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晚年为什么选择辞官,郑板桥生平介绍

作者&投稿:针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郑板桥是清朝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也是扬州八怪之一。提到郑板桥,熟悉的朋友肯定会首先想到他的画作,《修竹新篁图》、《兰竹芳馨图》等都是郑板桥最经典的作品。不过郑板桥出名还跟他的性格有关,据说他每次看到贪官被拉出来游行,就会马上画一幅梅兰竹石,然后挂在贪官的身上,马上便会吸引百姓的围观。郑板桥有着难得糊涂的精神,晚年选择辞官隐退也是为了能在艺术上有更加自由的创作环境。

一、难得糊涂

如果说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名人,可能郑板桥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各界人士都接受,那句难得糊涂人人皆知,蕴含着人生大智慧。

有关难得糊涂的来历,坊间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流传着不同的版本。无论是自嘲也好自解也罢,无论是抗争也罢还是心安也好,什么样的糊涂就有什么样的生活。

醉里乾坤大,是一种糊涂;权中福禄齐,是一种糊涂;

平淡有真意,是一种糊涂;

不闻红尘滚,也是一种糊涂。

据说:郑板桥在山东潍县职期间,工余到莱州的云峰山游览,欣赏自然美景,由于贪恋这好风光,误了下山的时间,天黑只好到山中一个茅草屋中借宿。

主人是一个道骨仙风、鹤发童颜的长者,郑板桥询问长者尊姓,长者告知自己是糊涂老人。

郑板桥觉得长者很有趣,自然也不是一个凡人,见室内案头上还陈列着一方砚台,石质细腻光润,镂刻精美玲珑,是世间少有的好砚台。

第二天郑板桥告辞,感谢长者留宿。

长者对他说:请郑先生给留一幅墨宝如何?

郑板桥爽快答应了,欣然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字,然后取出刻有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闲章盖上。

长者眯着眼睛端祥了一下这章的题款,提笔在郑板桥那幅难得糊涂书法上写了一个跋: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门也。

写完,也拿出一方章印上,郑板桥一看那章,上书: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

这一看,令郑板桥大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是遇到世外高人了,叩手行礼,又提笔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郑板桥有点相见恨晚,成了他的人生师长加挚友,这长者是著名禅师恒彻上人。

二、幸又不幸的童年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自号板桥,是泰州兴化(今江苏兴化)人,曾经步入仕途为七品县官,后来看透官场腐败,决绝地辞官归隐,以卖画为生。

郑板桥是世界少有的大才,诗、词、曲、文、联、印、书与画都是行家高手,在扬州八怪中知名度最高,也最具影响力,以诗书画三绝名世,得到人们的喜欢与崇拜。

清人张维屏在其《松轩随笔》中赞曰:郑板桥有三绝,曰画,曰书,曰诗。三绝之中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

这真气、真意、真趣,颇见郑板桥对艺术的追求,也体现了郑板桥的艺术风格,更是对郑板桥人生境界的高度概括,郑板桥用真我来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郑板桥三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家中的乳母费氏是一个善良又勤奋、仁厚又慈爱的女人。

尽量郑家日子逐渐贫困,已经没有能力支付她的费用(工资),她却舍不得郑板桥这个孩子,依旧帮助郑家操持家务,拉扯小板桥,然后回自己家中吃饭,给予幼小的郑板桥母亲般的关爱与体贴照顾。

后来郑板桥的父亲继娶,这个后妈郝氏也是世间难寻的好人,待郑板桥如亲生,可以说,郑板桥幼年失母,却又遇到两位好母亲,让他拥有了温暖又幸福的童年,让他感慨地赋诗道:十年操家足辛苦,使我不足忧饥寒。

好的女人是男人最好的学校,这话颇有道理呀!

郑板桥的父亲郑之本饱读诗书,是开私塾为生,他自小耳濡目染,随父学习与读书,并且得到博学广闻的外祖父汪诩文的培养与教导(看来,人生遇到什么样的人很重要呀!)。

郑板桥学习刻苦,聪明又领会能力强,成绩自然优异,子、经、史、集无不涉猎(这自小的熏陶十分重要),尤其喜欢切于日用的学问,加上他率性本真自然,十分讨厌矫饰的风气(无病呻吟的诗文害人不浅),对于那些不合理不真实的事情,快人快语指斥,以致于许多家长认为郑板桥这孩子不正常,不让自家的孩子与之交往(怕学坏了)。

郑板桥从童年就展现出思想的光芒,喜欢畅言有见解,品评历史人物,认为下层老百姓才是社会的主体,与那些贵族们一样,都是炎黄子孙,理应得到尊重与平等。

而被统治者奉为sj的朱理学说,他认为只合闲时用着,忙时用不着,对当时士人精神世界的堕落深为愤怒,士子们往往凭借一篇腐烂文章,侥幸考中,时不时地子曰、书云装像糊弄老百姓,实则是没有真才实学。

他认为除了读书寒而思衣,饥而思食,倦而睡觉,病而服药,凡举动饮食之间,坐,不必端正之席;吃,不必割方之肉,这也是平常老百姓的生活,那些矫饰之人,都是在装伟岸。

世间,纯朴的老百姓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被当权者剥削压榨,所以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自古而今,多少士人太卑鄙无耻,又装出一个君子的样子),农夫上者种地百亩,其次七八十亩,其次五六十亩(还有的仅仅薄田亩余呀),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

郑板桥说出老百姓的心声,工人制器利用,贾人搬有运无,皆有便民之处,而士独于民大不便,无怪乎居四民末也。

三、世间好官系苍生

佩服郑板桥,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民意心声,板桥能道,真话切中时弊,但总会令权贵们不快。

愿世间多几个郑板桥,少几个贪官污吏,民之幸也。

郑板桥不仅心系苍生,更是一个实践者,他出任山东范县(今河南范县)知县的时候,重视农桑,体察民意,关心老百姓疾苦,尽心尽力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一般情况下知县出行,都讲究排场,前呼后拥,鸣锣开道,衙吏们打着回避与肃静的牌子。而郑板桥把这扰民的排场统统取消,他经常穿着与百姓一样的衣服,访贫问苦,了解民间的真实情况。

每逢下雨,县学的孩子们无法回家,他就派人给孩子们送饭;遇到孤儿,他二话不说相助,让孤儿解决温饱。

后来又调到潍县任职,依旧爱民如子。

时逢连年大旱而老百姓没有饭吃,这时他刚刚任潍县知县,二话不说命令开仓赈灾,解决老百姓吃饭问题,并且利用修缮城墙的方式招募饥民来潍县就食打工,还责令城中富豪们煮粥赈济百姓。

他动员衙吏们捐款捐物,自己带头捐出自己的工资(俸禄),还刻了一枚图章表达心志: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

按照当时的规定,开仓放粮要报请上级批准,这需要一段时间,而擅自打开官仓,要受惩罚的。

郑板桥凛然地说:等批下来,老百姓早就饿死了,一切后果由我一个人承担。

就这一举措,不知救活了多少老百姓。

到了秋后,天灾让老百姓无法归还借来的粮食,郑板桥果断把老百姓的借据烧掉,免除了还粮。

郑板桥这心系苍生的措施,自然引起官吏与豪绅的不满,无法利用灾荒发大财,影响了他们的切身利益,就合伙告发郑板桥谎报灾情,将赈灾款中饱私囊。

由于郑板桥两袖清风,家无私产,无私无弊坦荡荡,查了又查,根本就没那回事,纯属诬告。

他勤政廉洁,尽可能改革弊政,从政策与法律上维护下层民众的利益,造福一方。

郑板桥曾经画了一幅竹子送给上司,题诗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看透官场的凶险与官僚的尔虞我诈,认清这些道貌岸然的官吏卑鄙的灵魂,便决定辞官归隐,远离这个大染缸。

老百姓听说郑板桥辞官了,扶老携幼来为郑板桥送行,看到郑板桥只有一些书籍和一个书僮,身无余物,感动的纷纷落泪。

郑板桥可是干了十二年县大老爷呀,如此清廉,恐怕世上没有第二人。

郑板桥看到老百姓对他依依不舍,他就向老百姓赠画题诗留作纪念: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

余平生最敬苏东坡与郑板桥,神慕之,想想世间,真正清廉的官吏能有几个?贪,是人的本能欲望呀。

郑板桥一心为民,就是希望立功天地,字养生民,以达到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的境界,然而,官场有官场的规则,要圆滑通融,要上奉下瞒,要察言观色,要逢迎送往,要与大大小小的官吏们同流合污,打成一片,他的糊涂处事,在官场上行不通呀。

四、辞官归隐得真意

郑板桥选择辞官归隐,沉浸于艺术中,师法自然。

郑板桥有诗千余首、词近百首,曲十多首,对联百余副,还有序跋、匾额、碑记、书信等数百件。

郑板桥诗如其人,自由洒脱,流畅清新,浅近幽默,直抒胸臆,其词其曲,或慷慨激昂,或细腻悠逸,其对联更是令人倾慕,立春高远,情趣横生,富于哲理。

他的绘画以兰、竹、石为主不拘成法,敢于创凉,独辟蹊径,竹清瘦挺拔,兰萧散隐逸,石雄奇秀拙,脱尽俗习,绝伦画坛;他的书法被称为板桥体,博采众长,大胆革新,自成一家,认为艺术不立一格,不为古人所累,气与意相辅。

与他同时代的金农赞曰:兴化郑进士板桥风流雅谑,极有书名,狂草古箍,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也就是说,郑板桥的书法以楷隶为主,兼揉草书,是超脱传统技法而新创的一种字体。

郑板桥能够达到诗、书、画三绝,关键在于他以书入画,以画入书,诗画交融。作字如写兰,写兰如作字,常常用诗歌作为绘画的题跋,来揭示画面的象征意义。

郑板桥一生喜欢画竹,也写了许多题竹诗,或题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竹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或题两枝修竹出重霄,几叶新篁倒挂梢。本是同根复同气,有何卑下有何高。或题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身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无不体现了人品与气节。

郑板桥年轻时积极入世,希望实现胸间抱负,治国平天下,一展宏图,为苍生谋幸福,关注人民疾苦,体察社会弊端,然而仕途不需要遗世高蹈。庙堂之高,高不可测;只好退隐,独善其身,成就了郑板桥的艺术与人格。

人有所糊涂有所清醒,该清醒时清醒,该糊涂时糊涂,用糊涂来表达睿智,用真意来演绎糊涂,恰如郑板桥的一首题诗:盆是半藏,花是半含;不求发泄,不畏凋残,这分明是大境界呀!




郑板桥当官起, 灾祸年年不断, 为什么还能受百姓爱戴?
可以看出来郑板桥一生很受百姓爱戴,诗画也是很受欢迎,所以他晚年还是很幸福的,没有了官场上的勾心斗角,自由自在的做个诗画闲人,惬意得紧。其实小编想说,有时候有些事情糊涂一点未免不是好事,看得越清楚就会越痛苦,有的时候真相才是最伤人的,既然已经受了伤,何必执着地把自己弄得更难看呢。

郑板桥的一生是怎么样的?
郑板桥44岁时中了进士,在北京畅游了香山,结交了许多禅门学者、诗人墨客。49岁时,他被选为七品县令,赴山东范县就任。五年之后,他又去潍县,任职七年,共当了12年县令。有一年潍县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又加上前两年的瘟疫、蝗灾等灾难,老百姓无法生活,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身为父母官的...

板桥画扇的故事表现的是郑板桥的哪种人格品质
乐于帮助。板桥画扇的故事是:郑板桥在晚年时,曾在潍县当县令。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赶集,见一卖扇的老太太,守着堆无人问津的扇子发呆。郑板桥赶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眼下又错过了用扇子的季节,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郑板桥在询问的过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贫困,决定...

郑板桥的剧情
板桥画兰,多为山野之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 兰之烂漫天性。板桥画石,骨法用笔,先勾出石的外貌轮廓,有时配以兰竹,极为协调统一。郑板桥的画给当时清代书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广大知识分子, 劳动人民视为珍宝,不惜重金争购,广为流传。 郑板桥画扇 相传,清朝的郑板桥在晚年时,曾在...

此人是明代才子绘画大师他晚年为什么要杀妻?
郑板桥崇拜徐渭,甚至自己刻了一个印章:“牛马走青藤门下”。齐白石直到四十多岁才见到徐渭的真迹。他看后说:“青藤、雪哥、大地子的画,能横能竖,我印象很深。我恨我之前活了三百年,一直为你磨纸磨墨。如果你不接受他们,你就待在门外,饿着肚子。”中国有句民谚,叫“君子有恶妻,小人有恶子,这是必然的”,...

郑板桥临终教子的启示
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死几笔兰。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晚年得子,自然对儿子很疼爱,却从来不溺爱。他并不想为儿子留下多少钱财,他所担忧的不是家中产业太少,而是儿子肩不能挑担,手不能...

扬州八怪郑板桥是同性恋吗?他为什么仕途曲折?
《墨林今话》也曾经记载了他的这一爱好,说他“不废声色,所得润笔钱随手辄尽。”那么他的润笔费都花在了哪里了呢?正是花在了男宠身上。郑板桥在晚年的时候曾经感慨过:“自知老且丑,此辈利吾金而来耳。”他自己知道现在的自己又老又丑,之所以还有那么多的姣美少年对其趋之若鹜,大多数都是为了...

关于郑板桥的故事
1、以怪出名 郑板桥的“怪”,颇有点济公活佛的味道,“怪”中总含几分真诚,几分幽默,几分酸辣。每当他看到贪官奸民被游街示众时,便画一幅梅兰竹石,挂在犯人身上作为围屏,以此吸引观众,借以警世醒民。2、颇有骂名 郑板桥无官一身轻,再回到扬州卖字画,身价已与前大不相同,求之者多,收入...

郑板桥简介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

关于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板桥是其号,或题板桥居士、板桥道人,晚年自署板桥老人。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板桥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卒于乾隆三十年(1765)。终年七十三岁。郑板桥四十四岁以前在贫困中成长;四十四岁以后至六十一岁以前,中举做官;六十一岁以后,卖画终老。郑氏祖上本属书香门第...

叙永县18644393852: 郑板桥被罢官是因为什么? -
侨贞甲磺: 郑板桥当潍县知县时,遇饥荒,修筑城池,迫富豪平价售粮,被密告,以赈灾不当被惩,乃辞官归去.他先后做过山东范县及潍县的县令,深入民间,洞悉民间的疾苦,终因救灾而得罪了巨室,冤枉被参,他宦情已薄,毅然辞官返里.他在惜别潍县绅民所画的一幅竹子上题了一首诗:「乌沙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又为惜别僚属,画了一富菊花,也题上诗:「进又无能退又难,宦途跼蹐不堪看;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必须旷达的心胸,才能自然流露出这般的潇洒.

叙永县18644393852: 郑板桥身上发生的趣事 -
侨贞甲磺: 郑板桥辞官回家,虽然在山东潍县、范县(今属河南)等地作了十二年知县,但却是"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到61岁辞官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家里养着一条黄狗,几盆兰花.一天夜里,月黑风高,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天气十分寒冷.郑...

叙永县18644393852: 郑燮的竹石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侨贞甲磺: 在他不得志之时,解绶挂印,毅然辞官而归,回扬州卖画为生..郑板桥晚年的一首题画诗《竹石》就是他这种傲岸和刚直人格的写照.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崖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不但是丹青大师,而且填词作赋方面颇有造诣.短短的四句诗,同样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帧形象鲜明的画卷:乱崖之下,几枝青竹傲立风中,顽强地生长着、扩争着,其坚韧挺拔之态跃然纸上.

叙永县18644393852: 郑板桥对后人有何贡献? -
侨贞甲磺: 郑板桥即郑燮(1693.11.22-1765.1.22),清代著名画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

叙永县18644393852: 郑板桥简介 -
侨贞甲磺: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生于1693年11月22日,卒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73岁;应科举为康熙秀才...

叙永县18644393852: 郑板桥的故事限40字 -
侨贞甲磺:[答案] 郑板桥的故事有好多:如难得糊涂、板桥教子等.这里先来个幽默小故事:郑板桥辞官回家后,因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只有黄狗一条,兰花一盆.在一月黑风大雨密的夜里.天冷,郑板桥辗转不眠,有一小偷光顾.他想:如果我高声呼喊,万一小偷动手,...

叙永县18644393852: 郑板桥是怎么死的 -
侨贞甲磺: 病死的 参考: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 郑板桥晚年得子,自然对儿子很疼爱,却从来不溺爱.他并不想为儿子留下多少钱财,他所担忧的不是家中产业太少,而是儿子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又不会干工匠活,缺少谋生的手段,没有立身处世的本领.当他病危之时,便把儿子叫到床前,说自己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儿子觉得很奇怪,但父命不可违,只好勉强答应,心中却叫苦不迭,因为他根本不会做.父亲看出儿子面有难色,便叫他去请厨师作指导,但明确交代,只许儿子亲自动手做,绝不能直接由厨师代劳.

叙永县18644393852: 郑板桥书画前后期的风格的对比 -
侨贞甲磺: 由于早年就曾以卖画为生,晚年辞官后又专注于书画创作,所以郑板桥一生的创作数量较大.因此在这众多的作品里,选择哪些作为自己的藏品,便成为如今收藏家们关注的话题.(郑板桥)辞官以...

叙永县18644393852: 难得糊涂真难得千金难买下联? -
侨贞甲磺: 你好,上联是:难得糊涂真难得,千金难买. 下联是:糊涂难得假糊涂,万事易处. 据史料介绍,晚年郑板桥还在潍县任知县,一次出门踏青,走到一处松隐茅舍,迎接他的是位鹤发童颜的老翁,两人相谈甚欢.郑板桥问其尊姓大名,答曰“...

叙永县18644393852: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画的是什么
侨贞甲磺:郑板桥的诗书画印,一般赞之为四绝.他的书画一向为人民所喜爱. 一纸“难得糊涂”,使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燮——郑板桥享誉天下,也道出了其一生处事为人的宗旨. 其实,郑板桥从不糊涂,他之所以兴叹“难得糊涂”,自有其苦衷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