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民俗故事

作者&投稿:从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南昌民俗故事~

求子·

南昌的求子习俗很具地方特色。古代的南昌,在西湖区的中心处有一高士桥(现称高桥),高士桥有石柱栏杆12根,每年八月十五之夜,妇女们或相约,或独行来至高士桥上,待月至中天,便用手在高桥两旁的石柱上抚摸,甚至纳入怀中,据说如此这般便可生男孩。清代刘一峰曾作《高桥行》诗一首,可窥当时拜月求子盛况。诗曰:高桥月明当夜半,前呼后呼女郎伴;
传言拜月过中秋,便好生儿嫁石头。
现高士桥早已拆除,仅留下一条叫“高桥”名称的街道,这古老的求子习俗也随着为现代文明所淹没。


·六月六晒衣箱·

南昌居民素有“六月六晒龙袍”的习俗。传说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是龙王爷及寺庙菩萨晒衣袍的日子。据说这
天的“阳气”足,气候干燥,经六月初六日晒过的衣物,不会发霉,不会被虫蛀。所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翻箱倒柜,将家里所有的衣物全搬出来晒。解放前,每到六月初六,各寺院的菩萨也换上新装,纷纷抬上街头。菩萨游到哪里,哪里的人就会争相叩拜烧香,求菩萨保佑。南昌的气候温暖湿润,每年六月六之前,都是霉雨季节。故此六月六日晒衣裳的习俗,实际上也应是对太阳的一种崇拜。

·万寿朝仙会·

朝仙会也名敬香会,是奉把许逊的庙会。在南昌地区最受人崇拜的是许逊,民间叫他为福主菩萨。相传大约在1500年前,136岁的许真君及全家42口人(连房屋和鸡犬)一齐升天。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成语也出之于此。南昌人为纪念许真君,将他升天的日子俗定为他的生日。为此,每年农历八月至十月,先后两个多月的时间,南昌邻县方圆百里之内的高安、上高、靖安、奉新、丰城、进贤等县的乡民,自愿斋戒沐浴,有组织地以乡、村、族为团体,组成朝仙会,前往西山万寿宫朝拜、进香。万寿朝仙会有许多禁忌:1、朝拜前需斋戒一星期;2、须洗澡换衣服,3、肩上斜挂黄色进香袋,敲锣打鼓结队前往。为了能在八月初一的清晨得到头柱香,朝拜者需昼夜不停地赶往万寿宫。凡是得到了头柱香的人,认为是最幸运的人,比中了状元还高兴。万寿朝仙会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近年前来朝拜的人更是多了起来,并且充分利用万寿朝仙会的盛况进行乡间集市的贸易交流。还有些乡镇在万寿宫前举行各种民间娱乐活动,一些国外嘉宾,港澳同胞也兴致勃勃地前往朝仙会敬上一柱香以求吉利。新时期的万寿朝仙会也注入了新时期的新特色。

·龙岗登高·

中华民族素有重九登高之习俗,南昌也同样流行。南昌市城郊的龙沙,自晋、南朝以来,便是登高望远的胜地。据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引文说:“北有龙沙,椎阜透迤,洁白高峻,而似龙形,连亘五六里,旧俗九月九日登高之处。”唐代诗人孟浩然也有诗云:“龙沙豫章北,九月桂帆过;风俗因时见,湖山发兴多。客中推送酒,掉里自成歌;歌竟乘舟去,滔滔任夕波。”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南昌地区极为盛行。每年重九,人们相约,或攀梅岭,或登滕王阁。人们以文会友;登高聚宴。重九登高习俗,长期承袭不衰。

·茶馆聚会·

有闲者邀集茶会,是南昌自古沿习至今的习俗。有《立夏茶词》说:
“城中儿女无一事,四夏昼长愁午睡;
家家买茶作茶会,一家茶会七家聚。
风吹壁上织作筐,女儿数钱一日忙;
煮茶须及立夏日,寒具薄持杂藜栗。
君不见村女长夏踏纺车,一生不煮立夏茶。”
(注:南昌有习俗,立夏日须喝立夏茶,否则一夏不得自在)。
据史所载,南昌市开茶馆的历史已有一千余年,而且在江南一带,要数南昌的茶馆、茶铺数量最多、规模也最大。解放前,南昌市有人口20万,但茶铺,茶馆却遍及全城的四面八方,大约有200余家,每家都设有400—个座位。传说在以江南才子王船山命名的船山路上,就开有3家大茶楼(宝华楼、聚贤楼、陈源发),相隔不到300米。每天上午七八点钟左右,南昌的老茶客们不吃早饭就拖拖沓沓地朝茶馆走去,沿途约上几个知己、从早上可以一直泡到下午三四点钟,有的还在茶楼泡到半夜。南昌茶楼的摆设风格具江南市民阶层特色,一般都是一张八仙桌、4条长凳为一组。佐茶食品一般有油炸麻圆、糖果、麻花(油炸)等。茶客们有的是来休闲的,有的是来商定儿女喜事的,还有的是来洽谈生意的。也有的是邻里之间伤了和气,来茶馆缓和气氛,重归于好的?.五花八门。他们将茶馆当成休闲、结友和洽谈生意的场所。有些大茶楼的老板,为招徕生意,便请一些民间艺人来茶楼卖艺。这些民间艺人所表演的有南昌道情、南昌采茶戏等民间喜闻乐见的节目,很受新老茶客的欢迎。这几年,南昌的茶馆业又渐渐兴盛起来,大约全市已有20余家茶馆。其形式和风格与旧时南昌茶楼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梦山求梦·

梦山原名罕王峰,在新建县境内梦山湖畔,此峰山势险峻,绿树成荫,是现在南昌著名的风景游览之地。据史所载,在晋朝炎兴元年(公元263年),蜀国为晋吞灭后,刘备之孙刘护,携家眷自四川避难至此,此处地形险要而又隐蔽,决定在此结寨踞守。刘护的母亲罗氏,见大势所趋,劝刘护归顺于晋,后刘护得封为广惠王,其母罗氏封为协庆夫人。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东吴又被晋所灭,残军败将逃避新建西山藩源,与地方匪盗勾结作乱,后为刘护所灭,被当朝封为罕王,原所居住的山峰也赐名罕王峰。刘护之母罗氏,常以山果感人入梦,民间百姓因此常至此求梦,久而久之,罗氏被称为“梦娘娘”。遂又将罕王峰称梦山。

至南北朝梁代天监年间,云游僧李月鉴在梦山结庐并报请当时江洲都督王茂为刘护建庙塑像,从此罕王峰便有了罕王庙。罕王庙建立以来,香火一直很盛。唐宪宗时,有一进士姓施名肩吾,弃官隐居梅岭,常邀友人同登梦山游玩,一次偶见罕王庙后有一石洞,洞的面积恰好只容一人,为此将洞命名为施先生石室。关于“求梦”一说,有许多有趣的民间传说,相传南宋宝佑文年(公元年),奉新县有位举人,名叫姚勉,在赴临安赶考途经梦山,听说梦山求梦灵,便连夜上山,夜宿罕王庙,果然得金榜高中的好梦,当年即中头榜“状元”,在回乡省亲途经罕王峰,特捐建一所“梦娘娘宫殿”供奉刘护之母罗氏。此事一传十,十传百,梦山与梦娘娘,从此便闻名遐尔了。清、明时期是梦山香火最盛的时期。罕王庙的和尚与登山求梦的一些文人学者结为知己,他们在罕王庙唱和诗句,晚清立宪人物文廷式也是梦山罕王庙和尚的好友,他们一起赋诗书联,切磋棋艺等,故梦山的名气愈来愈大,张勋也因追慕同乡姚勉在梦山得好梦发迹,亲谒梦山,现在上梦山的一条登山石道;便是他所捐修的。罕王庙为砖木结构,前后有两重殿宇,用16根石柱支撑,建筑艺术极为精巧。

梦山周围环境幽僻,花香鸟语,溪水长流,是个难得的世外桃源。近年来梦山的游客有港澳同胞,也有外籍嘉宾,还有市民与乡民,他们有的是求子,有的是求官,有的是求财,小小的罕王峰,已是名扬四海的旅游胜地了。

·闹元宵·

正月十五史称“上元节”,南昌称为元宵节。南昌人过元宵叫闹元宵,闹了十五还要闹十六。闹元宵这天,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住户,都必须吃元宵,象征全家团圆、幸福。
吃好元宵之后,便开始闹灯了。
南昌邻县农村元宵节的龙灯,各式各样,有龙灯、板凳灯、关公灯、采莲灯等。板凳灯最长由1000多条板凳组成,有1000多号人。板凳灯起舞时整齐统一,十分壮观。湾里区太平乡的关公灯,由100条节毛竹组成,每节
毛竹上插有小山竹制成的各式灯笼,十分好看。解放后,民间的闹元宵,又加入了各种民间歌舞。元宵的夜晚,家家挂灯。村村的彩灯彻夜通明,鞭炮声、嬉戏声不断,闹到通宵,正如民间传说的:“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一样,一直闹到正月十六,在欢乐的气氛中大家开始将腊月甘四设的供桌拆去,将灯收起来,举行送神活动,送神完毕,新春活动也就告一段落了。

·划龙舟·

南昌4县划龙舟是在农历五月五日举行,是为纪念屈原而举行的。南昌的龙舟赛各县各具特色,但又要以安义县的最为壮观。安义县的石鼻乡、万埠镇和龙潘镇的龙舟赛,自明朝以来就相当出名。每年五月初五,成千上万的人围观在安义的潦河两岸,等待各村各乡的龙舟赛开始。大约在上午9时,潦河里的龙舟争先恐后地朝前猛划。龙舟有的为黄色、有的为红色、有的为黑色,还有白色的、绿色的,使200米宽的潦河上构成一幅五彩缤纷、绚丽壮观的图画。古人有竹枝词为证:“五月榴花五月红,雄黄角忝尽古风、丝丝绣出儿童佩、万埠龙津封掉中。”

1、南昌年夜饭讲究“四盘两碗”六道菜,意思是“六六大顺”。所谓“四盘”是指红烧鲤鱼、炒和菜、蹄花和小白菜心。“两碗”则是指鸡汤和糊羹。在南昌,年夜饭又叫“团年饭”,是要全家人团团圆圆吃的喜庆饭。
吃年夜饭的顺序一般是先吃一碗糊羹,然后品主菜,最后吃一碗汤圆“包圆”。而在吃饭的过程中,人们要说一些吉利的话,抱怨和晦气的话都不能带上桌,如果有孩子不慎说出口,长辈会说“童言无忌”。如果有孩子打碎了酒杯,长辈也会赶快说:“碎碎平安,岁岁平安!”
2、回家过年是必须,但在南昌归家的日期也很讲究。根据南昌志记载,旧时南昌百姓归家一般择九不择十,因“九”与“久”谐音,逢九日归家意味着天长地久;而出门择日一般择七不择八,因俗谓“七胜八败”,那时南昌人认为逢七日出门办事容易成功。
3、在南昌,正月初一的禁忌最多,有将近20条,其中包括忌吵架骂人;忌舞刀弄棒;忌打碎器物,万一不小心打碎了,也要说“越打越发”、“岁岁发财”忌吃药,俗以为当日吃药会常年吃药;忌吃稀饭,当日吃稀饭意味着贫穷,连过新年都吃粥;忌听乌鸦叫,俗以为不吉利;忌杀鸡等。

4、初一也只能吃青菜豆腐,表示一年将过得清清白白。
5、正月初一,在南昌,是不能洒扫庭院和倒垃圾的。因为水土是‘财气’,垃圾是‘肥水’,不能把‘财气’扫掉、‘肥水’倒掉。这天万一要扫地,也要由外向里扫,藏在床底下,隔两天再倒垃圾。
6、正月初二起,南昌人就开始到亲戚家拜年。拜年者一般都带糕点果品,以示尊重;离开时,主人要赠糖果礼品,俗谓“换茶”。南昌民俗认为“换茶”即“换财”。
7、在南昌,客人来拜年,主人一定要烧汤煮面,每人一碗,每碗加3个鸡蛋。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在喜庆中品味正宗南昌“年味”

南昌婚嫁习俗 美好婚姻是每个人的渴望,只有心心相印才能结成幸福家庭。可是,在中华民国之前,南昌在婚嫁中沿袭着千年来封建专制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习俗,造成多少家庭悲剧。直到中华民国时期,才开始有自由婚姻,但多数仍然是包办婚姻。旧式的婚姻习俗,由七方面组成:托媒、换帖、择吉,订婚、行聘、婚礼、迎娶拜堂。
  托媒:在一个家庭中,男孩到了二十岁左右,女孩到了十五岁左右,父母开始为儿女张罗婚事,托媒人牵红线,红线牵到男女不可见面,更谈不上互相了解,既使在民间时期也只能偷着看一眼。托媒时,先要给媒人预付部分报酬,叫做买鞋钱(意思是找人家需要跑路)。后又要给媒人送礼,请他吃饭。媒人接下了买鞋钱,开始履约物色门当户对的对象,并参加整个婚姻过程,直到把新娘子送进洞房,才算完成任务,有句民谚说得好:“新人入洞房,媒人抛过墙”。也有个别人与媒人保持联系,这是夫妻好的。也有夫妻不好的,相骂打架找媒人算帐。结婚后,要做谢媒酒并送上礼品表示感谢。民末清初谢媒有的给两担谷子,或者送上一套衣料,也有给二块光洋加一些礼物。那时说媒是一种职业,一般是女性,故称“媒婆”。媒婆能说会道,为了钱财,不管别人死活,两边说好话,说得“水都点得灯着”,俗话说得好:“骗得新娘子过了门,管你行不行。”
  换帖:经媒婆说合,双方家长认可,便把女儿的生辰八字交给媒婆,媒婆交给男方的父母,男方请算命先生推算两人的八字合不合。所谓八字,根据旧历中的天干地支所示的出生年、月、日、时,用五行相克来推算双方的八字是合还是克,如果相克,这桩婚事免谈。如果相合,双方父母将儿女的八字交换,这叫换帖,用红纸写好,放置于祖宗灵牌前的香炉底下,过了三天,全家平安无事,这才算换贴成功。如果三天之内各家出了一点事,送回庚贴,事情作罢。换贴成功后,女方派亲属团到男方相亲,相亲时见物不见人,看房子,牧畜、田地,女方觉得男方家境可以,请媒婆出面讲彩礼,经过多次磨合,对彩礼达成一致后,择吉日“压鞋样”,男方将鞋样和“压样钱”请媒婆送到女方,在定好的日子里,女孩做好一双鞋回给男方。男方看到鞋后,知道女孩的针线手艺如何,并且表示满意,这才算婚事的确定。
  择吉:婚事从换贴成功,到订婚、行聘、婚礼、迎娶拜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请星卜先生择吉进行,俗称拣日子。除了吉日外,南昌的老百姓还时兴每年的腊八结婚,据说这是乾隆下江南,来到南昌时正值腊月初八,演绎了一个吉祥如意的故事,从此,腊月初八成了一个吉日,一直延续到现在。
  订婚:从婚事确定之后,男方择吉请“领东酒”,又叫订婚酒,酒席上,男方将已经商订好的聘金、金银首饰、三代全贴送到女方。女方又将自家的全贴交给男方。酒席完毕,男方还要请媒人将“龙凤贴”送到女方,婚事到此才算最后谈妥。
  行聘:结婚前,男方向女方送聘礼,俗称过礼,又叫纳彩。聘礼有现洋、布匹、衣服、鱼、肉、面、饼等。家境好,鱼、肉、面、饼都要成百,俗称“百肉百面”。女方向男方送嫁妆,有衣柜、桌子、梳妆台、大小一套五只脚盆(象征五子登科)、马子桶,两根红拖棍(比喻好事成双)、棉被、衣服等日常用品。有钱的父母连女儿的棺材都作为陪嫁送到男方。在某种意义上讲,一个疼爱女儿的父母,嫁妆比娶亲的花钱要更多,社会那些重男轻女的人把女儿说成是赔钱货。所以,有些穷人生下女儿,一方面养不起,二方面嫁不起,很小就送给别人做童养媳。
  婚礼:结婚前一天,要举行婚礼,男的戴冠,女的头上戴妍,所以又称作冠妍礼。新郎先向天地、祖宗叩头,感谢他们的保佑,再向父母叩头,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再向同族长辈叩头,感谢他们的关心和教诲,然后,新郎的父母开门迎接宾客,儿子端坐专席,父母当众正席教子。到下午四时左右,将花轿停放在堂屋中央,开始上花独,乐队奏乐,新郎再次向天地、祖宗、父母叩头,便开宴请客,酒席中大家唱贺郎歌,轮到谁不会唱,须得罚酒,贺郎歌的内容都与结婚有关,说得都是好话,图个吉利,也有些是逗乐搞热闹。如:一对花烛乐又乐,八个光头坐上桌,今日吃了花郎酒,明日剥了光头壳。又如:一对花烛两边排,多谢亲友送礼来。一送喜帐朝上挂,二送花烛点起来,三送官烛满堂红,四送蹄花五斤重,五送金鸡新郎吃,六送一套脱帽衣,七送一根金丝带,八送一双缎子鞋,九送红字茶花饼,十送鲤鱼跳龙门。一对鲜花鲜又鲜,一插插到豆干边,豆干本是豆子做,一粒豆子发千烟……。女方的这一天,新娘要向父母和族长叩头,然后束发开脸,束发又叫及笄,就是将头发束到头顶心,做成髻子插上花。开脸,即用线把脸上的汗毛界掉。从这天起新娘开始不吃饭,只吃一些线粉、肉丸、桂圆、莲子汤等。出嫁前新娘要哭嫁,表示对亲人之情难舍难分。母亲也要哭,唱哭嫁歌,如:“为娘教女几件事,头件事情记在心,扫地先扫婆房中,莫将灰尘碰婆身。……”哭嫁歌内容非常丰富,教女儿孝顺公婆,尊重长辈,勤俭治家,夫妻合睦等等。母亲哭得越悲越好,哭得时间越长越好,越哭越发,最长的哭嫁有48天之久。哭的时间是睡觉之前,天亮之前。
  迎娶拜堂:这一天男方用花轿到女方迎亲。花轿分三等级:高级花轿装饰华丽,轿外四周是红色绫罗,上绣龙风呈祥,鸳鸯戏水,喜鹊闹梅,牡丹等图案,仪仗全副,执事、轿夫一律着装为红色礼服。中、下等级的花轿装饰简单,执事和轿夫不得穿礼服。男方发轿前请两个老太太照轿,这两个老人,要夫妻双全,子顺孙满堂,有福有寿的老人,照轿的目的,检查轿子是否平稳,如果轿子向左斜,认为新娘将来会心向娘家,如果轿子向右斜,认为新娘将来会心向婆家,要求轿子不偏不斜。照轿完毕,轿门两边须贴上一幅对联,男方先贴上右联,到女方后,由女方对上左联,对联内容丰富,如:
  男右联:娶来何妇添人添口又添丁
  女左联:嫁得潘郎有田有米更有水
  发轿时,迎亲队伍以灯龙为先导,而后是仪仗队、鼓吹手,花轿居中而行。媒人坐官轿或人力车随花轿而行。新郎在家等花轿回来。迎亲只这一天,新娘一早就要梳洗打扮,由长辈陪坐房中。女方看到迎亲花轿来了,便赶紧关起大门,男方代表请求开门,女方代表乘机讲价钱,双方代表讨价还价,吵吵闹闹将到中午,女方代表是得寸进尺,最后还是不满意,然调后再由媒人出面调停,男方再补交各种礼品,女方方可让花轿进院子,这叫越吵越发,吵只是一种形式,决不会真的动肝火。花轿进院后,女方派出两位福寿双全的老太太照轿,照轿时由新娘的母亲手持蘸上清油的纸捻对着花轿唱“照轿歌”:花轿来的早,童鞋就到老,花轿来的迟,夫妻又齐眉,花轿角上四盏灯,你到婆家发千烟。
  母亲唱照轿歌是为女儿祝福。新娘穿戴很讲究,头戴风冠霞披,身穿绣花锦袍,换下童鞋,穿上红缎绣花鞋,由叔叔或兄弟抱上轿。新娘换下童鞋穿上新鞋后,双脚就不能沾地,沾了被认为带走了娘家的财气,新娘的父母坐在女儿的房内,用脚紧紧踩着一捆用红绸扎好的柴,因“柴”与“财”同音,娘家的财气女儿带不走了。新娘临上轿前,母亲和姐妹们哭嫁哭到高潮,边哭边唱哭嫁歌,此起彼伏,越哭越发。吹鼓手奏乐,大红花轿上放上一只大红公鸡。动身时,有钱的人家朝天打三铳,贫穷人家放鞭炮送行。家人向花轿上抛茶叶和米,俗话说:茶叶子米一发,下次回来就是客。
  一路吹吹打打,花轿终于到了婆家,受到众人的欢迎。此时,新郎上前掀开轿帘,把自己的银簪插到新娘头上,取下新娘头上的簪子插到自己头上,这叫“换簪”。如不换簪则将新娘手上的如意或头上的首饰放于怀中,这叫“相亲”。有人向花轿抛茶叶,称作“破煞”。然后,花轿抬到喜堂,牵娘牵下新娘,新郎揭下红盖头,首先两人拜轿,向轿的四方作揖。在司仪的喝彩声中拜天地,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然后,夫妻对拜。新郎引新娘双双向宾客下拜,宾客受拜后要下赏钱。拜毕,新人饮交杯酒,以盂盛饭加肉,向天一举,表示对父母的感谢,叫“孝敬饭”。此时,满堂开宴,新娘站在客厅的凳子上,看热闹的孩子们向新娘身上抛谷,以示新娘将来多生儿女。宴毕,客人故意把筷子丢在地上,新娘从凳子上下来捡起筷子,名曰:下橱。
  坐床:新人进洞房,床上坐着五男二女,歌手唱“坐床彩词”,一边唱一边向床上抛红枣、花生、桂圆、瓜子之类食品,孩子们抢食,以示早生贵子,唱完彩词,给每个坐床的孩子分发一份礼品或给钱。
  闹洞房:洞房之夜要闹洞房,闹得过火、粗野、越闹越发,闹得新娘开口笑为止。
  三朝回门:结婚的第三日叫三朝,新郎新娘双双回岳父家,并要带礼品去,而岳父母则派亲人到路上去迎接,称女婿为“新客”,三朝回门又叫“过门”。岳父母要给新女婿下赏钱,办酒席,母女话别后情。一对新人当天要返回婆家,不能留宿。直到来年正月,岳父母择吉迎接新姑爷,回到岳父家夫妻俩先要拜见父母,再拜宗庙、拜亲朋、长辈,亲朋们以礼相赠,这回小俩口可以多住几天,但夫妻不能同床。特殊婚姻
  童养媳:过去重男轻女,生了女孩送给别人做童养媳,收养童养媳的父母,如果有男孩想配则好,如果没有男孩尚要等待日后生男孩,这又叫望郎媳,不少童养媳从小受到养父母的歧视和虐待,到了成年,才和养父母的儿子完婚,可年龄相差很大,有的女比男的大五至十五岁之间。而结婚礼俗比较简单,在家拜堂,几桌酒便罢。这种婚姻多数不幸福。
  招亲:女人丧夫,或者夫妻俩一生没生男孩,家境富有,则招女婿入赘,称做“撑门”,入赘者常受人歧视,所生子女随母姓。
  改嫁:过去,人的思想封建观念严重,“男尊女卑”;“烈女不嫁二夫”,男子丧妻可以续弦,而女子丧夫,则终生守寡,俗称“守节”。寡妇精神痛苦,生活艰辛,受公婆虐待,还要避忌,视为“克夫”是个不吉利的人。若是万一被逼改嫁,首先向亡夫烧纸、磕头,交还公婆的财礼,酬谢养育之恩。出嫁这天只能从后门出去。更为恶劣的是,一个姑娘订了婚,或者说了婆家,受了聘礼之后,未婚夫亡故,姑娘怎么办,过去有四种做法:
  一个是在未婚夫重病其间举行婚礼,俗称“冲喜”,冲好了病则罢,如果死了,姑娘则一辈子守寡。林语堂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中就是这样的事,曾家的大少爷叫曾平亚,得伤寒,病入膏盲,曾家为儿子冲喜,让他与江西的表妹曼妮结婚,是晚喝完交杯酒,更一病呜呼,曼妮终身守寡。
  二是未婚夫亡故之后,姑娘抱灵牌拜堂,终身守寡不嫁。清末南昌县松山刘家村,有个首户名叫刘官清,他在江西定南做官,他把小女儿刘亭子许配给表哥辜义生为妻,后义生的家境因父亲吃鸦片逐渐败落,亭子的母亲提出废了这门亲,以高价聘礼为由,拒辜义生于门外,表哥万般无奈,一气之下上吊自尽。亭子姑娘伤心至极,腊月初八,天上飘着鹅毛大雪,亭子身穿孝衣,坐着白色的轿子,到辜家怀抱表哥的灵牌拜堂结婚,上门守寡,后人编成南昌文词道情名叫《辜家记》,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三是南方的父母比较开明,儿子死了以后让女方退回聘礼,消除婚约。
  四方面也有极个别的是男女双方有一定的感情基础,未婚夫突然亡故,经双方协商,聘礼可以不退,但女方须送两件东西到亡人;第一件送一条姑娘穿过的裤子,给亡人穿上;第二件是送一付挽联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当时南昌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随着时代的变迁南昌人过年的时候不在燃烧爆竹啦,到了腊月二十四,南昌人就开始"过年"了。大年三十夜,这一天的晚饭叫"合家欢",每一个出门在外的亲人都要赶回家吃年夜饭,若有事赶不回来,家人也要替其摆好餐具,以示团圆无缺,过大年这餐必食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鱼、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裕;除夕夜家家户户要红烛高照,通宵不灭,所以南昌有"三十晚上的火,元宵夜里的灯"。 年初一早餐,按照南昌的风俗吃素,只吃面点或菜饭,不沾荤,预示一年的"素"。 初一、初二日,各家各户开始走亲戚拜年。正月初七,南昌人叫它"上七",有"上七大似年"之说,晚间迎接灶神归位,家里也大摆酒宴庆贺。 元宵节晚上,家家户户门前挂灯笼,一家人齐聚一起吃"元宵"(汤圆),随后看龙灯、放焰火,把家里的鞭炮都打光,二十多天的年才算过完了。 闹元宵   南昌人过元宵叫闹元宵,闹了十五还要闹十六。闹元宵这天地,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住户,都必须吃元宵,象征全家团圆、幸福。吃了元宵之后,便开始闹灯了。   南昌邻县农村元宵节的龙灯,各式各样,有龙灯、板凳灯、关公灯、采莲灯等。板凳灯最长由1000多条板凳组成,有1000多号人。板凳灯起舞时整齐统一,十分壮观。湾里区太平乡的关公灯,十分好看。如今,民间的闹元宵,又加入了各种民间歌舞。元宵的夜晚,家家挂灯。村村的彩灯彻夜通明,鞭炮声、嬉戏声不断,闹到通宵,一直闹到正月十六,在欢乐的气氛中大家开始将腊月廿四设的供桌拆去将灯收起来,举行送神活动,送神完毕,新春活动也就告一段落了。
万寿朝仙会   朝仙会也名敬香会,是奉祀许逊的庙会。在南昌地区最受人崇拜的是许逊,民间叫他为福主菩萨。   相传大约在1500年前,136岁的许真君及全家42人(连房屋鸡犬)一齐升天。南昌人为纪念许真君,将他升天的日子俗定为他的生日。为此每年的高安、上高、靖安、奉新、丰城、进贤等县的乡民,自愿斋戒沐浴,有组织地以乡、村、族为团体,组成朝仙会,前往西山万寿朝拜、进香。万寿朝仙会许多禁忌:1、朝拜前需斋戒一星期;2、须洗澡换衣服;3、肩上斜挂黄色进香袋敲锣打鼓结队前往。为了能在八月初一的清晨得到头柱香,朝拜者需昼夜不停地赶往万寿宫。凡是得到了头柱香的人,认为是最幸运的人,比中了状元还高兴。 龙岗登高   中华民族素有重九登高之习俗,南昌也同样流行。   南昌市城郊的龙沙,自晋、南朝以来,便是登高望远的胜地。据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引文说:"北有龙沙,堆阜逶迤,洁白高峻,而似龙形,连亘五六里,旧俗九月九日登高之处。"   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南昌地区极为盛行。人们或攀梅岭,或登滕王阁,以文会友,登高聚宴。重九登高习俗,长期承袭不衰。 南昌采茶戏   南昌采茶戏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间,由南昌民间的"茶灯"和"十二月采茶调"组合而成。后又吸收了南昌地区的民间舞蹈并与之相结合。大致经过"灯戏"、"三脚班"、"半班"等发展阶段,解放后正式定名为"南昌采茶戏"。   南昌采茶戏的表演诙谐风趣,唱腔优美深情,有着浓郁的南昌乡土气息。它常以巧合、夸张、误会等手法去渲染戏剧气氛。特别是台词中那些歇后语、错扯语、反义语、婉曲语以及乡间俗语的巧妙运用,使演出更为妙趣横生。南昌采茶戏长于表现喜剧和歌舞。活泼生动的小丑和小旦,特别受群众喜爱、采茶戏的演唱方法要求男女演唱都须用真声,传统保留剧目有四记:"鸣冤记"、"辜记"、"花轿记"、"南瓜记",合称为"南昌四大记"。均取材于南昌民间故事。

中秋夜,杀鞑子。”江西科技师院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陈立立透露,这句在民间流传甚广的话中的“鞑子”,指的就是当时蒙古统治者。当时,蒙古灭宋之后,民族压迫深重,汉人时刻都想反抗。有一年,大家约好中秋之夜一齐动手起义。为把这样消息秘密进行传递,有人想出一条计策,通过在中秋节在月饼里隐藏起义的消息,后来,南方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是这样留下来的。“过中秋吃月饼,也蕴含着反侵略的爱国文化。”陈立立认为。


绍兴除了三味书屋还有其他的旅游景点么?谢谢了
D3 蔡元培故居 → 安昌民俗风情馆 → 八字桥 → 凤鸣山 → 印山王陵 → 城隍殿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1-09-26 展开全部 很多啊1沈园:沈园位于鲁迅中路,从鲁迅祖居门前穿越中兴路往东不出二百米。沈园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初成时规模很大,占地七十亩之多...

沁源县19236586538: 南昌的习俗有什么? -
鲁祝贝诺: 江西南昌地区的求子风俗很具地方特色,古时南昌,在西湖区的中心处有一高土桥,桥上有石柱栏杆12根,每年八月十五之夜,妇女们来到桥上,待月至中天,便用手在高桥两旁的石柱上抚摸,甚至纳入怀中,据说如此这便可生男孩. “六月...

沁源县19236586538: 南昌市有些什么特殊的民俗,比如逢年过节有些什么做法与别的地方不同?
鲁祝贝诺: 南昌县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风俗,且过了腊月二十四,日日都是“过年”.据说是这个风俗从秦始皇手上开始的. 当年秦始皇在北边修万里长城,一日就要死上千上万人...

沁源县19236586538: 江西民风民俗急!!!要最有特色的
鲁祝贝诺: 求子:江西南昌地区的求子风俗很具地方特色,古时南昌,在西湖区的中心处有一高土桥,桥上有石柱栏杆12根,每年八月十五之夜,妇女们来到桥上,待月至中天,便用手在高桥两旁的石柱上抚摸,甚至纳入怀中,据说如此这便可生男孩“六月六晒龙袍”:传说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龙王爷及寺庙菩萨晒衣袍的日子,这天“阳气”足,气候干燥,经六月六日晒过的衣物,不会发霉,不会被虫蛀.所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翻箱倒柜,将家里所有的衣物全搬出来晒.这一习俗,实际上也是对太阳的一种崇拜.

沁源县19236586538: 南昌的春节习俗有什么? -
鲁祝贝诺: 春节是南昌一年三节中最为热闹和最讲究的节日,时间从阳历11月28日冬至节开始,有的地方直热闹到正月十五闹元宵完后止.腊月二十四,南昌人称之过小年.从过小年到过大年这一个星期,习俗接踵.在小年的前一天即腊月二十三祀灶....

沁源县19236586538: 南昌过春节的习俗 -
鲁祝贝诺: 南昌地区必食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鱼、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裕. 北方地区春节喜吃饺子,其寓意团结,表示吉利和辞旧迎新.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和乐趣,历代人们...

沁源县19236586538: 江西省南昌市江西南昌有何习俗?
鲁祝贝诺: 南昌4县划龙舟是在农历五月五日举行,是为纪念屈原而举行的南昌的气候温暖湿润,每年六月六之前,都是霉雨季节.故此六月六日 晒衣裳的习俗,实际上也应是对太阳的一种崇拜南昌年节习俗 春节:我们南昌人说:过了二十四,天天都是年(南昌话).是因为秦始皇征集民夫修万里长城,南昌籍民夫在腊月二十四日后才陆续回家,家人均以亲人抵家.

沁源县19236586538: 南昌过除夕的习俗 六年级的作文 急!!!!!!!!!! -
鲁祝贝诺: 老南昌过年的习俗过年,包括除夕和春节两部分,其庆祝时间从头年的大年三十要延续到新年元宵落灯为止.而过年的准备就更早了,大约进入腊月二十以后,就开始进入了过年的气氛中,各式各样的年前准备就开始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

沁源县19236586538: “三+晚上的火,+五晚上的灯”,说的是南昌什么民俗?
鲁祝贝诺: “正月十五闹花灯”讲的是元宵节晚上人们团圆、看灯的习俗.南昌人对这一天的重视并不比除夕小,所以南昌人说“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特指元宵夜闹元宵,...

沁源县19236586538: 南昌习俗:初七大于年有什么来历? -
鲁祝贝诺: 因为这一天是人日,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沁源县19236586538: “梦山寻梦”是南昌的一大习俗,请问它的来历与具体内容是什么?
鲁祝贝诺: “梦山寻梦”说的是到一个叫梦山的地方求梦,以预知某些 事情或某段时间的运气.据说非常灵验,因此梦山求梦成为南昌 的一大习俗.梦山处于新建县境内的梦山湖畔...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