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为什么要在《聊斋志异》里写科举考试?

作者&投稿:徒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聊斋志异》开卷第一篇讲的就是科举考试,当然,讲的是神话科举。这个故事名叫“考城隍”。说的是明朝末年,有个叫宋焘的书生,有一回生病在家休息,看见两个使者催他去赶考,他纳闷地说:现在还不是赶考时节呢,是不是弄错了?使者不回答,只管催他上马。于是跟着使者到了考场,却发现坐在考场上的主考官是三国时候的名将关羽,原来,这是一次神仙级考试。考题下来,一看,是“一人二人,有心无心”,这题目让现代人来看,简直一头雾水,然而,博学多才的宋焘下笔神速,很快解题、答题和交卷,答卷中有一句叫:“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且不说这个故事的真假,我们看这个题目,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来自于哪里呢?古代科举考试,是不会轻易去乱取题目的,必须在经典里有,尤其是在明朝、清朝的时候。蒲松龄写的这个故事发生在明朝,那么科举考试的题目一定是在儒家经典里。而这个“一人二人,有心无心”很可能出自《孟子》,因为《孟子》当中的“告子”篇有这么一段话:“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里讲的是二人学围棋的故事,其中一个一心一意,另外一人怀有二心,想着射只天鹅。《孟子》是儒家“四书”之一,科举必考书之一。可见,如果对《孟子》不熟悉,不能背诵,这个作文题目根本就看不懂,更不用说自由发挥。

那么,在明朝和清朝,一个读书人要考上进士,得背多少书呢?南宋时候的进士郑畊老做了个统计,《论语》一万一千多字,《孟子》三万四千多字,《尚书》两万五千多字,《诗经》将近四万字,《礼记》有九万多字,而《左传》则将近二十万字……这些加起来有四十万字,而且还不包括注释。如果还要考诗赋的话,那么就得背《昭明文选》等文学参考书,这样加起来,恐怕没个五六十万字还拿不下来。

要背这么多书,对于记忆力是个很大的考验。例如唐朝名将张巡,虽然是武将,却也是科举出身的进士,他的记忆力就很惊人。据韩愈记载,有一回,有人考张巡的学问,随便问了一句《汉书》上的话,张巡马上就能指出来,这是哪一章哪一页上面的,提问的人一翻《汉书》,果然如此。然后,张巡又把相关章节倒背如流,令人咋舌。在唐朝,考试范围尚未局限在儒家经典,不过,连《汉书》都能背,这就太牛了。

有人靠短期记忆力取得好成绩

科举考试对读书人的功底要求很高,一个人能熟悉文本,熟悉经典,当然是件好事,但如果一切以此为标准,则不免有弊端。

例如,在清朝的时候,成绩稍好的读书人,要背诵“四书五经”那肯定不在话下,因此,背下这四十来万字,不是什么稀奇功夫,更高一步的要求是:要背诵注解。例如“四书”,就必须背诵南宋朱熹所作的注解,因为考题有时候就在注解里。结果呢?有些人忙着背注解,却把原文给丢了。能背下《论语》里的注释,却忘记《论语》的原文,也是挺尴尬的,这估计和孔乙己的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很相似。

同时,强调背书也让那些记忆力超强,又不好学的人捡了便宜。

例如清朝严有禧的笔记《漱华随笔》就记载了这些方面的现象。乾隆九年的时候,即公元1744年,十一月,河南布政使赵城上奏说,科场固然有不少博学精通之人,然而也有不少投机钻营之徒,平时不读什么书,在考试之前几个月,就到处找过去那些已经上榜的人的试卷,将以前的试题和文章割裂分散,断章取义,临时死记硬背,然后根据这些来答卷和写文,居然也有考中的。结果考完之后,去问这些人关于“四书五经”的内容,这些人结结巴巴,竟然一句话都答不上来。

那些以前考上进士、举人或者秀才的人的试卷,都会被当成样卷,各大书坊都会有,只要花钱就可以买到,然后照猫画虎去做,也有考上的机会,听起来确实令人啼笑皆非。而这些钻营之徒在考试之前花多长时间复习呢?答案也令人吃惊,只要几个月就可以了,“拟题多者百余,少者不过数十,古人毕生治之而不足,今则数月为之而有余”,做一百多道模拟题,几个月时间下来,应付考试绰绰有余,看来古人所说的“十年寒窗”也未必对。对于这种善于做科举试题,却没什么真学问的人,考官也没什么办法,但为了防止真正的人才被埋没,赵城建议另外举行面试,看考生到底有没有真本事,“该牧令面出冷题考试,申送府州”。然后,奏章上去之后,虽然乾隆建议众大臣一起商量,然而,关于额外面试的建议并没有被通过,“旨下九卿议,不果行。”

科举参考书十分盛行

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确实很不容易,在明朝和清朝,除了要背“四书五经”,背经典注释,还要背参考书。什么是科举考试参考书,就是那些专门为应付八股文的模拟题目,因为八股文是有套路的,把这些套路背熟了,考上举人和进士也就有希望了,至于真正的圣贤经典,早就抛开在一边了。

例如《儒林外史》里的马纯上,就是靠编写科举考试教科书为业的,他写的教辅有很大的市场。马纯上第一次遇到匡超人,匡超人正捧着一本《三科程墨持运》在看,这就是一本科举考试教辅。匡超人见到马纯上,问他尊姓大名,马纯上很自豪地说:“这不必问,你方才看的文章,封面上马纯上就是我了。”可见这项事业在当时是很有地位的。后来匡超人也编写此类参考书,为人却不厚道,明明马纯上救济过他,他却逢人就说:我写的参考书天下最好,比马先生的强。





晋书陶潜传文言文
怀良晨以孤往,或植杖而芸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而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 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

浦松龄作文300字
在这金秋佳节最温暖的还是家了。在月光下,吃着月饼,品着茶,边聊边赏月,在这样的气氛下,我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幸福。十五的月亮特别圆特别亮。在这月亮中我浮想联翩,仿佛看到嫦娥仙子抱着玉兔向广寒宫飞去。还有吴刚拿着斧子卖力地砍伐桂树。种种美丽的传说在我脑海浮现。苏轼的《水调歌头》涌出我嘴...

郭松龄作为张作霖的干将,他的叛乱给奉军造成多大的损失?
有人说,郭松龄属于城府很深且多狡诈。从他杀姜登选就可以看出来,两个人不睦由来已久,但姜登选在他反张后,亲自去劝说他,就可以看出来,姜登选为人豪义,郭能杀他,说明他心中有鬼。不管怎么说,郭松龄带着奉军的精锐部队是不争的事实。最初的时候,郭松龄的军队进展得挺顺利,要不是...

浦松龄作文300字
入仕无望,古人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三者已失其一,随波逐流,诚所不愿,所可安慰者,身后几卷破书而已。除《聊斋 志异》之外,诗文,俚曲,农谚,皆是些不入流的玩意儿,后总汇入《聊斋文集》。当年一纸聊斋,风行海内,几令纪晓岚大学士《阅微草堂笔记》减价,也算聊补 立言之憾了。72岁那年,...

郭松龄为什么要反东北王?
从本期开始,《晨报讲堂》特别邀请省内外的相关学者,陆续将这些军阀之间颇有争议的事件讲给大家听。本期堂主聂茂就将为您讲述张学良的良师益友郭松龄为何要反张作霖。是奉系的高级将领,死后却被人扔在小河沿曝尸三天。那是1925年12月25日,数十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在奉天小河沿来回走动。在离士兵不远的...

浦松龄的促织 文言文翻译
拾起一看,并不是字,而是一幅画,当中绘着殿阁,就象寺院一样;(殿阁)后面的山脚下,横着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长着一丛丛荆棘,一只青麻头蟋蟀伏在那里;旁边有一只癞哈蟆,就好象要跳起来的样子。她展开看了一阵,不懂什么意思。但是看到上面画着蟋蟀,正跟自己的心事暗合,就把纸片折叠好装起来,回家后交给成名看。

有关为学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彭端淑,清代四川人,著有《白鹤堂文集》.()D.薄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清代人,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E.《归园田居》、《过故人庄》、《钱塘湖春行》、《书湖阴先生壁》、《游山西村》的作者分别为陶渊明、孟浩然、杜甫、王安石、辛弃疾.()10.解释下边加点的字: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

《陶潜传》的翻译是什么?
怀良晨以孤往,或植杖而芸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而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

了解长辈历史采访稿
杜骏飞在《深度报道原理》一书中提到,美国内华达新闻学教授拉鲁·吉尔兰德曾在拟定采访提纲方面推出了设计问题的辅助公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提醒记者在设 计提问时应该涉及到下列一些具体的问题: 目标———你们(或组织)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障碍———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力是什么? 解决———你们是怎...

少帅张学良杀害常荫槐杨宇霆在多少集
是第37集。学良因为在杨宇霆的事情上和凤至产生分歧,大发脾气,跟王树翰说不想再做总司令,这个时候杀杨之心已经暗许,恰逢杨宇霆和常荫槐一唱一和的强迫学良办东北铁路办公署,让常荫槐任铁路督办,逼学良在公文上签字,留两人吃饭,在饭桌上边吃边聊,却被两人拒绝。这一切让学良杀心顿起,命令...

万盛区17622673689: 蒲松龄为什么在聊斋自序中写自己的身世 -
党妻可达: 1、聊斋自序可以总结出蒲松龄一生是三苦并存:生活苦,考试苦,写书苦.于毕家石隐园绰然堂教学近40年.从20岁起,蒲松龄开始搜集素材,至40岁时完成志怪小说《聊斋志异》.蒲松龄一生清苦,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一辈子用了几十年...

万盛区17622673689: 蒲松龄《聊斋志异》:为什么要写鬼怪故事,表达了什么 -
党妻可达: 蒲松龄的个人经历 有人说蒲松龄是山东人,是不是那里的人都喜欢讲鬼怪故事?我觉得这跟作者所在的地方没有多大的关系.先来看看蒲松龄的个人经历,早年有文名,施闰章批其卷云:“观书如月,运笔如风,有掉臂游行之乐.”但屡试不第...

万盛区17622673689: 蒲松龄为什么要写鬼和妖? -
党妻可达: 蒲松龄为了通过文章来表达有才却考不得功名之感,但在当时那个社会,又不能直接写,于是便有了借鬼怪故事来表达现实的方式. 扩展资料: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蒲家庄人. 他从小聪颖,科举却屡试不第,71岁时才成岁贡生,舌耕笔耘近42年,用毕生精力完成奇书《聊斋志异》,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4岁.

万盛区17622673689: 蒲松龄为什么能写出《聊斋志异》 -
党妻可达: 清朝有个人名叫蒲松龄,他生在一个书香家庭.他一生主要在乡下教书,写过不少诗、文、词、戏剧.《聊斋志异》这本志怪小说就是他写的.他为什么能写出这本小说呢?原来他在没写小说之前,他常常在大路旁边,自己准备了茶和烟,看见过路人就拉过来攀谈,把人家肚子里的怪事奇谈统统地搜罗出来,作为他创作小说的素材.久而久之,还有人主动地从四面八方将故事寄给他.他积累的素材越来越多,再经过不断地加工,终于编成了一部近五百篇文言短篇小说的集子,名叫《聊斋志异》.

万盛区17622673689: 蒲松龄为什么会写《聊斋志异〉〉?
党妻可达: 参考以下马瑞芳的回答,我比较认同. 主持人:其实我觉得具体一点的话,就是说您认为蒲松龄为什么会写《聊斋志异》这本书?您也谈了好多次了. 马瑞芳:蒲松龄为什么写《聊斋志异》,我那天回答一位朋友的询问,我曾经说如果你问一个作家他为什么写作,就好象问一个母鸡为什么要下蛋一样?他为什么写《聊斋志异》,因为他在人生当中考了一辈子的举人都没有考上,而他始终爱好的并不是古文,他是喜欢写小说的. 他从二十几岁就开始写,他写《聊斋志异》就是因为他热爱六朝小说,他热爱《史记》里面的那些侠客传,他喜欢天马行空的东西,他愿意把自己的才华用在这个方面.当然可能在那个时代他会有其他的选择,但是我想他是把文学当做生命一样对待的.

万盛区17622673689: 为什么蒲松龄要写《聊斋志异》 -
党妻可达:[答案] 《聊斋志异》虽以神鬼怪异为主要内容,却同传统的志怪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创作目的并不在张扬神道,也不是单纯博人博己愉悦的游戏之作或消闲之作,而是一部充满现实生活血肉的抒发孤愤之作.

万盛区17622673689: 《聊斋》中的“狐”,为什么能独得蒲松龄偏爱? -
党妻可达: 我们可以发现蒲松龄所写的聊斋中狐妖是比较常见的一个生物,所以很多人说蒲松龄非常喜欢狐狸,才让她成为很多故事的主角.那么为什么蒲松龄对狐妖独有情钟呢?这其实是因为狐妖身上的矛盾性让人着迷,既美丽妖艳又贪婪任性,既聪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