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一句论语,并有600字解释

作者&投稿:冯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论语的思想观点600字 谢谢~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论语十则》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及态度的;二是讲思想修养方面的。这十则教给了我如何处世待人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学习了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小学学古诗《枫桥夜泊》时,其中有一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老师给出的解释是:江边的枫树伴着渔家的灯火,带着思想之愁我难以入眠。可是我发现:枫树“性恶湿”,不宜生长在江边。我又查阅了一下,发现“江枫”还有一种说法为:“江边的枫树”且当时就有一座桥名曰“枫桥”。因此,我认为江枫应采取第二种解释。我将我的想法告诉了老师,老师说:“现在大多采用第一种解释,而且这两种说法处于争论之间,还是选择第一种更为妥当。”老师还夸我善于思考、探究呢!既然“学而思”如此有益,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说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这以后才能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凋谢的。我们正应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无论何种境地都应坚贞不屈、高风亮节。文天祥面对着敌人提出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诱惑,义正言辞地加以拒绝,忍受着敌人残酷的严刑拷打,宁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表现得大义凛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应当像他一样坚贞不屈,不畏艰险的环境,保守自己的节操!我们应勇于挑战困难,像松柏一样在寒风中挺立!
《论语》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有人说过:“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

历史的画卷,因岁月的冲洗,显得枯黄陈旧,将历史的足迹点点抹淡。然而,华夏五千年的文化,总有些像《论语》一类的书籍虽早已褪去了华丽的色彩,显得古老陈旧,但实则它与我们的距离并不遥远。——题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论语》中有许多简单的道理需要我们去感悟与实践。它用的文字往往言简意赅,但其蕴含的道理绝不会同表面一样容易。就像《论语·卫灵公》中记载的,孔子的学子之一子贡,曾问了孔子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意思是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使人终生奉行的呢?孔子用商量的语气对他说:“其恕乎!”什么叫“恕”呢?孔子又用了八个字解释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那么也就是说,做任何事,都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不要强人所难,更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用现如今的话说,就是要学会宽容。
  《北京日报》曾刊登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少年在公交车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员让他擦掉。少年感到很难堪,不愿去擦。女售票员给了他个台阶下,自己用纸把痰擦掉了。事后少年很后悔,他给报社写了封信,表示向这位售票员道歉。这件事告诉我们,得理且让人。宽容的感化常比剑拔弩张的作用要恒久得多。如果她不这么做,而是硬逼少年去擦痰,结果会是怎样的呢?也许,不用我说,也可以想象得到。正因为女售票员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所以以宽容之心完美的化解了这件事。
  怎样算宽容呢?就是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包容他人;就是要学会忘记。因为克制性的宽容,不是真正的宽容,它不能从根源愈合心灵的伤口。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宽容,才是宽容的真正境界。
  “其恕乎!”——就一个“恕”字,教会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的快乐,如何适应日常的秩序,找到人生的目标;就一个“恕”字,就是我们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这个世界的一张美好的通行证。让我们学会如何去宽容别人吧!得过且过,我们的生活才会快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着想,人也会为你着想,真诚才能换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世界会更加和平,安宁。生活会更加和谐,幸福,并充满了快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道是人逢喜事精神爽。《论语》在谈完学习所带来的喜悦之后,紧接着就说了另一件乐事:有朋自远方来。这句话很通俗,字面的意思几乎人人都懂,无非是说一个朋友从远方来看望自己了,主人感觉到非常高兴。

旧注说:“同门曰朋”,宋翔凤《朴学斋札记》将“朋”解释为“弟子”,也就是孔子的门徒,意思是说来的这个人是自己的老同学或者是学生,不定还是专门过来讨论学问的。这种解释不能说错,但用于现实难免就有些局限。因为孔子说的是“不亦乐乎?”用的是反问句,表明前面的这种快乐是人人都能够感受到的,是一种常态。既然是一种常态,用一种普遍化的解释可能更符合实情,即:这个朋友就是大老远跑过来看望自己的,所以主人才会感到特别高兴。若是专为讨论学术而来,事先又没有预约,不定这会儿主人正在家里闷得慌,想开车出去兜个风,跑到湖边钓个鱼什么的,对空洞理论刚烦着呢,外面来唠唠叨叨一唐僧,缠着讲经,一天大好心情全打乱了,不定恨得牙痒痒,如何乐得起来?孔子才不会那么不通人情呢!此外,这里的“朋”是单指一个人。旧说“两人为朋,三人为友”,要是来的人多了,主人不定还愁自己招待能力的问题。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说话还是相当有分寸的。

在“有朋自远方来”中,主人遇到的是一个专门来看望自己的朋友,这个朋友既是“自远方来”,表明不是经常性的,说不定还是十几、二十年才能见到一次,故而主人才“不亦乐乎”。要是来的人多了,或者次数特别频繁,今天来一批,明天来一批,看着越来越少的米袋子、菜篮子,只怕不会有多少人乐,不准还每天烧高香,巴不得像送瘟神一样将他们送走。所以我的看法是,这句话本身没有太深的涵义,仅仅是一种表述,是用来说明人生中带有普遍化的一种快乐的。

古人言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它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其中的“它乡遇故知”就有类于这里的“有朋自远方来”。那么孔子为什么单单只提这一类而不提其它呢?

我认为原因还是孔子想说明这是一种人人都能感受到的快乐。在人生四大喜事中:“久旱逢甘雨”之乐多半与耕田的老农有关,城里人只要有吃有喝,旱不旱短时间内是没有太大关系的,再者“久旱逢甘雨”之乐体验者是被动接受的,像在马路边捡到钱一样,带有很大运气成分,与人的主观努力无关,不符合儒家对快乐的追求方式,故而没有采用;“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之乐也不是人人都可以体验到的,后面的“金榜题名时”本身受众就少,不具备“人人都能够感受”这一标准,而前面的“洞房花烛夜”虽说大多数人都会有这种人生体验,但当事人却不一定就快乐。《世说新语.贤媛第十九》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德如妹,奇丑。交礼竟,允无复入理……语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卿宜查之’,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你看,这个故事中许允娶了一个丑女,连洞房都不想进了,哪里还有丝毫快乐可言?充满对未来夫妻共同生活的恐惧还差不多!几相对比,在人生四大喜事中,最符合要求的还只有“遇故知”这种方式了。故而孔子只采用了“有朋自远方来”,以说明人生中一种普遍化的、能够为众人所感知的快乐。

那么远方来的这个朋友是不是“故知”呢?我看还不一定,正如前面说的,这个问题不大。大家以前见过面也好,只是耳闻,甚至笔友什么的从未见过面也罢,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方从远方来,能见一面不容易,所以才会令人感到快乐。试看今天大家第一次见网友前的那个兴奋样,我们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这种心情。

与《论语》里的第一句话相比,《论语》的前两句话表示的喜悦有没有区别?如果有,它们之间的区别又在哪里呢?关于这一点,程颐有过一个解释,他说“悦在心,乐主发散在外”,也就是说,“悦”是表现在内心的快乐,“乐”是表现在外面的快乐,这种解释我比较认可。要知道,“学而时习之”是通过自己努力改变这个世界从而获得快乐,而“有朋自远方来”则是在与人互动中获得快乐,这是人生快乐的两个最主要的来源。孔子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后面补上这句话,想说明的是快乐不仅仅要通过学和习来达到,作为一个儒者,还要加强与人的互动,所谓“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只有做到内外皆乐,那才真正是成功的。

【原文】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3)。”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
【注释】
(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评析】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三人行必有我师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诗文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背景:《师说》是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於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覆和严正的驳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作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请问“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花甲”是什么意思?_百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花甲”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是什么?_百 ...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论语·为政》。“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是什么意思?
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一、出住 1、原文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释义 孔子...

60条论语(原文+注释+翻译)+100个成语(释义+出处+造句)
60条论语(原文+注释+翻译)+100个成语(释义+出处+造句)  我来答 4个回答 #热议# 意大利和韩国运动员对立的原因是什么? 橙色泡泡40 2010-08-...①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②蔽:概括的意思。 ③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

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
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理想生活状态。五十知天命意思是:五十岁以后能知道并顺应天命。《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论语成语故事60:三人行,必有我师
”“哦,原来如此!”昭子头点个不停。“颛顼以来,久远之事记不住,那只好记新近的。长官的名称,也用百姓的事来记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好学如孔子,听闻此事后,赶紧来拜会郯君,并尊他为老师。三:表示多数;行:行走。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指应随时随地学习...

《论语》警句摘录卡
就算好学了。”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5、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论语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通译】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能立足于世;四十岁能不被迷惑;五十能懂得天命;六十岁能冷静听取各种言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又不越出规矩。【解义】其一...

帮我精选50句《论语》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6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0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本人尤喜欢《论语》,曾辑录经典语句百余,现...这条明显是歪理,第一句“生死有命”是让穷人认为自己就应该穷,第一句又在讲“不求有功只求无过”的庸人哲学,第三句还凑合。60、子曰:“吾十有五而...

孔子论语50句加意思!急!!!
40.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解读]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

华蓥市19193446254: 孔子论语名言一句(带解释) -
除哀佑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

华蓥市19193446254: 摘抄一句有名的论语并理解意思 -
除哀佑苏: 这里就说说《论语》开篇第一段吧!《论语》开篇第一段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感觉孔子的这几句话的前面都应当加上如果两个字才是完整的,即如果学而时习之,...

华蓥市19193446254: 论语阐述一句话 500字以上 -
除哀佑苏: 孔子说:贫而乐,富而好礼.安于贫贱的人内心能保持清亮的快乐,富贵之时要做心境平和尊敬他人的君子.身边很多人,也许包括我们自己,都难以保证自己在物质贫乏之时不自卑猥琐,真正打败自己的,其实是自己内心的挫败感.于是他...

华蓥市19193446254: 帮我找一句论语或一首古诗,带评析和里面字的解释,急!!!
除哀佑苏: 【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1),小人长戚戚(2).” 【注释】 (1)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 (2)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评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华蓥市19193446254: 论语十则解释 -
除哀佑苏: 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知识而又经常温习功课,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赶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

华蓥市19193446254: 论语句子解释 -
除哀佑苏: 1.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涉,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品德不培养,学问不研),听到了应当做的事(义),却不能马上去做;有错误却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担忧的. 2.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好品德的人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华蓥市19193446254: 写一写我最喜欢的一句论语并说说意思与原因五十字 -
除哀佑苏: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 【启示】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

华蓥市19193446254: 论语十则其中的一则启示600字 -
除哀佑苏: 打开《论语十则》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

华蓥市19193446254: 以孔子的某一句名言为题写一篇以一篇议论文 600百字左右谢谢 -
除哀佑苏: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