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是怎样一个人

作者&投稿:琴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薛宝钗是个怎样的人~

1、宝钗的孝顺:

    “人生五伦孝当先”,孝者百行之首,万善之源,乃为人该行该守之第一重大义务也,为人不可不孝,无孝如树无根,如水无源。孔孟提出“无违”“悦亲”孝道,无违者,生前死后都要依礼侍奉父母亲者;悦亲者,时时事事都要让父母高兴。而在《红楼梦》中似乎只有薛宝钗一人真正领悟了并实践着孔孟提出的这两种孝道。

    宝钗虽生于四大家族之中,自小衣食无忧,但那时正值薛家衰落之际,注定不久就愁事不断,甚至还可能有灾祸,又加上丧父,纵有一个哥哥,却是不知进取,惹是生非,虽有若无。唯有母亲可以依靠,宝钗虽在富贵家娇生惯养,但非常懂事,知礼尽孝。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袭人当宝钗的面说是薛蟠挑唆人干的,宝钗回家告诉了母亲。薛蟠听说后感到受了冤枉于是便大闹起来,说宝钗是“护着”宝玉,把个宝钗气怔了,写到:“宝钗满心委屈气忿,待要怎样,又怕她母亲不安……,次日一早起来,无心梳洗,胡乱整理了衣裳,便出来瞧母亲”。可见宝钗对母亲是非常孝顺的。宝钗甚至在自己的婚姻问题上,也都尊重母亲的意见。当薛母告知宝钗已经把她许与宝玉,书中第九十七回:“宝钗始则低头不语,后来便自垂泪。(薛母)便是看着宝钗好像不愿意似的,‘虽是这样,他是女儿家,素来也孝顺守礼的人知我认了,他也没得说’。”可见宝钗对于这桩婚事并不愿意,只是出于孝顺守礼才逆来顺受。

    宝钗的孝顺被贾府的人视为大观园众女子中佼佼者,成为了众女子学习的典范。

  2、宝钗的体贴:

    在细心忖度别人的心情和处境,给予关切、照顾,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方面,大观园中首推薛宝钗。

    大观园中最感念宝钗的是史湘云。宝钗曾帮湘云接下袭人拜托的针线活,减轻湘云的负担。第三十二回,袭人曾因“这两日身上不好”,不能做针线,请湘云帮忙做一双宝玉的鞋。宝钗知道后就批评袭人“你这么一个明白人,怎么一时半刻就不会体谅人?我近来看着云姑娘的神情儿,风里言、风里雨的听起来。在家里做不得主。他们家竟不用那些针线上的人,差不多的东西都是他们娘儿们动手”。从宝钗的叙述来看,并不是湘云在她面前直接诉说过什么,知识她凭着敏锐的观察力,感觉到了湘云的难处。于是,自己主动把活儿接下来。第三十七回,史湘云在大观园中和众姐妹玩得痛快,一时冲动要做东请客。宝钗设身处地的为她着想,知道她在家作不得主,一月统共几吊钱,倘在园子里邀社摆宴做一东道,一时兴了,回去免不得遭婶娘的抱怨,于是资助湘云办了螃蟹宴。湘云看到宝钗如此关心人、体贴人,自是感服,把她“当亲姐姐对待”。

    邢岫烟来到大观园后,宝钗想他“家业贫寒,二则别人的父母皆是年高有德之人,独她的父母偏是酒糟透的人,于女儿分上平常;邢夫人也不过是脸面之情,亦非真心疼爱;迎春又是一个老实人,连她自己尚未照管齐全,如何能管到她的身上,凡闺阁中家常一应需用之物,或有亏乏,无人照管,宝钗却每相体贴接济。”当宝钗发现这天还冷得很,邢岫烟倒全换了夹的时,特挑了“石壁后”这个避人眼目的地方,问清情况后,知是冬衣当掉了,处境窘迫,便命莺儿瞒住众人取了回来,又悄悄地送去。如此等等,宝钗都给予了及时的关心与帮助

  3、宝钗的宽厚豁达:

    宝钗进府后,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对每个人都很豁达宽厚,即使对被人瞧不起的赵姨娘等人,也未尝表现冷淡和鄙视的神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从不称赞别人的赵姨娘也说她“展洋大方”,就连小丫头们,也多和她亲近,贾府上层人物更是交口赞誉,可黛玉一直对她心存戒心,一直视她为“对手”和“假想敌”,薛宝钗则身不由己地面临一连串唇枪舌战的袭击,她讽刺薛宝钗:“他在别的上来心还有限,唯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他才有心呢?”在第三十四回,宝钗疑宝玉挨打是哥哥说话不留心给惹出来的,埋怨了几句,反被哥哥抢白一顿,便哭了一夜。第二天黛玉见她脸上有哭泣之状,便笑道:“姐姐也自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对这样戳着心窝子的话,宝钗也不予还击,在三十五回开头写道:“宝钗分明听见林黛玉刻薄他,但并不回来,一径去了。”开始,薛宝钗是浑然不觉,后来,她感觉到了,但也不是怀恨在心,等待时机报复黛玉,而是从未心存芥蒂。第四十回,黛玉在行酒令中脱口念出闺阁禁书《牡丹亭》、《西厢记》中的语句,宝钗不是趁机报复黛玉,而是对她进行了一番“不可多看杂书”“你我只该做些针线纺织的事”“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真诚规劝。可见为人的宽容厚道便是后来林黛玉叹服她的原因。

    薛宝钗之所以能待人宽容厚道,是因为她的胸襟豁达。第四十七回,薛蟠挨了打,薛姨妈气得要寻拿柳湘连,宝钗以其惯有的宽厚豁达进行了有力的劝止,化解了一场冲突,
就是这个“受得富贵,耐得贫贱的女子”,家资万贯时不见她骄逸豪奢、飞扬跋扈,破落之际也能坦然视之,平静面对。她豁达的人生态度,也算是她悲剧命运中的一线生机,黑暗人生路上的一丝光亮;这份豁达,让她不会因一无所有而痛苦不堪,也不会因百历变故而万劫不复……,她会收拾起浑身的伤,满心的痛,呈现出一如既往的坦然豁达,尽心尽力的打理家务,孝顺公婆,抚育遗腹子,帮助完成“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瞩望……。

  4、宝钗的学识:

    宝钗天资聪慧且十分博学,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就了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经史子集融会贯通,诗词歌赋也很精通,她对艺术、历史、医学以及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涉猎,可谓博学杂收无所不能

任是无情也动人
——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世外仙姝寂寞林”与“山中高士晶莹雪”是美的双璧。黛玉的美是一种感性而诗意的存在,宝钗的美则一种理性的世俗的存在。长期以来,在《红楼梦》所塑造的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中,宝钗无疑是最难定性的一个,人们无法简单的将她划入“好人”或“坏人”的行列。她既是“无情”的,也是“动人”的。从“人”的角度讲,她遵从着她认可的道德、信念、理想,与时俯仰地活着。从艺术魅力上说,她性格的多面性引起了从未停止的争论,成为文学史上“反角正写”的经典。从思想意义上看,宝钗的形象对作品主题的表现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宝钗动人的一面代表着封建礼教“温情”、“美好”的表象,是极具诱惑力的。但读者可以通过宝玉对她由昵而敬之到弃之而去的过程,领悟到了所谓世俗理想的本质,在令人目眩神迷的表象背后,竟是如此的庸俗和冷酷。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是相当耐人寻味的一节。占花名儿抽签时,黛玉抽得一支“风露清愁”的芙蓉花签,芙蓉花也即莲花。宝钗掣得的是牡丹花签,诗云:“任是无情也动人”。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两种花来分别比喻两人呢?我们可以从宋代周敦颐所写的影响深远的《爱莲说》中找到答案:“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莲花与牡丹的这种对比正契合了作者对世俗理想的叛逆之心。宝钗代表着那个时代备受推崇的“美德”,她的广受好评,正如人们对牡丹的爱,是“宜乎众矣”。但作者对此却是不屑的,他独爱芙蓉花的真性情。所以,作者撇开了众多称颂牡丹的诗句,单挑了全唐诗中唯一说牡丹无情的诗来配宝钗,无疑是饶有深意的。
  一、宝钗的“动人”
   在“花招绣带,柳拂香风”的大观园,黛玉、宝钗无疑是美中魁首。相对于“娇袭一身之病”的黛玉来说,宝钗的健康美又要略胜一筹。她“脸若银盆,眼若水杏,唇不点而丹,眉不画而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怪不得宝玉为她的雪白一段酥臂,竟然魂悠悠出窍,被黛玉讥为“呆雁”。曹雪芹把宝钗的美表现为一种雍容娴雅之美,倘以儒家的审美标准看来,代表的是一种温柔敦厚的人格理想,“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正与她的“安分随时”的性格相契合。
   论才情,她也堪与黛玉比肩。黛玉是灵气充溢的“仙才”,而宝钗则是“全才”。她经史子集融汇贯通,诗词歌赋博采广收,甚至连《西厢》、《琵琶》“元人百种”也多有涉猎。她能随意道出《唐诗品汇总序》中的“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温八叉之绮靡”来,谈论理财之道时又能顺口道出《朱子文集大全类编》之语。除此之外,她对画论也卓有识见,谈及颜料画具娴熟谙晓;医学药理知之甚笃,经验丰富言之成理,甚至于参禅悟机那一套也是了如指掌,可谓博学杂收无所不能。如此才情卓著,为她的“动人”凭添了优雅智性的神韵。
   然而,才、貌并不是宝钗的最动人之出,曹雪芹要表现的,是这位“品格端方”女子的“人情练达”之动人。在这方面,率性而叛逆的黛玉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古语云:“事上谄者,临下必骄”,而宝钗竟可以两全,以至贾府上下,无有不说她好的。连深爱黛玉的作者也忍不住赠了黛玉一句:“莫怨东风当自嗟。”黛玉放纵着闺阁知识分子特有的感情,写诗作画,沉溺情感,一任自然的纾放着她的性灵。而宝钗则秉持世俗的理智,谨守封建妇德,几乎放弃个人的感情和追求,尽心尽力地维持着封建时代贵族女子正统风范,一步一步实现她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人生理想:夫有治国才,妻有停机德。这也是封建时代女性的最高人生理想。宝钗的所有人情练达都因这个最终理想而带了明显的功利色彩,将纯情少女本该有的朝气和灵性完全掩盖了。但在统治者眼里,宝钗的品行却是最合心意也是最动人的。
   二、宝钗的无情
   《红楼梦》中,黛玉是最为感性的人物,她游离于世俗之外,只管诗意的活着。而宝钗却是最理性的人物,她是现实的活着,努力于“做人”而非“做诗”。理性的冷静不仅使宝钗在活色生香的大观园兀显了“品格端方”的大家仪态,也给她笼上了“无情”的色彩。
   宝钗的无情首先表现在对待自己的情感上。在第三十四回,她去探望受笞的宝玉,情切之下说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了,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得急了,不觉就红了脸。这处描写是最传神的。宝钗毕竟是个怀春少女,但她所接受的教育和行事哲学使她不得不将自然的情感欲望深深地隐藏起来。而潜意识中的至情所在,却不是森严的礼教和严苛的自律能抵制的了得,所以在某些场合,宝钗的真情就会不经意地流露出来。当然这种“失态”会很快被她根深蒂固的理性发觉并制止。她惯于“装愚守拙”,“一问摇头三不知,事不关己不开口”,宁可泯灭自然天性,生生将自己变成一个随时俯仰,随俗媚俗的“木美人”。这般毁心弃性,丧失自我,已不是一句“无情”所能负载。它既是她个人人格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整个人性的悲哀。
   在对待他人方面,宝钗的冷静与理智也很令人惊异。“悍妇”如王夫人,尚且对逼死金钏感到不安;无恶不作的“薛呆子”也对好友的“冷遁”感到伤心。而青春年少的宝钗在这两件事上的反应却是无比冷静,她没有表现出一点人性的怜悯和同情,只想着如何安慰王夫人,如何安顿跟随哥哥的家人。滴翠亭外,她以“金蝉脱壳”之计全身而退,远离了祸患,却是以牺牲无辜的黛玉为代价,让黛玉在一众下人中更失人心。如果说明哲保身尚有可原,这等损人利己行径已彻底暴露了她人性中虚伪冷酷的阴影。封建礼教所期望她的以及她自己所追求的“完美人格”,在自欺欺人的鲜美外衣下,掩不住可怜而可卑的本质。
   甚至对待至情至性的个人情感,宝钗也能做到“无情”。她的一生并不是为恋爱而来,而是为一场理想的婚姻而来。所以在理智与情感的对峙中,她总能将情感掩藏在理智之下,呈现出“无情”的淑仪风范。世事洞明的她,早已看出宝黛之间的爱情,却仍能置若惘闻。她的确常常巧妙地排挤黛玉,但更多的是出于利益的考虑。在那场轰轰烈烈的骗婚闹剧中,她任由家长将嫁衣披在自己身上,居然没有发出一点声息。以至当她已身为宝玉的合法妻子,而宝玉却以众所周知的方式怀念黛玉时,她所想到的也只是如何才能使他恢复正常的心智,以考取功名,让她得到梦寐以求的夫贵妻荣的结局。怎奈宝玉是情根深种,“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失去了人生最后的慰籍,他终于也遁却了红尘。留下宝钗,独自品味着“金玉良缘终悲苦,琴边衾里总无缘”的凄凉。
   三、宝钗与黛玉、熙凤的对比
   大观园里,最“动人”的莫过于钗黛二人。宝钗的美貌多才使人自然而然地将她与黛玉进行对比,但她以自己的“无情”区别于黛玉。如果说林黛玉体现了曹雪芹精神上的理想追求,薛宝钗便是他世俗理想的具体化。这样理解就能明白,宝玉爱黛玉而娶宝钗是必然的。钗黛两人性格的矛盾,实际上反映了作者内心的一种彷徨。一方面,他反叛自己出身的阶级,以及这个阶级所代表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他对这个阶级并非没有一点留恋。他在进退之间无法决断。只有当他终于挣脱了宝钗精心编织的温柔乡后,他的理想才能得到最终的升华。所以,宝钗的形象对作品思想意义的深化,起着比黛玉更为重要的作用。换句话来说,宝钗“动人”的一面越突出,宝玉最后取黛舍钗的思想意义就越大。
   宝钗对旧式大家庭的管理能力和心计又会使人想到王熙凤。但宝钗又以她的“动人”区别于王熙凤。使宝钗这个形象更具魅力的是,她的无情并没有表现得像王熙凤一样赤裸裸,她的冷酷与势利是完美地掩藏在大家闺秀的优雅中的。因此尽管她与王熙凤有着许多本质相似之处,贾府上下却从来没有人拿她们对比。生长在类似的家庭环境里,使宝钗和凤姐一样,养成了算度精确的习惯。但王熙凤的目光显然要短浅得多,以致给人以吃人不吐骨头的恶劣印象,为自己种下祸根。宝钗是懂得“小惠全大体”的,她不但能确保统治者的利益,而且能使上下人等“欢声鼎沸”。这种精妙的技巧,正是宝钗寓无情于动人中的具体表现。
   红楼一梦悲金悼玉。作为传统道德的信奉者和追随者,宝钗虽想实竭力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争取理想的婚姻生活,但最终还是难脱罗网,成为礼教的殉葬者。薛宝钗的悲剧是整个时代的悲剧:她恪守封建礼教的信条,却仍难免成为礼教供桌上的牺牲品。这是强弩之末和末世辉煌的矛盾,体现历史更替时期人们的茫然和困顿。找不到合适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标准,就不可能摆脱命运的悲剧结局。

任是无情也动人 ——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世外仙姝寂寞林”与“山中高士晶莹雪”是美的双璧。黛玉的美是一种感性而诗意的存在,宝钗的美则一种理性的世俗的存在。长期以来,在《红楼梦》所塑造的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中,宝钗无疑是最难定性的一个,人们无法简单的将她划入“好人”或“坏人”的行列。她既是“无情”的,也是“动人”的。从“人”的角度讲,她遵从着她认可的道德、信念、理想,与时俯仰地活着。从艺术魅力上说,她性格的多面性引起了从未停止的争论,成为文学史上“反角正写”的经典。从思想意义上看,宝钗的形象对作品主题的表现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宝钗动人的一面代表着封建礼教“温情”、“美好”的表象,是极具诱惑力的。但读者可以通过宝玉对她由昵而敬之到弃之而去的过程,领悟到了所谓世俗理想的本质,在令人目眩神迷的表象背后,竟是如此的庸俗和冷酷。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是相当耐人寻味的一节。占花名儿抽签时,黛玉抽得一支“风露清愁”的芙蓉花签,芙蓉花也即莲花。宝钗掣得的是牡丹花签,诗云:“任是无情也动人”。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两种花来分别比喻两人呢?我们可以从宋代周敦颐所写的影响深远的《爱莲说》中找到答案:“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莲花与牡丹的这种对比正契合了作者对世俗理想的叛逆之心。宝钗代表着那个时代备受推崇的“美德”,她的广受好评,正如人们对牡丹的爱,是“宜乎众矣”。但作者对此却是不屑的,他独爱芙蓉花的真性情。所以,作者撇开了众多称颂牡丹的诗句,单挑了全唐诗中唯一说牡丹无情的诗来配宝钗,无疑是饶有深意的。   一、宝钗的“动人”    在“花招绣带,柳拂香风”的大观园,黛玉、宝钗无疑是美中魁首。相对于“娇袭一身之病”的黛玉来说,宝钗的健康美又要略胜一筹。她“脸若银盆,眼若水杏,唇不点而丹,眉不画而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怪不得宝玉为她的雪白一段酥臂,竟然魂悠悠出窍,被黛玉讥为“呆雁”。曹雪芹把宝钗的美表现为一种雍容娴雅之美,倘以儒家的审美标准看来,代表的是一种温柔敦厚的人格理想,“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正与她的“安分随时”的性格相契合。    论才情,她也堪与黛玉比肩。黛玉是灵气充溢的“仙才”,而宝钗则是“全才”。她经史子集融汇贯通,诗词歌赋博采广收,甚至连《西厢》、《琵琶》“元人百种”也多有涉猎。她能随意道出《唐诗品汇总序》中的“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温八叉之绮靡”来,谈论理财之道时又能顺口道出《朱子文集大全类编》之语。除此之外,她对画论也卓有识见,谈及颜料画具娴熟谙晓;医学药理知之甚笃,经验丰富言之成理,甚至于参禅悟机那一套也是了如指掌,可谓博学杂收无所不能。如此才情卓著,为她的“动人”凭添了优雅智性的神韵。    然而,才、貌并不是宝钗的最动人之出,曹雪芹要表现的,是这位“品格端方”女子的“人情练达”之动人。在这方面,率性而叛逆的黛玉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古语云:“事上谄者,临下必骄”,而宝钗竟可以两全,以至贾府上下,无有不说她好的。连深爱黛玉的作者也忍不住赠了黛玉一句:“莫怨东风当自嗟。”黛玉放纵着闺阁知识分子特有的感情,写诗作画,沉溺情感,一任自然的纾放着她的性灵。而宝钗则秉持世俗的理智,谨守封建妇德,几乎放弃个人的感情和追求,尽心尽力地维持着封建时代贵族女子正统风范,一步一步实现她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人生理想:夫有治国才,妻有停机德。这也是封建时代女性的最高人生理想。宝钗的所有人情练达都因这个最终理想而带了明显的功利色彩,将纯情少女本该有的朝气和灵性完全掩盖了。但在统治者眼里,宝钗的品行却是最合心意也是最动人的。    二、宝钗的无情    《红楼梦》中,黛玉是最为感性的人物,她游离于世俗之外,只管诗意的活着。而宝钗却是最理性的人物,她是现实的活着,努力于“做人”而非“做诗”。理性的冷静不仅使宝钗在活色生香的大观园兀显了“品格端方”的大家仪态,也给她笼上了“无情”的色彩。    宝钗的无情首先表现在对待自己的情感上。在第三十四回,她去探望受笞的宝玉,情切之下说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了,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得急了,不觉就红了脸。这处描写是最传神的。宝钗毕竟是个怀春少女,但她所接受的教育和行事哲学使她不得不将自然的情感欲望深深地隐藏起来。而潜意识中的至情所在,却不是森严的礼教和严苛的自律能抵制的了得,所以在某些场合,宝钗的真情就会不经意地流露出来。当然这种“失态”会很快被她根深蒂固的理性发觉并制止。她惯于“装愚守拙”,“一问摇头三不知,事不关己不开口”,宁可泯灭自然天性,生生将自己变成一个随时俯仰,随俗媚俗的“木美人”。这般毁心弃性,丧失自我,已不是一句“无情”所能负载。它既是她个人人格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整个人性的悲哀。    在对待他人方面,宝钗的冷静与理智也很令人惊异。“悍妇”如王夫人,尚且对逼死金钏感到不安;无恶不作的“薛呆子”也对好友的“冷遁”感到伤心。而青春年少的宝钗在这两件事上的反应却是无比冷静,她没有表现出一点人性的怜悯和同情,只想着如何安慰王夫人,如何安顿跟随哥哥的家人。滴翠亭外,她以“金蝉脱壳”之计全身而退,远离了祸患,却是以牺牲无辜的黛玉为代价,让黛玉在一众下人中更失人心。如果说明哲保身尚有可原,这等损人利己行径已彻底暴露了她人性中虚伪冷酷的阴影。封建礼教所期望她的以及她自己所追求的“完美人格”,在自欺欺人的鲜美外衣下,掩不住可怜而可卑的本质。    甚至对待至情至性的个人情感,宝钗也能做到“无情”。她的一生并不是为恋爱而来,而是为一场理想的婚姻而来。所以在理智与情感的对峙中,她总能将情感掩藏在理智之下,呈现出“无情”的淑仪风范。世事洞明的她,早已看出宝黛之间的爱情,却仍能置若惘闻。她的确常常巧妙地排挤黛玉,但更多的是出于利益的考虑。在那场轰轰烈烈的骗婚闹剧中,她任由家长将嫁衣披在自己身上,居然没有发出一点声息。以至当她已身为宝玉的合法妻子,而宝玉却以众所周知的方式怀念黛玉时,她所想到的也只是如何才能使他恢复正常的心智,以考取功名,让她得到梦寐以求的夫贵妻荣的结局。怎奈宝玉是情根深种,“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失去了人生最后的慰籍,他终于也遁却了红尘。留下宝钗,独自品味着“金玉良缘终悲苦,琴边衾里总无缘”的凄凉。    三、宝钗与黛玉、熙凤的对比    大观园里,最“动人”的莫过于钗黛二人。宝钗的美貌多才使人自然而然地将她与黛玉进行对比,但她以自己的“无情”区别于黛玉。如果说林黛玉体现了曹雪芹精神上的理想追求,薛宝钗便是他世俗理想的具体化。这样理解就能明白,宝玉爱黛玉而娶宝钗是必然的。钗黛两人性格的矛盾,实际上反映了作者内心的一种彷徨。一方面,他反叛自己出身的阶级,以及这个阶级所代表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他对这个阶级并非没有一点留恋。他在进退之间无法决断。只有当他终于挣脱了宝钗精心编织的温柔乡后,他的理想才能得到最终的升华。所以,宝钗的形象对作品思想意义的深化,起着比黛玉更为重要的作用。换句话来说,宝钗“动人”的一面越突出,宝玉最后取黛舍钗的思想意义就越大。    宝钗对旧式大家庭的管理能力和心计又会使人想到王熙凤。但宝钗又以她的“动人”区别于王熙凤。使宝钗这个形象更具魅力的是,她的无情并没有表现得像王熙凤一样赤裸裸,她的冷酷与势利是完美地掩藏在大家闺秀的优雅中的。因此尽管她与王熙凤有着许多本质相似之处,贾府上下却从来没有人拿她们对比。生长在类似的家庭环境里,使宝钗和凤姐一样,养成了算度精确的习惯。但王熙凤的目光显然要短浅得多,以致给人以吃人不吐骨头的恶劣印象,为自己种下祸根。宝钗是懂得“小惠全大体”的,她不但能确保统治者的利益,而且能使上下人等“欢声鼎沸”。这种精妙的技巧,正是宝钗寓无情于动人中的具体表现。    红楼一梦悲金悼玉。作为传统道德的信奉者和追随者,宝钗虽想实竭力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争取理想的婚姻生活,但最终还是难脱罗网,成为礼教的殉葬者。薛宝钗的悲剧是整个时代的悲剧:她恪守封建礼教的信条,却仍难免成为礼教供桌上的牺牲品。这是强弩之末和末世辉煌的矛盾,体现历史更替时期人们的茫然和困顿。找不到合适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标准,就不可能摆脱命运的悲剧结局。

薛宝钗是一个表面光鲜,从来没有纯正灵魂的女人,她没有做人的底线,一切向利益看齐,笑里藏刀,阴险至极,她可以为自己野心和私利出卖自己的人格,呵呵^_^她的人格本来就不值钱,她属于哪有利向哪儿看齐,她可以为了利益栽赃嫁祸,也可以为了利益借刀杀人,趁人之危,不折手段。不过是光有一副虚假的皮囊,灵魂却浑浊不堪,浊也


薛宝钗的人物形象分析
薛宝钗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纠葛体。她大方典雅,举止雍容,既有大家闺秀卓越的气质,沉静淡泊、温柔平和的性格,又有心灵深处隐藏的豪放大度。她对官场黑暗深恶痛绝,但仍规谏宝玉读书做官。她的言行和待人处事处世态度,其中所包含的情商和智慧,在除去时代赋予她的局限之后,都是青年读者学习的榜样。

红楼梦中宝钗,到底有多“冷”?
宝钗一直都是贤淑雅静、不苟言笑的性格,这样的形象让她保持了大家闺秀的做派,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这样的她也表现出足够的“冷”。么宝钗到底有多“冷”?或许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从内到外皆如是,唯有余热显真情。第一,外表的冷静,通过妆容和服饰的搭配来塑造想要塑造一个人外表“冷静”的...

《红楼梦》中薛宝钗被多人讨厌,那她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2、社交达人。薛宝钗的社交能力很强,永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做什么。她没事就去王夫人那里坐坐,和姨母谈谈心,正因为这样,才有机会发现了王夫人天大的秘密:金钏之死,她三言两语就化解了王夫人的恐惧,因为王夫人是信佛之人,金钏自杀了她肯定害怕报应的,她帮王夫人出谋划策把本来一件棘手的事...

玉堂春一问里概括薛宝钗的性格特点
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她还当着面奉承过贾母。她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太去。”结果是贾母大夸奖她:“提起姊妹”,“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我们不能够一味指责薛宝钗虚伪,说她是个马屁精。宝钗博得老人...

红楼梦宝钗真的是个节俭的人吗?书中是如何描写的?
所以说,薛宝钗骨子里,并不是一个安分从时、简朴素洁的人,她之所以做出这种姿态,完全是在模仿一个人,亦或是遥遥地取悦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贾元春。1、贾元春天性节俭、不喜奢华,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在《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一章中,贾政带领...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她的性格中有王熙凤为人的圆滑,林黛玉小心和与贾宝玉完全对立的封建束缚的思想。如在每四十八回中,薛姨妈道:“……莺儿一个人,不够伏侍的,不要买一个丫头来你使。〃宝钗道:“买的不知底细,倘或走了眼,花了钱事小,没的淘气。倒是慢慢打听着,有知道来历的人买个还罢了。〃这里表现出她...

薛宝钗的特点
后来黛玉自己也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 论口才,宝钗不比黛玉差,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开一个“负荆请罪”的玩笑,...

《红楼梦》薛宝钗的性格特点
《红楼梦》中贾府犹如一个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的职场,大观园中的各色人物是贾府中的职员。薛宝钗便是一个典型的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人。众观大观园中的各色人物,唯有薛宝钗可以让上至贾母,下至仆人,甚至几乎对一切人都怀着嫉恨的赵姨娘交口称赞,可见其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很强的。她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

“滴翠亭事件”中,宝钗为何不模糊遮掩,一定要点明黛玉呢?
《红楼梦》中“滴翠亭事件”是作者第一次对宝钗的内心进行较为细致的描写。但“滴翠亭事件”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不在于在这件事中,宝钗为了脱身是否将黛玉牵扯了进来。而是通过描写宝钗在这件事中的行为,以便从侧面反映宝钗身上那些被隐藏起来的品格。众人眼里的宝钗是怎样一个人?《红楼梦》中的宝钗,是...

贾府人人都说薛宝钗善良大方,事实是这样的吗?
但每个人都有真情流露的时候,从薛宝钗评论迎春和林黛玉这两件事情就可以看出,其实薛宝钗还是比较刻薄的一个人。善良大方和温婉稳重只是她的表面,其实她心里还着不为人知的黑暗一面。所以我觉得薛宝钗的善良大方是她自己装出来的。《红楼梦》中,薛宝钗曾经用“岫烟为人雅重,迎春是个有气的...

丁青县15582869474: 《红楼梦》中薛宝钗到底是个怎样的角色? -
殷有乳酸: 1.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她曾多次规劝贾宝玉走“立身扬名”之道,引起贾宝玉的极大反感. 她也多次向黛玉、湘云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之类的封建说教.这些都足以说明,在大观园的贵族少女中,她是受封建正统思想...

丁青县15582869474: 薛宝钗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殷有乳酸: 薛宝钗的性格特点:处事淡然,做事无情.稳重平和,恭顺体谅.圆滑隐忍,深明大义.薛宝钗是出自名门望族的小姐,但她出身富贵,却并不沉迷于富贵.薛宝钗是《红...

丁青县15582869474: 红楼梦中薛宝钗是什么人 -
殷有乳酸: 薛宝钗是中国著名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她是宝、黛、钗爱情悲剧的主人公之一,而且还在于这一艺术形像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以及这一形像的创新性.

丁青县15582869474: 请提供更多薛宝钗的资料 -
殷有乳酸: 《红楼梦》中人物的性格塑造是多侧面的、复杂的.作者“打破了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写作模式,写出了宝钗性格的复杂性,即她有优点,也有缺点.如果不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分析,以偏概全、以一叶遮森林,我想凭几个缺点就...

丁青县15582869474: 薛宝钗是个怎样的人物? -
殷有乳酸: 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表面上看似乎是当时正统淑女的典范,但实际上她骨子里却颇有愤世嫉俗的性格因子,她对当时的社会抱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比如,《红楼梦》第38回,她就作《螃蟹咏》,对当时那些横行无道的官场人...

丁青县15582869474: 薛宝钗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
殷有乳酸: 薛宝钗 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的女儿.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 薛宝钗举止娴雅,表面上看似乎是当时正统淑女的典范,但实际上她骨子里却颇有愤世嫉俗的性格因子和颇深的城府.她恪守妇道,但也对当时的社会抱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

丁青县15582869474: 薛宝钗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殷有乳酸: 按我自己的理解,她是一个很能分清里外拐的人,别人说她冷,可她对自己人却那么温和,是待人最亲切的人;要说她热情,却对外人冷淡,几乎有些不尽情面.中的来说,宝钗能适应各种社会时期,放在现在,一定是个人才.

丁青县15582869474: 薛宝钗是个怎样的人 -
殷有乳酸: 1、宝钗的孝顺: “人生五伦孝当先”,孝者百行之首,万善之源,乃为人该行该守之第一重大义务也,为人不可不孝,无孝如树无根,如水无源.孔孟提出“无违”“悦亲”孝道,无违者,生前死后都要依礼侍奉父母亲者;悦亲者,时时事事...

丁青县15582869474: 薛宝钗是个什么人物 -
殷有乳酸: 薛宝钗,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热衷于“仕途经济” ,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她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薛姨妈早就放风说∶“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在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娶薛宝钗为妻.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贾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和尚去了.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丁青县15582869474: 薛宝钗为何要嫁给贾宝玉 薛宝钗是一个怎样的人 -
殷有乳酸: 薛宝钗是作者笔下一个典型的当时的年轻未婚女性形象.她是有学识、会理家、长袖善舞左右逢源都非常拿手.对外能帮哥哥打理店铺看帐.对内,是被培养成一个典型的当家主母,她的待人处事非常符合长辈为晚辈选媳妇时该考虑的条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