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哪些是《三国演义》中以少胜多的战役

作者&投稿:苌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国演义》中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有:(至少4个);~

1.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夷陵之战——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
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3.兖州之战——兖州之战是曹操对黄巾军的战役,是曹操以数万兵力迫降黄巾军30万大军,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兖州之战发生在东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在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中,东郡太守曹操在寿张(今山东东平西南)地区击败黄巾军的作战。此战,曹操以少胜多,不仅取得了兖州根据地,而且收编精兵数万,成为曹操的基干部队,为曹操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4.官渡之战——中国东汉建安五年(200),曹操统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地区击败袁绍军队进攻的一次决战。东汉末年,豪强拥兵割据,逐鹿中原。时袁绍拥有冀、青、幽、并四州,自恃兵多粮足,图谋相机消灭仅据兖、豫二州的曹操。
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精兵10万南下。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今河南滑县境)击斩袁将颜良,败袁军。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昌(今河南许昌东)。
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曹操纳其言,派兵袭烧袁军粮车;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袁军乌巢(今河南境)粮屯,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囤粮。消息传来,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例。
5.合肥之战——公元215年8月,孙权乘曹操用兵西北,率军10余万人进攻合肥。曹将张辽率部7000余人驻屯合肥(今安徽合肥北)御守。张辽不畏强敌,待敌云集合肥时,不消极防御,率精兵800人主动出击,挫败吴军锐气,然后回城固守。吴军围攻10余日,始终无法攻下合肥城,遂引兵撤退。张辽乘机追击,大败吴军于逍遥津(今安微合肥东)。

扩展资料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曹操的失误:
(1)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西军一直是曹操的威胁。
(2)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 曹操也明白这个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荆州水军对抗吴军,可惜他错了,赤壁之战前那场接触战证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会索战船,只不过正是因为这样才被敌人火攻。说到底还是水军不济造成的。张辽在庾信的《哀江南赋》中提到:“张辽临于赤壁,王濬下于巴丘”。 曹操的主力部队悉数开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荆州水军为主力,进而利用绝对的兵力优势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荆州水军,低估了吴军和长江。
(3)又今盛寒,马无藁草; 《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可见战马没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饥饿与瘟疫是困扰曹军的两大难题。这样的部队即使数量多也很难取胜。
(4)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三国志·曹操传》: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赤壁之战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列举的中国历史上“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著名战例之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但首当其冲的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实力明显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袁绍,但他却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其取胜之道是值得后人很好地深思的。
对于此战,历代名臣、学者也给予各种评价:
曹操评价赤壁之战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诸葛瑾、步骘认为赤壁之战:“扬国威德,华夏是震。“
韦昭曾作《伐乌林》,言魏武既破荆州,顺流东下,欲来争锋。孙权命将周瑜逆击之於乌林而破走也。曰:“曹操北伐,拔柳城。乘胜席卷,遂南征。刘氏不睦,八郡震惊。众既降,操屠荆。舟车十万,扬风声。议者狐疑,虑无成。赖我大皇,发圣明。虎臣雄烈,周与程。破操乌林,显章功名。
陆机《辨亡论》:魏氏尝藉战胜之威,率百万之师,浮邓塞之舟,下汉阴之众,羽楫万计,龙跃顺流,锐骑千旅,虎步原隰,谋臣盈室,武将连衡,喟然有吞江浒之志,一宇宙之气。而周瑜驱我偏师,黜之赤壁,丧旗乱辙,仅而获免,收夡远遁。
裴松之评价说:“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然则魏武之东下,非失算也。”
参考资料:赤壁之战 (汉末曹操和孙刘联军的作战)-百度百科

《三国演义》的故事中以少胜多的精彩战役有很多,其中最精彩的应当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是发生在袁绍和曹操之间的战争。当时袁绍势大气盛,雄踞四州,兵精粮足,手下猛将如云。而曹操兵微将寡,粮草不济,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曹操,甚至曹操的阵营还有不少人暗中与袁绍通信。

然而曹操利用袁绍优柔寡断的性格,巧妙地将战争拖到僵持阶段。同时采纳了袁绍的降将许攸的献计,奇袭乌巢,一把火把袁绍的粮草全部烧得精光,袁绍损兵折将,大败而归。

这一仗之后,河北的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袁绍再也无力和曹操对抗,从此曹操成为了北方的霸主。
而赤壁之战则是发生在曹操与刘备、孙权联军之间的战争。
当时曹操兴起大军南下夺取了荆州,将刘备打败,同时想趁机攻打孙权,收服东吴。在这个时候,被曹操追赶到夏口的刘备派遣诸葛亮说服孙权联合抗曹。
赤壁之战时,曹操有八十三万人马,号称百万,又有荆州水军打造的战船,声势浩大。而孙刘联军加起来还不到十万,不论各个方面都不如曹军。然而孙刘联军利用北方不惯水战的特点,用计使曹操将战船都用铁索连起来,又利用黄盖诈降,趁一个东南风大作的晚上,开着火船直冲入曹军水寨。曹军的战船因为都被铁索连起来,无法挣脱,顿时全部被烧着,火势冲天,曹操大败,孙刘联军大获全胜。

赤壁之战以后,局势又一次发生了大变化,三国鼎立的局面就此形成。

一、赤壁之战。

双方兵力:曹操:20多万;周瑜:5万。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后实力迅速壮大,进而谋取益州,孙权屡次亲率大军进攻合肥,数战不利,损兵折将。

曹操在退回北方后,休养生息五年,平定关中后才大举南征孙权。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型,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二、合肥之战。

双方兵力:张辽:七千;东吴军队:10万。

合肥之战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孙军与曹军以合肥为目标的争夺战。合肥是曹操命刘馥建设的一座东南方重要、繁荣的城市(后再增筑,命为合肥新城),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敌人的寨垒,所以守备能力对曹军极为重要;

而东吴若要北伐,合肥是其中一个障碍点及补给点,所以双方于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发过五次较大型的冲突,不过数次也未有胜负。

合肥之战,可谓张辽巅峰之战。这一战,张辽不仅功劳重大,他的才能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他的勇猛,他的果敢都无一不得到充分展现。

三、夷陵之战。

双方兵力:陆逊:5万;蜀汉军队:数十万。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

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在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军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吴军一举击败气势汹汹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

至于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

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人不胜感慨。

四、兖州之战。

双方兵力:曹操:数万;黄巾军:30万。

兖州之战是曹操对黄巾军的战役,是曹操以数万兵力迫降黄巾军30万大军,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兖州之战发生在东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在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中,东郡太守曹操在寿张(今山东东平西南)地区击败黄巾军的作战。

此战,曹操以少胜多,不仅取得了兖州根据地,而且收编精兵数万,成为曹操的基干部队,为曹操尔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五、官渡之战。

双方兵力:曹操:两万;袁绍:十余万。

官渡之战乃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在战事初期处於劣势,当中全赖三人为曹操扭转困局——刘晔、荀攸、许攸。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公元202年(建安七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三国时期是一个诸侯割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战火纷飞,大大小小的战役不知凡几,不论是以多胜少的还是以少胜多的,总之,战争除了给人们带来伤痛之外也就是在战士的功勋上在添加上一笔了。

扩展资料:

赤壁之战影响: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后实力迅速壮大,进而谋取益州,孙权屡次亲率大军进攻合肥,数战不利,损兵折将。

曹操在退回北方后,休养生息五年,平定关中后才大举南征孙权。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型,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赤壁之战



《三国演义》中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1、兖州之战:曹操 数万——数10万迫降30万
192年 ,青州黄巾军余党入侵兖州,占领东平和任城。兖州刺史刘岱想进攻他们,被济北相鲍信谏止。刘岱不听鲍信警告,正面迎战黄巾军,最终败死。
此时,曹操的谋士陈宫敦促他夺取兖州作为扩张的根据地,并主动说服刘岱旧部归顺曹操。鲍信素与曹操为友,来到东郡请曹操出任兖州刺史。
曹操攻黄巾于寿张,但未能取胜。曹操改革军制,严正军令,激励将士。他认识到叛军靠劫掠养活自己,并没有稳定的补给线。因此,他突袭叛军,阻止其劫掠,取得最终胜利,迫使叛军北退。曹操追击叛军并再败叛军于济北。包括10万百姓在内的30万黄巾军投降曹操。曹操改编降卒,组建青州兵,并完善屯田制以使百姓能养活自己和军队。
此战,曹操以少胜过,不仅取得了兖州根据地,而且收编精兵数万,成为曹操的基干部队,为曹操尔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2、官渡之战:曹操 2万——10余万歼7万余人
公元196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公元197年春,袁术(袁绍之弟)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讨伐袁术。经过几次战役,曹操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公元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从而与曹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
公元199年,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4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在白马击斩袁将颜良,大败袁军。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多亏谋士荀彧的开导,曹操才得以坚持危局。他一方面加强防守,命负责后勤补给的任峻采取10路纵队为一部,缩短运输队的前后距离,并用复阵(两列阵),加强护卫,防止袁军袭击;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和捕捉战机,击败袁军。不久之后,曹操敏锐地抓到机会,派曹仁、史涣截击、烧毁袁军数千辆粮车,增加了袁军的补给困难。
同年10月,袁绍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将粮食囤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二十公里的故市、乌巢。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粮草。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五千兵马,冒用袁军旗号,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获知曹操袭击乌巢后,只派轻骑救援,主力则猛攻曹军大营。可曹营坚固,攻打不下。曹操率兵力战,大破袁军,并将袁绍的粮草全数烧毁。袁军前线闻得乌巢被破,导致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溃散。袁绍仓皇退兵。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兵力。公元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五年之后,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3、赤壁之战:周瑜 5万——20余万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之后,于公元208年正月回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立即开始为南征做好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军事方面,曹操下令建造了玄武池训练水军,派遣张辽、乐进等驻兵许都以南,准备南征;同时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上表汉献帝封马腾为卫尉,封其子马超为偏将军,继续代替马腾统领部队,令马腾及其家属迁到邺作为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的威胁;政治方面,自任丞相,进一步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威。
同年秋天,曹操率领三十万大军,号称八十万,南下攻打荆州。而刘表也在此时病死,其次子刘琮接位。刘琮软弱无能,接受了蒯越与傅巽等的劝说,没有通知屯兵于樊城前线的左将军刘备,偷偷地投降了曹操。刘备直至曹操大军已经到达宛城附近时才得知刘琮已向曹操投降。刘备既惊骇又气愤,为避免陷入孤立,只好立即弃樊南逃。当他撤退的时候,荆州有十多万百姓跟随。刘备不舍放弃这些百姓,因此行军速度很慢,在长坂坡被曹军追上,大败,只得逃到刘琦驻守的夏口。
曹操夺得荆州的消息传到江东,孙权部下文武百官非常震惊,主战主降,议论不休。后来,孙权听从周瑜和鲁肃的劝说,决定与曹操决一死战。于是孙权派鲁肃以为刘表吊丧为名去荆州探听刘备等人的意向及消息。鲁肃建议刘备将军队驻扎到长江南岸的樊口,以便和东吴互通消息。刘备也派诸葛亮出使到江东,双方结盟,共抗曹军。
12月,周瑜率领军队在樊口与刘备会合。然后两军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正在渡江的曹军相遇。曹军当时瘟疫流行,而新编水军及新归附的荆州水军难以磨合,士气明显不足,因此初战被周瑜水军打败。曹操不得不把水军“引次江北”与陆军会合,把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操练水军,等待良机。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隔长江与曹军对峙。北方士卒不习惯水战,于是曹操下令将战船相连,减弱风浪颠簸。周瑜考虑到敌众己寡,久持不利,决意寻机速战。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建议火攻并通过诈降来接近曹军,得到赞许。黄盖派部下将投降书送到曹营,曹操不知是计,丝毫没有怀疑。
到了约定的时间,黄盖率领二十只装满干草等易燃物的战船向对岸驶去。在离曹军约二里左右时,黄盖下令将战船点燃,自己则率领部下乘坐事先预备好的小船。二十只战船像飞驰的火龙,顺着风驶入曹营。曹营顿时变成了一片火海。在对岸的孙刘联军横渡长江,趁乱大败曹军。曹操见败局已无法挽回,引军沿华容小道(今湖北监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却,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一直尾随追击。
赤壁之战是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4、合肥之战:张辽 7千——10万大败吴军
合肥之战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孙军与曹军以合肥为目标的争夺战。合肥是曹操命刘馥建设的一座东南方重要、繁荣的城市(后再增筑,命为合肥新城),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敌人的寨垒,所以守备能力对曹军极为重要;而东吴若要北伐,合肥是其中一个障碍点及补给点,所以双方于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发过五次较大型的冲突,不过数次也未有胜负。

概述
合肥之战,张辽战斗生涯中的巅峰之战,此一战张辽可谓威震魏吴,令孙权心有余悸,即便是在许多年以后,张辽已经年老体病,孙权仍称:“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
公元214年五月,孙权进攻皖城,张辽率军求援不及,又马上返回合肥守备,并马上向遣使向曹操报告。曹操这时正率大军征讨汉中张鲁,来不及救援合肥,于是写了一封密函派护军薛悌带至合肥,而且在这封密函上署上“贼至乃发”四字,要求张辽等人要等到东吴进犯时才能拆开来看。
这一年八月,也就在这封密函送到不久后,孙权就来了,“率十万众围合肥”。按照曹操的要求,众人一起拆封,阅读了这封密函。密函的内容,是曹操对此次抵御东吴进犯的人事部署,“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曹操要求张辽、李典出战,乐进负责守城,薛悌不参与战事。诸将皆不明白曹操为什么这样的安排,张辽大胆的说出了他对曹操这样安排的理解:“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素与张辽关系不和谐的李典也支持了这一看法,于是作战方案最终敲定,先战后守。当晚,张辽便从军中挑选了八百名志愿者组成敢死队,并杀猪宰牛大宴了一场,准备天一亮就动身大战东吴。
第二天一大清早,张辽便与李典一起率领着八百人的敢死队,杀向了东吴阵营。张辽身披盔甲,手持长戟,一如既往的发挥其勇猛向前的作战风格,率先攻进了东吴军营中,不仅杀了数十名兵士,还斩了两名将领级的人物。面对措手不及的东吴军,张辽是越战越勇,不仅奋力拼杀,还大呼自己的名字,不知不觉中冲杀到了孙权所在的中央大营。孙权对张辽突如其来的进攻毫无防备,大惊失色,周围众人一时间也不知如何是好,只好退到高处防御,“以长戟自守”。张辽见孙权依托高处及长戟防备,便挑拨孙权军,“叱权下战”,孙权没有轻举妄动,而是先观察清楚情势。由于孙权居于高处,很快便发现张辽所带领的部队人数并不多,于是便利用自身兵力上的优势,“聚围辽数重”。张辽的左右见状马上突击,打开一个缺口,张辽得以带领数十名亲兵突围出去。这时还有一部分敢死队队员被东吴军围困着,他们向张辽呼救:“将军弃我乎!”张辽闻声又反冲杀进包围圈中,并带领剩下的人员突出重围。
这一战,张辽与李典率领敢死队从清晨冲杀到中午,作为领军人物的张辽,表现是最突出的一个。面对张辽如此神勇的表现,《三国志·张辽传》用了九个字来形容东吴军队,“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也因此,东吴军队士气大跌。反过来,合肥的守军则因此士气大振,对张辽更是佩服不已,全军上下一心一意修筑工事,坚守城池。值得一讲的是,张辽此次带出的八百人,不是曹魏擅长的骑兵,而是步兵,曹丕在后来追念张辽、李典的诏文里就清楚地写到,“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
合肥之战,可谓张辽巅峰之战。这一战,张辽不仅功劳重大,他的才能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他的勇猛,他的果敢都无一不得到充分展现。
合肥之战的胜利对曹魏来说意义十分重大,这是因为合肥是曹魏在江淮一带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则可以西问申、蔡,北向徐、寿,而争胜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也因此,曹操对此战中立下重大功劳的张辽倍加看重。

5、夷陵之战:陆逊 5万——数10万 蜀国从此衰落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张南率领约三万人(后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蛮夷加入,总兵力应达到五万)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 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所谓的刘备前军四万人的说法,主要就依据这时孙权向曹丕写的求救信上所说的刘备支党四万)。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为了调动陆逊出战,刘备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是孙权的侄儿,所以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城坚粮足,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的行为。
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此计依然未能得逞。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夷陵之战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蜀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为此他上书吴王孙权说: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下。眼下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就有了可乘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孙权当即批准了陆逊这一由防御转入反攻的作战计划。
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 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五千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守御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四十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近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彤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
这时,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已于八月率众向曹魏投降。同月,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时被步骘截击而死。
此战,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傅子》更是记载吴军消灭蜀汉军八万余,刘备仅以身免。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但此时刘备收拢散兵以及赵云的后军来援,永安驻军接近两万,陆逊已经失去攻克永安的机会。再加上他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此战两国实力都受到影响,为双方日后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础。
战役中失利的蜀汉昭烈帝刘备向西败逃,但是到了益州东部的永安便不再西进。孙权方面虽然获胜,但是听到刘备驻扎在离边境如此之近的地方仍然感到畏惧,遣使议和。因长期征战和兵败而心力交瘁的刘备同意停战,次年四月逝世,蜀汉军政大权全部托付于丞相诸葛亮,后者立即遣使与东吴恢复同盟,共同对抗曹魏。
夷陵之败让新建的蜀汉政权受到沉重的打击,不仅损失大量士兵与物资,还有多名将领阵亡。而隔年君主刘备的死亡更让这个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国家摇摇欲坠,国内叛乱四起。丞相诸葛亮花了约5年的时间才能重建军队与弥平这些叛乱,并让国力提升到可以对外出兵的地步。
这场战役之后近40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汉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彝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正因为有着那么大的影响,因而与曹袁之官渡、魏吴之赤壁并称为三国三大战役。


三国演义里面的故事有哪些?
1、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鲁肃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了十万余支箭。2、舌战群儒 三...

《三国演义》里有哪些故事?
三国演义经典故事 篇16 《诸葛亮渡泸水》 三国时期蜀国的国君刘备死后,许多原来归属国少数民族部落都发动了叛乱,夺取蜀国很多的土地。公元225年初春,诸葛亮率领大军出发,去平息叛乱。到了南方,诸葛亮打听到孟获不但打仗勇猛,而且在南方中部地区各族中很有威望,就决心把孟获争取过来,于是下了一道命令:只许活捉孟获,不能...

有哪些成语出自《三国演义》
有草船借箭、望梅止渴、舌战群儒、三顾茅庐、乐不思蜀等等这些成语都出自《三国演义》。扩展阅读:相关成语的释义:1、草船借箭:源自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

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有哪些
1、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黄巾军起义爆发时,任骑都尉,参加剿除黄巾军。从建安二年到十六年(197-211年),先后用兵打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统一北方。曾在赤壁被周瑜、诸葛亮用火攻战败。建安二十一年,受封...

出自三国演义中的成语
问题七:请写出7个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 1、如饮醇醪(周瑜):形容一个人气量广阔,起源于正史上周瑜对程普的谅解,形容周瑜心胸宽广。 2、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3、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4、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

三国演义有哪些故事
三国演义的故事数不胜数,此处整理三国演义中10个经典故事。 1、《桃园结义》 东汉末年,黄巾贼出,天下大乱。中山靖王后刘备某日看到一招兵告示,忍不住三声叹息。被身后的本地屠户张飞见到,就厉声问其故。刘备见这个人相貌不俗,就相互介绍并且说出了叹息的原由。张飞一听此人出生不俗,谈吐间也相当投契,就拉着去酒馆...

分别写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
分别写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大多数男性都抵触彩礼吗?为什么? 匿名用户 2017-10-02 展开全部 A阿会喃:八十七回,孟获管下第三洞洞主,蜀军南征被张翼所擒,释后为获所杀。B鲍信:三回,初为济北相。剿青州黄巾军,被害。鲍忠:五回,鲍信之弟。为华雄斩。鲍隆:...

三国演义有哪些故事?
一;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是三国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有哪些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 篇1 1、草船借箭 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船、士兵和草把子。 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这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天还没亮,诸葛亮便下令开船,并让士兵擂鼓...

三国演义有哪些故事?
三国演义里面的故事如下: 1、草船借箭 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 周瑜听闻诸葛亮早已知晓他借蒋干除去蔡瑁,张允的事,更觉得除去诸葛亮。于是他让诸葛亮在10天内造好10万支箭。诸葛亮听了,笑着说:“军事紧急,哪用10天?3天足矣!”并立下军令状,造不好甘愿受罚。 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草船,600多名军士和...

长宁县13055015335: 《三国演义》中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哪些 -
边诸雷卡: 《三国演义》中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1、兖州之战:曹操 数万——数10万迫降30万2、官渡之战:曹操 2万——10余万歼7万余人3、赤壁之战:周瑜 5万——20余万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4、合肥之战:张辽 7千——10万大败吴军

长宁县13055015335: 三国著名以少胜多战役都有哪些 -
边诸雷卡: [官渡之战]:曹操军破袁绍军军粮,袁绍军大败. [赤壁之战]:庞统用计将曹军战船用铁索连成一片,最后火烧赤壁,闻名天下. [夷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大败.

长宁县13055015335: 三国演义中以少胜多的战役 -
边诸雷卡: <三国演义>战役:以少胜多:[官渡之战]:曹操军破袁绍军军粮,袁绍军大败.[赤壁之战]:庞统用计将曹军战船用铁索连成一片,最后火烧赤壁,闻名天下.[夷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大败.

长宁县13055015335: 在《三国演义》中描述了中国古代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什么? -
边诸雷卡:[答案] 有三场非常著名的以多胜少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猇亭之战. 1官渡之战,200年,曹操胜袁绍. 2赤壁之战,208年七月—十二日,孙刘联军胜曹操. 3猇亭之战,又称夷陵之战,221至222年,孙权胜刘备.

长宁县13055015335: 三国演义里那些战役是以少胜多? -
边诸雷卡: 兖州之战 曹操 数万——数10万 迫降黄巾军30万 官渡之战 曹操 2万——10余万 歼7袁绍万余人 赤壁之战周瑜 5万——20余万 大败曹操 合肥之战张辽 7千——10万 大败吴军 夷陵之战陆逊 5万——数10万 蜀国从此衰落

长宁县13055015335: 三国演义里面以少胜多的战例有哪些 -
边诸雷卡: 官渡之战 曹操胜袁绍 赤壁之战 孙权胜曹操 彝陵之战 孙权胜刘备 博望坡之战,刘备胜夏侯敦

长宁县13055015335: 三国中有哪些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呢? -
边诸雷卡: 三国时期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兖州之战 曹操 数万——数10万 迫降30万官渡之战 曹操 2万——10余万 歼7万余人赤壁之战 周瑜 5万——20余万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合肥之战 张辽 7千——10万 大败吴军夷陵之战 陆逊 5万——数10万 蜀国从此衰落

长宁县13055015335: 《三国演义》中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有:(至少4个); -
边诸雷卡: 曹袁官渡之战 孙曹赤壁之战 孙刘夷陵之战 邓艾偷渡阴平直捣成都之战 官渡之战原因如下:第一,袁绍选择的时机不对.此前曹操东征徐州时,袁绍未能抓住机会偷袭许都.而在曹操征徐州后选择发动战争,这是在错误的时间发动的战争. 第二,因...

长宁县13055015335: 三国演义中,以少胜多的战例是 -
边诸雷卡: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

长宁县13055015335: 三国演义中有几个以少胜多的战役那几个要全部 -
边诸雷卡: 三国里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主要有两场:1、官渡之战;2、赤壁之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