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二句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赏析?

作者&投稿:陀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赏析~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
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
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 。但是这年九月 ,王炎被调回临安 ,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如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
“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书愤五首·其一(节选)
宋代: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译文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这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和诗人过去游踪。“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赏析: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如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天等县17682242002: 陆游在 书愤中写大散关的诗句是? -
吉哪又欣:[答案] 颔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愤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天等县17682242002: 楼船夜雪瓜洲渡是什么意思 -
吉哪又欣: 原诗为陆游的《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

天等县17682242002: 《书愤》的第二联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
吉哪又欣: 《书愤》的第二联运用了意象 “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书愤五首·其一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原文: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

天等县17682242002: 陆游的《书愤》最后两句是? -
吉哪又欣: 1.《书愤》宋.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书愤》宋. 陆游 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 剧盗曾从宗父命,...

天等县17682242002: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帅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吉哪又欣:[答案] (1)“气如山”描写出当年的激愤心情.颔联则包含了愤激和辛酸的感情.(2)诗人赤心为国,却壮志难酬,这在诗人是痛心疾首和怅惘的,所以说“空自许”.(3)表明诗人报国的志愿至老不移,壮心不死,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

天等县17682242002: 《书愤》这首诗作者因什么而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 -
吉哪又欣:[答案]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天等县17682242002: 书愤 陆游 全诗] -
吉哪又欣: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天等县17682242002: 《书愤》陆游 中文翻译 -
吉哪又欣: 其一: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天等县17682242002: 古歌诗词句楼船夜雪瓜洲渡的下一句是什么? -
吉哪又欣:[答案] 原诗为陆游的《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