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所有 于 字的用法

作者&投稿:尘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急求《师说》中所有“之”字的用法~

一、代词
1、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
2、郯子之徒:代词。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指前面的“六艺经传”,译为它们。
4、士大夫之族:代词,指这些人。
5、吾从而师之:代词,指“他”。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代指为“这些”。
二、结构助词
1、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3、古之圣人:结构助词“的”。
三、宾语前置
1、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
四、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师道之不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扩展资料: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师说》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
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师说


1.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表递进,翻译为“而且”;
2.人非生而知之者 表承接(顺接、顺承),不译;
3.惑而不从师 表转折,翻译为“却”;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表并列,翻译为“并且、同时”;
5.小学而大遗 表转折,翻译为“但是”(或可解释为表并列,不译)
6.群聚而笑之 表修饰,不译。如是而已 而已,语助词,翻译为“罢了”。
详细释义
1. 而 [néng]2. 而 [ér]
而 [néng]
能够
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墨子·非命下》
不逢汤武与 恒缪兮,也孰去而知之?《楚辞·九章·惜往日》
另见 ér
才能
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墨子·尚同下》
戒之戒之,微而异之。——《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
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管子·小匡》
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商君书·慎法》
通“能”。
而 [ér]
如,好象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另见 néng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你;你的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而,颊毛也。——《说文》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于

  1. 于,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 出于,由于。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 于,向。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4. 于,对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简介】:《师说》是韩愈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此文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作者简介】: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字结构既然相当于名词,因此,它的前面还可以带上定语,成为“名+之+所•动”式,本句就是。“所存”等于“所存之处”。“道”是“所存”的定语,“之”字表示这种关系。但译成白话,这个“之”字可以不译出来。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是结构助词,置于主语谓语之间,作用是取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只作句子的一个成分),因而也就表示了未完的语气。这样用的“之”字,一般可以不译出。下面是带“之”字的主谓词组作句子成分的例子:“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作主语。)“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作宾语。)“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全句的主语是“欲人之无惑”,“人之无惑”作“欲”的宾语。) 

4。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助词。的

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1.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①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
②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①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②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③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④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如: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


宽城满族自治县13834002677: 师说中有许多于字,它们分别有什么意思 -
朱变甘乐: 共有七个“于”字,意思分别是:(1)于,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出于,由于.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于,向.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4)于,对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宽城满族自治县13834002677: 《师说》中的“师不必贤于弟子”中“于”的用法 -
朱变甘乐: 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比”.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请参考百度文库《文言文中于的用法》.】

宽城满族自治县13834002677: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有哪些?
朱变甘乐: 因语境不同,“于”这个词往往有多种含义.一、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一)... 一般可译为“对于”.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译为“对于”)2、寡人...

宽城满族自治县13834002677: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 -
朱变甘乐: 【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

宽城满族自治县13834002677: “于”字的用法 -
朱变甘乐: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

宽城满族自治县13834002677: 九年级文言文于字用法给出于那一句 -
朱变甘乐:[答案] 于 释义 yú ①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泓.”《... ③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师说》:其身也,则耻师焉.”《捕蛇者说》:“余将告~莅事者.” ...

宽城满族自治县13834002677: '于'字的古文用法 -
朱变甘乐: ◎ 于 yú〈动〉(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2) 往;去 [go]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3) 取 [take]...

宽城满族自治县13834002677: 速求“于”字在文言文里的用法 -
朱变甘乐: 【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

宽城满族自治县13834002677: 兰亭集序虚词于的用法 -
朱变甘乐: 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

宽城满族自治县13834002677: 文言文中'因'和'于'的所有用法和意义是什么? -
朱变甘乐: “因”: ①因袭;遵循.《过秦论》:“蒙故业,~遗策,南取汉中.” ②接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加之以师旅,~之以饥馑.” ③依照.《庖丁解牛》:“批大郤,导大窾,~其固然.” ④顺应.《察今》:“变法者~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