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从各国脱颖而出的国家是哪个

作者&投稿:廖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春秋未末期诸侯各国的分~

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周武王姬发讨伐商末君主纣,建立了周朝,这就是西周。西周时,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全国土地和人民都归他所有,他用封侯建国的方法交给诸侯和大夫统治。西周时期农业比商朝更发达,青铜铸造,陶器,纺织等手工业也有相当发展文字多铭刻在青铜器上,叫做钟鼎文或金文,所传下来的历史资料也就更为丰富。

西周代传300多年,到公元前770年,幽王亡国,平王东迁于洛邑(洛阳)开始了东周历史。东周分为两断,春秋和战国。春秋从公元770年(也有人认为应该从公元前722年算起)到公元前476年(也有人说到公元前403年)共300年左右。

东周春秋时期,诸侯左右了天子。据说周初分封诸侯几百个国,到春秋时只剩下一百多个。其中较强大的有齐,晋,楚,秦,鲁,卫,燕,宋,陈,蔡,郑,曹,吴,越等十几个国家。这此国家都想当霸主,因此连年生发兼并和战争,造成天下大乱的局面。在斗争过程中,诸侯国先后出现了五个霸主,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另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就这是史书中所说的“春秋五霸”。

尽管春秋时代社会动荡,战争不止,但社会历史依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战争过程中,各民族人民频频来往,相互影响,这就加快了各族人民之前的渗透,同化和融合的步伐。众多小国的合并,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战国的时代,一统天下。

春秋时期,那动荡多变,错综复杂的政治,造成就一大批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他们之中,即有齐桓公,晋文公那样雄心勃勃的霸主;也有卫懿公,晋灵公那样荒淫无道的昏君;还有管仲,晏子那样的伟大政治家;还有屠岸贾,伯(喜否)那样的阴谋家;有曹刿,孙武那样的军事家;也有囊瓦,先索那样的败军愚蠢之将;有孔丘,孟轲那样的圣人学者;亦有督戎,古治子那样愚智的武夫…………

他们的事情,教育了后人,感化了后人,留下了历史的足迹…………

战国简史:

战国,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期。《史记》将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6年)定为战国的历史开端,从这一年,到秦始皇灭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春秋一百多国,经过不断兼并,战国初年,约有十几个国。大国有秦,魏,韩,燕,赵,齐,楚,即“战国七雄”。此外还有越国一个较为强大的国家。小国有东周,宋,卫,中山,鲁,滕,邹等。另外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分布在四周,北与西北有林胡,楼烦,东胡,仪渠,南有巴,蜀,越。

现在,我简单来说说七国的疆土地理:

秦:约占有今陕西关中和甘肃东南部

魏:约占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东部

赵:约占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韩:约占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

齐:约占有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

楚:约占有今湖北全省,河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的一部分

燕:约占有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的一部分

战国前期,“七雄”形成,各国将精力用在内部整理上。各国招贤才能,励精图治,像李悝,吴起,商鞅等人的变法维新就发生在这时期。

战国中期,就是大战的时候。真是:“国无宁日,岁无宁日”“邦无定交,土无定主”的混战局面。

各个国家为保持自己的生存和扩大国土的势力,君主们都相继称王,独霸一方。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图强,加强军备;另一方面,在外交上频频争取别国的“合纵”“连横”。

战国后期,秦国昭襄王用范睢为相,采用了“远交近攻”之计,破坏了各国的“合纵”,加强了秦国的国力,军事,成了战国时期的第一强国,削弱了各国的力量。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亲政,以李斯为辅,开始大规模的用兵,同时又收买了六国权臣分化其内部,以配合军事。

秦始皇灭六国的时间:

公元前230年,秦灭韩,以韩地为颍川郡。

公元前228年,用反间计杀赵将李牧,次年攻下赵都邯郸,活捉赵王迁,公子嘉逃至代,自立为王。公元前226年,秦破燕,燕王喜逃至辽东。次年,秦以河水灌魏都大梁,水淹城破,魏王降。

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率60万兵兵攻楚,活捉楚王,次年秦完全攻占楚国之地。

公元前222年,秦攻燕边东地,活捉燕王喜,攻代地公子嘉,燕赵二国,彻底灭亡。

公元前221年,攻占齐都临淄,齐亡。秦国一统天下。

战国时期,铁工具开始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增加开荒能力,种植面不断扩大,技术不断提高。

水利灌溉工程在战国时也有很大发展,最著名的有:秦昭襄王时,李冰开凿的都江堰(在四川灌县附近),解除了岷江水害,又使成都大平原地区,得到灌溉,通航。秦王政时期韩国人郑国,在关中开渠以通泾洛二水,开凿郑国渠。渠长三百多里,使关中之地成为沃野。

农业的生产力提高和铁器应用,同时也大大推动手工业发展。冶金,青铜和纺织品,盐业,溱哭的生产都有大发展,至使商业更发达。

战国时期,还是伟人辈出的时代。哲学,文学,史学,儒学,等学术文化取得了辉煌与成就。那时候,孔,墨,弟子满天下,以后又产生了道,法,阴阳,名,兵,农,纵横各家。《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孙子》《吕氏春秋》《国语》等众所周知的伟大著作相断涌现,对后世中国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春秋应该是有10个国,分别是燕、齐、卫、鲁、楚、秦、晋、宋、吴、越,其中先是齐国最强,然后是楚国,秦国称霸西部等,其实就是两种说法的"春秋五霸"

越国


春秋战国时期合称东周时期;西周时期,周朝君
王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威权,周王对诸侯国有较强的控制能力,禁止诸侯国之间互相攻击或兼并。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王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同时,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有的强大起来,有的衰落下去。于是,诸侯国互相兼并,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诸侯林立的情况,严重束缚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平王东迁以后,西土为秦国所有。它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国家,成了西方强国。在今山西的晋国,山东的齐、鲁,湖北的楚国,北京与河北北部的燕国,以及稍后于长江下游崛起的吴、越等国,都在吞并了周围一些小国之后,强大起来,成了大国。于是,在历史上展开了一幕幕大国争霸的激烈场面。
首先建立霸业的是齐桓公。他任用管仲,改革内政,使国力强盛。又用管仲的谋略,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联合燕国打败了北戎;联合其它国家制止了狄人的侵扰,「存邢救卫」;公元前656年,齐国与鲁、宋、郑、陈、卫、许、曹诸国联军侵蔡伐楚,观兵召陵,责问楚为何不向周王纳贡。楚的国力也很强盛,连年攻郑。但见齐桓公来势凶猛,为保存实力,许和而罢。以后,齐桓公又多次大会诸侯,周王也派人参加会盟,加以犒劳。齐桓公成了中原霸主。
齐国称霸中原时,楚国向东扩充势力。齐桓公死后,齐国内部发生争权斗争,国力稍衰。楚又向北发展。宋襄公想继承齐桓公霸业,与楚较量,结果把性命都丢了。齐国称霸时的盟国鲁、宋、郑、陈、蔡、许、曹、卫等国家,这时都转而成了楚的盟国。
正当楚国想称霸中原之时,晋国勃兴起来。晋文公回国后整顿内政,增强军队,也想争当霸主。这时周襄王被王子带勾结狄人赶跑,流落在外。晋文公以为是「取威定霸」的好机会,便约会诸侯,打垮王子带,把襄公送回王都,抓到了「尊王」的旗帜。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军在城濮大战,晋军打败了楚军。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会盟诸侯,周王也来参加,册命晋文公为「侯伯」(霸主)。
晋楚争霸期间,齐秦两国雄踞东西。春秋中叶以后,楚联秦,晋联齐,仍是旗鼓相当。但争霸战争加剧了各国内部的矛盾,于是出现了结束争霸的「弭兵」。公元前579年,宋国约合晋楚订了盟约: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来,互相救难,共同讨伐不听命的第三国。「弭兵」反映了两个霸主之间的勾结与争夺,也反映了一些小国想摆脱大国控制的愿望。公元前575年晋楚于鄢陵大战,楚大败;公元前557年晋楚于湛阪大战,楚又败。这一期间,晋秦、晋齐之间也发生过大战,晋获胜。公元前546年,宋国再次约合晋楚「弭兵」,参加的还有其它十多个国家。会上商定:中小国家此后要对晋楚同样纳贡。晋楚两国平分了霸权。
当晋楚两国争霸中原时,长江下游崛起了吴、越这两个国家。晋为了对付楚国,就联合吴国。吴、楚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公元前506年,吴国大举伐楚,节节胜利,一直打到楚都。从此,楚的国力大大削弱。在晋国联吴制楚时,楚国则联越制吴,吴、越之间战争不断。吴王阖闾在战争中战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大败越王勾践,并率大军北上,会诸侯于黄池,与晋争做盟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积蓄力量,乘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之机,发兵攻入吴都。夫差急忙回归,向越求和。不久,越灭吴,勾践也北上会诸侯于徐州,一时成了霸主。
春秋时期各国的兼并与斗争,促进各国、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不同族属间的接触与融合。经过这一时期的大动荡、大改组,几百个小国逐渐归并为七个大国和它们周围的十几个小国。
战国时代的形势是: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齐在东,秦在西,韩、魏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
从魏文侯开始至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是魏国独霸中原的时期。魏的强大,引起韩、赵、秦的疑虑,它们之间摩擦不断。公元前354年,赵国攻卫,魏视卫为自己的属国,于是出兵攻打赵都邯郸。赵向齐求援,齐派田忌救赵,用孙膑之计,袭击魏都大梁。时魏军虽已攻下邯郸,不得不撤军回救本国,在桂陵被齐军打败。次年,魏、韩联合,又打败齐军。公元前342年魏攻韩,韩向齐求救,齐仍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设计将魏军诱入马陵埋伏圈,齐军万箭齐发,魏国大将庞涓自杀,魏太子申被俘。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由此造成了齐、魏在东方的均势。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一跃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于是向东扩展势力。先是打败了三晋,割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后又向西、南、北扩充疆土,到公元前四世纪末,其疆土之大与楚国接近。
在秦与三晋争斗之时,齐国在东方发展势力。公元前315年,齐国利用燕王哙将王位「禅让」给相国子之而引起的内


关于担当中考作文600字精选10篇
哥本哈根会议中,中国便提出了担当共同而有区别的职责这一号召。这说明中国已理解和学会了担当,并期望各国共同担当起保护地球的职责。从另一方面说,若中国并未提出这一号召,会议必将被资本主义强国所控制,出现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的条约。 此刻,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更需学会担当,担当起对内保障民生,对外维系世界经济稳...

蓬安县18919399636: 战国后期秦国在各国中脱颖而出的原因是军事强大还是商鞅变法 -
左垂利喜: 商鞅变法推动了军事的发展.是军事强大的基础.商鞅变法的内容深得民心,利于民众,民心所向所以统治集权才更集中.,所以根本原因是商鞅变法.但是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直接来源于军事方面,军事方面几乎可以掩盖其它方面的不足.这在现代各国可以看出.所以军事强大是直接原因.

蓬安县18919399636: 春秋战国后期分别出现了哪两个国家
左垂利喜: 秦朝和汉朝

蓬安县18919399636: 战国时期七国,最强国? -
左垂利喜: 最强国难以比较出来,不同时期军力,国力对比不一样.不过秦国笑到最后了. 总体讲,秦国齐国相当,楚国国力稍弱(潜力最大,时运不济,内部太腐朽),其他各国中三晋之二的魏国和赵国先后崛起过,魏国是战国早期最能打军队,赵国是战国后期最能打军队,不过都被秦国想法子弄死了.

蓬安县18919399636: 春秋战国时期最后通过变法取得成功的是哪个国家 -
左垂利喜: 秦国,商鞅变法.变法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为后来秦的一统奠定了基础.

蓬安县18919399636: 春秋时期首先确立霸主地位的是谁?到战国后期,各国共同对外策略主要围绕哪个国家考虑? -
左垂利喜:[答案] 首先的齐国的齐桓公.战国主要围绕秦国展开.

蓬安县18919399636: 春秋末期还剩多少国家? -
左垂利喜: 春秋时期东周四分五裂,存在着140多个诸侯国家.到了春秋末期,存在的主要国家有:楚国、晋国、秦国、郑国、宋国、鲁国、齐国、卫国、吴国、越国、燕国等.

蓬安县18919399636: 春秋战国时期四个大国分别是什么? -
左垂利喜: 你这个问题有严重的问题.春秋和战国的国家并不是一样的,春秋五霸是:秦国,齐国,楚国,宋国,晋国.而战国七雄是: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春秋末期因为赵、魏、韩三个诸侯把晋国分了,所以出现了战国七雄.如果你非要问春秋战国时期都存在的大国,应该是3个才对,分别是:秦国,齐国,楚国.

蓬安县18919399636: 春秋战国时期最后通过变法取得成功的是哪一个国家 -
左垂利喜: 春秋战国时期最后通过变法取得成功的是哪一个国家?A、卫国 ? B、齐国 ? C、晋国 ? D、秦国 正确答案:D

蓬安县18919399636: 春秋时期,诸侯国势力排名. -
左垂利喜: 东周一开始,周王朝就走了下坡路,王室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仍.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而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就可以称霸,先后出现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

蓬安县18919399636: 春秋战国时期什么国最强 -
左垂利喜: 春秋早期,齐国首先称霸;之后很长时间一直是晋国和楚国实力最强;到了春秋末年晋国和楚国因内乱而有所衰弱,吴国和越国趁机称霸,但只是昙花一现. 战国之初,魏国率先变法,成为最强的国家,但因树敌太多而衰落下去.秦国和赵国在之后成为最强的两个国家,长平之战双方进行了大决战,以赵国的惨败而告终,从此秦国一枝独秀,直到统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