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以德治国”的是谁

作者&投稿:酆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叫历史?~

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
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做“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
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到清代,处于清政府管辖下的全部领土,都以中国为:它的代名称。在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才专指国家的全部领土,不做他用。

扩展资料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
真正以"中国"做为正式国名简称,是从一场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开始的。"中国"才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正式名称。今天,"中国"已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组成的国家了,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中国

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以德治国”的是子产。
子产(?~前522年),姓公孙,名侨,字子产,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政治家和思想家。
子产少年时代就勤奋好学,博学多闻,青年时期显露出政治上的远见。公元前533年,任郑国相。子产提出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首先是“作封洫”,丈量土地,编制田亩,对私有土地实行征税。实行“作丘赋”改革,按田亩征税、服兵役,充实国库,强化中央集权。实施“铸刑书”,把郑国的制度以法律条文形式刻录下来,公布于众。
子产在军事上采取防卫方针,保存国家实力。在国家治理上选贤任能,主张以众为师,以德治国,说“德,国之基也”。子产任相期间,郑国逐渐强盛,百姓安居乐业。
有一年,郑国大旱,三个地方官屠击、祝款、竖柎请巫师做法,按照巫师的要求砍伐了桑山的林木,结果没有求下一滴雨。子产听说以后,立即制止了进一步砍伐林木的行为,严厉地说:哪里有山林妨碍郑国下雨的道理?因为求雨而砍伐山林,简直是一种大罪过。子产免去了那三个糊涂官的官职,亲自和他们一起上山植树。
子产并不反对百姓祭祀,可是却容许不盲目地随便搞祭祀活动,祭祀山神,应当培育和保护山林。
子产十分讨厌品德不高之人。鲁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42年),身为郑国相的子产陪同郑伯到晋国访问,晋平公先是推脱身体不适,后又借口急事缠身,没有及时接见。
子产觉得晋平公有失国礼,情急之下命令随行人员将驿馆的围墙推倒了,从凹塌之处进去驿馆休息,不走大门。晋平公听说之后大怒,接见郑伯时还一脸不悦,子产却不依不饶,抢白说我们郑伯带着礼物来看望您,东西太多,驿馆的门太小,我们心里着急呀!要是不拆墙,丢了财礼,等于来晋国不给国君您送礼,目中无您,这罪过不是更大吗?听了子产的话,晋平公只好连连道歉。
在今天的河南省会郑州市,一条河流穿城而过,一路波光粼粼,这条河流名叫金水河。
金水河的名字源于春秋时期,当时,郑国相、杰出的政治家子产的封地就是现在的郑州一带,子产爱民如子,善待百姓,将自己的钱物都捐给了生活困难的孤苦老人,留下了无可比拟的口碑。约公元前522年,子产病逝,郑国百姓非常伤心,仿佛失去了依靠,哭着说:“子产丢下了我们,以后谁来管我们呐?”
由于子产没有留下资产,家人无法厚葬他,他的儿子就一个人把他背到陉山上(距新郑市17公

  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以德治国”的是子产。
  子产(?~前522年),姓公孙,名侨,字子产,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政治家和思想家。
  子产少年时代就勤奋好学,博学多闻,青年时期显露出政治上的远见。公元前533年,任郑国相。子产提出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首先是“作封洫”,丈量土地,编制田亩,对私有土地实行征税。实行“作丘赋”改革,按田亩征税、服兵役,充实国库,强化中央集权。实施“铸刑书”,把郑国的制度以法律条文形式刻录下来,公布于众。
  子产在军事上采取防卫方针,保存国家实力。在国家治理上选贤任能,主张以众为师,以德治国,说“德,国之基也”。子产任相期间,郑国逐渐强盛,百姓安居乐业。
  有一年,郑国大旱,三个地方官屠击、祝款、竖柎请巫师做法,按照巫师的要求砍伐了桑山的林木,结果没有求下一滴雨。子产听说以后,立即制止了进一步砍伐林木的行为,严厉地说:哪里有山林妨碍郑国下雨的道理?因为求雨而砍伐山林,简直是一种大罪过。子产免去了那三个糊涂官的官职,亲自和他们一起上山植树。
  子产并不反对百姓祭祀,可是却容许不盲目地随便搞祭祀活动,祭祀山神,应当培育和保护山林。
  子产十分讨厌品德不高之人。鲁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42年),身为郑国相的子产陪同郑伯到晋国访问,晋平公先是推脱身体不适,后又借口急事缠身,没有及时接见。
  子产觉得晋平公有失国礼,情急之下命令随行人员将驿馆的围墙推倒了,从凹塌之处进去驿馆休息,不走大门。晋平公听说之后大怒,接见郑伯时还一脸不悦,子产却不依不饶,抢白说我们郑伯带着礼物来看望您,东西太多,驿馆的门太小,我们心里着急呀!要是不拆墙,丢了财礼,等于来晋国不给国君您送礼,目中无您,这罪过不是更大吗?听了子产的话,晋平公只好连连道歉。
  在今天的河南省会郑州市,一条河流穿城而过,一路波光粼粼,这条河流名叫金水河。
  金水河的名字源于春秋时期,当时,郑国相、杰出的政治家子产的封地就是现在的郑州一带,子产爱民如子,善待百姓,将自己的钱物都捐给了生活困难的孤苦老人,留下了无可比拟的口碑。约公元前522年,子产病逝,郑国百姓非常伤心,仿佛失去了依靠,哭着说:“子产丢下了我们,以后谁来管我们呐?”
  由于子产没有留下资产,家人无法厚葬他,他的儿子就一个人把他背到陉山上(距新郑市17公里处)埋葬了。由于子产生前交代,不许收留任何人的钱物,他的儿子拒绝了百姓的帮助。百姓都沉浸在悲痛之中,一些有钱人带着金银财宝来了却遭到拒收,也无法给子产办丧事,就只管把金银财宝留下走了。子产的儿子不敢违背父命,就把金银财宝抛进了子产封地的一条河中,以示纪念。太阳照耀下,河水中放射出绚丽的光彩,金波荡漾,从此,这条美丽的河水就被称为“金水河”。
  金水河一路向东流经郑州大学校区,将校区一分为二。20世纪90年代初,郑州市修建滨河公园时,将金水河流经郑大校园的一段绿化园林景区命名为“子产祠园”。现在,走在河边就能看到子产祠园的门额牌楼,古朴、素静,让人有温雅博学之感。
  为什么子产祠园命名在大学校园呢?《左传》载: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子产重视教育、“不毁乡校”的义举是其流芳百世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使得今天的子产祠园和大学校园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子产祠园和大学校园共同凝重了河南的文化氛围。
  1934年5月,作家张恨水长行西北,作陕甘之游。他从北平出发,头一站就到了郑州新郑,游春秋时期政治家子产故里——新郑子产祠。
  子产还是中国最早对鬼作出比较精确定义的人。
  《左传·昭公七年》记述了子产对最早对鬼作出比较精确的定义:“鬼有所归,乃不为厉。”“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冯依于人以为淫厉,况良霄,我先君穆公之胄,子良之孙,子耳之子,敝邑之卿,从政三世矣。郑虽无腆,抑谚曰:‘蕞尔国’而三世执其郑柄,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其族又大,所冯厚矣,而强死,能为鬼,不亦宜乎?”
  子产认为,人们都相信人死后化为鬼,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鬼都是可怕的,只是强死的鬼能够为厉,寓意人们都应该从善。
  子产心地仁厚,孔子称赞他:“有仁爱之德,古人遗风,敬事长上,体恤百姓。”当时列国横争侵扰,而郑国能以保持内政稳定,民生安乐,首赖子产辅政有功。
  每当有人赠送活鱼给子产,子产从来不忍心以享口腹,而使活生生的鱼受鼎俎烹割痛苦,总是命人把鱼畜养在池塘里,眼见鱼儿优游水中,浮沉其间,子产心胸畅适,不禁感叹地说:“得其所哉,得其所哉!”由此可见子产的仁德普及物类,不只是民吾同胞,事实扩大到物类了。

  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以德治国”的是孔子。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以德治国”的是子产。
子产(?~前522年),姓公孙,名侨,字子产,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政治家和思想家。
子产少年时代就勤奋好学,博学多闻,青年时期显露出政治上的远见。公元前533年,任郑国相。子产提出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首先是“作封洫”,丈量土地,编制田亩,对私有土地实行征税。实行“作丘赋”改革,按田亩征税、服兵役,充实国库,强化中央集权。实施“铸刑书”,把郑国的制度以法律条文形式刻录下来,公布于众。
子产在军事上采取防卫方针,保存国家实力。在国家治理上选贤任能,主张以众为师,以德治国,说“德,国之基也”。子产任相期间,郑国逐渐强盛,百姓安居乐业。
有一年,郑国大旱,三个地方官屠击、祝款、竖柎请巫师做法,按照巫师的要求砍伐了桑山的林木,结果没有求下一滴雨。子产听说以后,立即制止了进一步砍伐林木的行为,严厉地说:哪里有山林妨碍郑国下雨的道理?因为求雨而砍伐山林,简直是一种大罪过。子产免去了那三个糊涂官的官职,亲自和他们一起上山植树。
子产并不反对百姓祭祀,可是却容许不盲目地随便搞祭祀活动,祭祀山神,应当培育和保护山林。
子产十分讨厌品德不高之人。鲁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42年),身为郑国相的子产陪同郑伯到晋国访问,晋平公先是推脱身体不适,后又借口急事缠身,没有及时接见。
子产觉得晋平公有失国礼,情急之下命令随行人员将驿馆的围墙推倒了,从凹塌之处进去驿馆休息,不走大门。晋平公听说之后大怒,接见郑伯时还一脸不悦,子产却不依不饶,抢白说我们郑伯带着礼物来看望您,东西太多,驿馆的门太小,我们心里着急呀!要是不拆墙,丢了财礼,等于来晋国不给国君您送礼,目中无您,这罪过不是更大吗?听了子产的话,晋平公只好连连道歉。
在今天的河南省会郑州市,一条河流穿城而过,一路波光粼粼,这条河流名叫金水河。
金水河的名字源于春秋时期,当时,郑国相、杰出的政治家子产的封地就是现在的郑州一带,子产爱民如子,善待百姓,将自己的钱物都捐给了生活困难的孤苦老人,留下了无可比拟的口碑。约公元前522年,子产病逝,郑国百姓非常伤心,仿佛失去了依靠,哭着说:“子产丢下了我们,以后谁来管我们呐?”
由于子产没有留下资产,家人无法厚葬他,他的儿子就一个人把他背到陉山上(距新郑市17公里处)埋葬了。由于子产生前交代,不许收留任何人的钱物,他的儿子拒绝了百姓的帮助。百姓都沉浸在悲痛之中,一些有钱人带着金银财宝来了却遭到拒收,也无法给子产办丧事,就只管把金银财宝留下走了。子产的儿子不敢违背父命,就把金银财宝抛进了子产封地的一条河中,以示纪念。太阳照耀下,河水中放射出绚丽的光彩,金波荡漾,从此,这条美丽的河水就被称为“金水河”。
金水河一路向东流经郑州大学校区,将校区一分为二。20世纪90年代初,郑州市修建滨河公园时,将金水河流经郑大校园的一段绿化园林景区命名为“子产祠园”。现在,走在河边就能看到子产祠园的门额牌楼,古朴、素静,让人有温雅博学之感。
为什么子产祠园命名在大学校园呢?《左传》载: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子产重视教育、“不毁乡校”的义举是其流芳百世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使得今天的子产祠园和大学校园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子产祠园和大学校园共同凝重了河南的文化氛围。
1934年5月,作家张恨水长行西北,作陕甘之游。他从北平出发,头一站就到了郑州新郑,游春秋时期政治家子产故里——新郑子产祠。
子产还是中国最早对鬼作出比较精确定义的人。
《左传·昭公七年》记述了子产对最早对鬼作出比较精确的定义:“鬼有所归,乃不为厉。”“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冯依于人以为淫厉,况良霄,我先君穆公之胄,子良之孙,子耳之子,敝邑之卿,从政三世矣。郑虽无腆,抑谚曰:‘蕞尔国’而三世执其郑柄,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其族又大,所冯厚矣,而强死,能为鬼,不亦宜乎?”
子产认为,人们都相信人死后化为鬼,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鬼都是可怕的,只是强死的鬼能够为厉,寓意人们都应该从善。
  子产心地仁厚,孔子称赞他:“有仁爱之德,古人遗风,敬事长上,体恤百姓。”当时列国横争侵扰,而郑国能以保持内政稳定,民生安乐,首赖子产辅政有功。
  每当有人赠送活鱼给子产,子产从来不忍心以享口腹,而使活生生的鱼受鼎俎烹割痛苦,总是命人把鱼畜养在池塘里,眼见鱼儿优游水中,浮沉其间,子产心胸畅适,不禁感叹地说:“得其所哉,得其所哉!”由此可见子产的仁德普及物类,不只是民吾同胞,事实扩大到物类了。

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以德治国”的是子产。子产(?~前522年),姓公孙,名侨,字子产,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政治家和思想家。公元前533年,任郑国相。子产提出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首先是“作封洫”,丈量土地,编制田亩,对私有土地实行征税。实行“作丘赋”改革,按田亩征税、服兵役,充实国库,强化中央集权。实施“铸刑书”,把郑国的制度以法律条文形式刻录下来,公布于众。


谁最早在中国历史上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
最早在中国历史上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是梁启超。中华民族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定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获得认定的56个民族的统称。中华民族共包括56个民族。除此之外,也有数个未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定的未识别民族。中华民族的概念,最早由梁启超在其1902年《论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的著作中...

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
【答案】:C 解析:《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
【答案】:C 解析:“教学相长”出自《学记》,《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谁最早在中国历史上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
梁启超在1902年的著作《论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

谁最早在中国历史上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
你好:他是梁启超。1922年,最早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梁启超撰写《历史上中国民族之研究》,他在书中一方面指出“中华民族”通常指的是汉族,同时又指出“中华民族”包括中国各民族认同的一体特征。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以德治国”的是谁
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以德治国”的是子产。子产(?~前522年),姓公孙,名侨,字子产,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政治家和思想家。子产少年时代就勤奋好学,博学多闻,青年时期显露出政治上的远见。公元前533年,任郑国相。子产提出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首先是“作封洫”,丈量土地,编制田亩,...

谁最早在中国历史上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的?
梁启超最早在中国历史上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中华民族”一词最早由梁启超提出,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及建立国族的重要概念。“梁启超,杨度和章太炎等人,是较早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先驱。梁启超最早使用“中华民族”,但是梁启超也创造了东方民族一词,他于1899年所撰的《东籍月旦》,中有“日本人十年前...

谁最早在中国历史上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
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先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其云:“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为其洲中之最大国者,谁乎?我中华也;人口之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谁乎?我中华也;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

谁最早在中国历史上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
1902年梁启超思考成熟,提出了“中华民族”的说法.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的观念。他阐述:“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是谁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是毛泽东。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他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

金水区17697523267: 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以德治国”的是谁 -
蔺士心神: 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以德治国”的是子产. 子产(?~前522年),姓公孙,名侨,字子产,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政治家和思想家. 子产少年时代就勤奋好学,博学多闻,青年时期显露出政治上的远见.公元前533年,任郑国相.子产提出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首先是“作封洫”,丈量土地,编制田亩,对私有土地实行征税.实行“作丘赋”改革,按田亩征税、服兵役,充实国库,强化中央集权.实施“铸刑书”,把郑国的制度以法律条文形式刻录下来,公布于众.

金水区17697523267: 我国最早提出德治的是哪一个朝代? -
蔺士心神: 德治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儒家学说是由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的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儒家的德治对于维持封建社会的稳定起到一定作用. 也就是说是春秋时代!

金水区17697523267: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古往今来治国兴邦的基本经验,我国古代思想家最早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的是() -
蔺士心神:[选项] A. 老子 B. 孔子 C. 孟子 D. 墨子

金水区17697523267: 以人为本 关注民生 是古今往来治国兴邦的基本观念 我国古代思想家最早提出 仁 的学说 主张 爱人 为政以德 的是 -
蔺士心神:[选项] A. 老子 B. 孔子 C. 孟子 D. 墨子

金水区17697523267: 我国最早提出以德治国是在那一年?通过什么会议或文件? -
蔺士心神: http://baike.baidu.com/view/20462.htm

金水区17697523267: ...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 - -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 -
蔺士心神:[答案] (1)据材料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政治主张是以德治国,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继承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