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 克已复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爱人论据来论证身边发生的事

作者&投稿:居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故事~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典故来自 《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此即言仁。《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又言恕。
其含义大致是: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要求别人接受;对于自己不想干的事情,也不要要求别人去做。这是孔子仁爱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广义的,是指大众,然而《论语》诞生的那个时代“人”的定义通常是指狭义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对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写着的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是在同一句话中叙述的,很明显这里的“民”是指被剥削阶级,劳动人民。用现在的语言来说,狭义的“人”是指奴隶主,即剥削阶级,而“民”是指奴隶,即被剥削阶级,所以这句话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人际关系原则适用于剥削阶级,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却未必如此。这种理解并非无稽之谈,也并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众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处的“人”应当是指广义的。

孔子所道出这么一句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若凡事都从这个原则出发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卡在中间,难以前进。倘若两人举枪对峙,生命危在旦夕,甲为正,乙为邪,这时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岂不惨哉!甲当然不会想被杀掉,难道就不杀不想被杀的乙了么?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才适合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方面都应当毫不犹豫地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经久不衰的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性。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

(一)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非洲某个国家内。那个国家白人政府实施“种族隔离”政策,不允许黑皮肤人进入白人专用的公共场所。白人也不喜欢与黑人来往,认为他们是低贱的种族,避之惟恐不及。 有一天,有个长发的洋妞在沙滩上日光浴,由于过度疲劳,她睡着了。当她醒来时,太阳已经下山了。 此时,她觉得肚子饿,便走进沙滩附近的一家餐馆。 她推门而入,选了张靠窗的椅子坐下。她坐了约15分钟。没有侍者前来招待她。她看着那些招待员都忙着侍候比她来的还迟的顾客,对她则不屑一顾,她顿时怒气满腔,想走向前去责问那些招待员。 当她站起身来,正想向前时,眼前有一面大镜子。她看着镜中的自己,眼泪不由夺眶而出。 原来,她已被太阳晒黑了。 此时,她才真正体会到黑人被白人歧视的滋味! 【点燃思考】 无论做任何事,我们都要设身处地去为他人着想。正如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予人。”身为一名尽责的推销商,应有商业道德,不要只为赚取更多的盈利,而硬将顾客不需要或品质差劣的产品推给他。试想,若你也遭受这种待遇,感受又会是如何呢?(二)这样,你你你比如说你的领导让你的老师让你去做扫除,你一点都不想做扫除,这是你想找借口推辞,只要说:“老师对不起,我今天不太舒服,不能做扫除”。这样就可以了,但如果你说:“老师对不起,我今天不太舒服,不能做扫除,我觉得XXX可以去做扫除,您找他去吧!”这样就不好了。 (三) 你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自己逃避就可以了,绝不能让别人也遭遇同样的不幸,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


乌拉特前旗17895831691: 孔子“仁” 克已复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爱人论据来论证身边发生的事 -
舒玛乳疾:[答案] (一)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非洲某个国家内.那个国家白人政府实施“种族隔离”政策,不允许黑皮肤人进入白... 无论做任何事,我们都要设身处地去为他人着想.正如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予人.”身为一名尽责的推销商,应有商...

乌拉特前旗17895831691: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这些主张的原因. -
舒玛乳疾:[答案] 孔子所处的春秋末年在孔子看来是“礼坏乐崩”的时代 孔子就十分推崇礼乐 因为礼乐有等级尊卑 维护了社会秩序. 我认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相当于是子路跟孔子讨的一句话 其实这句话不论是在哪个时代都是受用的 所以我认为这一句话的提出和...

乌拉特前旗17895831691: 简述孔子的仁学思想? -
舒玛乳疾:[答案]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

乌拉特前旗17895831691: 孔子的思想主张 -
舒玛乳疾: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

乌拉特前旗17895831691: 克已复礼是什么意思?
舒玛乳疾: 克已复礼是孔子的话,在春秋时期由于诸侯之间进行的争霸战争导致周代的礼乐崩颓,所以,一心要恢复礼乐制度的孔子提出了这样的说法,克己复礼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就是说要克制人的欲望来遵守礼乐制度.

乌拉特前旗17895831691: 孔子怎么会说“己所不欲,勿失于人,这么一句经典的话呢! -
舒玛乳疾: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仁”仁者爱人”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有教无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析: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缘由:孔子处理人际之间的关系的看法!

乌拉特前旗17895831691: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 )于人.” -
舒玛乳疾:

乌拉特前旗17895831691: 克已复礼 是谁说的?什么意思? -
舒玛乳疾: 孔子说的. “克己复礼”——《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有解释为,约束自己,使自己言行和享受待遇符合礼的严格规定就是仁. 又有人说,周朝衰败,孔子处于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他向来崇尚周礼,一生都在为其奔走.“克己复礼”乃是孔子要求人克制自己恢复周礼,才能使天下恢复到'仁'的状态

乌拉特前旗1789583169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文出自哪里 -
舒玛乳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乌拉特前旗17895831691: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这些主张的原因. -
舒玛乳疾: 孔子所处的春秋末年在孔子看来是“礼坏乐崩”的时代 孔子就十分推崇礼乐 因为礼乐有等级尊卑 维护了社会秩序.我认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相当于是子路跟孔子讨的一句话 其实这句话不论是在哪个时代都是受用的 所以我认为这一句话的提出和时代没什么太大关系.至于“克己复礼” 后面就讲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这就是要让人们充分地遵守礼制 孔子认为那个时代需要礼 而且孔子个人赞成礼及礼乐这是我的个人意见 有什么不妥之处还望指导!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