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咬文嚼字》写一篇赏析短文

作者&投稿:长沙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咬文嚼字》是谁写的~

  《咬文嚼字》的作者是朱光潜。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目前,本文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5教科书中,录音由郑岚朗读。2014年之后,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在改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也收录了本文,为第一组第3课课文 。

怎样看待“咬文嚼字”

该咬则咬,当略就略
——对朱光潜和马南邨关于读书的见解的一点异议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要咬文嚼字,甚至锱铢必较,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却提出了相反的见解,说读书“不要固执于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像陶渊明那样“不求甚解”,像诸葛亮那样“观其大略”,就是说读书时“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两位大师的见解,到底谁的见解是正确的呢?在我看来,他们都有失偏颇。读书时是“咬文嚼字”还是“观其大略”,是由不同的阅读目的决定的。
阅读根据其不同的目的,可以分为钻研学问的阅读和增长见识的阅读以及消闲解闷的阅读这三大类。
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钻研学问,那么,你在阅读过程中就必须字斟句酌,不仅要了解字面的表层意义,而且要了解字面的深层意义;不仅要了解文句的言内之意,而且要了解文句的言外之意。只有这样,你才能在深刻领悟的基础上写出鉴赏文章、做出学问来。从这个目的出发,该咬文嚼字时还得咬文嚼字。否则就会像猪八戒吃人参果那样,即使是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的人参果,你也咀嚼不出它的美味,吸收不了它的营养。
如果你是抱着增长见识的目的来阅读的,那么你就没有必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去仔细推敲,你完全可以一目十行地去看,甚至有的只要看一下它的标题就足够了。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到“博采众长”,才能开阔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这个目的出发,当观其大略时还得观其大略。否则,捧起一本书,对其中的某一个词语、某一个句子揣摩上老半天,那么你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把这本书看完?这样你一年的阅读量肯定少得可怜,吸收到的知识自然十分有限。
如果你是出于消闲解闷的目的来进行阅读的,那么只要能从阅读中得到心情的放松,就算达到目的了。你可以不加任何思索地一口气读下去,也可以一边读书一边品着香茗。如果你对其中的某些内容不感兴趣,你也可以大段大段地跳过去不读它。只有这样,你才能从阅读中体会到休闲与乐趣。从这个目的出发,当观其大略时还得观其大略。否则,一捧起书本就进入“咬文嚼字”的境界,你还会把读书看成一种休闲,还能从阅读中领悟到读书的乐趣吗?
其实,如果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加以考虑的话,那么我们认为,它们各自对“咬文嚼字”和“观其大略”的侧重点是不尽相同的。如果你的主要目的是阅读,那么,你的侧重点应放在“观其大略”上;如果你的主要目的是写作,那么,你的侧重点应放在“咬文嚼字”上。
总之,在阅读或写作中,是“咬文嚼字”还是“观其大略”,并不像两位大师所说的那么简单,而是要根据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方法。

《咬文嚼字》赏析

      《咬文嚼字》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一篇文艺随笔,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朱光潜先生精妙的思想,更能领略此文独到的写作特色。
      一、结构简洁明了,思路新颖别致。一般的议论文在文章的开篇马上就会树立观点,然后作者再根据自己树立的观点进行演绎论证。而本文的结构虽简洁明了,但思路新颖别致。首先作者在文章开头例举四个事例,从不同角角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然后得出结论: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接着作者从正面援引实例,证明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就会使文章意蕴丰富;紧接着又从反面援引实例证明误用字的联想意义就会产生“套板反应”这一流弊。最后作者才在文后点明主旨,指出了“咬文嚼字”的目标、要求和条件:要想使阅读与写作达到最高目标——艺术的完美,就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互相吻合。
      二、事例充分典型,说理精譬透彻。对于议论性的文章,如果文中不举事例,道理就会显得抽象晦涩;而事例如果不典型,道理就不能使人信服;而事例如果解说不好,道理也就讲不透彻。本文的最大的写作特点,就在于作者所举事例充分典型,并且分析非常入扣。例如:作者为了剖析“是”与“这”两字的区别,先后选取了《水浒》和《红楼梦》的例子,强调“是”与“这”不单是文字之争,而且涉及到“思想感情”的意味。又如为了说明简洁必须以准确表达情味为前提,简单的追求“简洁”是文学创作中必须反对的这一观点,作者将《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文字和王若虚《史记辨惑》的改文进行对比,从比较分析中,不难看出改文虽然“似乎简洁些”,但“惊讶的意味”和“斩截的意味”却已存无多,因而令人觉得“索然无味”,这就是因为“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造成的,从而很好的论证了上述这一观点。
      三、见解新颖独特,语言准确精当。作者以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力,在课文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的谨严精神,以及必须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时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表达出来。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因为文字的微小改动与调整都影响到思想感情的表达。另外,作者对“套板反应”很是反感,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而“套板反应”正是当代大部分学生的通病,因此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值得我们共同学习的,同时作者的这种独立思考、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更是值得我们共同借鉴的。
      总之,本文虽是一篇畅谈文学创作的随笔,但它更以其不同凡响的写作特色吸引了读者,使人受益匪浅。


鲁迅,我读懂了你(400字)
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了一个隶书一字。鲁迅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出去了。我读了许多鲁迅的作品,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讲述了鲁迅痛恨旧社会...

请写一篇时事评论 600字左右 最好有深度,挖其根源,感激不尽,高分悬赏...
《咬文嚼字》的主编郝铭鉴日前在南京向中学生谈道,有位学生写一篇600字的作文,其中竟有72个“死了”,包括“心里烦死了”、“功课紧张死了”、“热死了”等。这说明学生的词汇量相当贫乏。(《现代快报》4月10日)中学生写作文,竟有1\/4的文字是“死了”,的确用词贫乏。一位中学教师通过调查发现...

作文《___是一种享受》
想起,常看的《咬文嚼字》。知识性强,且篇幅短小,方便随意地阅读。每次看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当今一切都如摇滚节奏的生活中,仍有一批潜心于字、词、句研究的人,他们用安静的心态,在生活里随处可见的牌匾、广告、招牌、简介等文字中,用学者般严谨的眼光去发现其中的不妥或错误,用大量的时间去...

咬文嚼字2010年合订本内容简介
这一年,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值得细细品味和反思。特别推荐大家阅读合订本的序言,这是一篇由十二家媒体共同撰写的独特篇章,其形式创新前所未见,堪称《咬文嚼字》不断创新的缩影。这不仅仅是一篇文章,更是那一时期文学与社会互动的一个生动记录。通过阅读这篇序言,读者将能深入理解那个耐人寻味的一年...

咬文嚼字语文课文原文部编版还有吗?
截止到2022年,《咬文嚼字》课文原文部编版有;被收入部编人教版语文必修5第8课;2014年之后,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在改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中收录了本文,为第一组第3课课文。《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文章告诉...

高三语文教案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教案《咬文嚼字》”,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教案 《咬文嚼字》(一) 教学目的 一、在理清文意的...

咬文嚼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学,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的中心论点就是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要通过斟酌文字与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这些方面进行论述中心论点。《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这篇短文主要是作者告诉人们,无论阅读还是...

那一次我读懂了___.半题作文,要有600,自己写的
我在图书馆借了厚厚的16本《鲁迅全集》一篇一篇地翻阅,就如基督徒之于《圣经》.可我既不解《故事新编》与《朝花夕拾》强烈的反差,也疑惑于《野草》和《呐喊》的隐晦.夏瑜坟上的花环,狂人“疾愈”前的呼喊,抑或是手持投枪的战士,人鬼相争的地狱,于我都难以理喻.《华盖集》的首篇《咬文嚼字》已令...

鲁迅说的rky是什么意思
rky是gorky的后三个字母,gorky译为高尔基,所以rky就是尔基,鲁迅先生是在讽刺那些译者,他们将英文译成中国化的中文,去掉了英文名本身的异域性,gor并不是gorky的姓,而译者却译成了高,把gor当姓来处理,我觉得这是译者对于原作的不尊重

2012年山东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是什么
2012年山东高考语文作文题为:材料作文:根据孙中山的一段话,自行命题写作文。“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自行命题,题材...

四川省13182217327: 朱光潜咬文嚼字读后感 -
徐虎德孚: 《咬文嚼字》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一篇文艺随笔,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朱光潜先生精妙的思想,更能领略此文独到的写作特色. 一、结构简洁明了,思路新颖别致.一般的议论文在文章的开篇马上就会树立观点,...

四川省13182217327: 《咬文嚼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 -
徐虎德孚:[答案] 本文是一篇文学专论.文章从文学阅读和写作两方面论述了“咬文嚼字”的意义,提倡文学运用中“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全文紧扣中心论点,以例证法为主,旁征博引,从多个方面作了深入绵密的阐发. 本人结构严密,善用古文诗句,照应上下...

四川省13182217327: 《咬文嚼字》朱光潜,中你是怎么理解“咬文嚼字”的? -
徐虎德孚: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他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独立思考、质疑探究,增强逻辑思维,这些都是很好的习惯.

四川省13182217327: 读名家手稿,从修改处印证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写成一篇1000字作文 -
徐虎德孚: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说:“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试去看名家手稿,从修改处印证这个论断,写成一篇作文.

四川省13182217327: 以《"咬文嚼字"之我见》为标题,写一篇议论文.800字 -
徐虎德孚: 咬文嚼字,这也是蛮拼的.

四川省13182217327: 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
徐虎德孚: (1)《史记》段更好.从表面上看,王若虚似乎改得简洁些,但却失去了原文的思想和情感.举例说明,如:“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没有危险感,潜能就不能全部暴发);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若认为王若虚段更好,能言之有理也可.)(2)人是有潜能的,激发潜能有利于取得更大的成就.

四川省13182217327: 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6分).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 -
徐虎德孚: (1)《史记》段更好(1分).从表面上看,王若虚似乎改得简洁些,但却失去了原文的思想和情感(1分).举例说明(1分),如: “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没有危险感,潜能就不能全部暴发);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共3分)若认为王若虚段更好,能言之有理,可以最多给2分(判断1分,阐述1分).(2)人是有潜能的,激发潜能有利于取得更大的成就(有潜能1分,激发潜能2分,共3分) 略

四川省13182217327: 怎么写阅读鉴赏? -
徐虎德孚: 鉴赏,就是看一篇文章的亮点和缺陷,从两个方面,好的就表扬,不行的就批判,多说出自己的真实感想,如果水平有限,就在一些表面的文字上做做文章,咬文嚼字,思想深入些的,可以从更深的角度入手,量力而行,鉴赏真诚一些,不必虚伪做作,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这样看着,就算文采不怎么样,但是读者或许更爱看的···

四川省13182217327: 求一篇文章赏析 100字左右 -
徐虎德孚: 时 间----韩少功风雨稍歇,水淋淋的石板闪着一片薄光. 树上的枝叶东仰西俯精疲力尽.地上有零落的花瓣.草叶都挂着亮晶晶的水珠,连草丛里的蛛网也挂上了三两光点. 天地间寂静无声,只有四面八方淅淅沥沥的微雨,隐在岁月的深处...

四川省13182217327: 《咬文嚼字》咬文嚼字在文中如何理解 -
徐虎德孚: 过分推敲字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