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第五课课文解释

作者&投稿:斋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第五课~


描写家乡的美景,回忆幼年时的生活.(第5课——小桥流水人家)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课文解读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
  1.课文简说。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2.词句解析。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所见所想。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而钟山,就是诗人的家乡。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人向远方,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句点明了诗人离乡的时间,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这一思乡的愁绪像春天的草一样,很快地滋生、蔓延起来,当春风绿了江南两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长满了乡愁。诗人的思乡情从离开家乡的时候就开始了,刚刚离开,就已经想着回来,更见其情之浓烈。诗句中提到了明月,一是因为诗人夜宿瓜洲,一是月亮蕴涵着团圆之意。
  此诗对字的锤炼被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秋思
  1.课文简说。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2.词句解析。
  (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里,因为秋风起了,平平叙事,似乎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作家书”,才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要表达这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有修一封家书了。可写一封家书,来表达离情别绪又谈何容易!这“意万重”颇值得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是我们对诗人的浓郁思乡情有所体会了。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首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小诗,其实包含了作者艰辛的构思过程,应该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最令人思乡的季节。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如江夔的“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的《秋思》又属一例。当然他见秋风而想的不仅是家中的美食吧?否则怎会“意万重”呢?同是起乡思,张翰“命驾”而归,张籍却不能,恐怕这里又多了一份不能归乡的惆怅和无奈吧!

  长相思
  1.课文简说。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2.词句解析。
  (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词的上阕”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说明了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向。“夜深千帐灯”,“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此行队伍之庞大。在这羁旅野外的深夜,顶顶帐篷,点点灯火,也算是一个特殊的景观,足见将士之多,声势之浩大。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而作者于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
  如果说,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这首词在表达上与李清照的“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芭蕉》)”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乘船路过瓜洲,怀念金陵(南京)故居,而作此诗。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啊,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洛阳城里已经刮起了秋风,
想到家乡的气候变化要写封信却不知从何说起。
唯恐时间急迫,匆忙中没能表达清楚,
捎信的人要走了,我又把信打开。
我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作者思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


小学人教版语文5年级下册,第五课,25页课后习题解答!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解释:绿草如茵,铺满广阔的原野,放眼一望无际,笛声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作者:...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詹天佑读后感
读詹天佑有感 那一天,我津津有味地把《詹天佑》这篇文章读完。这篇文章讲了詹天佑主持的京张铁路是怎样修筑的,说明了詹天佑是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篇课文给我的印象是多深刻啊!“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课中彩那天怎么概括?
3.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三、教学建议 1.课始,可通过启发谈话或者用一个简短的有关诚信方面的故事导入课文,揭示课题,理解“中彩”的意思,提示“中”读第四声。2.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默读全文,画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然后...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课文原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五课看电视课文到底是什么秘密
看电视课文的秘密是:放弃自己爱看的节目,换成家人爱看的频道。身为足球迷的爸爸爱看球赛,却关掉球赛,换成京剧。奶奶放弃自己喜欢看的京剧,换成足球频道,看见妈妈的疲劳,我们都提议关掉球赛,让妈妈听音乐看舞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第六课课后习题答案
第6课的 一、如果你读过《水浒传》,你就会明白宋江、吴用、李逵为什么外号叫做“及时雨”“智多星”“黑旋风”。在这篇课文中,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号称“一丈青大娘”?爷爷为什么号称“何大学问”?作者用了哪些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奶奶一丈青大娘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五课续编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五课课文意思 《中彩那天》这是一篇外国小故事,写了一名修理厂的技工无意抽中了大奖,但是抽中了大奖的彩票却是他帮同事代买的。经过思想斗争,他把大奖送还了同事。作者赞扬了这种诚实、守信的品质。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课aqq 关于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5课的预习资料 那册? 苹果里的五角星?

三年级语文第五课课后小练笔怎么写
三年级语文第五课课后小练笔可以从课文内容的延伸、主题的思考、类似经历的分享等方面写。1、课文内容的延伸:学生可以基于课文中的故事或事件,进行进一步的想象和扩展。例如,如果小蚂蚁在路上遇到了其他的动物或者困难,它们又是如何解决的?或者,如果小蚂蚁在路上丢失了食物,它会如何寻找新的食物来源。

语文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五、七、八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
《少年闰土》——课文通过作者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是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的课后题
练习说明 一 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本题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观点。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

淮阴区15981561495: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5课意思 -
自欧养血: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

淮阴区15981561495: 语文五年级第五课的翻译 -
自欧养血:[答案] 三、精读课文: 1、大家提出了几种称象的办法?(3种.官员们的办法有2种:造大秤、宰大象.曹冲的办法是:(课文第4自然段)) 指名读读曹冲的办法,并进行课件演示. 2、你认为谁的办法好,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既能称出大象的重量,...

淮阴区15981561495: 语文五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5课《古诗词三首》的意思? -
自欧养血:[答案] ①牧童: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 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②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

淮阴区15981561495: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意思
自欧养血: 牧童》: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舟过安仁》: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清平乐·村居>>: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淮阴区15981561495: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五课,课文,完完全全的告诉我 -
自欧养血:[答案]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春风又绿江南岸,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明月何时照我还? 《秋思》 (唐)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

淮阴区15981561495: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五课的知识. -
自欧养血: 第一大段写刘三姐是什么人:她聪明伶俐,美丽动人,歌好人好,仗义执言,嫉恶如仇. 第二大段,写刘三姐做的三件事: 1、用歌声大灭莫府管家的威风. 2、用山歌揭穿莫怀仁霸占茶山的企图. 3、对歌. 第三大段,刘三姐歌声的魅力.

淮阴区15981561495: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古诗词3首的意思是什么!? -
自欧养血: 《牧童》 广阔的原野,长满茂盛的青草.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吃饱晚饭已是黄昏,他连所以也不脱,就躺在月光下的草地上休息了. 《舟过安仁》 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止滑动船桨,坐在船上.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借助风的力量使船前进啊! 《清平乐·村居》 一座矮小的茅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只听见茅草屋里有人带着醉意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 大儿子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最有趣的是调皮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莲蓬. 希望能帮助到你~

淮阴区15981561495: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 古诗词三首的意思怎么写
自欧养血: 第一个 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离南京也只隔几座山. 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我回到家乡呢? 第二个 一年一度的秋风, 又吹到了洛阳城中, 催我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 捎信人即将出发, 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 赶快再添上几句, 说不尽的心事, 无奈太匆匆 第三个 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每个帐篷都点起了一盏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梦中醒来,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家乡来,因为家乡温暖、宁静,没有寒风朔雪之声. OK了

淮阴区15981561495: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 -
自欧养血: 泊船瓜舟王安石(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重山.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丈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求采纳

淮阴区15981561495: 急急急急急 五年级下册第五课意思 急用 -
自欧养血: 牧童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诗意: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