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人生态度

作者&投稿:濮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伟大文学家。他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就,与他的亲身经历密不可分,创作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苏轼的人生态度【篇一】

民以食为天,苏轼以食为精神良药。他官宦生涯颠沛流离,屡遭下放,远至海南。

那时去海南几乎是九死一生之局,可苏轼愣是拿出大无畏热情,喝椰汁、吃牡蛎,悠哉逍遥,并言道:“无令中朝大夫知,恐争南徙,以分此味。”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的甘甜化解了苏轼一腔苦水。

再早些年被贬至黄州,没钱吃饭便自耕自足。北宋猪多,老百姓不稀罕吃,只有美食家苏轼愿意精益研究。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闻名天下的东坡肉诞生了。

此外,东坡肘子、东坡饼、东坡豆腐、东坡鱼、东坡羹、东坡酥等等等,苏轼于人生不如意中,四方奔走之际,陶然创制。

他大胆品尝河豚鱼,“值得一死”淋漓展现心胸豁达。也的确如此,正因为东坡先生凡事看得开,所以能把各种挫折过得有滋有味。如同他不但喜欢美食,还喜欢自创,将不起眼的食材,做出前所未有之味道。

苏轼豪放,浮名浮利,有则有,无则无,人生开心最重要。他的诗词与他的性子相承,无矫揉之感。

人生酸甜苦辣咸,会一一面对,坦然胜于忐忑。

“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不易,却值得一生践行。

苏轼的人生态度【篇二】

苏东坡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贾谊论》,来探讨贾谊的非正常死亡。认为贾谊之死并非仅仅是因为梁怀王的意外事故,而是他本人气量太小。

《梦溪笔谈》曾记载安徽省宁国县有一种蛇,叫做“枳首蛇”。据沈括所言,此蛇长得像蚯蚓,身体两端皆有头,往往几十条群居在一个洞穴里。可是,今人认为,蛇有双头,在自然界虽存在,但那是基因变异的结果,不可能是群体性共有的特征。不独蛇类,其他一切动物,包括人类,也有这种特殊存在的个体。

照今人看来,枳首蛇根本就不是双头蛇,只是其尾部的“造型”像一个蛇头而已。但枳首蛇的确俗称“双头蛇”,一般无毒,属于游蛇科。而游蛇科是蛇类的“第一大宗”,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蛇属于此科。

沈括一笔带过的双头蛇,乃中国传统观念中的一个“恶兽”,只要见过它的人,非死即伤。西汉初期的大文豪贾谊,就在其《新书》里,讲过春秋时期楚国名相孙叔敖与双头蛇的传闻。说有一天,年幼的孙叔敖外出旅游,回来后却很郁闷。原来他在路上遇到一条双头蛇。常言道,见双头蛇者必死。他的母亲却只是问他蛇怎么样了。他说因为怕其他人再次碰见这种恶蛇,便当机立断,将其杀之。母亲便坚持认为没事,总是为别人着想,乃积阴德之举,上天不仅不会降灾于孙叔敖,反而会眷顾他。

孙叔敖这才释然。贾谊写孙叔敖儿童时代的这个故事,有怎样的微言大义呢?人与一般的蛇相遇,在古典文献的很多记载中,有时是福,有时是祸,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反复复,莫衷一是。但碰见双头蛇,则结论很肯定,绝对是摊上大事了。可孙叔敖是一个特例,他不仅遇见,还灭之,反而一点事都没有,长大了还做了楚国的丞相。

要知道,古人杀蛇,造成家破人亡的记录非常之多,更何况孙叔敖杀的可是传说中的双头蛇。足可见,上天的确是对他相当垂青。也难怪,小小的一个孩子,既能深谙杀双头蛇将付出惨重的代价,又能反其道而行之,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为民除害。

贾谊写双头蛇,恐怕是在深深地钦羡孙叔敖的传奇。亚圣孟子所言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举了很多由屌丝变为“大师”的例子,其中一位曾“举于海”的牛人,便是他。当年的海边,可不是今天先富起来的沿海地区,反而相当于是偏远贫困山区。孟子是否有所夸张,孙叔敖是否就真的曾惨到这个地步,这都不重要了。关键是,这位小时候就有杀双头蛇壮举的同志,被楚庄王慧眼识英才,提拔做了国相。君臣相得益彰,千载难逢。孙叔敖是当年诸侯各国搞民生工作的第一高手,而雄才大略的楚庄王,有了他的辅佐,真的就不飞则已,一飞冲天,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反观贾谊,就非常悲催了。他生活在汉文帝时期,当时汉代的统治思想,依然延续着黄老无为而治的路数。虽然早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就有儒家学者想要扭转乾坤,搞儒家那一套,但都是小打小闹,不成气候。贾谊也是儒门人士,他坚持认为无为而治让很多人都“无法无天”了,必须大彰孔孟之道。汉文帝虽赞同贾谊的.主张,两人的交情也颇深,但汉文帝做不了楚庄王,贾谊也做不成孙叔敖。

汉初,黄老哲学的地位相当稳固,而汉文帝也不是一个有魄力的霸主,他只是一个守成之君而已。汉文帝待贾谊不薄,让他做了小儿子梁怀王的老师。梁怀王刘胜是汉文帝最疼爱的幼子,可偏偏在做贾谊的学生时,骑马摔死。贾谊自责万端,竟也跟着郁闷而死。后来北宋的苏东坡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贾谊论》,来探讨贾谊的非正常死亡。苏大才子认为,贾谊之死,并非仅仅是因为梁怀王的意外事故,而是他本人气量太小,愤怒过大,不死才怪。

苏东坡还说,贾谊其实没必要如此,一个有才华的人,如果被欣赏并委以重任,那当然是好事。但如果终身怀才不遇,那也只能说明这个世界有问题,而不是人才有问题。既如此,就没有必要闹情绪了,可以慢慢等待机会。即便到死都没等来“戈多”,那也是天命如此,该喝酒吃肉,照样吃喝不误。

正所谓,得之我幸,不得我亦不哀。如果一千多年前的贾谊听到苏东坡这番教诲,肯定要反唇相讥:你姓苏的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确,苏东坡活着的时候就是享誉九州的大文豪,死后更是被推为古典全能型才子第一人。你要别人等,你自己等等,看是个什么滋味。苏东坡是后来人,不知他是否杀过双头蛇,反正贾谊只能拿更早的孙叔敖作为偶像。大抵贾谊连单头蛇都没有杀过。要不,他怎么会满腹经纶,却抑郁而亡呢?




苏轼的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1、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2、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

在《前赤壁赋》中,可以看到苏轼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政治上的失意。萧声哀怨。人生无常,生命的短暂。从苏轼的《前赤壁赋》可看出他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本文在语言风格方面,不像韩愈那样拗折奇警,也不像欧阳修那样平易流转,更重视通过捕捉意象,通过音声色彩的组合,来传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时常点缀着富于表现力的新颖词汇,句式则是骈散文交杂,长短错落。

苏轼的人物评价
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

苏轼处变不惊的原因和人生信仰
”因为苏轼在逆境中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使他无论处在何时何地,照样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登山览胜,临渊赋诗,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活力。千百年来,苏轼在逆境中以豁达的态度谱写的作品代代相传,受到广泛的喜爱。苏轼更以其面对逆境时那种从容坦荡、豁达超脱,旷放乐观的人生态度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认同。...

苏轼的人生态度
豁达的人生态度 寄情山水,力求超越 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他常常登山临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在经历了九死一生之后,苏轼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了黄州,坎坷的经历,艰难的处境,让他在“幽人独往来”的日子里,感到苦闷和矛盾...

苏东坡是一个怎样的人?
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早年经历: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

苏轼的轼字与什么有关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他的“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到处发现美的存在,这种审美态度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了后代文人的普遍热...

苏轼——走过一生,仍是少年
他的人生态度,让多少在困顿中失声痛哭的文人学士,豁然开朗。他们想,我再悲剧,有东坡先生这么凄苦吗?于是,喜色上眉梢。于是,人生再无过不去的坎。他本是天帝派下凡间,去历经千难万劫的神仙。李白大概也是这样一位谪仙。但李白不听话太调皮,不愿意体会人间疾苦。而苏轼呢?他甘愿在人间经历艰难困苦。他像一块砖,...

为苏轼取名轼的深意是什么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

「读《苏东坡传》」从苏轼的人生态度中获得启示
皇甫僎到达湖州后,态度十分强硬的将苏轼押解赴京。 “僎径入州廨,具靴袍,秉笏立庭下,二台卒夹侍,白衣青巾,顾盼狰狞,人心汹汹不可测。轼恐,不敢出,乃谋之无颇。” “撰促轼行,二狱卒就直之。即时出城登舟,郡人送者雨泣。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 审判 苏轼七月二十八日被逮捕,八月十八日送...

北塘区18729371090: 苏轼的人生态度 -
瞿庾中风: 豁达的人生态度寄情山水,力求超越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他常常登山临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在经历了九死一生之后,苏轼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了黄...

北塘区18729371090: 怎样看待苏轼的人生观 -
瞿庾中风:[答案] 审美人生与仕宦人生是极端对立的两种人生态度,官场生活与诗人本性,从根本上来说,是格格不入的:一个是戴着面具的政客,一个是赤子之心的诗人,一个极端需要官场应酬的虚伪,一个必须是肝胆相照、表里澄彻.苏轼的人生是一种典型的审美...

北塘区18729371090: 苏轼的人生经历人生态度对你有何启发,请以上面的标题为话题,写一篇作文,800字以上.要写出苏轼的人生经历、人生态度对你有何启发,悬赏分100. -
瞿庾中风:[答案] 读苏轼人生经历有感 启示:我们要学习他那种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的豁达精神,尽管我们只是一介凡人,尽管对一些事情或压力无法释怀,但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力从容面对之. 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

北塘区18729371090: 苏轼的人生态度对后人的启发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及相关作品阐述他的人生态度给后人的启发 -
瞿庾中风:[答案] 豁达的人生态度,寄情山水,力求超越 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他常常登山临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北塘区18729371090: 苏轼人生态度
瞿庾中风: 寄情山水,力求超越 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他常常登山临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北塘区18729371090: 赤壁赋中对苏轼的人生态度的评价, -
瞿庾中风:[答案] 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入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思想过程,表现了苏轼他身处逆境仍适意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在极端失意时难忘怀得失,处之...

北塘区18729371090: 前赤壁赋体现了苏轼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
瞿庾中风:[答案] 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在“乌台诗案”遭到巨大的挫折后,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北塘区18729371090: 苏轼如何看待人生的得与失? -
瞿庾中风: 苏轼是位儒释道兼容的大文豪,是儒家思想培养了苏轼,塑造了一个积极入世的苏轼.从苏轼的词中,可以看出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复杂的,然而其最终的走向却是明确的. 其一生仕途坎坷,三次离乡,六出汴梁,九年三谪,一年三迁又三贬,六丧亲者,六朝皇家.纵观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始终交织着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又时时体现出乐观与旷达的人生境界,这在他的词中有充分的体现.

北塘区18729371090: 在《赤壁赋》中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
瞿庾中风: 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流放黄州,这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才写了千古传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

北塘区18729371090: 表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
瞿庾中风: 这首诗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作上片反映执着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