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现代孟子的研究

作者&投稿:蒸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研究孟子的古今中外专家、研究机构有哪些?~

二十世纪中外学术界关於孟子学的研究,可以大别为两种研究进路:一是哲学/观念史的进路,一是历史学/思想史的进路。我们依序讨论这两种研究进路及其方法论问题。
第一种研究进路将《孟子》视为与社会、政治、经济变迁无关的哲学文献,并有意无意间假定孟子思想体系内各个观念或概念具有某种自主性,在这个假设上解剖孟子学中的重要概念。采取这种研究进路的学者,都是哲学家或以概念分析为主的思想史家。1930年代的李查兹(Ivor Armstrong Richards,1893-1979),[14]战后港台新儒家唐君毅(1908-1978)、徐复观(1902-1982)、牟宗三(1905-1995),[15]以及李明辉、[16] 信广来等人,[17] 均采取这种研究进路,可称为「内在研究进路」。
第二种研究进路常将孟子及其思想放在历史或文化史脉络中加以考虑,尤其注意分析孟子学在思想史中之浮沉变化,这种研究进路勉强可以称为「外在研究法」,所注重的是在历史文化脉络中解读孟子学的内涵。徐复观、[21]近藤正则[22] 和黄俊杰[23]接近於这种研究进路。

大陆出版之孟子研究书目(1990-2006)

丁冠之编:《孟子研究论文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山东邹城市孟子学术研究会编:《孟学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王生平:《旷世大儒:孟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王成儒:《孟子之谜》(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王其俊:《亚圣智慧——孟子新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王其俊:《孟子解读》(济南:泰山出版社,2004)。
王轩编:《孟子家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王泽宣:《孟子的论辩艺术》(济南:济南出版社,1996)。
王耀辉:《孟子正道》(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弗朗索瓦(Francois Jullien,)著,宋刚译:《道德奠基:孟子与启蒙哲人的对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曲春礼:《孟子传》(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江文思(James Behuniak Jr.)、安乐哲(Roger T. Ames)编,梁溪译:《孟子心性之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何晓明:《亚圣思辨录:孟子与中国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李中民:《孟子:儒家的灵魂》(渖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
李文永著,宣德五等译:《论语、孟子和行政学》(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
李幼蒸:《仁学解释学:孔孟伦理学结构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李振纲:《孟子的智慧》(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杜敏:《赵岐、朱熹《孟子》注释传意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周天玮:《法治理想国:苏格拉底与孟子的虚拟对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金履祥:《孟子集注考证》(北京:中华书局,1991)。
南怀瑾:《孟子旁通》(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1)。
查昌国:《孟子与《孟子》》(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唐志龙编:《内圣外王:孟子谋略纵横》(北京:蓝天出版社,1997)。
孙英、尚玉恒:《儒家二圣》(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徐洪兴:《孟子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高专诚:《孟子通说》(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张奇伟:《亚圣精蕴:孟子哲学真谛》(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张茂泽、郑熊:《孔孟学述》(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张铁民:《人世大关怀:孟子今读》(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曹尧德:《孟子传》(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
曹尧德:《乐山仁者:孟子的故事》(北京:华文出版社,1997)。
焦国成、龚群主编:《儒门亚圣:孟子》(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
贺荣一:《孟子之王道主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黄绳:《从文学的角度看《孟子》》(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
杨大膺:《孟子学说研究》(上海:上海书店,1992)。
杨国荣:《孟子评传:走向内圣之境》(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
杨国荣:《重回战国:孟子新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
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杨泽波:《孟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杨泽波:《孟子与中国文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董洪利、王丽萍:《亚圣的理想:孟子》(北京:中国文联出版,1992)。
董洪利:《孟子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邹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孟子家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翟廷晋:《孟子思想评析与探源》(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赵昌平:《孟子:匡世的真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刘耘华:《诠释学与先秦儒家之意义生成:论语、孟子、荀子对古代传统的解释》(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刘执中:《孟子思想体系:孟子精义选粹》(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2)。
刘培桂:《孟子与孟子故里》(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
刘鄂培:《孟子大传》(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刘慧宇:《战国思想家孟子》(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
黎孟德编:《四书感悟:孟子》(成都:巴蜀书社,2005)。
戴兆国:《心性与德性:孟子伦理思想的现代阐释》(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谭承耕:《论语孟子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兰陵:《孔孟学说之精华》(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孟子注疏》是见于著录的北宋第一部《孟子》
注本.《孟子注疏》亦署为《孟子正义》,与清代焦
循的《孟子正义》同名异实,是宋代著名经学家孙
为赵岐注所作的疏.


http://chinamengzi.net/中国孟子网

太多了,我记得当初中考之前光这些名句就背了好几张卷子。
这些是我在网上找到的。
古诗名句分类集成
诗中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诗中夏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休亭送华瞬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杜甫《忸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诗中秋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4.常恐秋节至,煜黄华叶衰。(《汉乐府#8226;长歌行》)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初三语文)-1-
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锅《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8.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8226;书博山遭中》
诗中冬
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2.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3.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缴《四气诗》
6.隆冬到来时,百花亦已绝?(陈毅《梅》)
7.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8.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懦却子珍。(陆游《秋日郊居》)
9.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自居易《冬至夜思塞》)
1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诗中山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入。(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田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8226;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诗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8226;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初三语文)-2-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锝《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诗中日
1.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汉乐府#8226;陌上桑》)
2.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4.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舞《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6.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8.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另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0.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8226;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初三语文)-3-
诗中风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3.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自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随风潜入夜,滑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7.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8226;明月几时有》)
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1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诗中花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5.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6.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9.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10.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诗中雨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螟》)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4.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5.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初三语文)-4-
8.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9.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0.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诗中雪
1.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中草
1.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5.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7.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
8.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诗中柳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 《寒食》)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初三语文)-5-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8.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
9.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10.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降)
诗中树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5.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灏《黄鹤楼》)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8226;秋思》)
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诗中鸟
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4.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5.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8.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9.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10.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人若耶溪》)
诗中河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8226;关雎》)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初三语文)-6-
4.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5.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木兰辞》)
6.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8.蒌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题惠崇〈春扛晚景〉》)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中江
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9.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诗中云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3.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8.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初三语文)-7-
诗中别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诗中亲情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2.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辞》)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5.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6.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自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初三语文)-8-
9.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杜牧《归冢》)
诗中乡情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文《渡汉江》)
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 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5.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8.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9.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今山东省邹城市)。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谱》上所记载之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较为多数学者所采用。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有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子思去世时离孟子出生还早几十年,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1]
[编辑本段]孟子年表
周烈王4年 己酉(公元前372年)
孟子约生于此时
周显王12年 魏惠王13年 韩昭侯6年 甲子(公元前357年)
孟子约十五岁,受业于子思门人
周显王17年 秦孝公10年 己巳(公元前352年)
孟子约二十岁,欲休妻
周显王37年 己丑(公元前332年)
孟子在邹,答邹穆公问
周显王38年 庚寅(公元前331年)
孟子居平陆
周显王39年 辛卯(公元前330年)
孟子到任国,拜访季任
孟子在邹,与屋庐子、曹交问答
周显王40年 齐威王28年 壬辰(公元前329年)
孟子约四十三岁,首次至齐
齐相储子来见孟子
周显王41年 齐威王29年 宋君偃后元1年 癸巳(公元前328年)
孟子与告子辩论
孟子劝蚳鼃向齐王进谏
孟子与匡章交游
孟子离开齐国,前往宋国
周显王42年 宋君偃后元2年 甲午(公元前327年)
孟子至宋
周显王43年 宋君偃后元3年 乙未(公元前326年)
孟子在宋,与滕国世子相会
孟子与宋人勾践论游说之道
周显王44年 宋君偃后元4年 秦惠文王13年 丙申(公元前325年)
孟子离开宋国,回到邹
周显王45年 梁惠王后元11年 丁酉(公元前324年)
孟子在邹,滕文公派然友问丧礼
孟子由邹之滕,推行仁政
周显王46年 魏惠王后元12年 齐威王34年 戊戍(公元前323年)
孟子与农家陈相辩论
周慎靓王1年 魏后元15年 齐威王37年 辛丑(公元前320年)
梁惠王“厚币卑礼”召贤纳士
孟子见梁惠王,时约五十二岁
孟子与周霄论出仕
周慎靓王2年 魏惠王后元16年 齐宣王1年 壬寅(公元前319年)
孟子与公孙丑论短丧
周慎靓王3年 魏襄王1年 齐宣王2年 癸卯(公元前318年)
孟子约五十四岁,见梁襄王
孟子在范遇齐王子
孟子至齐,答齐宣王问
孟子论“我四十不动心”
周慎靓王5年 燕王哙5年 乙巳(公元前316年)
孟子出吊滕文公
周慎靓王6年 楚怀王14年 鲁平公10年 齐宣王5年 丙午(公元前315年)
鲁平公欲见孟子
孟子返回齐国,与充虞论葬母
齐宣王问孟子伐燕
周赧王3年 齐宣王8年 楚怀王17年 己酉(公元前312年)孟子墓
燕人叛齐,齐宣王说“吾甚惭于孟子”
孟子论“臣视君如寇雠”
孟子与淳于髡辩论
孟子约六十岁,辞官离开齐国
孟子遇宋于石丘
周赧王25年 辛卯(公元前290年)
《孟子》约编撰于此时
周赧王26年 壬申(公元前289年)
孟子约卒于此时
[编辑本段]《孟子》名篇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麋鹿攸伏,麋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轫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汝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兵曳甲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征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王曰:“王政可得闻与?”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甫,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与,平声。如不得已,言谨之至也。盖尊尊亲亲,礼之常也。然或尊者亲者未必贤,则必进疏远之贤而用之。是使卑者逾尊,疏者逾戚,非礼之常,故不可不谨也。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斲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君请择于斯二者。”
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公曰:“将见孟子。”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后丧逾前丧。君无见焉!”公曰:“诺。”乐正子入见,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丧逾前丧’,是以不往见也。”曰:“何哉君所谓逾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曰:“否。谓棺椁衣衾之美也。”曰:“非所谓逾也,贫富不同也。”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于君,君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来也。”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为,去声。沮,慈吕反。尼,女乙反。焉,于虔反。克,乐正子名。沮尼,皆止之之意也。言人之行,必有人使之者。其止,必有人尼之者。然其所以行所以止,则固有天命,而非此人所能使,亦非此人所能尼也。然则我之不遇,岂臧仓之所能为哉?此章言圣贤之出处,关时运之盛衰。乃天命之所为,非人力之可及。”

杨治国


嘉善县18956884907: 近代以来对孟子的研究情况 -
蓝言派丽: 孟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组成部分,它直接继承孔子的思想而来,但又具有不同于孔子的新特点.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基础上.孟子从人性本善出发,提出充实之谓美的命题,高扬人...

嘉善县18956884907: 站在当代立场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论 -
蓝言派丽: 要辩证分析.孟子的性善论应当辩证接受,其民贵君轻的思想值得肯定.

嘉善县18956884907: 孟子精神和思想以及在今天的时代意义是什么? -
蓝言派丽: 孟子是儒家重民思想的完成者,后世的重民思想始终并未脱离孟子重民思想的基本框架.孟子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建立了完整、系统的重民思想体系,将先秦时代重民思想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重民思想中民贵君轻、利民富民、教化百姓、取...

嘉善县18956884907: 孟子的政治思想研究 -
蓝言派丽:[答案] 一、性善论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

嘉善县18956884907: 思想的孟子思想在这个时代的意义 -
蓝言派丽: 景海峰: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离不开孟子 “《孟子》这本书是我们中国人必读的书里的其中一本.”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所长景海峰首先强调了《孟子》一书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我们一般所说的儒家思想、儒家文化,都离不开《孟...

嘉善县18956884907: 求关于孟子的十篇读后感!每篇大概500字. -
蓝言派丽: 孟子经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来表达自己地观点和看法.而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变成了今天我们常用地成语,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可见孟子思想对我们地影响对我们来说不可不谓深厚. 孟子所说...

嘉善县18956884907: 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在今天有什么进步思想?
蓝言派丽: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提倡“王道”政治,目的是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君与民同忧,同乐.以孟子为代表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

嘉善县18956884907: 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影响
蓝言派丽: 孟子主张仁政 他还是中国第一个提出道德主义伦理观的人,依据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提出了很多仁政观点,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嘉善县18956884907: 关于“世界著名历史人物研究”研究性学习活动报告的做法 -
蓝言派丽: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研究方向: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著书立说,各学说入手,探究各学说的理论. 研究人员:***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产生巨变,各学派纷纷发表各自的意见,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