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的作者是谁什么朝代

作者&投稿:当涂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什么意思~

赤壁赋

您好!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出自宋代苏轼的《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
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概述:

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词书法俱佳。

2、拓展:

此句出自苏轼《赤壁赋》,又称“前赤壁赋”。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哪首诗?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一句诗。 释义: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 出处:宋,苏轼《前赤壁赋》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

《赤壁赋.苏轼》“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后面三句是什么?_百度...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赤壁赋第四段原文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

《前赤壁赋》翻译“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

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
寄情山水、恬淡自适的情感。苏轼的《前赤壁赋》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什么意思
是苏轼赤壁赋中一句作者在这里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凭吊古迹,表达了作者对江山风物的热爱和旷达的心胸,但也有人生...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选自哪里
苏轼《赤壁赋》原文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闲者得之谁写的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

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无尽藏也什么意思
这句话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是自然界中最为优美的景象之一,美丽和神秘,让人感受到了造物主的无穷智慧和无穷魅力。这句话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智慧和文化的反思,认为人类的智慧和文化,虽然也有独特之处,与自然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山间明月,江上清风的全诗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15394497077: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什么意思
锁居痔疮: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是苏轼赤壁赋中一句作者在这里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凭吊古迹,表达了作者对江山风物的热爱和旷达的心胸,但也有人生虚无的消极思想.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15394497077: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名月翻译,......而吾与子之所共食翻译 -
锁居痔疮: 原文: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翻译: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才称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称其为颜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15394497077: 《赤壁赋.苏轼》“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后面三句是什么? -
锁居痔疮:[答案]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15394497077: 在《前赤壁赋》中,苏子认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想表达何意?自然界的广博 造物者... -
锁居痔疮:[答案] 作者在这里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凭吊古迹,表达了...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15394497077: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________,目遇之而成色,________,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宋·苏轼《赤壁赋》) -
锁居痔疮:[答案] 答案:耳得之而为声 取之无禁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15394497077: 苏轼在谪居黄州期间创作的词、赋 -
锁居痔疮: 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多情应笑我,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一尊还酹江月. 2.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15394497077: 《前赤壁赋》采用的表达方式 -
锁居痔疮: 《前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歌中的"击空明兮溯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客的伤感起于曹操的 "月...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15394497077: 谁知道赤壁赋的每段的思想感情? -
锁居痔疮: 不知道你问的是 前还是后赤壁赋 下面是前的翻译.前赤壁赋[1] 苏 轼 壬戍之秋[2],七月既望[3],苏子与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风徐来[4],水波不兴[5].举酒属客[6],诵明月之诗[7],歌窈窕之章[8].少焉[9],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15394497077: 苏轼赤壁赋写写什么是大自然的宝藏可以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
锁居痔疮: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即清风与明月.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15394497077: 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明声的出处? -
锁居痔疮:[答案] 苏轼的 前赤壁赋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