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玉不琢的翻译和 问题答案

作者&投稿:朝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言文翻译, 学不邋等,学记上的~

学不躐等,读作xué bù liè děng。意思是学习不能超越次第,应循序渐进 。出自《学记》 中要求的"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乱坏而不修"。

意思是:教育学生要知道谦让,长幼有序不能逾越次第。
原文: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译文:
大学开学时,官吏身穿朝服以素菜祭祀先圣先师,教育学生求学要首先具备谦虚和恭敬的态度;在祭祀时,齐颂《小雅》,练习三首(指《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从学习像这三首诗所描述的长幼有序,各自劝励那样去做官开始;学生入学时乐师的助手击鼓召集学生,然后发放盛有所发经书的书筐,这样是为了让学生恭顺于学业。
夏楚两件东西,是为了让学生害怕,用以整肃学生的威仪;夏祭之前天子诸侯不视察学校,不考查学生经业,是为了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习;教师时时观察学生,而不加以指导,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让学生在心里翻来覆去的思考,直到怎么想也想不通。
想来想去都无法表达时,才去启发,这样学生才会牢牢地记在心里;如果有疑难问题必须请教老师时,则推举学长一人请教老师,初学者只可以听,不允许插嘴,教育学生要知道谦让,长幼有序不能逾越次第。这七点,教学的宗旨呀。
《记》中说:“凡学习,想做官的先学习管理,想做学者的先立志。” 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出处:《礼记·学记》——先秦·戴圣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记·学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记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xun),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扦(han)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pi)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 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得,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翻译】
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玉器;人不学习,就不会瞳得道理。因此古代君王建立国家统治百姓,都把教育学习放在首要位置。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深远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导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不足之后才能反求于自己;知道困惑之后自己才能努力向上。所以说: 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大学教育的方法,在学生不正当的念头发生之前,教师就用礼来教育,约束禁止,这就是预备、防备的意思;当他能接受教育时,就加以教导,这就叫做合乎时宜;依据学生的程度,不跨越进度,不超出其接受能力来教导,这就叫做循序渐进;学生互相观摩而学习他人的长处,这就叫做切磋琢磨。这四个方面,是教育兴盛的原因。如果邪恶的念头已经发生,然后再去禁止,那么就会遭到抵触,教育也就难以胜任;如果学习时机耽误了才去学习,那么即使勤奋刻苦,也难有成就;如果东学一点西学一些,却不循序渐进地学习,就会使教学混乱而使学生不知怎么学;如果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在—起研讨,就会学识浅薄而见识不广;如果与不好的朋友交往,就会违背师长的教训;如果有邪恶的行为,就会荒废学业。这六项,是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君子只有知道教育取得成功的原因,又明白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才可以为人师表了。所以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晓谕。只有加以引导而不是强迫别人服从,是严格而不是压制,是善于启发而不是满堂灌。诱导而不强迫,那么师生关系就会和谐;严格而不强迫,那么学习起来就会感到轻松容易;启发而不是满堂灌,那么学生就会勤于思考。能做到师生关系融洽,学习轻松容易,学生勤于思考,就可以说是善于教育诱导人了。
学习的人往往有四种过失,教的人一定要知道。人在学习的时候,有的错在贪多而不求甚解,有的错却在不愿多读,有的错在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有的错在浅尝辄止。这四种过失,心理各有不同。了解了他们的思想,然后才能挽救他们的错误。所谓教育,旨在增长优点,纠正他们的错误啊。
学习的过程中,尊敬老师是难做到的。教师受到尊重,他所讲的道理才会受到尊重,道理受到尊重,然后人们才懂得崇尚学习。所以君主不把臣子当臣子看待有两种情况: 当一个人扮作受祭的神时,就不能以臣子相待;当一个人作为教师给君王传授知识的时候,就不能以臣子相待。大学的礼节,这两种人即使是受君王召见,也不必面向北方行君臣之礼,这是尊师重道的原因。
善于学习的人,他的老师不太费力而效果加倍,又把这成绩归功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勤苦而效果只有—半,还因此埋怨老师。善于发问的学生,像木工砍硬木,先从容易的地方入手,最后砍它坚硬的关节处,时间长了,那较硬处也就脱落分解了;不善于发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对待发问的人,就像敲钟,用力小则钟声小,用力大则钟声大,待到他能从容发言了,然后再尽情全面地讲解;不善于对待提问的人,与此相反。这些都是促进学习的方法。
【赏析】
《学记》是距今两千多年前战国末期的作品,它是中国也是世界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而又最完备的—篇。它从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上的阐述。其中很多东西,不仅是教育史上的首创,而且经过两千多年教育实践的检验,即使放在现代教学理论的范畴中,也仍然闪烁着生命的火花。
一、 强调教书育人的重要性
《学记》明确指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是“化民成俗”、“建国君民”。“王者”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就要使人民的风俗习惯符合“王者”的利益,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得到解决。并且指出,人如果不学习就不懂得“王道”,这就如同一块玉石,不进行雕琢就不能成为精美的器具。这实际上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二、 提出教书育人的原则
在强调了教书育人的重要性之后,《学记》紧接着就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原则。教师同学生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要贯彻这一原则,一是靠实践,没
有实践就像美味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知困”、“知不足”;二是靠主观能动性,“知困”、“知不足”不是教与学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教师与学生都能够“自强”、“自反”。


上街区18257848306: 礼记中玉不琢不成器译文 -
厉胞龙血:[答案] 玉不琢 不成器① ——学习是为了开发潜能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2),教学为先.《兑命》曰(3):“念终始典于学(4).”其此之谓乎!【注释】 ①本节选自《学礼》.②君:这里的意思...

上街区18257848306: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的含义是什么?
厉胞龙血: 琢:雕琢.道:道理.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宝器;人若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指学习是成才的重要 途径.这句话出自《礼记•学记》:“玉不琢,不 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上街区18257848306: 玉不琢不成器翻译 -
厉胞龙血:[答案] 原意指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也被喻为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上街区18257848306: 礼记·学记中教学相长的译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就是这段话的译文,快一点,谢谢! -
厉胞龙血:[答案]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

上街区18257848306: 人不学不知道出自哪里 -
厉胞龙血: 问题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出自《三字经》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礼记・学记》.(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

上街区18257848306: 玉不琢不成器的诗句全文 -
厉胞龙血:[答案] 出自西汉·戴圣《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上街区18257848306: 玉不琢,不成器,什么,什么 -
厉胞龙血: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欧阳修诲学》,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翻译】 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由于受外界影响而改变.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上街区18257848306: 玉不雕不成器,树不修不成材的意思 -
厉胞龙血: 一、”玉不雕不成器“,意思:如果玉不精心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西汉 戴圣《礼记·学记》. 意思:如果玉不精心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如果人不努力学习,也就不会懂...

上街区18257848306: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一句的意思 -
厉胞龙血: 1,大体意思是再好的美玉,如果不经过仔细的雕琢,也不会成为好看的观赏品.言外之意是即使你拥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经过后天的努力,也不会成为有成就的人. 2,人如果不学习就会没有知识,不明白道理.

上街区18257848306: 文言文翻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
厉胞龙血: (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为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 为是制作成为的意思,害是妨碍、损伤的意思. 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迁是改变的意思,为是成为的意思.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