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谋臣刘伯温:高考一举成名,元朝为官四起四落,65岁死因成谜

作者&投稿:锻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375年5月的一天,与诸葛亮齐名的,被后世神化到,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的刘伯温,走到了他生命的终结时刻。

这个一生中,经历过大风大浪,大起大落的老人,在看透一切之后,心中腾起的是无限的悲凉。

他至此都没有弄清楚的事情,是自己的死,与现任皇帝朱元璋,是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对生死的态度,当然是无所谓的,令他伤心的,是曾经肝胆相照的老战友朱元璋,此刻为何如此的冰冷无情?

不管朱元璋是否对自己下:手,曾经同生共死的友谊,为何现在都没有了?

人情似纸张张薄,这句话,久久的在他耳畔盘旋着,可以参透生死的人,却未必能参透人情世故。

这个问题,他只能痛苦的带进自己的坟墓里。

刘基:字伯温,1311年出生于浙江、青田县,自小就非常聪明,读起书来,七行俱下。

老师看了他的文章之后,高兴地赞道:日后必成大器。

1333年,刘基迎来了他人生中至关重要的高考,他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一举高中进士,此刻的他,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他感觉,自己在某一个时刻,突然就长大了。

他要将自己的所学,献给他深爱的大元王朝,和王朝那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

他对自己的明天,充满了美妙的幻想。

可现实,却像个不守时的老破钟一样,直到三年后,才任命他为高安县丞,这个职务并不高,正八品,类似于现在的副县长。

但刘基,依旧为此感到非常的骄傲,上任之后的他,凭着一腔热血,藐视官场那一套腐朽的人情世故,堕落腐败 ,他的所作所为,始终恪守八个字:忠君爱国,勤政为民。

这时,在他的管辖地,恰好出了一个案件,一个本地很有背景的人,杀人之后,贿赂主审官,硬是把故意杀人案,判成了误杀。

其实,这个案件并不复杂,复杂的是案件的凶手,在地方上多少有些势力,以致判案不公。

原告不服,就告个不停,所有的官员,都知道凶手的背景,自然而然也都不去触碰这个案子,一时做不好,说不定乌纱难保。

其实这个案件,很类似于红楼梦里的葫芦案,众官员推来推去,知府把这个烫手的山芋,推给了刘基。

刘基毫无顾忌,欣然接受此案。

其实,当时那腐败的官场,所有的官员,都像老于世故的贾雨村,而刘基,则是铁面无私的包青天。

刘基接手案件以后,抛开所有的人情世故以及关系网,一切都走法律程序,快速度的就将案件凶手处死。

地方官场大震,初审官也被罢官,老百姓都高兴的尊刘基为刘青天。

可官员们更清楚,刘基闯祸了,你将为你触碰的那个无形的网,付出惨重的代价。

有些良知的官员,还为刘基捏了一把汗,那些老滑头们,就等着看这个年轻人的好戏。

被处死的凶手家属,与被罢免的初审官,开始带重金四处游说,一定要致刘基于死地。

幸亏行省有位大臣看不下去,暗中帮了他一把,才没有被一棍子打死,调往他处任职,同时也降为了一个,没有权利的普通工作人员。

刘基为自己得到这样的不公待遇,感到格外愤怒,一气之下,辞职回家。

他知道,自己是因为触碰了那张无形的网,可他并不后悔,他的内心深处,有自己要坚守的原则。

1348年,在家归隐的刘基,意外的被政府启用,任命为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

上任前,有朋友提醒他,不该触碰的东西,就不要去碰。

聪明的刘基,知道朋友所说的,是那张无形的网,他认真的听了,也记住了,可是,要他不去触碰,除非官场不再有人情腐败,百姓不再有生活疾苦。

上任以后的刘基,马上就发现了行省监察御史渎职枉法的行为,其实这些事情,所有官员都知道,元末的官场一向如此,既然我们无力改变,那就去适应吧,毕竟有句话: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没想到伟大的真理,在任何地方都适用,包括这腐败透顶的官场。

可刘基不这么认为,他一定要让渎职枉法的监察御史,付出应有的代价。

他马上向朝廷上书,弹劾那名御史,上书之后,如石沉大海,毫无音讯,固执的他再次上书,这次得到的,是上级对自己的一顿斥责,说他诬告官员,别有用心。

刘基再一次愤怒辞职,辞职后的刘基,潜心学问,有朋友劝他去走走关系,托托人情,凭你的学识,做个官是没问题的,只是别人不去触碰的东西,你也别去触碰,因为你只是这个花花世界的一个小人物,你不能扭转乾坤,不能改变世界,你就去适应这个世界的世态炎凉吧。

刘基知道,说这些话的人,是为自己好,可这个好,是受限制的,他只能好了自己,他将会无限放大的,坏了国家利益,坏了百姓的利益,所以,刘基并不想得到这个好。

1352年,朝廷因为与起事的方国珍作战,屡次失败,有人便推荐了军事才能出众的刘基,这一次是上阵杀敌,刘基消失的激情,被再度点燃,他坚信,那血肉横飞的战场,不可能再有人情世故生存的土壤,他要以自己的真才实干,和一腔热情,来报效大元王朝。

奉命于危难之际的刘基,很快在战场上将方国珍击败,狡猾的方国珍,便主动与朝廷谈判。

对方国珍的谈判,刘基坚决拒绝,他认为,方国珍是祸首,而且以前就起事过,后来投向了朝廷,这次属于复判,应从严从重处理。

方国珍凭着自己的经验,马上以重金贿赂刘基,想封住他的嘴,刘基拒绝了他的贿赂,他的心中,有自己要坚守的原则。

方国珍见贿赂刘基不成,便开始贿赂刘基的上级,贿赂朝廷的相关大臣。

上头的处理很快下来了,刘基莫名的被判了个“擅作威福,伤朝庭好生之仁”的罪名而被暨管至绍兴。

而祸乱国家,又被打败的方国珍,则加官进爵。

这都是什么,绝望的刘基,拔剑在手,泪流满面,他愿以自己的死,来唤醒这个堕落的王朝,朋友们赶紧拦住了他,对他一番劝慰,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你又何必如此执着,你对朝廷,问心无愧便是,再说还有老母在堂,你徒死,朝廷不会改变,老母却无人照料。

无奈的刘基,只好放下手中的剑,奔赴绍兴,过起他的暨管生涯。

可朝廷,马上又因为有战事,不得不启用刘基,刘基再一次奉命出征,这次,打了胜仗以后,他什么话也没有说,他也不想说什么。

可是,他的战友觉得他功劳很大,应该有更大的舞台,去施展自己的才干,于是,把刘基的功劳,上报朝廷,不只是希望他升职,更希望他能以自己的才学,为朝廷做更多的事情。

可战事已经平息,刘基现在没用了,朝廷的相关官员,又想起了方国珍的事情,而继续压制刘基,不但没有将他升职,还剥夺了他的所有兵权。

这次,刘基没有愤怒,因为他太深知,自己所深爱的这个腐朽的朝廷了。

此刻的刘基,心灰意冷,一个不能抛开人情世故,堕落腐化的朝廷,怎么能蒸蒸日上?

怎么能为民造福?

1359年,在大元王朝四起四落的刘基,辞职归隐,他痛下决心,要永远离开自己曾经深爱的这个朝廷。

此时的刘基,已49岁,从当年考中进士至今,不知不觉,在宦海浮沉中,已过了26年的光景。

蓦然回首,两鬓斑白,曾经的热血少年,早已不在。

刘基归隐一年后,元末群雄中,朱元璋的势力在迅速崛起。

与元朝那个昏庸无能的体系不同,朱元璋任人唯贤,为天下百姓而战,他希望所有的百姓,都有家住,有地种,有饭吃。

而所有这些的前提,就是先推翻现在这个腐朽的王朝。

朱元璋听说了刘基这个人才以后,马上派人去数次聘请他,而刘基在接到邀请以后,开始了从未有过的彷徨,因为一旦投奔朱元璋,自己就成了,自己曾经深爱的大元王朝的敌人。

纵然,那个王朝数次抛弃他,但他也希望王朝能够欣欣向荣,而不被消灭。

可是,这个堕落的王朝,能如他所愿吗?

当朱元璋派来的使者,恭敬地向他说道:“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时,刘基的内心,感到了深深的震撼,这样的话,在以往的岁月里,没有人向他说过。

他明白了,若以天下苍生为念,则自己曾经深爱的大元王朝,必将要被推翻。

刘基把所有都想明白以后,50岁的他,毅然决然的奔赴应天,参加了朱元璋的部队。

这里的空气,让刘基感到格外的新鲜,因为,这里没有人情世故,没有堕落腐化,没有那张无形的网。

刘基凭自己的真才实学,被朱元璋亲切地称为先生,这种发自内心的尊敬,让年过半百的刘基,内心充满了激情,他与朱元璋在推翻元王朝的道路上,成为了亲密无间的战友。

他相信自己在50岁所作出的选择,没有错误。

在他们的携手努力下,终于,于1368年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朝代——大明王朝。

这份辉煌的业绩,有刘基不可磨灭的功劳,他为此感到深深的骄傲。

可是,在朱元璋一次外出巡幸汴梁时,刘基奉命与左丞相李善长留守京师,这时发生了一件事情,使刘基可怕的意识到,这个新王朝里,似乎也有了当初元朝的气息。

事情是这样的:一个叫李彬的官员犯法,按律当斩,案情非常简单,可是,此时李善长站了出来,以左丞相的身份,为李彬求情。

刘基马上知道了,李彬是李善长的亲信,此情此景,是多么的熟悉,不禁让刘基想起了,曾经刚入元朝为官时,遇到的头一个案件,从此,便开始了自己坎坷不平的宦海浮沉。

难道,昨天的故事,现在又要重演?

现在,刘基有两个选择,要么顺从李善长,放过李彬,你好我也好。

要么,严格执法,将李彬处死,可是 ,这样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前路漫漫,何去何从?

刘基在左右衡量之后,选择了严格执法,将李彬处死。

或许,刘基的行为,让许多官员感到他不近人情,不可理喻,可刘基坚持了自己问心无愧的选择。

正义与可怕的人情世故 ,堕落腐败,似乎永远都处在可怕的对立面。

在刘基执法如山的时候,不禁就得罪了左丞相李善长。

朱元璋返京后,李善长马上纠集许多怨恨刘基的官员,开始攻击他,恨不得马上将他置于死地,朱元璋在表面上为刘基顶住了一切,然而,毕竟攻击刘基的人太多,朱元璋对他,多少有了一些看法。

机敏的刘基,马上意识到了这些异常,他选择了与元朝时同样的处理方式,辞职。不过,表面上还是有非常得体的理由:告老还乡。

朱元璋没有太多的挽留,就同意了。

这不禁使刘基想起,曾经与朱元璋携手对抗强大的敌人陈友谅时,那是一场以20万兵力大战对方60万兵力、一决生死的战斗,恰巧当时自己的老母亲去世,刘基想回家奔丧,可朱元璋亲自给他写信,左一个先生右一个先生地尊称着,因为血肉横飞的战场更需要他,朱元璋更需要他。

刘基擦干了眼角的泪,在战场上望着家乡的方向,望着母亲永远睡着的那个地方,深深地跪拜,请母亲原谅儿子的不孝,这里需要我,我不能回去。

未能亲自料理母亲的后事,是刘基心中永远的痛。

一切都过去了,今天自己提出告老还乡,皇上马上同意了,此一时彼一时,战争结束了,我这个老头子留在这里,还有什么用?

可是,回乡之后的刘基,不知不觉就再一次被卷入了人情世故的斗争。

在他家乡不远处,有个叫谈洋的地方,盗贼出没,祸害百姓,刘基不愿袖手旁观,他马上将此事上报朱元璋,要求这里建立巡检司,可是,刚刚建立起巡检司不久,马上有一个叫周广三的头目起事,击溃巡检司守军,占据谈洋,危害一方。

地方官员无力剿捕,又偷偷瞒着,不敢上报朝廷,一个个怕丢了脑袋上的乌纱。

刘基见反贼势力越来越大,容不得多想,再一次让儿子火速上报朱元璋,朱元璋得到消息后,马上派兵,将这里的祸乱平息。

刘基在这次事件里,本来是立了大功的,然而,他得到的,是一场可怕的灾祸。

当时,朝中的丞相叫胡惟庸,为人心胸狭窄,专权自恣,当初朱元璋曾询问刘基,胡惟庸能否为相,刘基公正客观的回答道:如果把丞相比作驾车的马,胡惟庸会把马车弄翻的。

刘基目光深远,所料必中,在刘基死后五年,朱元璋掀起了可怕的胡惟庸案,废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前后诛杀了3万余人,这是明朝历史上一次可怕的灾难。

可当时谈洋事件案发时,胡惟庸正是在朝中呼风唤雨的时候,他以刘基将案件直接上报皇帝,而没有上报自己管辖的中书省为由,再加上当初刘基说过,他不能胜任丞相的话,开始疯狂的报复刘基。

他居然唆使手下官员,向朱元璋上奏,说谈洋那里有王气,刘基之所以在那里要求设立巡检司,是想从百姓手里,把那块地抢到自己手里,将来做自己的墓地,这个罪名一旦成立,后果不堪设想。

王气,墓地,这些词语联系起来,分明在暗示,刘基想争夺朱明的江山,这是一个株连九族,死无葬身之地的罪名。

刘基知道以后,火速返回京师,向朱元璋谢罪,并且再也不敢离开京师,就留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让皇帝时刻看着自己,根本没有夺权篡位的机会。

一向多疑的朱元璋,愤怒的剥夺了刘基的俸禄,刘基深知这次事件的可怕程度,在惊惧与悲伤中,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丞相胡惟庸派医生,给刘基看病,可是,刘基吃了他的药以后,腹中感到有石头一般坚硬。

他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朱元璋,但朱元璋什么都没说,这不禁让心思缜密的刘基大疑,到底医生是谁派来的,胡惟庸还是朱元璋?为什么皇帝听了自己服药不适的情况以后,毫无反应,刘基不敢再往下想。

此刻,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老人,更希望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

也许,是自己本身病情加重,并没有什么幕后推手,是自己多疑了。

而皇帝,亲眼看到自己的这个老战友,已时日无多,便赐他回乡。同时送来了一份诏书,却让刘基大为感伤。

诏书开篇说道:朕闻古人有云,君子绝交,恶言不出,忠臣去国,不洁其名,尔刘基,括苍之士,少有英明,海内闻之。

皇帝的意思,似乎要与自己绝交,曾经都尊称先生,现在却直呼刘基,他不禁感慨:刘基还是刘基,而老战友朱元璋,已是皇帝。

黯然神伤的刘基,眼角无力的流下了浑浊的老泪,他默默的按皇帝的旨意,返回自己的家乡。

至此,不禁回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这个老人,悲凉的不是自己的死,而是自己的老战友,为何不再珍惜彼此的友谊。

难道,自己杀李彬有错吗?

难道,客观的说胡惟庸不配做丞相,有错吗?

难道,谈洋有人起事,祸害百姓,上报皇帝,有错吗?

其实,这个奄奄一息老人,他的所有的纠结,都是没有必要的。

他是一个誓与堕落腐化,抗争到底的坚强的战士。

同时,他又是一个孤军奋战,可怜的老人。

他那种誓不妥协的品行,为自己赢得的,是流芳千古。


同为明朝的谋臣,李善长与刘伯温相比谁更厉害?
朱元璋在刚建立明朝之时,身边有许多能人异士,他们之中有的擅长武斗,有的擅长文墨,还有的喜好观星,在这些能人异士中,李善长与刘伯温可谓是最为突出的。他二人同为谋士,又处在同一时期,因此无论是当时的民间百姓,还是后世的人们都喜欢将二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二人都很厉害,只是...

刘伯温厉害之处
丘处机有一言止杀的事迹,刘伯温比丘处机做的更好,当时农民军中盛行烧杀抢掠的恶习。刘基精通天文、数术之学,借天象的预警,在大旱的时候,请求处理积压的冤案。天降大雨后,请求阻止滥杀,明正典刑,让朱元璋的明军成为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在义军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统天下的力量!刘伯温以辅佐朱元璋建立...

同为朱元璋的谋臣,刘伯温和李善长的结局截然不同?
同为朱元璋的谋臣,刘伯温和李善长的结局不同主要有有各个方面,一是李善长和刘伯温对待朱元璋的态度,李善长是真正的把朱元璋当做自己的君王唯首是瞻,而刘伯温是想把朱元璋当做自己的“徒弟”来指导,并不完全臣服于朱元璋。另一方面是朱元璋对待李善长和刘伯温的态度,朱元璋是真的信任李善长,而...

明朝第一谋臣刘伯温是怎么死的
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回家后,...

诸葛亮和刘伯温都是谋臣 两人究竟谁更加厉害
古时候的牛人总是不会轻易服输,总觉得自己更加厉害,要说起中国古代的谋士,要数诸葛亮和刘伯温两人最厉害,但是后人总说刘伯温要超越诸葛亮,毕竟一统天下刘伯温,而诸葛亮只有三分天下。这一对牛人之间相隔了千年,但是刘伯温心中却一直把诸葛亮,当作是自己的偶像和追赶的目标,事实证明他做的并不比...

明朝刘伯温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有好多预言都成真了?
刘伯温是个人,一个有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的人。至于预言成真,我觉得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对于事情的走向有一定的掌控能力,另一方面则是模棱两可的预言,足以让后人随时代入。刘伯温最出名的应该就是烧饼歌了,他预言了明朝的气运,预言了燕王朱棣的篡位,甚至预言了明朝的灭亡。不仅如此,甚至还能预言到之后...

诸葛亮和刘伯温都是谋臣,二人谁要更加厉害?
诸葛亮和刘伯温都是谋臣,单论个人实力的话,还是诸葛亮更加厉害一些,因为后世虽然都说,刘伯温帮助朱元璋建立了大明,但这绝非他一个人的功劳,还占据了形式上的优势,而诸葛亮却处在逆境中,在蜀汉后期几乎都是独自率领军队和曹魏交战,在难度上要比刘伯温更高一些。刘伯温曾经派人打开过诸葛亮的墓,...

一厢情愿想做帝王师,一代名臣刘伯温做了什么事情,被后人们称为“谋臣...
其实这背后并没有太多的隐情,他当时有这样的悲剧,完全是因为朱元璋这个人疑心太重,也只能怪刘伯温自己遇人不淑。其实我们看明朝的历史就应该非常清楚,刘伯温这个人对于朱元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朱元璋还一穷二白的时候,他就跟着朱元璋。在朱元璋走上皇帝这条道路上,刘博文也是给了他非常多的帮助,...

刘伯温和诸葛亮哪个文化水平高,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翻开《元史》和《明史》我们可以发现,刘伯温所处的时代虽然是乱世,可真正能和刘伯温媲美的谋臣就难找了,与之齐名的更是没有。我们反过来看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有司马懿、周瑜、徐庶、郭嘉等等,与诸葛亮其名更有的庞统与司马懿。换句话说就是葛亮的对手都很强悍,反观刘伯温却没...

历史上的刘伯温
1370年(明洪武三年),为嘉勉刘基的功荣,授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本想封刘基为丞相,但刘基一再推脱,只好作罢。这并不是刘基的客气,而是他明白自己的正直会遭到其他为官者的排挤。因此申请还乡。朱元璋授命他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并封为诚意伯。六十一岁告...

银州区13660075343: 刘伯温资料的信息? -
闽虾复方: 刘伯温(1311年-1375年),字子安,号东山,号普庵主人,别号普庵道人,是明代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1. 出生和成长:刘伯温出生于元代末年,家境贫寒.他自幼聪明好学,精通经史,尤其擅长兵法和军事战略.2. 成为谋...

银州区13660075343: 刘伯温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
闽虾复方: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以字行.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

银州区13660075343: 刘伯温中过进士吗? -
闽虾复方: 你好. 考中过的.元统元年(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从此他便步入坎坷曲折、跌宕起伏的仕途生涯.

银州区13660075343: 元朝的畏兀儿人沙剌班的汉名为刘伯温,这个刘伯温是明朝的刘基吗? -
闽虾复方: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民 族 汉族 可以看出不是,他是汉人.

银州区13660075343: 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 -
闽虾复方: 元末明初人: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汉族,字伯温,谥文成,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出生于江浙行省处州府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今南田山武阳村于1948年划归温州文成县).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通经史、...

银州区13660075343: 谁可以给我介绍一下朱伯温??明朝人 -
闽虾复方: 刘伯温(1311-1375年)文字 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以字行.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

银州区13660075343: 刘伯温寻主 相关传说或历史 越详细越好 -
闽虾复方: 曾经看过一篇刘伯温三寻英主的故事,找来给你看看有没有用: 有一年,刘伯温在一家书铺里读了一部珍奇的兵书,思路大开.他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大势,知道元朝的气数将尽,马上就要改朝气换代了,新主就出在民间.“胸中尽韬略,贩与...

银州区13660075343: 关于中秋节的故事 -
闽虾复方: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

银州区13660075343: 刘伯温寻主 传说或历史 -
闽虾复方: 看张卫健版的聚宝盆,刘伯温送给朱元璋一把刀,送给沈万三一个盆.结果朱元璋靠武力得了天下,沈万三靠经商做了天下首富.

银州区13660075343: 神机妙算刘伯温有几单元好长啊!都有几个单元啊哪几单元的
闽虾复方: 神机妙算刘伯温 单元一览表 第一单元 道高一尺 朱元璋受到精通奇门遁甲、天地五行刘伯温辅佐歼灭元朝建立大明王朝安邦定国后元璋为一统江山仍极力斩除异己. 元朝公...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