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势的判断

作者&投稿:丛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

  (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四、倒装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再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比如: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削币说》)

  (三)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铿然有声”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词“石”之后。
  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四)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
  再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二部分 相关训练
  请在本学期所学文言文课文中,找出含有文言特殊句式现象的文句,以巩固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
  一、判断句:
  二、被动名:
  三、省略句:
  四、倒装句: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附参考答案】
  参考篇目:《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寡人之于国也》《劝学》《秋水》
  一、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皆以美于徐公
  非我也,岁也
  非我也,兵也

  二、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三、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河伯)顺流东行,(河伯)至于北海,(河伯)东面而视,(河伯)不见水端。

  四、倒装句:
  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
  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何后之有
  忌不自信
  不吾知也
  则何以哉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定语后置:
  四方之士来者
  国之孺子之游者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乃号令于三军曰
  遂使之行成于吴
  十年不收于国
  又败之于没
  谤讥于市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赵氏求救于齐
  和于身也
  甚于妇人
  贤于长安君
  封之以膏腴之地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浴乎沂,风乎舞雩
  为国以礼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善假于物也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和被动句。其中倒装句包括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等。
文言文句式的特殊,是与现代文比较而言的。现代文的判断句多用判断词“是”,文言文的判断句多用“者……也”;现代文的语序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状语在前谓语在后,文言文颠倒了,形成了倒装句;其它特殊句式同理。因此,想学好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一定要有现代汉语的语法基础。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定语后置
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4.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
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
1、定语后置
2、宾语前置
3、状语后置
4、主谓倒装(即:谓语前置)
5、判断句
6、被动句
7、省略句

下面分别说明:
定语后置的常见类型有:

1、“之……者”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如: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进粟一石。(《马说》)
(千里马,一顿饭有时要吃一石粮食。)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敲打)能够发出“咚咚”响声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

2、“之”式:中心词+之+定语
如: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为他的君主担忧。)

3、“者”式:中心词+定语+者
如: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群臣、官民,得头等奖赏。)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刺客列传》)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为荆轲送行。)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愚公移山》)
(于是,(愚公)就率领能挑担子的子孙三个人,凿石头,挖土块。)

4、“所”式:中心词+所(+动词)
如:
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5、数量短语作定语后置:中心词+数量词
如:
(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十二卷军书,卷卷都有我父亲的名字。)

(2)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肴之战》)
(用四张熟牛皮作先行礼物,再用十二头牛犒劳军队。)

6、“而……者”式:中心词+而+定语+者
如:
(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能够不改变他们的心志的官绅,这么大的天下,有几个人呢?)

(2)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穷苦人。)

宾语前置句的常见类型有: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1)何(什么、哪里、谁)
例如:
何陋之有?
何以知之?
大王来何操?
明眸皓齿今何在?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2)安(哪里)
沛公安在?
安在公子为急人之困?
(3)胡(什么)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1)否定词:不、未、毋、无、莫等

(2)代词:之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吞舟是漏
(3)唯利是图(惟利是图)
4、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状语后置句后置的常见类型有:
主要是“于+宾语”作状语后置

主谓倒装句的常见类型有:
为强调谓语而将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甚矣,汝之不惠!
起来,不愿做努力的人们!

判断句的常见类型有:
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2、“......,......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被动句的常见类型有:
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2、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3、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4、“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5、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6、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7、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省略句的常见类型有: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4、省略介词(“于”“以”等)

主要有:
(一)判断句
(二)省略句
(三)被动句
(四)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主谓倒装
(五)文言固定句式

文言句法

(一)判断句

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2、“……,……也” 例如:段公,仁信大人也。
3、“……者,……。”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通过句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表示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为表示判断)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为表示判断)

(二)省略句

省略句:将句子中某些成分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如下:
1、省略代词
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等。
例如: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

(三)被动句

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

1、有标志的被动句
① 而君幸于赵王。(……于……)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④受制于人。(……受……于……)
⑤为天下笑,何也?(为)
⑥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⑦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2、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
例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被……缠绕
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四)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有两种类型:
(1)动宾结构(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要前置)
(2)介宾结构(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
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
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
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
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前置
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

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
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

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有四种情况: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 (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

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五)文言固定句式

文言文有一些固定搭配的句式,牢牢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亭》)——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6.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7.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冶邺》)——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8.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例: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有,师之所存也。(《师说》)——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9.所以,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
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10.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11.有以……,无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
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办法。
例2: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
12.庸……乎,译为“哪……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13.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
14.得无……一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一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15.无乃……乎(与),译为“恐怕……吧”。
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恐怕是你们的过错吧?
16.……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的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17.孰与,以……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怎么样呢?
18.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19.有……者,译为“有个……人”。
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是多次没有考中。
20.与其……孰若(无宁)……,翻译为“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不如)……”。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21.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
22.(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
23.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
例1:安能摧屑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怎么能让我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叫我不能开怀展笑颜!
例2: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

五、利用成语复习古汉语句式
这类例子难以搜索,略举几例,以作参考。
1.宾语前置(加点词为前置兵语)
夜以继日 时不我待 唯才是举 一言以蔽之
2.介宾短语后置 蠢若木鸡
3.被动句式 古为今用
4.省略句式 再衰三竭

你要是能背下一楼那些,那你就是神童,一楼说得都非常对,但这实在不是什么捷径。因为你如果能有毅力把这些都背下来,也不用到这里寻求答案了。
不知道你是不是学生,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也不算太难,主要是你要把现代语法搞明白了,然后在文言文中你才能知道什么后置前置的问题。最主要的先搞明白什么是定语,状语,补语。
说简单一点,定语就是名词前面的修饰成份,也就是白勺“的”前面的成份,如“美丽的花园”这里“美丽”的词性是形容词,在这个短语里面充当定语成份,因为花园是名词,美丽修饰花园,所以它是定语。
状语就是动词前面的修饰成份,也就是土也地前面的修饰语,如“飞快地跑”,这里跑是动词,飞快地 是形容词,因为它是修饰了动词“跑”,所以它的成份叫状语。
补语一般就是在中心词的后面,咱们现在汉语一般是用的“得”的后面。如“吃得太饱了”,“太饱”就是补语。
宾语最简单地就是一个动词后面接的成份。如看书,吃饭,打电话,写字,这里面书,饭,电话,字,都是宾语。
知道了定状补是怎么回事,才能在文言文中明白什么叫前置后置,把宾语放在后面,名词放在前面就是宾语后置,
如:客有吹洞箫者。(苏轼《赤壁赋》)客是名词,吹洞萧是定语,正常释为:吹洞箫的朋友,所以这个是把定语后置了。
再如:“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覆之是动词,用手掌覆之,手掌是修饰覆的,所以”以掌“这里充当状语成份,放在覆之的后面,就成了状语后置。

这要弄好这些句式,首先你要会解释这句话,能翻译成白话文,然后你还要懂得语法,明白句子的结构,这样才能明白什么是主谓倒装,什么是前置,后置,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你一味的要找一些固定用法强背下来,根本一点用也没有,语文这东西还是靠理解的东西多一些。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和判断方法
关于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和判断方法如下: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一,特殊句型的特点 1,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2,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

怎么判断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判断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宾语前置的?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

求文言文各个特殊句式,各有什么标志性词,越多越好 最好有例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1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

如何判断文言文句式
判断句 判断句在文言特殊句式中较为简单,有相应的标志辅助辨别,最主要的标志为“……者,……也”,其它标志都是在这个标志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如“……,……者”“……,……也”等。此外,还有一类表示否定判断,以“非”作为标志。当然,还有一类是无标志的判断句,这时就需要借助翻译去判别是否...

初中古文 特殊句式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文言文解答技巧!如何掌握特殊句式的类型和判断方法?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首先,我们要知道,对于文言文来说,一共有四种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每一种句式都有它自身的特点,我们先来看特点,便可以根据句式特点做出做出判断。判断句。一般来说判断句很好辨认,首先从句意上看就是判断,其次句子中通常会有“者”或&...

怎样判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该怎样判断其中的句子成分,比如状语,宾语...
,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一般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
请在本学期所学文言文课文中,找出含有文言特殊句式现象的文句,以巩固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 一、判断句: 二、被动名: 三、省略句: 四、倒装句: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附参考答案】 参考篇目:《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

总结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1.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有哪些?
句式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四大类:1、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2、被动: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3、省略:省略句是汉语语法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在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

文峰区15787754380: 怎么判断古文中的特殊句式 -
展泉拜唐:[答案] 古文中的特殊句式常见的有: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这四种主要句式.例如:如判断句:“陈涉者,阳城人也.”“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菊,花之君子者也”.“方柯者,中国之人.““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日初出大...

文峰区15787754380: 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哪几种?判断的标志是什么? -
展泉拜唐:[答案]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

文峰区15787754380: 如何判断文言文 特殊句式 -
展泉拜唐: 状语后置,又称介宾结构后置.介词加宾语位于中心语(一般为动词)之后.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 定语后置,定语位于名词后面,一般以”.....者“为标志,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正确语序应为铿然有声之石. 宾语前置,宾语位于谓语前面.如”大王来何操”,正确语序为“大王来操何?”自己归纳的,中学这些够用了.再有写判断句感叹句什么的很简单了.

文峰区15787754380: 语文文言文句式怎么判断,尤其是特殊句式 -
展泉拜唐: 对“文言现象”死记硬背是最不可取的学习方法.所谓“文言文特殊句式”,都是现代人归纳出来的,原文的作者脑子里并没有这些名堂.因此,掌握文言现象不能靠“背公式”解决,必须通过具体“读文章”来形象记忆.就像告诉外国人“使...

文峰区15787754380: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判定!如题.怎么区分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等等主要这三个,还有什么判断句的,知道的一起说下一定请举些例子啊! -
展泉拜唐:[答案] 一)判断句 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2、“……...

文峰区15787754380: 文言文如何判断特殊句式 -
展泉拜唐:[答案] 然后分清主谓 然后就能分清句式了答案补充 我写的有点多,你慢慢看,记住了这些考试基本上就差不多了,不过建议你还是问问老师把不明白的弄清楚,因为以后还是会用到的 文言文的句式主要有 判断,被动,倒装,省略 分不清主谓对学习句式是...

文峰区15787754380: 语文文言文 特殊句式判别方法 -
展泉拜唐: 竭诚为您服务 若满意请您采纳一下 谢谢!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

文峰区15787754380: 文言特殊句式判断1.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2.既自以心为形役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4.行将为人所并5.受制于人6.忠而被谤,能无怨乎?7.操... -
展泉拜唐:[答案] 1.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介词短语后置) 2.既自以心为形役 (被动句) 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被动句) 4.行将为人所并 (被动句) 5.受制于人 (被动句) 6.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被动句) 7.操军破,必北还 (名次作状语...

文峰区15787754380: 文言文几个特殊句式的区分和他们的标志 -
展泉拜唐:[答案] 一、倒装句:所谓倒装,是比照现代汉语习惯说的,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符合的,我们称之为倒装.倒装类型:1)、宾语前置 2)、主谓倒装 3)、定语后置 二、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

文峰区15787754380: 文言特殊句式判断1.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2.此数者用兵之患也3.子瑜者,亮兄瑾也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5.我,子瑜友也6.曹公,豺虎也7.巨是凡人8... -
展泉拜唐:[答案] 1-6 判断句 7 正常语序 8 “若……此……”固定句式,表因果关系 9-10 省略句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