病死。随行的赵高和李斯一起密谋,修改了遗书,想帮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夺取皇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须害死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他们就给扶苏下了一道圣旨,让他自杀。同时也给蒙恬送去了同样的一道旨,因为扶苏与蒙恬的关系十分亲密,赵高怕蒙恬会怀疑,如果他率领手下三十万大军帮助扶苏造反,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果然,蒙恬根本就不相信使者送来的圣旨,坚决不肯自杀。蒙恬对扶苏说:“您是皇上的大儿子,很可能就是以后的皇帝,您怎么能这么轻易就自杀呢?这说不定是别人的阴谋,想害死您啊。我们还是再去问一问皇上,如果是真的,到时候我们再死也不迟啊!”扶苏不听,还是自杀了。蒙恬也被关了起来。

  秦始皇死后,胡亥当上了皇帝,也就是秦二世。赵高一直和蒙家有仇,现在又掌握了国家大权,因此一心想要除掉蒙家的人。于是他趁机对胡亥说:“其实先帝很早就想立您为太子,让您继承皇位了。可是蒙毅却在先帝面前说您没有足够的才能治理国家,不应该立您为太子。还说扶苏比您强多了,他才适合做太子。”皇帝听了非常生气,把蒙毅也关进了大牢。蒙毅经不住严刑拷打,不久,就死在了狱中。

  蒙毅死后,赵高又挑拨皇帝,让皇帝再派使者去杀蒙恬。蒙恬知道自己一定要死,就希望使者能帮他转达几句话给皇上。蒙恬说:“我们蒙家世世代代对秦国一片忠心,多次为国家立下大功,皇上怎么能怀疑我们呢?虽然我现在被关在这里,但我手下有三十多万士兵,如果想造反的话,现在也来得及。可是我并没有这样做,那是因为我对皇上仍是忠心耿耿啊!不知道皇上有没有听过周成王听信小人谗言错怪忠臣周公旦的故事。最终周成王知错能改,杀死了造谣的人,重新重用了周公旦。正因为周成王犯了错能够立即改正,所以国家才能昌盛。皇上不该听信小人的话,怀疑我们这些忠臣啊!希望皇上也悬崖勒马,否则国家将会灭亡。”

  使者听完后说:“我是执行命令来杀你的,我可不敢把你的话说给皇上听。”蒙恬无奈,长叹了一口气,吞下毒药自杀死了。

基本上是没问题的,但是蒙恬绝不会是反秦,顶多是清君侧。当时秦始皇死之后,没说谁继承位子,赵高为了让胡亥即位,选择不宣扬,赵高迫使李斯和他们合谋,假造遗诏。“遗诏”指责扶苏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自杀,蒙恬内心疑虑,请求复诉。但之后蒙恬也死了。赵高非常恐惧蒙恬背后的军力,它能为秦国上阵杀敌,也能推翻赵高他们。

蒙恬作为扶苏的主要助手,他几乎掌握着秦朝全国的主力。长期地驻守边疆,抵抗匈奴从进攻,同时还会进行一些远征。要知道匈奴在当时是很难抵抗的,原因就在于匈奴人善于骑射,经常骑马作战,而中原多数情况下是以步兵为主,没有那么多的骑兵,论其机动性肯定是比不上骑马的匈奴人,在加上匈奴人惯用的是游击战术,打不过就跑,秦国士兵是打打不着,跑跑不过,肯定非常的吃亏,但是就算是这样的情况下,蒙恬也打的匈奴人不敢觊觎中原。这点可以看出蒙恬用兵的本领高强。

除了家传兵法武学,蒙恬还擅长处理政务。他和赵高一样是法律高材生,担任过担任典狱官,一度是秦国司法界的明日之星。在处理政务之余,蒙恬还发明了才毛笔。他灭亡齐国后,秦始皇就下令让他充当内史。蒙恬被授予内史绝不是简单地赏赐,因为秦始皇可以直接赐予他爵位和封户。内史就是咸阳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按现在的官场行情是中央委员级别的高官。当内史不但需要能处理政务,还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蒙恬非常有实力,文能治国,武能上阵杀敌,他要是不死,估计也就没有后面一系列的事,至少能撑个几十年。秦始皇与朱棣有些类似吧,武力夺取政权,但都有个贤良淑德的儿子,看看仁宗就知道,说不定扶苏也能做到。蒙恬也能成为一代名将。

在研究秦史及以后的历史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即自古到今史学界对秦帝国的第一掘墓人赵高的评价有着几乎众口一致的趋同性,是什么因素导致这样的结果?是历史的?人文的?还是民族文化心理,传统意识?似乎仅以逆历史潮流,叛逆谋害忠良等等罪名立论未及全面、客观。纵观赵高的身世、品性及所作所为将他列为与秦桧等奸臣齐名亦觉得有些偏颇。秦以后诸学者列举秦之罪恶罄竹难书,那么对赵高的评价就自然地形成矛盾之处,是什么原因使人们对此视而不见、加以忽略呢?本文无意与史学界对赵高的贬斥抗衡,却想藉人文主义科学史学观与视点对赵高其人是非功过作大胆探索,提出置疑。本文研究赵高这个特殊个性的生命流程,欲从中探索秦历史中这个饱受凌辱、被迫丧失了一切人格尊严的赵高之所以灭秦,以及他的生命价值观与性格缺憾。一、横贯历史恶名中的赵高与他作为个体生命之历史史实长久以来,人们在探索秦亡原因时,将愤怒、蔑视与无情的鞭笞一古脑儿地抛洒在导致秦悲剧结局的焦点人物赵高身上,于是一个卑琐小人、奸臣贼子的形象,便成为赵高作为反面人物的固定脸谱。在漫漫历史长卷中很少有人愿意让出一隙之地给这位身心俱损,却意志坚强、智力超群的赵高,即便是宏卷巨著《史记》亦出于种种考虑没有给赵高专留一些笔墨,史家们几乎一致认为:估计太史公因其为人奸恶,历史作用极坏,故不为之列传。但散见于《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和《蒙恬列传》中的记述,却仍展示了司马迁的好恶观,赵高的品貌以及司马迁本人处于那一历史时期的局限与无奈,历史用这位忍辱负重的史学巨子之笔,铺陈了一条看似清晰的线索。赵高从此便在精英群谱的褒扬声中被永远地钉在历史耻辱柱上,任人千百年地唾骂。贾谊的《过秦论》堪称其中最高水平,即便这一时期,人们对摧毁暴秦的第一功臣赵高的“忍辱负重、深谋远虑和雄才大略”,仍然视若无睹处之漠然。直到汉武帝时代,人们方才从激愤中挣脱出来,以司马迁的《史记》为标志,开始了比较理性的历史阐述,能够较客观全面反映秦始皇统治时期的是非功过,但对赵高的评价却仍众口一致。二、赵高的身世与秦末宫廷大杀戮秦末宫廷大杀戮是宦官赵高这位国亡家破身心备受摧残的奴仆向主子发起的血腥报复活动,但是这种报复何止于赵高一人,它是封建统治集团内部权力再分配引起的剧烈纷争的结果,亦是秦暴政暴虐人性之必然,赵高不过因势利导促其消亡。秦灭赵后,赵高的父母带着国破家亡的仇恨和耻辱被迁徙来秦,赵高等一群兄弟姐妹就是其母在为官奴期间与人野合的结果。基于他们奴隶的身份,赵高兄弟数人悉数被处以宫刑,在秦国王宫里服役。赵高智力超常,胆识过人,是历史上那一类不安分守己的人,如此多的深仇大恨再加上个人身心遭受的极端恶劣的摧残,客观上必然促使他产生向秦王朝讨还血债的念头,只不过他那超常的智慧与耐性让他隐忍不发。赵国在历史上与秦发生过多次重大战争,每一次战争都要死伤无数,特别是秦始皇出生的前一年,秦赵间爆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秦军一次就坑杀了四十万赵军,创下了先秦战争史上杀人数量的最高记录,这使得许多赵国人家毁人亡。因此秦赵间积怨深重,这些积怨自觉不自觉地浸透在赵高身上,加深了赵高对秦的仇恨。更何况赵高还是赵国王室的远亲,即所谓皇亲国戚。赵高的复仇活动是从如何进入秦王朝权力中心开始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虽身为奴仆却刻苦钻研秦律,以期有朝一日能得到崇尚法治的秦始皇的重视。功夫不负有心人,赵高终于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秦始皇认为“(赵)高强力,通于狱法”,于是“举以中车府令”[2]。赵高成了始皇帝治下为官的楷模,并担任秦公子胡亥的老师。赵高卑躬屈膝,曲意迎逢主子的欢心,并非出于本意,而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公元前209年,秦始皇病死沙丘,赵高立刻将复仇的利剑对准秦宗室及其忠臣良将,他以策划胡亥篡位为始,开始进行有步骤消灭秦朝中坚力量的大屠杀活动。他先把胡亥推上了皇帝的宝座,然后借胡亥与扶苏之间的微妙关系,引诱做贼心虚的胡亥下诏赐死扶苏,杀掉了秦宗室中最有影响力且最具有实力的第一人。二世袭位后,自然非常感激赵高的扶持,似乎这个王位是赵家所给予。因此,他委任赵高为郎中令,宫内外之事皆依赵高谋划。此时的赵高俨然成了二世在政治上的保姆,表面上处处为二世的皇位着想,关心和爱护还在政治襁褓中的秦二世。殊不知,赵高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个政治上的铁腕人物不是要巩固嬴家的统治,而是要假借君权,去讨还血债扼杀秦政。于是咸阳城变成了赵高血腥复仇的杀人场。老臣蒙毅、大将蒙恬、胡亥的二十余位兄弟相继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斩杀了,被株连的人更是不计其数。最恐怖的是始皇的十位公主,不知因什么罪名,同时被处以磔刑,即被肢解身躯的酷刑。看着那些高贵的人头一个个滚落下地,看着公主们娇嫩的身躯被剁成一截一截,看着那殷红的、粘稠的鲜血遍地流淌,赵高眼前闪现出秦灭赵时血流成河的悲惨景象,感受到一种无限快意。因为生理上人为摧残造成的缺陷,和长年积怨造成的比野兽更加凶残的欲望在此一刻似乎得到充分地宣泄,这些事实深刻反映了赵高由来已久反秦复仇的本质。秦宗室被赵高杀得所剩无几,但赵高并没有因此停止复仇反秦的脚步,紧接着他将矛头指向为秦王朝创立不朽功勋的大臣身上。赵高先是设下圈套进一步激化秦始皇时期就已经很紧张的君臣关系中的对抗情绪,利用他们的人性弱点各个击破,致使李斯、冯去疾和冯劫被二世下令被捕入狱,去疾、劫二人自杀。苟且偷生圆滑欲自保的李斯在狱中上书,均被赵高扣留,反诬陷其谋反,又被“皆收捕宗族宾客”[3],对李斯严刑拷打,刑讯逼供,“榜掠千余”[4]。最后李斯“不胜痛,自诬服”[5]。李斯承认谋反,结果于秦二世二年,被“具五刑,论腰斩咸阳市”,“而夷三族”[6]。李斯死后,赵高独揽大权,但他并不因此满足既得的权势,他的最终目的是杀尽秦宗室,并取而代之,至此,二世皇帝就由最初被利用的对象变成他最后一名复仇对象。在二世眼里,“夫高,以忠得进,以信为守,朕实贤之”[7]。二世对赵高的信赖更甚于始皇,但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最终来逼他自杀的阎乐正是受命于他往日无比尊重和信任的赵高,此时赵高复仇反秦的活动达到了高潮,他拥有的权势和采用的政治手段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本已结束了秦的统治并取而代之,可惜他已在长期精神压迫与摧残中心理变态,因此,他能够坦然地面对敌人,却无法面对自己,他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才干,最后竟鬼使神差地还政于秦,传位秦王子婴,最后反而被子婴杀害。灭宗亲是秦末暴政的极致。秦始皇诸公子虽众,但除长子扶苏文武兼备是众望所归的接班人外,其余公子无出其右者。查阅史料也找不出他们觊觎皇权的任何蛛丝马迹,用公子将闾的话来说:“阙廷之礼,吾未尝敢不从宾赞也;廊庙之位,吾未尝敢失节也;受命应对,吾未尝敢失辞也。”[8]他们都是些甘为人臣的忠孝之辈。就因为他们是皇帝要“高枕肆志宠乐矣”[9]的眼障,是赵高复仇反秦的重要对象,为了完全彻底消除后患,什么亲情、友情通通让位于权力争斗。公子们被杀尚可用政治斗争来解释,十位公主惨遭杀戮就已经超越了一般政治斗争的范围,是毫无人性的暴虐,是秦末政治极端残暴的又一明证。秦王朝在色厉内荏的杀戮中只能听见哗哗流淌的血水与阵阵令人毛骨悚然的哀号声,赵高用深入延续秦始皇暴政的手段,宣告了秦灭亡之历史必然。血溅宫廷,“宗室振恐”[10]。公子高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精神压力,干脆自愿请死,从葬父皇,得一完尸。这是秦末推行赵高炮制的“灭大臣而远骨肉”[11]的极端政治恶果。“灭大臣而远骨肉”,忠奸不辨,贤庸不分,认贼作父,滥杀无辜是秦末政治有别于始皇时期的最大特点。秦始皇帝时,严刑峻法,有失偏急,大臣们虽有异议者,但慑于始皇的威力,不敢贸然犯上。如今二世登基,就连诛大臣宗亲,“君臣谏者以为诽谤,大吏持禄取容,黔首振恐”[12],虽仍不乏“深虑知化之士”[13],但考虑到“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14]的风险,“故使天下之士卒,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钳口而不言”[16],于是,秦二世在毫无阻力的情况下重蹈了他父皇所犯的一切错误,并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从而加速了秦之灭亡。秦始皇“雄图发英断,大略驾群才”[16],表现了他伟大帝王的一面。但他的过失也是相当赫然的。“繁法严刑”“乐以刑杀为威”[17];广筑宫室,大修陵墓,巡游天下,赋敛无度。然而在“能薄而材谫”[18]的犬子眼里,明父圣君是毫无瑕疵的,始皇帝的一切都是值得二世顶礼膜拜的。于是,“增始皇寝庙牺牲及山川百祀之礼”[19];继续大规模营造秦始皇陵;而且“胡亥极愚,郦山未毕,复作阿房”[20];“东巡郡县”,“以示强”;“尽征其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21],搞得天下“赋敛愈重,戍徭无已”[22]。在忍无可忍的残酷现实面前,陈胜、吴广领导农民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天下应者云集。在席卷而来的反秦浪潮面前,二世不是自省其身,反而责怪李斯。李斯阿顺苟合,早为血溅宫廷吓破了胆,为了取悦二世,他提出了“督责之术”的治国之策,即实行严刑酷法与君主专制相结合的法来解决日益不安的社会危机。“于是行督责益严,税民深者为明吏”。“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杀人众者为忠臣”[23]。正如班固所言“俗传秦始皇起罪恶,胡亥极”[24]。但是“法令诛罚日益深刻”,并不能保证二世能悠然自得地“欲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25],得到的只是“天下欲畔者众”。二世三年,身死人手,就是他以杀人为始,终被人杀的必然结果。三、换个角度看赵高灭秦的政治意识及步骤二世上台后,诛大臣灭宗亲,每每以丞相李斯为挡箭牌,而真正的幕后操纵者无疑是尽人皆知的赵高。赐死扶苏,赵高是主谋,诛蒙氏是赵高“日夜毁恶蒙氏”[26]的结果,灭宗亲更是赵高亲自策划并实施的一系列步骤,车裂李斯,逼死冯去疾、冯劫,是赵高的进一步计划。此外,逼反章邯,取二世首级者也是赵高所为。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正统观念出发来看待赵高,他无疑是一个祸国殃民的大奸臣,是一个大逆不道的乱臣贼子,是一个嗜血如命的杀人狂,是一个擅长阴谋权术的野心家,是一个卑鄙无耻的下贱小人。然而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不过前提是:秦本身该不该灭。关于这个问题,恐怕史家都会认为秦至始皇晚期,刑罚过度,劳役过度,赋税过度,工程过度,纵欲过度,自当灭。此时的秦早已成了一个潜在的“过渡”王朝。那么,如何来打击和消灭秦王朝呢?有人诅咒“今年祖龙死”;有人行刺博浪沙;有人在振臂一呼,号召百姓起义;有人招兵买马,企图武装反秦。总之各路英雄根据自身的处境采取了不同的反秦策略,而这其中独树一帜、棋高一筹的却是赵高。赵高“本赵公子,为秦擒,被宫。六国未叛于外,而高先行阴谋于内,欲亡秦而报赵久矣”[27],“卒至杀秦子孙,而亡其天下”[28]。从英雄史观来看,赵高对秦统治秩序的破坏,及至对秦王朝的消亡无疑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汉朝人说:“秦使赵高执辔而覆其车”[29],正好说明了赵高灭秦的重要作用。因此,应该承认赵高是亡秦的第一掘墓人,是诛暴秦的义士。想当年逆历史潮流而动的燕太子丹派荆轲行刺秦王,不仅没有给秦造成损害,反而壮志未酬身先死,加剧了燕国的灭亡。而赵高作为赵国贵族后裔同样有亡国之痛和备受身心摧残的切肤之恨,却能依靠自己的聪明睿智,从宫廷奴仆身份一步步迈向秦王朝权力中心,最终依靠秦国的治国之宝——法,以法乱法,以法攻法,将法家居统治地位的秦王朝毁灭于法术构筑的“阴谋”之中。他没有挥舞一刀一剑,用自己被人为伤残之躯,以超人的意志与智慧尽数将秦王朝的主要统治人物斩尽杀绝。自古以来,就是“力不胜智”,荆壮士算得上一个“强力”英雄,赵高呢,自然是一位智力英雄。前者可以称得上天下无敌的剑客,后者也可以称得上天下第一的“法术大师”。即便当今仍然是一智者的世界,高智力的角斗,表现出人们对生命价值自身的肯定与珍视。历代人都赞扬荆壮士,因为他要刺杀的是一位无道的暴君,那么,为什么却要鄙视赵高呢,难道他杀的是大仁大义的君子吗?事实上,二世恐怕比始皇帝还要“暴虐三分”吧。笔者认为,诅咒是无济于事的,行刺更是一种只见个人,不见集团、不见社会的短见过激行为;起义和武装暴动固然能彻底捣毁一个王朝,但破坏性太大,也是没有法之下策。赵高灭秦则采用了一种与众截然不同的方法,他深入虎穴,佯装忠臣,神不知鬼不觉地将秦王朝的主要统治支柱,挨个捣毁,搞得秦王朝弱不禁风,最终坍塌在刘邦刮起的“大风”之中。赵高的手段是“阴”了些,但秦既该灭,又何必苛求于此呢。还是清代学者平步青引欧阳轩的诗说得好:“当年举世欲诛秦,那计为名与杀身。先去扶苏与胡亥,赵高功冠汉诸臣。”[30]这也许是史学界惟一一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替赵高说的一句公道话。从阶级分析的观点出发,赵高的祖上虽曾贵为王孙公卿,但他一出世就被贬置为秦国的奴隶。他比一般老百姓更为不幸的是被统治阶级处以宫刑服役宫中,名为宦官,其实宦官并不是什么官,不过是皇家的奴仆罢了,根本没有什么权位可言。但是,宦官所处的政治环境却很特殊,这是由于在专制政治中,君臣之间难免有相互防范之心,而宦官作为家奴,日常随侍君王左右,如果有点真才实学,再加上谄媚逢迎的本领,有时反而容易受到信任,狐假虎威,久而成真不易引人注目,并能窃据相当的权力。特别是在宫廷内部发生严重冲突的时刻,宦官的作用更为微妙,只要处理得当,运用智慧胆大果断、心狠手辣便能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搅它个天翻地覆。宦官从政要假借君主威势,宦官专权从根本上是对封建统治秩序的破坏,终究不能为皇族和士大夫所容忍。李斯就曾多次说赵高是“贱民”,而正是这一位“贱民”最终导致了李斯悲剧性一生,高智商的李斯却被赵高所愚弄。赵高因此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实乃是灭秦高手。陈胜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受到了无产阶级的讴歌;荆轲刺秦也被历代称颂为英雄壮举。那么谁又能顾及或赞誉赵高的过人胆识,哪怕只有只言片语。事实上赵高却被世人唾弃,这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原因就是赵高的出身——“内宫之斯役也”。人们歧视赵高还有另一条理由就是用刑太狠。的确赵高对封建秩序的破坏确实相当残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极端丧失人性的。但笔者认为纵观赵高的生平,这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其一,赵高跟随秦始皇几十年,不能不受其酷烈行为的影响。其二,赵高是从钻研法律开始进入统治阶级上层的,思想上必然要表现出法家冷酷的一面。秦始皇“专任狱吏而亲幸之”[31],赵高就是他这一用人思想的活标本。其三,作为宦官,赵高的心理是变态的,因为他正常的天性得不到满足,连做人最起码的尊严也被残酷地剥夺。倘若是个愚智笨拙者,如同行尸走肉般苟且偷生也就罢了,偏偏赵高是个聪明过人、胆识超群的奇才,在身心遭受践踏,以卑贱的身份生活在最显贵的人群中,精神上的压抑尤为深重。所以,他处心积虑,卧薪尝胆勤奋学习,使自己各方面才智达到比其主子及李斯等人杰更加青出于蓝胜于蓝的程度。一旦时机成熟,他内心长期积蓄的怨毒便会转为坚定的意志疯狂地进行报复,杀人如麻并一鼓作气捣毁暴秦。灭秦之后赵高本可堂而皇之地取而代之,撰写一出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辉煌历史篇章。然而身体的伤残,尤其是在中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强烈封建意识氛围里,赵高的外伤早已由表及里深入骨髓,这使他在胜利之后反而变得恍惚,缺乏底气与自信,他虽找出种种理由废除了始皇帝制,却仍立子婴为秦王,将权力拱手相让,反胜为败,最后遭到诛杀,这不能说不是他性格的一大缺憾,亦是他悲剧性人生的顺向延伸。其次,即所谓赵高受到歧视恐怕还在于世人认为,他诛二世欲取而代之,是为人臣之不忠之说。以上所述已充分说明赵高所为有其深刻的政治内容,因此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公的,陈胜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32]项羽也早就萌发“彼可取而代之”的愿望,刘邦也野心乍起,慨叹“大丈夫当如斯也”。后来,这三人称王的称王,当皇帝的当皇帝,上演了一出出胜者的历史,于是乎历史从此便有了叱咤风云的种种英雄形象,他们并没有因此被人鄙视,斥责他们为不忠,而赵高又为何不能“为王关中”呢。总之,历史对赵高是很不公平的,他一手导演的秦末宫廷杀戮从根本上来说是封建社会的痼疾所致,是封建社会内部矛盾剧烈碰撞的结果,是野蛮社会制度的自我惩罚。这些历史学家们早已得出公论,但是赵高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却始终没有得到客观评价,这一点是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研究的。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历史对赵高有失公允,他一手导演的秦末宫廷大杀戮是继刺杀秦王、揭竿起义反抗秦暴政之后最为淋漓尽致的历史杰作,是封建社会内部矛盾剧烈碰撞,野蛮肆虐人性践踏生命的因果报应。只可惜胜利之后的赵高能够战胜面对敌人,却无法战胜面对自己,成为历史之败笔任人杀戮与践踏,这是历史的客观与无奈,亦是智者雄才大略中的人格缺憾,但却也是那样热血沸腾令人不能不感慨良多。

  严格来说,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不能简单归结到某人,不过,蒙恬和赵高二人中,赵高可以说是促使秦朝灭亡的人。
  蒙恬是秦国一代名将,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打齐国,因破齐有功被拜为内史 ,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尊宠,蒙恬担任外事,蒙毅常为内谋,当时号称“忠信”。其他诸将都不敢与他们争宠。秦统一六国后,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鄂尔多斯市一带),修筑西起陇西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万里长城,征战北疆十多年,威震匈奴。蒙恬是兴秦之人,国之干臣。
  而赵高则是史上留名的奸臣。在秦始皇死后开始逐渐坐大。先是在始皇驾崩后隐瞒其死讯,其后发动沙丘政变,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胡亥即位后,又赐死蒙氏兄弟,蒙恬吞药自杀。他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为秦王。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但此时,天下已经因为秦朝之前的暴政而动荡不安,随后,六国遗族纷纷而起,秦朝最终分崩离析。

导致秦朝灭亡的是赵高。秦国灭亡对于赵高来说也不会有太多的好处,但他还是欺上瞒下,残害忠良,以至于秦国没有将军去评定动乱?静下心来想想这个问题还挺好玩,并且有深入思考的价值,因为现实中也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唯恐天下不乱,他们和赵高一样,没有任何目的,但毁灭了一切。 (一)小人得志的人生经历。赵高原来只是伺候始皇帝的仆人,身份低微,听话顺从,但这只是表面的臣服,等到他掌握权力,便会利用权力去压制一切,以至于指鹿为马。在历史上还有一个荒淫无道的皇帝就是隋炀帝,在太子时恭恭敬敬,行事谨慎,一旦掌握大权,变本加厉,残暴无行。这种靠溜须拍马、假装孙子的人在现代社会中还依然存在,他们一旦拿起刀,便没有底线地向所有不顺从自己的人砍去。 (二)欺瞒一切的行事风格。赵高靠欺瞒天下帮助胡亥获得帝位,从此他知道欺骗是成功的不二法则,于是他就把欺瞒之术发挥到极致。向上欺瞒皇上,向下欺瞒群臣,指鹿为马这样的闹剧就不足为怪了。一个谎言需要千百个谎言去弥补,最后他自己就不相信自己是在忽悠天下。 (三)追求权力的绝对原则。赵高只把天下人分为两类人,顺从自己的和不顺从自己的。顺从的加以重用,不顺从加以杀害。他需要的是权力的绝对,天下所有的都需要听他的号令,包括皇帝。因为胡亥最后的清醒与勤政,导致赵高杀死胡亥。权力是这些人追求的唯一目的,占用权力是他们的唯一欲望。 (四)嫉贤妒能的变态心理。赵高的才能就在于整人,为了保证自己最聪明,他就把比自己聪明的人都杀死。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两种人才能活着,一种是装疯卖傻,一种是助纣为虐。天下正义不彰,公正不再,天道不存,人道不留,暗无天日的秦朝因为没有领兵打仗的人,因为没有敢于直言的人,因为没有反映实际情况的人,最后走向灭亡是必然的事情。 (五)膨胀毁灭的人生哲学。关于赵高的戏有两个细节触目惊心,一个是始皇帝死的时候,赵高大吃大喝过去从来不敢碰的美酒佳肴,对着死去的始皇帝挖苦说:“你曾经多么高贵,可现在你什么也没有,我多么低贱,可我却享受着一切美酒佳肴”。一个是赵高被处死的时候说:“强大的秦国被我一个低贱的阉人给毁了,我已经知足了”。这两个场景都昭示着赵高内心的自我膨胀、毁灭一切。现在有一些官员因为贪婪被抓,被判刑,还在那自名得意说:“这一辈子该吃的也吃了,该喝的也喝了,该玩的也玩了,该睡的也睡了,这么多聪明的人被我拿下,这么多事情被我搞定,已经死而无憾了。”这些寄生虫靠吞噬母体存活,而从不去关心母体,这就是赵高的人生哲学。 历史书中没有记载赵高是阉人,但他的所做所为已经不是一个正常的人所能做到的,于是传来传去,他就只能变成身体残疾和精神残疾的阉人了。 秦国灭亡了,赵高杀死了,但滋生赵高这种寄生虫的土壤有些地方还存在,秦国灭亡的悲剧还时时刻刻惊醒着每一个后人。

  赵高与秦朝灭亡有一定的关系,但赵高不是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赵高(?-前207),嬴姓赵氏。秦二世时丞相。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入秦宫为宦官(此宦官并非后世太监),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政变,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为秦王。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
  赵高从一名宦官起家,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顶峰,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故陆贾叹曰:“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指秦朝灭亡)”而《战国策》的编者刘向更是直言不讳:“秦信同姓(即宗室,这里指赵高)以王,至其衰也,非易同姓也,而身死国亡。故王者之治天下在于行法,不在于信同姓。”

  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対天下采取的是严苛,禁锢的高压政策,限制百姓及臣民的思想,久而久之,怨愤积淀,恰逢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星火燎原,天下震动。其实秦亡原因并不在个人,而是一系列的国家政策决定的。
  一. 统一中国后,没有让人民休养生息。
  秦始皇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国以后,仍然北伐匈奴,南征百越,这使得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更加苦难深重,不负重荷。
  二. 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修长城的苦痛,可以通过孟姜女哭倒长城,可见一斑,另外统一后秦始皇下令修直道,驰道,这也是极为艰巨的工程。直道是通往边关前线的直路,无论遇到高山还是湖泊,仍要挖山土埋,以求其直,而驰道好比现在的高速公路,需要马车能够奔跑,别说是十条二十条,就是一条,其工程之大,劳民之重,已是前所未有。这些是有用的,没用的如修陵墓,宫殿,更是举不胜举,最著名的便是极为奢华的阿房宫。
  如此压榨人力物力,致使民不聊生,民怨沸腾。
  三. 不能顺应潮流,依然残暴统治。
  统一后秦仍实行商秧以来沿用的法家政策,没有融汇百家之长,最著名的“焚书坑儒”,就是约束思想,残酷统治的典型例证。
  法家政策是以严酷的法制统治人民,其严酷程度,历史罕见,这种政策有其利,是秦统一中国的基础,有先进性,但物极必反,又因其残暴一面,令秦迅速灭亡,令人不免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叹。秦始皇渴望大秦江山千秋万世,可是只持续了二世,这恐怕是他作梦也想不到的。
  

秦史及以后的历史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即自古到今史学界对秦帝国的第一掘墓人赵高的评价有着几乎众口一致的趋同性,是什么因素导致这样的结果?是历史的?人文的?还是民族文化心理,传统意识?似乎仅以逆历史潮流,叛逆谋害忠良等等罪名立论未及全面、客观。纵观赵高的身世、品性及所作所为将他列为与秦桧等奸臣齐名亦觉得有些偏颇。秦以后诸学者列举秦之罪恶罄竹难书,那么对赵高的评价就自然地形成矛盾之处,是什么原因使人们对此视而不见、加以忽略呢?本文无意与史学界对赵高的贬斥抗衡,却想藉人文主义科学史学观与视点对赵高其人是非功过作大胆探索,提出置疑。本文研究赵高这个特殊个性的生命流程,欲从中探索秦历史中这个饱受凌辱、被迫丧失了一切人格尊严的赵高之所以灭秦,以及他的生命价值观与性格缺憾。一、横贯历史恶名中的赵高与他作为个体生命之历史史实长久以来,人们在探索秦亡原因时,将愤怒、蔑视与无情的鞭笞一古脑儿地抛洒在导致秦悲剧结局的焦点人物赵高身上,于是一个卑琐小人、奸臣贼子的形象,便成为赵高作为反面人物的固定脸谱。在漫漫历史长卷中很少有人愿意让出一隙之地给这位身心俱损,却意志坚强、智力超群的赵高,即便是宏卷巨著《史记》亦出于种种考虑没有给赵高专留一些笔墨,史家们几乎一致认为:估计太史公因其为人奸恶,历史作用极坏,故不为之列传。但散见于《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和《蒙恬列传》中的记述,却仍展示了司马迁的好恶观,赵高的品貌以及司马迁本人处于那一历史时期的局限与无奈,历史用这位忍辱负重的史学巨子之笔,铺陈了一条看似清晰的线索。赵高从此便在精英群谱的褒扬声中被永远地钉在历史耻辱柱上,任人千百年地唾骂。贾谊的《过秦论》堪称其中最高水平,即便这一时期,人们对摧毁暴秦的第一功臣赵高的“忍辱负重、深谋远虑和雄才大略”,仍然视若无睹处之漠然。直到汉武帝时代,人们方才从激愤中挣脱出来,以司马迁的《史记》为标志,开始了比较理性的历史阐述,能够较客观全面反映秦始皇统治时期的是非功过,但对赵高的评价却仍众口一致。二、赵高的身世与秦末宫廷大杀戮秦末宫廷大杀戮是宦官赵高这位国亡家破身心备受摧残的奴仆向主子发起的血腥报复活动,但是这种报复何止于赵高一人,它是封建统治集团内部权力再分配引起的剧烈纷争的结果,亦是秦暴政暴虐人性之必然,赵高不过因势利导促其消亡。秦灭赵后,赵高的父母带着国破家亡的仇恨和耻辱被迁徙来秦,赵高等一群兄弟姐妹就是其母在为官奴期间与人野合的结果。基于他们奴隶的身份,赵高兄弟数人悉数被处以宫刑,在秦国王宫里服役。赵高智力超常,胆识过人,是历史上那一类不安分守己的人,如此多的深仇大恨再加上个人身心遭受的极端恶劣的摧残,客观上必然促使他产生向秦王朝讨还血债的念头,只不过他那超常的智慧与耐性让他隐忍不发。赵国在历史上与秦发生过多次重大战争,每一次战争都要死伤无数,特别是秦始皇出生的前一年,秦赵间爆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秦军一次就坑杀了四十万赵军,创下了先秦战争史上杀人数量的最高记录,这使得许多赵国人家毁人亡。因此秦赵间积怨深重,这些积怨自觉不自觉地浸透在赵高身上,加深了赵高对秦的仇恨。更何况赵高还是赵国王室的远亲,即所谓皇亲国戚。赵高的复仇活动是从如何进入秦王朝权力中心开始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虽身为奴仆却刻苦钻研秦律,以期有朝一日能得到崇尚法治的秦始皇的重视。功夫不负有心人,赵高终于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秦始皇认为“(赵)高强力,通于狱法”,于是“举以中车府令”[2]。赵高成了始皇帝治下为官的楷模,并担任秦公子胡亥的老师。赵高卑躬屈膝,曲意迎逢主子的欢心,并非出于本意,而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公元前209年,秦始皇病死沙丘,赵高立刻将复仇的利剑对准秦宗室及其忠臣良将,他以策划胡亥篡位为始,开始进行有步骤消灭秦朝中坚力量的大屠杀活动。他先把胡亥推上了皇帝的宝座,然后借胡亥与扶苏之间的微妙关系,引诱做贼心虚的胡亥下诏赐死扶苏,杀掉了秦宗室中最有影响力且最具有实力的第一人。二世袭位后,自然非常感激赵高的扶持,似乎这个王位是赵家所给予。因此,他委任赵高为郎中令,宫内外之事皆依赵高谋划。此时的赵高俨然成了二世在政治上的保姆,表面上处处为二世的皇位着想,关心和爱护还在政治襁褓中的秦二世。殊不知,赵高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个政治上的铁腕人物不是要巩固嬴家的统治,而是要假借君权,去讨还血债扼杀秦政。于是咸阳城变成了赵高血腥复仇的杀人场。老臣蒙毅、大将蒙恬、胡亥的二十余位兄弟相继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斩杀了,被株连的人更是不计其数。最恐怖的是始皇的十位公主,不知因什么罪名,同时被处以磔刑,即被肢解身躯的酷刑。看着那些高贵的人头一个个滚落下地,看着公主们娇嫩的身躯被剁成一截一截,看着那殷红的、粘稠的鲜血遍地流淌,赵高眼前闪现出秦灭赵时血流成河的悲惨景象,感受到一种无限快意。因为生理上人为摧残造成的缺陷,和长年积怨造成的比野兽更加凶残的欲望在此一刻似乎得到充分地宣泄,这些事实深刻反映了赵高由来已久反秦复仇的本质。秦宗室被赵高杀得所剩无几,但赵高并没有因此停止复仇反秦的脚步,紧接着他将矛头指向为秦王朝创立不朽功勋的大臣身上。赵高先是设下圈套进一步激化秦始皇时期就已经很紧张的君臣关系中的对抗情绪,利用他们的人性弱点各个击破,致使李斯、冯去疾和冯劫被二世下令被捕入狱,去疾、劫二人自杀。苟且偷生圆滑欲自保的李斯在狱中上书,均被赵高扣留,反诬陷其谋反,又被“皆收捕宗族宾客”[3],对李斯严刑拷打,刑讯逼供,“榜掠千余”[4]。最后李斯“不胜痛,自诬服”[5]。李斯承认谋反,结果于秦二世二年,被“具五刑,论腰斩咸阳市”,“而夷三族”[6]


秦朝是不是也有个吕蒙将军
史籍记载蒙恬弟毅 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秦王闻高彊力,通於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

蒙毅是秦始皇杀死的吗?
蒙毅的哥哥蒙恬做了将军,深受始皇的推崇和信任。蒙恬在外担当军事重任;蒙毅在内为始皇出谋划策,被誉为忠信大臣。---“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史记》佞宦赵高犯罪当诛,是由蒙毅依法...

秦代的蒙恬将军是怎么死的
蒙恬作为秦始皇统治时期的著名将领,一直备受秦始皇的喜爱。可惜的是,在秦始皇死后,赵高担心跟公子扶苏走得比较近的蒙恬加害他。直接联合丞相李斯一同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直接赐死了扶苏,逼迫蒙恬吞药自杀而亡。蒙恬的先祖是齐国人,他的祖父蒙骜当初选择离开齐国投靠秦昭王,后来因为领军攻打韩、赵两国取得不...

秦朝有没有蒙毅这个人?
蒙毅,祖父蒙敖,父亲蒙武,兄弟蒙恬。蒙氏三代,除蒙毅,祖父、父亲、兄长都是攻城略地的武将,蒙毅却是文官,而且深得始皇帝的信任(史记——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后因二世受赵高...

秦朝历代君王名
1、秦非子(?-公元前858年),嬴姓,名非子,号秦嬴,伯益之后,商朝重臣恶来五世孙,周朝诸侯国秦国开国君主,西周犬丘人。约公元前900年-公元前858年在位。秦非子因善于养马,得到周孝王的赏识,获封秦地,成为秦国始封君,号称秦嬴。公元前858年,非子去世,其子秦侯继任君位。2、秦襄公(?—...

历史上的蒙恬是个什么样的人
毫无疑问是个忠君爱国的人,而且有单担当有谋略,为秦朝守卫北方边境,是个不世出的名将,但是过于拘于教条,最后被赵高以假圣旨蒙骗,自杀谢国

秦朝的名人故事
赵高恐诛罚及身,与其婿咸阳令阎乐合谋,乘二世斋于望夷宫,诈诏发兵围宫,劫令二世 。以平民之礼葬。九、蒙恬(约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齐国(今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秦朝著名将领,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中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相传毛笔是蒙恬发明的,因此,旧时制...

历史上的蒙恬是什么人 蒙恬最后的结局是什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打齐国有功被拜为秦国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南征北战,名震中原,深得秦始皇的信任和重用。蒙恬担任外事,蒙毅常为内谋,当时号称”忠信“。某次,赵高犯有大罪,蒙恬依法应处死赵高,但赵高被秦始皇赦免了,自此赵高便怀恨在心。秦始皇三十七年...

秦朝有哪些出名的历史人物
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2、蒙恬 蒙恬(约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齐国(今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人,秦朝著名将领。蒙恬出身名将世家,自幼胸怀大志。公元前...

榆林秦朝时期的守将叫什么名字呢?
蒙恬画像 但是蒙恬将军功高容易引起别人的嫉妒和陷害。由于蒙毅法治严明,从不偏护权贵,满朝文武,无人敢与之争锋。某日,内侍赵高犯有大罪,蒙毅依法判其死罪,除去他的宦职,但却被秦始皇给赦免了。从此时起,蒙氏兄弟便成了赵高的心病。赵高影视形象 公元前210年的冬天,秦始皇嬴政在游会稽途中生病,...

横山县17853873446: 大秦帝国灭亡 胡亥,赵高,子婴谁的责任最大 -
种珠安必: 赵高责任最大. 赵高弄权,是拥立胡亥,赐死扶苏蒙恬的始作俑者,也是杀死李斯的密谋者,李斯的死,赵高的专权与滥杀,直接导致了秦朝法制的破坏,并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胡亥的责任是第二大的,胡亥的昏庸无能也推进了秦朝的灭亡. 子婴没有什么责任,子婴杀了赵高,完成了秦朝的拨乱反正,但秦朝已被胡亥和赵高毁坏殆尽,已经积重难返.

横山县17853873446: 秦朝是怎么灭亡的?
种珠安必: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即位.他进一步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在农民酝酿反秦... 扩展资料:秦朝的灭亡和赵高有着很大的关系.赵高可以说是秦始皇一手提拔上来的...

横山县17853873446: 秦国灭亡与赵高有何关系 -
种珠安必: 扶苏之死,就是中了赵高的调虎离山之计.因为扶苏一向反对赵高弄权欺上的伎俩,日后他一旦继承了皇位,对赵高来说,不但会丢权,甚至还会丢掉性命.所以他只有除掉扶苏,才能既不失去既得利益,又能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权势,要除掉扶苏,第一步就要把他从秦始皇身边赶开,赵高于是抓住秦始皇对扶苏劝谏的厌倦之情,假手秦始皇,将扶苏派往别处,然后又将秦始皇调出皇宫,趁着秦始皇病逝之机,为所欲为,杀死了公子扶苏,实现了争权的野心.而扶苏单身在外,孤掌难鸣,终于难逃小人的毒手,而秦朝的天下,也就这样被赵高葬送了.

横山县17853873446: 导致秦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种珠安必: 从观念上说,中国政治的中枢神经是道德人心,所谓得道多助. 秦国却因为割断了这根神经而获得成功,有意思的是,它的迅速灭亡好像也正是出于同一原因. 为什么会这样?民心向背真的是决定一个王朝命运的根本力量? 秦国的成和败可能...

横山县17853873446: 是什么让强大的秦国三年灭亡,就真的是赵高的过吗?
种珠安必: 秦国的灭亡,表现上看是六国复辟,(项羽 是楚国贵族后代,其它各国也基本是六国贵族后代,只有陈胜是真正的农民),真正的原因则是胡亥与赵高不会治国,失去了天下民心.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时间里,列国征伐不断,天下百姓受战乱之...

横山县17853873446: 秦始皇是于哪年驾崩的? -
种珠安必: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主要巡游云梦、会稽等地,李斯、胡亥、赵高等随从,上卿蒙毅也在随行之列.蒙毅是蒙恬的亲弟弟,为皇帝的亲信,可是秦始皇在途中病重时,蒙毅被遣“还祷山川”.这似为赵高等的计谋所在.因蒙恬领...

横山县17853873446: 为什么秦朝仅仅存在十五年就灭亡 -
种珠安必: 首先是秦朝的徭役繁重,赋税沉重.秦政府规定:成年男子每年服徭役一个月,一生要在本郡服兵役一年,到京城或边疆戍守一年. 其次,就是秦朝的刑法严酷,官吏执法残暴.秦朝的严刑酷...

横山县17853873446: 为什么说赵高弑秦始皇的可能性很大呢?
种珠安必: 首先,赵高是个宦官,有人说他的父母都 是秦国的罪人,也有人说是秦统一战争中灭 赵时的俘虏.赵父受宫刑,母亲是官婢.赵母在秦宫中生下赵高兄弟几人,都是生而...

横山县17853873446: 请问秦始皇的死因? -
种珠安必: 关于秦始皇之死,《史记》记述很多,分别见于《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蒙恬列传》等处,似乎死因已明,无可置疑.可是将这几篇有关秦始皇死亡情况的文字细细阅读,可发现其中有耐人寻味之处.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

横山县17853873446: 秦朝时期蒙家军是怎么覆灭的有没有人知道
种珠安必: 事情是这样的,在秦始皇死后,李斯和赵高两位托孤大臣秘而不宣,作为宰相的李斯保持中立.赵高却假传圣旨,赐死了蒙恬,蒙恬死后.蒙毅就不足畏惧了.随便找一些理由然后就除掉他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