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说的"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雷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国古人常说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什么?~

中国古代地理思想表达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汉代董仲舒提出“人副天数”,认为:“人有360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366,副日数也;大节12分,副月数也;内有5脏,副五行数也;外有4肢,副四时(季)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他又说:“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因此,“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道之大源出于天。”这样,“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中国古人就这样从自身去推测宇宙。《周易》中所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说法,也包含着这样一层意思。

“天人合一”是易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些年来,学界谈论甚多,在一定范围内,它已经被作为易学甚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因此,弄清这个概念的本来含义,对于易学研究和传统文化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然而,要弄清这个概念的意义,不能根据我们当代学者对它的望文生义的理解,而应该求助于古人自己的言论。看一看,在古人的观念中,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含义。而要弄清“天人合一”的含义,关键又是弄清“天人合一”中的“天”是什么意义。

本人从《四库全书》中共找到二百余条明确表述“天人合一”的材料。发现“天人合一”中的“天”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今天不少人把“天”理解为自然界,因而认为“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合一”的内容,则一条也没有找到。

本人现在把这些材料公布出来。供关心此事者研究、讨论。需要说明的是:1,这些材料本人只是粗略加了一些标点,未及推敲,也不想推敲。因为研究者都有相当的古文水平,也用不着我去推敲;2,略去了一些。所略去的,是那些重复的,或是观点已经明确、无须再重复引证的。好在《四库全书》现在不是难找的书,如对这个资料不相信,可以自己去查。

另一需要说明的是:最早使用“天人合一”概念的,现在所能查到的出处,是张载的《正蒙》。然而和张载同时的程颐就不认可,他说:“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二程遗书?卷六》)依本人理解,张的“合一”,程的“无二”,其内容是说,天人同此一气,或同此一理,人的仁义礼智本性乃是天的赋予。在他们的著作中,这个赋予人以善良本性的天也是一个人们必须敬事的天,是一个可以和人感应的天,是可以给人以吉凶祸福的天。

再往前追溯,则此一思想的发明者可以归于董仲舒。董仲舒的名言是:“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在董仲舒那里,天是一个有喜怒哀乐的天,当然,也是一个主宰世界,可以和人感应、能够给人以吉凶祸福的天。

在董仲舒那里,“天人一”的“一”,是“一类”的意思。因为在董仲舒当时,由于自然科学新的发现,人们知道,物与物在不接触的情况下是可以发生感应的。比如磁石可以吸铁,琴弦可以共振等等。人们认为,感应的发生,是由“气”在做着它们的中介。同时人们还发现,以气为中介的感应,是有条件的。比如磁石可以吸铁,但不能吸铜;琴弦的共振,也是宫弦和宫弦共振,商弦和商弦共振。如同牛鸣牛应、马鸣马应一样。于是得出结论:只有同类的事物可以互相感应。董仲舒为了论证天人可以感应,首先需要论证天与人同类。这是天人合一的现实背景。

董仲舒论证天人同类的方法,叫做“天人相副”。即,人是天的副本,“拷贝”。比如,天是圆的,所以人的头圆;地是方的,所以人的脚方。人为什么有两只眼睛?因为天有日月;人为什么有四肢?因为天有四季;人为什么有喜怒哀乐?因为天有阴有晴。天有三百六十日,人的骨头有三百六十节。如此等等。类似的思想发展到宋代,就出现了明确的“天人合一”说。周敦颐的《太极图》,邵雍的先天图,都被认为是讲述天人合一思想的代表作。那里讲的也是,人的仁义礼智本性是天所赋予的,人世的秩序是天的秩序的副本。

再后,天人合一思想就成为解读《周易》的基本思想,易学中,“天人合一”的概念多起来了;天人合一也成为解读古代其他经典的基本思想,在对于其他经典的解读中,天人合一的概念也多起来了。到今天,天人合一似乎又成为中国古代所有思想的核心,并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被赋予了它从来不曾有过的人与自然和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等意义。

《周易》在历史上和自然科学曾经有过各种各样的纠葛。和天文、数学,和物理学的分支“音律学”,和医学、生物学,和古代化学,都有过纠葛。然而就本人所见的材料,则是应受批评着居多。在正史的天文律历志中,就可以找到不少用所谓“易数”去掩盖历法数据的真正来源的事例,也有用阳动阴静的所谓“易理”去否定天文学对日月视运动的观测数据的事例。而借助《周易》推动某项科学成就的诞生,或者推动某类科学发展的情况,则没有见到。近二十年来,所谓“科学易”的研究,其成果也可以说是“丰富多彩”,但未见这项研究能提出那怕一项确切的根据,说明中国古代某项科学成就的出现,某门新的学科或者分支的诞生,是由于《周易》介入的结果。或许,在“科学易”的研究者看来,中国古代这些成就是不足道的。所以他们从《周易》中,从河图、洛书中,从太极图中所找到的,都是外国人所发明的成就。比如二进制,比如相对论、互补原理等等。在某些“科学易”的研究者看来,凡是科学已经发现的一切,《周易》中早就有了。科学尚未发现的,《周易》中也早就有了,只等着我们去发现。因此,有人宣称,依赖《周易》,中国将称霸世界;依赖《周易》,将使二十一世纪成为中国的世纪。

“科学易”研究的成果之一,就是《周易》中的算命术也成了科学:预测学。于是,算命术就堂而皇之的混进了科学殿堂。而那位造谣说“党中央肯定了他”的所谓“易学泰斗”、实际不过是算命先生的邵伟华,他的代表作就叫做“周易与预测学”。可以说,“科学易”的研究,对科学的发展没见什么成效,倒是为算命术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学术保护。

“科学易”的研究者之中,有人认为用《周易》可以预测地震。十多年过去了,不见他们的研究有什么进展?也有的“科学易”研究者宣称,中医师必须懂得《周易》。也是十多年过去了,不知是否有中医师借助《周易》获得了新的成就。本人不懂地震学,也不是中医师。但对《周易》略知一二,深知《周易》没有这样的功能,也深信这样的所谓研究不会有什么实际效果。

1999年以前,“周易热”和“科学易”的研究,和伪气功,和特异功能热的发展,是同步的。一些特异功能或者伪气功大师,纷纷自称或被称为易学大师。一些所谓易学大师,也纷纷自称或被称为特异功能或者气功大师。这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杨振宁教授讲话了。他说,不,不是这样的。《周易》中没有人们所说的那些科学成果,《周易》也不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动力,甚至还起到了一种阻碍的作用。这对于长期沉溺于“《周易》热”、“科学易”氛围中的人们,无疑于石破天惊。于是引来了迅速而激烈的反对。有人甚至不无轻蔑地说,杨教授缺乏易学的基本常识。杨教授是物理学家,缺乏易学常识是非常可能的。然而许多自称为易学专家的人们,几乎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天人合一,但是他们是否弄清了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值得怀疑。因此,他们不仅缺乏易学常识,更缺乏杨教授对于科学和《周易》相互关系的清醒意识,缺乏一个学者对待科学问题的那份真诚。

《周易》是促进还是阻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是个可以争论的问题。然而杨教授的讲话,对于二十年来的“《周易》热”,无疑是一种振聋发聩的声音。他促使更多的人去思考,去反思:《周易》对于科学究竟是什么关系?《周易》在传统文化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天人合一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在传统文化中又究竟处于什么地位?进而,我们究竟应当如何对待《周易》和我们的传统文化。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最基本问题,是中西文化差异的焦点,同时也是中国哲学与诗学之间所构成的内在联系的基本特性。“天人合一”的含义究竟如何呢?学界对“天人合一”的理解可谓是众说纷纭,目前尚无定论。分歧的焦点在于两个基本方面:一个是如何理解“天人合一”的“天”,再一个是“天”与“人”究竟是如何“合一”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冯友兰先生认为主要有五种含义。第一种是“物质之天”,就是指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苍苍者与地相对的天,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天空。 第二种是“主宰之天”或“意志之天”,就是指宗教中所说有人格、有意志的“至上神”。第三种是“命运之天”,就是指旧社会中所谓运气。第四种是“自然之天”,就是指唯物主义哲学家所谓自然。第五种是“义理之天”或“道德之天”,就是指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虚构的宇宙的道德法则。(1) 这五种含义中最基本的不外乎两个方面:自然方面的“天”和精神领域的“天”。前者是基础,对后者起决定作用,但是后者(精神领域的“天”)一旦生成又可对前者进行意义建构,使自然的无生命无情感的“天”获得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里的“天”实际上就是“人”,是“人”的一种外在化或对象化形式。再关于“天”与“人”究竟是如何“合一”的。对此,张岱年先生进行了梳理,认为“中国哲学中所谓天人合一,有二意谓:一天人本来合一,二天人应归合一”。“关于天人本来合一,有二说:一天人相通,二天人相类。所谓天人相通,如解析之,其意义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意义,是认为天和人不是相对待之二物,而乃一息息相通之整体,其间实无判隔。第二层意义,是认为天是人伦道德之本原,人伦道德原出於天。在今观之,在天为根本的,自一意义言,亦是在人为根本的,因人为自然中之一物。然自另一意义言,所谓人性,常指人之所以异於非人者,即人与他类物不同者;而人与他物相同的,虽为根本,亦不含於所谓人性之中。以此义言,人固以自然为根本,而人性乃是后起之特殊的性质,非即是普遍的天道。将天道与人性合而为一,表面上似将天道说为人性,而实际乃是将人性说为天道,即将人伦义理说为宇宙之主宰原则。这就陷于拟人的错误。”“天人相类之意义,亦可析为两方面。一,天人形体相类,此实附会之谈。二,天人性质相类,此义与天人相同论之天道人性为一之说相似,实际上亦是将人伦道德说为天道。”(2)张先生这里的分析是很具合理性的,也是很精彩的。简单地说就是:天“合”向人或人“合”向天两种方式。由此看来,“天人合一”是一个十分麻烦的问题,在此我们不可能深究。只好从最普通的意义上去理解和把握。我们认为,“天”、“人”的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就相当于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或意识与存在等之间的关系;二是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言,就类似于个体与群体、感性与理性或私欲与公德等之间的关系。进而言之,“天人合一”在这里就被界限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等的和谐统一关系,是人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一种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过程中的特殊精神境界或状态。 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主要有道家、儒家、佛教三家观点。 儒家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禅宗 在禅宗来看,人性本来就是佛性,只缘迷于世俗的观念、欲望而不自觉,一旦觉悟到这些观念、欲望都不是真实的. 真如本性自然显现,也就达到最后成佛的境界,因此,他们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真正达到觉悟后的境界是什么呢?从某种秤谌看,仍有点象道家的一切顺应自然之意。故禅宗语录有言:“悟得来,担柴挑水,皆是妙道。”“禅便如这老牛,渴来喝水,饥来吃草。” 道家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战国以前的儒家只言阴阳而不论五行。而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并用,他一般还被看作是儒门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春秋繁露》。 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上为《大易识阶》米鸿宾的主要观点,但《开启中医之门》的作者李阳波则很不满意董仲舒所提出来的天人合一观,他解释说:董提出这个观念主要是讲天的情况与人的情况的统一,实际上,作为天的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是很难模拟的,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植物、动物及人的本身,他们的生长衰老、他们的变化却无法逃脱天的支配。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而不是天与人的社会结构的合一。为了作出这样一个划分,李阳波就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有关社会观的这一部分划出去,而保留其谈生物的部分,并且径直把它称为“宇宙生物观”。 因为中医是研究天、地、人之间的术数转换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在他看来,天人合一就已把中医小了一截。李阳波同时认为钱学森也看到了中医、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的一些情况,从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议的潜力,看到了人天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所以也摒弃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而改作了“人天观”。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清静经》第14期,道教思想中,天人合一,代表的是什么意思



“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命题,解释纷纭,莫衷一是。季老说:“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明确地说,“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

拓展资料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 庄子 阐述,后被汉代儒家思想家 董仲舒发展为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 和谐。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 ,而且是一种状态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   天人合一



天,如果指天地、大自然,这就太局限了。也不合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了。”因而,这个“天”乃超乎宇宙自然,是浩瀚广大到人不可测度,以至只能以“无”称之;而又丰富得无法计算,而暂以“大”替代。天地万物谓之“有”,万有都出自于无。
再来看“自然”,老子说“道法自然”,道,取自(或来自)自然。这个自然,当然不是狭义的“大自然”。“自然”一词的解析,乃“自己就是这样的”。是自有永有,非物质的至高权能。
人,只是“有”中极渺小的一部份,而对于“无”而言,就更不足挂齿了。但道(无)既然生成了“人”这样一个物体,自有其用。万物都与道合一,而偏只有人没有与道合一。任意妄为而至世界(大自然)失去了平衡。启示人的灵魂认识“道”,并回归“道”,按着道的法则行事为人,便是“天人合一”。


俗话说,“人的一生中有三乐”,是哪“三乐”?
懂得去调整自己的心态,这样的话才能更好的去面对生活,不然的话一次挫折就把自己打倒了,那么以后的人生可以说就非常艰难了,因此自娱自乐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3、助人为乐生活当中我们经常有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学习雷锋精神,那么也就是助人为乐了,有句俗语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也...

古人为什么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当今社会还成立吗?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发端于孟子对于大禹的评价,而对此意义的解释历来也分为两种,一种认为“无后”所指的是“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另一种则认为“无后”所指的是“没有后代,没有继承者”。古人常说这句话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对于孝道的...

俗语:“切莫迁坟,十迁九败”,老一辈经常说的讲究,有道理吗?
可能有的人会说信基督教,有的人会说信道教,有的人会说信奉佛教。有没有发现,我们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是有很大不同的,那就是我们不存在什么普适性的教派信仰,我们称自己为无神论者。但是,虽然我们称自己为无神论者,然而在生活中我们仍旧会对“鬼神”这样的东西敬而远之。那么,这就是...

常说的有人联合唱红脸,黑脸,白脸分别是代表哪种人?
联合唱红脸,黑脸,白脸的说法是根据京剧脸谱延伸而来的。在京剧脸谱中,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包公。延伸到平时的工作场景,红脸是装和事佬,黑脸是装恶人,白脸是装好人。比如:当有某件事情处理得不好时,领导批评人,此时领导就是黑脸的角色。此时,如果有一个人出来打圆场,向着被批评的人...

很多人经常会说感情中分享欲很重要,我们为什么会在乎分享欲?
很多人经常说,感情中分享欲很重要,那么我们之所以会在乎分享欲,是因为分享欲是拉近情侣关系的重要纽带。谈恋爱,顾名思义不就是两个人相互进行交流和分享,由此才能够使彼此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亲近。如果一段感情中,双方都没有了分享欲,就容易分崩离析。1.增强参与感谈恋爱时,我们之所以在乎分享欲,...

古人为何常说,“灯下不观玉”?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玉器可能会受到很多女性的追捧,毕竟古典又不失雅度,非常的大气。但是当我们去买玉石的时候,懂内行的人他们就不会把玉放在店里的灯光下看,而是去放在自然光下看,这是非常有根据的一件事。“灯下不观玉”可以说在玉石圈里非常经典的...

常常听人说“到九泉之下也瞑目了”,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这就是说,如果他们的子女和妇女的后代能够努力工作,出类拔萃,幸福快乐,满足他们的愿望,那么,“我死后会安心的。”因此,人们常说,如果年轻一代不努力,不品行不端,不做坏事,就会损害长辈和家人的荣誉和面子,那就是死,也是“死不瞑目”。“九”在古代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如九州方圆、九天化...

经常听别人说“家花不比野花香”,难道自家院子里种出的花就变味了...
本坛感觉题主提问的问题很清纯。不错,“家花不比野花香”确实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只是,我们见到的大都是使用的其比喻意义。而很少有人就其本意进行探讨。百花杂坛专注于花卉问题的解答,本文不对其比喻意义进行回答,只想说说“家花不比野花香”的本来意义。首先,就家花和野花的定义来个确定,家...

“喝牛奶,长大个”是老人家经常说的话,喝牛奶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吗?_百 ...
并且这个是没有副作用的,因为如果我们吃钙片的话,有很多小孩不愿意吃啊,但是如果长期喝奶的话,都是可以坚持下去的。二、 喝牛奶可以帮助睡眠 现在我们的生活节奏是特别快的,所以说很多人因为工作就需要加班,还有应酬,需要接触烟酒。并且长期熬夜。如果我们长期熬夜的话,就会出现失眠的现象,这种现象...

男生经常说的性格不合究竟是什么不合适?
是三观不合适。三观包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指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向,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决定着人们一生的价值目标和生活道路。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外在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而价值观价值观是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以在全世界实现...

戚墅堰区13093322328: 中国人所说的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 -
丹便力扬:[答案]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

戚墅堰区13093322328: 古人常说的"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 -
丹便力扬: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战国以前的儒家只言阴阳而...

戚墅堰区13093322328: 人天合一是什么?? -
丹便力扬: 人 天 合 一 宇 宙 至 理人类生命的诞生是宇宙生息演化至极致的产物!人不但是生命链条上的一环,也是宇宙链条上的一环..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依了陶行知的方法倒过来,就是人天合一.人天合一,乃宇宙至理也!天是什么?...

戚墅堰区13093322328: 中国古代学者对于“天人合一”一词是怎么解释的 -
丹便力扬: 老子认bai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自然界中的一切又产生于无.所以无视一切的母亲(即无中生有).而du人们为了便于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所以给一切的事物都取了个名字.所以可以说人是万物中最具灵性的生命.继任人最具灵性,那么就不zhi应该卓出违dao背自然规律的事来.所以老子主张:人应该向地学习,给万物以生存的空间:地应该向天内学习,行云布雨而不求索取;天应该向自然学习;生成一切而不据为己有.联系道德经全部章节,你容可以看出老子的主张其实就是:人要和大自然和平共处.

戚墅堰区13093322328: 什么是"天人和一"? -
丹便力扬: “天人合一”是易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些年来,学界谈论甚多,在一定范围内,它已经被作为易学甚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因此,弄清这个概念的本来含义,对于易学研究和传统文化研究,有着...

戚墅堰区13093322328: 1什么是“天人合一思想?、2天人合一”思想的来源?3怎?
丹便力扬: 儒学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就是天人合一.同时这也是中国古代很多贤人志士追求的最高境界.孟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对天人合一理论进行了自觉的阐发. 他的天人合一思...

戚墅堰区13093322328: 论语天人合一 -
丹便力扬: 天人合一的“天”有很多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老子的对宇宙及其运行规律的解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在这里通常被解释为效法,但我以为按王弼解释的法则更准确,法则就是不能违背的规律,人法地,...

戚墅堰区13093322328: 天人合一是人的正气吗 -
丹便力扬: 天人合一,有两种解释.其一,天人合一为道家修行者的一种境界,这是证得的境界,是修行上的很高的一个境界.其二,天人合一是儒家的一种哲学观点,一种处世哲学.把它理解 为正气也不为错.因为天人合一在这儿的含义,就是做人,在道德修养上要与天地大道相合,要养浩然之气,与正气是统一的.

戚墅堰区13093322328: 简述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 -
丹便力扬: 一般说不有三种:天人合一说;天人相分说;天人相胜说.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说始终占主导地位. 天人相分说是荀子自然观方面的主张.荀子肯定“天”是自然的天.自然界的变化有自己的规律,不受人的意志支配.同时天也管不了...

戚墅堰区13093322328: 天一合人思想的始倡者是谁? -
丹便力扬: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代表“道”、“真理”、“法则”,万物芸芸,各含道性,“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后世又对这有了很多不同的解释.希望能够帮到你.望采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