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与孟郊的资料

作者&投稿:时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孟郊和王安石的资料~

孟郊
孟郊 (751-814)

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贫困,曾游两湖、广西,无所遇合,屡试不第。46岁始中进士,50岁为溧阳尉。元和初,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暴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孟郊专写古诗,现存诗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其中有的诗反映现实,揭露藩镇罪恶,如《征妇怨》、《感怀》、《杀气不在边》、《伤春》等;有的关心人民疾苦,愤慨贫富不均,如《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有的表现骨肉深情,如《游子吟》、《结爱》、《杏殇》等;有的刻画山水风景,如《汝州南潭陪陆中丞公宴》、《与王二十一员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寒溪》、《送超上人归天台》、《峡哀》、《游终南山》等;有的写仕途失意,抨击浇薄世风,如《落第》、《溧阳秋霁》、《伤时》、《择友》等,还有的自诉穷愁,叹老嗟病,如《秋怀》、《叹命》、《老恨》等;而“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赠崔纯亮》)一类诗,虽反映了世途艰险,但也表现了作者偏激的心情。孟诗艺术风格,或长于白描,不用词藻典故,语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浅易;或精思苦炼,雕刻奇险。这两种风格的诗,都有许多思深意远、造语新奇的佳作。但也有些诗过于艰涩枯槁,缺乏自然之趣。他和贾岛齐名,皆以苦吟著称,唐人张为称他的诗“清奇僻苦主”,而苏轼则称“郊寒岛瘦”。后来论者把孟、贾二人并称为苦吟诗人的代表。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有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夏敬观、华忱之均著有其年谱。

作品欣赏

烈女操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贞妇贵殉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

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历任签书淮南(扬州)节度判官厅公事、知鄞县(今浙江宁波)事、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一度调开封任群牧司判官,旋又外调知常州事、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公事,继召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使王安石认识到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宋封建统治所面临的危局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因此,王安石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以历史上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唐玄宗等人只图“逸豫”,不求改革,终于覆灭的事实为例,王安石对改革抱有士大夫群中少见的紧迫感,大声疾呼:“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不然,汉亡于黄巾,唐亡于黄巢的历史必将重演,宋王朝也必将走上覆灭的道路。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熙宁初,王安石以翰林学士侍从之臣的身分,同年轻的宋神宗宋神宗议论治国之道,深得宋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指出“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更重要的是,王安石在执政前就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曾经指出:“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而“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趋农为急”。在这次改革中,王安石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认为,要发展生产,首先是“去(劳动者)疾苦、抑兼并、便趣农”,把劳动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那些游手好闲者也回到生产第一线,收成好坏就决定于人而不决定于天。要达到这一目的,国家政权需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从上到下的改革。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诸如农田水利、青苗、免役、均输、市易、免行钱、矿税抽分制等一系列的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王安石亲自撰写《周礼义》、《书义》、《诗义》,即所谓的《三经新义》,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

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特别是由于变法的设计者王安石与变法的最高主持者宋神宗在如何变法的问题上产生分歧,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爱子王雱的病故,王安石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政局的逆转,使王安石深感不安,当他听到免役法也被废除时,不禁悲愤地说:“亦罢至此乎!?”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县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上人书》)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等。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上仁皇帝言事书》,是主张社会变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据对北宋王朝内外交困形势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变法主张,表现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国之疵”的进步思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在叙述并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的同时,尖锐地提示了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利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它对第二年开始施行的政,无异吹起了一支前奏曲。《答司马谏议书》,以数百字的篇幅,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事,严加剖驳,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措词得体,体现了作者刚毅果断和坚持原则的政治家风度。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谨严,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这时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安石的一些小品文,脍灸人口,《鲧说》、《读孟尝君传》、《书刺客传后》、《伤仲永》等,评价人物,笔力劲健,文风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给人以显豁的新鲜觉。他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城陂院兴造记》,简洁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游褒禅山记》,亦记游,亦说理,二者结合得紧密自然,既使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又使具体的记事增加思想深度,显得布局灵活并又曲折多变。

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罢相(1076年左右)划界而分为前、后期,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王荆公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后为群牧羊官,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叶梦得《石林诗话》)。前期的诗歌,长于说理,倾向性十分鲜明,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注意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替他们发出了不平之声。《感事》、《兼并》、《省兵》等,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描写和提示了宋代国势的积弱或内政的腐败,指出了大地主、大商人兼并土地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择将”的建议;《收盐》、《河北民》等,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备受统治者迫、害压榨的悲惨遭遇;《试院中》、《评定试卷》等,则直接抨击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要求起用具有经世济国的人才;《元日》、《歌元丰》等,热情地讴歌了变法带来的新气象和人民的欢乐;《商鞅》、《贾生》等,通过对历史人物功过得失的价,抒发了自己的新的见解和进步意义。安石后期的隐居生活,带来了他的诗歌创作上的化。他流连、陶醉于山水田园中,题材内容比较狭窄,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抒发一种闲恬的情趣。但艺术表现上却臻于圆熟,“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颊间。”(《后山诗话》载黄鲁直语)和《泊船瓜洲》、《江上》《梅花》、《书湖阴先生壁》等诗,观察细致,精工巧丽,意境幽远清新,表现了对大自然美的歌颂和热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从诗体说来,安石的古体诗虽然多用典故,好发议论,但象《明妃曲》、《桃源行》篇,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律诗则用字工稳,对偶贴切,但有时不免失于过多的雕刻。五绝和七绝尤负盛誉,“王半山备众体,精绝句”(《寒厅诗话》),“荆公绝句妙天下”(《艇斋诗话》)。他的诗对当代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王荆公体”(严羽《沧浪诗话》)。

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虽不以词名家,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通过描写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壮景及怀古,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兢逐”的腐朽生活,豪纵沉郁,被赞为咏古绝唱。它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开了苏东坡豪放的先声,给后来词坛以良好的影响。

从文学角度总观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里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但是,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


王安石词集

浣溪沙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南乡子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渔家傲

平岸小桥千嶂抱,揉兰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攲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菩萨蛮

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今日是何朝?看余度石桥。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


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千秋岁引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
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它情耽阁!可惜风流总闲却!
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著。


菩萨蛮.集句
海棠乱发皆临水,君知此处花何似?凉月白纷纷,香风隔岸闻。
啭枝黄鸟近,隔岸声相应。随意坐莓苔,飘零酒一杯。
开放分类:
文学家、政治家、宋朝、唐宋八大家、江西人

  王安石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庆历二年(1042)进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王安石认为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因此,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由于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并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在改革中,他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在哲学思想方面,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一些思想,是传统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洪范传》、《老子注》是他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后者已经散佚。他的文章以论说见长,列于唐宋八大家。在诗歌方面,早年写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有集本传世,一是《临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集》本,两本都掺有他人的著作。王安石曾封于舒、荆,死后又谥为文,故也称为王荆公或王文公。
  孟 郊(751~814),字东野,唐武康人,故居武康西郊(今清河桥村)。早年参加诗僧皎然在湖州组织的诗会,刻意吟咏。


  贞元七年(791)秋,在湖州举乡贡。次年赴长安应进士试,不中。九年再应试,又不中。十二年第三次赴考,始中进士。作《登科后》一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表达欣喜之情。十六年到洛阳参加锥选,出任漂阳县尉。任职期间,常乘驴带吏,遨游县南名胜投金漱、平陵城,放情山水,日落方归,公务多废。县令派假尉代职,分其半俸。二十年毅然辞官,奉母寓居常州。


  元和元年(806),故相郑余庆为河南尹,荐郊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居洛阳立德坊。九年三月,郑余庆转任山南西道节度使,荐其为兴元军参谋、试大理评事。八月十九日赴任,以暴疾卒于河南阌乡。友人张籍等私溢为贞曜先生。


  郊为人耿介倔强,仕途失意,坚持操守,贫寒终身。其诗有盛名,人称苦 吟诗人。所作乐府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广为后人传诵。韩愈称他为继陈子昂、李白、杜甫之后的优秀诗人。同代诗人李观在《与梁肃补阙书》中说:“郊之五言诗,其高处在古无上,平处下顾二谢。”李肇《国史补》说:“元和以后,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可见孟诗在诗坛上的影响。


  北宋宋敏求编《孟东野诗集》10卷行世。南宋景定三年(1262)武康县令国材、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知县秦禾都题词作序,并用宋敏求本重版印行。


  孟 郊(751~814),字东野,唐武康人,故居武康西郊(今清河桥村)。早年参加诗僧皎然在湖州组织的诗会,刻意吟咏。


  贞元七年(791)秋,在湖州举乡贡。次年赴长安应进士试,不中。九年再应试,又不中。十二年第三次赴考,始中进士。作《登科后》一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表达欣喜之情。十六年到洛阳参加锥选,出任漂阳县尉。任职期间,常乘驴带吏,遨游县南名胜投金漱、平陵城,放情山水,日落方归,公务多废。县令派假尉代职,分其半俸。二十年毅然辞官,奉母寓居常州。


  元和元年(806),故相郑余庆为河南尹,荐郊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居洛阳立德坊。九年三月,郑余庆转任山南西道节度使,荐其为兴元军参谋、试大理评事。八月十九日赴任,以暴疾卒于河南阌乡。友人张籍等私溢为贞曜先生。


  郊为人耿介倔强,仕途失意,坚持操守,贫寒终身。其诗有盛名,人称苦 吟诗人。所作乐府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广为后人传诵。韩愈称他为继陈子昂、李白、杜甫之后的优秀诗人。同代诗人李观在《与梁肃补阙书》中说:“郊之五言诗,其高处在古无上,平处下顾二谢。”李肇《国史补》说:“元和以后,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可见孟诗在诗坛上的影响。


  北宋宋敏求编《孟东野诗集》10卷行世。南宋景定三年(1262)武康县令国材、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知县秦禾都题词作序,并用宋敏求本重版印行。


  孟 郊(751~814),字东野,唐武康人,故居武康西郊(今清河桥村)。早年参加诗僧皎然在湖州组织的诗会,刻意吟咏。


  贞元七年(791)秋,在湖州举乡贡。次年赴长安应进士试,不中。九年再应试,又不中。十二年第三次赴考,始中进士。作《登科后》一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表达欣喜之情。十六年到洛阳参加锥选,出任漂阳县尉。任职期间,常乘驴带吏,遨游县南名胜投金漱、平陵城,放情山水,日落方归,公务多废。县令派假尉代职,分其半俸。二十年毅然辞官,奉母寓居常州。


  元和元年(806),故相郑余庆为河南尹,荐郊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居洛阳立德坊。九年三月,郑余庆转任山南西道节度使,荐其为兴元军参谋、试大理评事。八月十九日赴任,以暴疾卒于河南阌乡。友人张籍等私溢为贞曜先生。


  郊为人耿介倔强,仕途失意,坚持操守,贫寒终身。其诗有盛名,人称苦 吟诗人。所作乐府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广为后人传诵。韩愈称他为继陈子昂、李白、杜甫之后的优秀诗人。同代诗人李观在《与梁肃补阙书》中说:“郊之五言诗,其高处在古无上,平处下顾二谢。”李肇《国史补》说:“元和以后,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可见孟诗在诗坛上的影响。


  北宋宋敏求编《孟东野诗集》10卷行世。南宋景定三年(1262)武康县令国材、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知县秦禾都题词作序,并用宋敏求本重版印行。


  孟 郊(751~814),字东野,唐武康人,故居武康西郊(今清河桥村)。早年参加诗僧皎然在湖州组织的诗会,刻意吟咏。


  贞元七年(791)秋,在湖州举乡贡。次年赴长安应进士试,不中。九年再应试,又不中。十二年第三次赴考,始中进士。作《登科后》一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表达欣喜之情。十六年到洛阳参加锥选,出任漂阳县尉。任职期间,常乘驴带吏,遨游县南名胜投金漱、平陵城,放情山水,日落方归,公务多废。县令派假尉代职,分其半俸。二十年毅然辞官,奉母寓居常州。


  元和元年(806),故相郑余庆为河南尹,荐郊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居洛阳立德坊。九年三月,郑余庆转任山南西道节度使,荐其为兴元军参谋、试大理评事。八月十九日赴任,以暴疾卒于河南阌乡。友人张籍等私溢为贞曜先生。


  郊为人耿介倔强,仕途失意,坚持操守,贫寒终身。其诗有盛名,人称苦 吟诗人。所作乐府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广为后人传诵。韩愈称他为继陈子昂、李白、杜甫之后的优秀诗人。同代诗人李观在《与梁肃补阙书》中说:“郊之五言诗,其高处在古无上,平处下顾二谢。”李肇《国史补》说:“元和以后,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可见孟诗在诗坛上的影响。


  北宋宋敏求编《孟东野诗集》10卷行世。南宋景定三年(1262)武康县令国材、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知县秦禾都题词作序,并用宋敏求本重版印行。


  孟 郊(751~814),字东野,唐武康人,故居武康西郊(今清河桥村)。早年参加诗僧皎然在湖州组织的诗会,刻意吟咏。


  贞元七年(791)秋,在湖州举乡贡。次年赴长安应进士试,不中。九年再应试,又不中。十二年第三次赴考,始中进士。作《登科后》一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表达欣喜之情。十六年到洛阳参加锥选,出任漂阳县尉。任职期间,常乘驴带吏,遨游县南名胜投金漱、平陵城,放情山水,日落方归,公务多废。县令派假尉代职,分其半俸。二十年毅然辞官,奉母寓居常州。


  元和元年(806),故相郑余庆为河南尹,荐郊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居洛阳立德坊。九年三月,郑余庆转任山南西道节度使,荐其为兴元军参谋、试大理评事。八月十九日赴任,以暴疾卒于河南阌乡。友人张籍等私溢为贞曜先生。


  郊为人耿介倔强,仕途失意,坚持操守,贫寒终身。其诗有盛名,人称苦 吟诗人。所作乐府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广为后人传诵。韩愈称他为继陈子昂、李白、杜甫之后的优秀诗人。同代诗人李观在《与梁肃补阙书》中说:“郊之五言诗,其高处在古无上,平处下顾二谢。”李肇《国史补》说:“元和以后,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可见孟诗在诗坛上的影响。


  北宋宋敏求编《孟东野诗集》10卷行世。南宋景定三年(1262)武康县令国材、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知县秦禾都题词作序,并用宋敏求本重版印行。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出身官宦之家,於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考中进士第四名。嘉佑三年(1058年),向宋仁宗上万言书针砭时弊、要求改革。1069年宋神宗时任参知政事,推出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和募役法等新变法。1070年升任宰相。由於新法中关於土地改革影响到地主阶级与相关的官僚,变法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在民间由於改革推行难度大,反而对一般民众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又遭到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敌视。使得他在民间形象一直不佳。在1074、1076年两次被罢免职务。宋神宗死后,原反对派司马光(曾因与王安石政见相左而被排挤)任宰相,几乎废除了所有法案。变法失败后,退居江宁(江苏南京)。
  20世纪俄国共产党领导人列宁称赞他为「11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为人特立独行。据载,他常不梳洗就出门会客,看书入神时则会随手拿东西吃,吃了鱼食也不知道。普遍认为苏洵的《辨奸论》就是影射王安石的,其中写道:「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苏轼和王安石也历来不睦,王安石好做惊人之言,苏轼曾作文讥讽。民间也有不少两人斗智的故事。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父庭玢,任昆山县尉时生郊。孟郊早年生活贫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无所遇合,屡试不第。贞元中张建封镇徐州时,郊曾往谒。46岁(一说45岁),始登进士第。然后东归,旅游汴州(今河南开封)、越州(今浙江绍兴)。贞元十七年(801),任为溧阳尉。在任不事曹务,常以作诗为乐,被罚半俸。元和初,河南尹郑余庆奏为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60岁
  时,因母死去官。郑余庆镇兴元,又奏为参谋、试大理评事。郊应邀前往,到阌乡(今河南灵宝),暴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唐人认为孟诗是“元和体”的一种,“元和已后”,“学矫激于孟郊”(李肇《唐国史补》)。唐末张为作《诗人主客图》,以他为“清奇僻苦主”。宋诗人梅尧臣、谢翱,清诗人胡天游、江□、许承尧,写作上都受到他的影响。对孟诗的评价,持褒义论的,韩愈、李观以后,有贯休、黄庭坚、费衮、潘德舆、刘熙载、陈衍、钱振□、夏敬观等;持贬义论的,有苏轼、魏泰、严羽、元好问、王□运等。他和贾岛都以苦吟著称,又多苦语。苏轼称之“郊寒岛瘦”(《祭柳子玉文》),后来论者便以孟郊、贾岛并称为苦吟诗人代表,元好问甚至嘲笑他是“诗囚”(《论诗三十首》)。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出自北宋宋敏求所编刊,黄丕烈所藏北宋蜀本,已不可见。陆心源所藏汲古阁影宋精本,今归日本。通行本有汲古阁本,闵刻朱墨本。《四部丛刊》影印杭州叶氏藏明弘治本。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末附孟郊年谱、遗事辑录。注释有陈延杰《孟东野诗注》,夏敬观选注《孟郊诗》。事迹可参考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夏敬观《孟东野先生年谱》、华忱之《唐孟郊年谱》。

  游子吟
  作者:【孟郊】 年代:【唐】 体裁:【乐府】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解】: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
  ��阳光。

  【韵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评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
  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1. 泊:停船靠岸。
  2. 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吹绿了。
  7. 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本诗是“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的著名例证。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本诗是“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的著名例证。

游子吟
孟郊 唐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慈爱的母亲穿针引线忙个不停,儿子药出远门了,赶紧把衣服缝好。出远门前细针密线地缝制衣服。安心儿子迟迟不能回到家中。谁说小草报答得了春天的阳光?孩子怎能报答得了母亲的恩情?
流露出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赞扬了母爱的伟大。
这是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作。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女儿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女儿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

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王安石简介 (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 (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 王文公。 生平 王安石自幼随做地方官的父亲王益转徙于新 淦、庐陵、新繁、韶州等地,至景□四年(1037),全 家始定居于江宁。早年的播迁生活,使他较为广泛地接 触到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产生了“心哀此黔首” (《感事》)的感情。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 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 《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 (《答曾子固书》)。年十七、八,即以稷、契自命:“才 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 (《忆昨诗示诸外 弟》),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志趣。庆历二年(1042)登杨□ 榜进士第,签书淮南判官。庆历年(1047)调知鄞县,便着 手兴修水利,贷谷与民,受到人民爱戴。嘉□元年(1056) 为群牧判官,后历官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三司度支 判官、知制诰等。任度支判官时,受同僚宋敏求委托,在 家藏唐人诗集的基础上编《唐百家诗选》。神宗即位, 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 年拜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 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增 强。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 相,次年复拜相,进《三经新义》,立于学官。熙宁九 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潜心于学术研究和 诗歌创作。元□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 石忧愤病死。王安石事迹,见《宋史》本传、《续资治 通鉴长编》、《宋诗纪事》、《宋人轶事汇编》、《宋 稗类钞》等。 文学主张与创作 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 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早在庆历三年(1043),他就 抨击西昆派的代表人物杨亿、刘筠“以其文词染当世, 学者迷其端原”,批判他们的文风“无文章黼黻之序” (《张刑部诗序》)。后来他的文学观随着变法思想的 形成而明显地表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他的文学主张的 核心是:“文章合用世”(《送董传》),“务为有补 于世”(《上人书》)。但不否定修辞技巧的作用:“容 (形式美)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同前)。他 的文学创作正是这种主张的具体实践。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创作以论说文 的成就最为突出。大致可以分为四类:①直接向皇帝陈 述政见的奏议。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批评北宋中 叶整个官僚政治制度的腐败现象,提出法先王之意,主 张“改易更革”;《本朝百年无事□子》系统地阐述仁 宗在位41年间的政治措施的得失,劝勉神宗革除“因循 末俗之弊”。这类文章具有组织严密,析理精微,措词 大胆切直而又很有分寸、语气诚敬干脆而又富于鼓动性 等特点。尤其是《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洋洋万言,体 大思精,近人梁启超以为“秦汉以后第一大文”,惟贾谊 《陈政事疏》“稍足方之”(《王荆公》第21章)。② 是针砭现实的杂文。如《原过》、《使医》,短小精悍, 巧于用比;《兴贤》、《委任》,从正反两面反复论证, 逻辑性很强;《闵习》、《知人》批判世人溺于旧习和 君主不能识贤,笔锋锐利,寄慨深远。③是人物论和史评。 如《子贡》、《鲧说》、《伯夷》、《读〈江南录〉》、 《读〈孟尝君传〉》、《读〈柳宗元传〉》,一反传统 之见,发前人所未发,储欣以为能“希风《史记》论赞, 奇美特绝”(《临川全集录》卷二)。其中《读〈孟尝 君传〉》全文不足百字,而抑扬吞吐,胜意迭出,尤为 短文中的杰作。④书序和信札及其他。如《周礼义序》、 《诗义序》等,在学术见解中体现了他反传统的政治态 度,即苏轼所谓“网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王 安石赠太傅》);行文则“简而能庄”(沈德潜《唐宋 八家文钞》卷三十),字字着力。《答司马谏议书》驳 司马光对新法的非难,逻辑严密;《答吕吉甫书》以释 憾解怨的态度作绝交书,置个人恩怨于度外,表现出了 磊落的胸怀。 记叙文在王安石的散文中占有较大比重。人物传记 如《先大夫述》,运用朴实的语言记叙其父王益居官清 廉正直。着墨不多,而给人的印象较为鲜明。《伤仲永》 写仲永因后天不学终于由神童沦为常人的可悲经历,申 述劝学之旨,题材很典型。墓志碑文,为数甚多,通常 是概括叙写墓主生平、历官、品格,文笔简妙老洁,偶 尔插入几则生动故事,显得重点突出,亲切感人。如《给 事中赠尚书工部侍郎孔公墓志铭》写孔道辅不好鬼神□ 祥,举笏击杀妖蛇事,寥寥几笔,勾勒了一个无神论者 的形象。游记如《游褒禅山记》,“借题写己,深情高 致,穷工极妙”(《御选唐宋文醇》卷五十八引李光地 语)。 一般说来,王安石的记叙散文不重写景状物、铺陈 点染,而属意于借端说理、载道见志,因而某些作品显 得形象性不足。 抒情文以祭文为多。用四言韵语写的,如《祭束向 元道文》、《祭范颍州仲淹文》等,辞语古朴,情意真 挚,颇有感染力;用杂言韵文写的,如《祭欧阳文忠公 文》,高度赞扬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和道德情操,词清韵 幽,感激□欷,在当时各家所写的欧阳修祭文中,最为 杰出。但某些替人代做及纯属应酬性质的祭文则未能免 俗。赠序中也有抒情文,如《同学一首别子固》,抒写 朋友间相警相慰之意,唱叹有情,婉转深厚。 王安石早年为文主要师法孟子和韩愈。欧阳修指点 他说:“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 (曾巩《与王介甫第一书》)自此以后,文思开廓。他兼 取韩非的峭厉,荀子的富丽和扬雄的简古,融会贯通,形 成峭刻幽远、雄健刚直、简丽自然的独特风格。吴德旋 说:“古来博洽而不为积书所累者,莫如王介甫”(《初 月楼古文绪论》),指出了他能够博取众美的长处。今 人朱自清说:“王是政治家,所作以精悍胜人”(《经 典常谈·文第十三》),指出了他的散文与欧阳修、苏 轼的区别。 王安石的诗歌,不仅数量多,有1500余首,而且很 有特色,自成一家。退居江宁以前所写的诗歌,多数属于 政治诗。他把自己长期观察、分析社会现实的感受和渴 望济世匡俗的抱负写进诗里,主要有《感事》、《河北 民》、《收盐》、《酬王詹叔奉使江东访茶利害见寄》、 《发廪》、《兼并》、《省兵》、《读诏书》、《次韵 和甫咏雪》等。这些作品,密切联系现实人生,内容比较 充实;而在艺术上,一般存在着议论过多、形象不够丰 满、语言较为生硬等缺点。如《兼并》诗,洪迈即认为 “其语绝不工”(《容斋诗话》卷三)。执政以后,推行 新法,当遭到反变法派的攻击时,他写了《众人》、《赐 也》、《王章》、《即事六首》之二、《孤桐》等诗进 行回击,表现出对于推行新法毫不动摇的意志。 王安石是一位爱国诗人,抒发爱国感情的诗篇在他 的政治诗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入塞》、《送赵学士陕 西提刑》、《西帅》、《阴山画虎图》、《次韵元厚之 平戎庆捷》等,是这类诗中的代表作。以咏史和怀古为 题材的诗篇中也颇有传诵之作。如《商鞅》、《宰□》、 《韩信》、《范增二首》、《贾生》等都有感而发,寓意 深刻,李东阳以为“极有笔力当别用一具眼观之”(《怀 麓堂诗话》)。历来脍炙人口的《明妃曲》两首,由细致 的刻画与精妙的议论结合而成,在令人同情的王昭君的 形象上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触,黄庭坚以为“可与李 翰林、王右丞并驱争先矣”(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引)。 王安石还写了大量羁旅、登临、酬赠、悼友之作,其中 如《旅思》、《登飞来峰》、《题西太一宫壁》、《别 孙莘老》、《送程公□守洪州》、《寄王逢原》、《思 王逢原三首》等都是难得的佳构。但也有不少作品是铺 排典故成语的客套虚文,艺术价值不高。 王安石在退居江宁以后的10年中,思想上十分矛盾。 一方面,他继续关心新法,写作歌颂新法成效的诗篇。 《歌元丰五首》、《元丰行示德逢》、《后元丰行》等 描绘人民在获得丰收后的欢乐景象,虽不无溢美之处,但 可见他对神宗继续推行新法仍然热情支持。他曲折言志, 著名的《北陂杏花》诗的最后两句“纵被春风吹作雪, 绝胜南陌碾成尘”,陈衍以为“恰是自己身分”(《宋诗 精华录》卷二)。其他如《杖藜》、《梅花》、《独山梅 花》、《望夫石》、《鸱》等,都表现他未能忘怀政治, 不肯超然物外的积极态度。另一方面,由于神宗对推行 新法愈来愈动摇,王安石的处境愈来愈困难,他不得不借 助佛理来解脱自己的精神苦闷。《示宝觉三首》、《示 无著上人》、《寓言三首》、《拟寒山拾得二十首》等, 都表明他离开世情愈来愈远。此外,他寄情山水,陶冶性 情,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其中如《南浦》、《染云》、 《书湖阴先生壁》、《江上》、《北山》、《泊船瓜洲》 等都是古今公认的佳作。 王安石集句诗数量较多,有的比较自然。在他的提 倡下,这种特殊的诗体在宋代有了发展。故严羽说:“集 句惟荆公最长。”(《沧浪诗话》)
王安石前后期的诗风有很大不同。前期主要学习杜 甫关心政治,同情人民疾苦的精神,《杜甫画像》充分 说明了他对杜甫的倾倒。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丰富,热 情饱满。在艺术上,近体多仿杜诗句法,古体则明显地 吸取韩愈诗歌的健拔雄奇、多用议论的特色,具有劲峭 雄直之气。但如《读墨》一类诗作,“终篇皆如散文,但 加押韵”(《王荆文公诗笺注》引李郛语),助长了宋 诗议论枯燥的缺点。后期诗作,在艺术上走着杜甫“老 去渐于诗律细”的路子,在对仗、典故、格律上精益求 精;又吸收了王维诗歌的取境之长,进一步增强了艺术 美。叶梦得说:“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 不容发。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 率排比处”(《石林诗话》卷上),吴之振说他“遣情世 外,其悲壮即寓闲澹之中”(《宋诗钞·临川诗钞序》), 都比较恰当地指出他后期诗歌的艺术特征。严羽称王安 石的诗歌为“王荆公体”(《沧浪诗话》),主要指其后 期诗风而言。也有人对王安石后期诗过多地搬弄典故和 讲究技巧表示不满,如陈师道说他“伤工”(《王直方 诗话》引),叶□说他“徒有纤弱”(《习学纪言序目》 卷四十七),赵翼说他几首属对精切的诗“皆字面上求工, 而气已恹恹不振”(《瓯北诗话》卷十一)。不过总的来 说,王安石的诗歌创作在扫清西昆影响、开创宋诗局面 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他评张籍乐府诗的名言“看 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 包含着自己的创作甘苦,给后世诗人以深刻启发,黄庭 坚、杨万里等都受到他的影响。但他有时爱炼涩拙之句, 押逼仄之韵,用冷僻之典,开启了江西诗派追求险韵硬 语等形式技巧的不良风气。 王安石的词作数量不多,艺术性却比较高。〔千秋 岁引〕《别馆寒砧》词“意致清迥”(《蓼园词选》); 〔桂枝香〕《金陵怀古》足堪“颉颃清真、稼轩”(《艺 蘅馆词选》),都是不可多得的名篇。 作品集与版本 王安石的诗文,宋徽宗时由薛昂等 人编纂成集,早已散佚。传世的有两种:一种是《临川 先生文集》,通行的是明代嘉靖二十五年应云□刻本及 嘉靖三十九年何中丞刻本,都是100卷,源于南宋绍兴年 间詹大和刻本,即所谓临川本。另一种是南宋龙舒刻本 《王文公文集》,也是100卷、但篇目、编次与临川本不 同,且只剩两个残本。1959年中华书局整理出版的《临 川先生文集》,以临川本为底本,参校其他各善本而成。 集末附日本岛田翰从残本《王文公文集》中辑得的47篇 佚诗、佚文作为《补遗》。这是目前较完善的王安石全 集。1961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又得龙舒本的两个残本 合刻,去其重复,配成完整的《王文公文集》。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父庭玢,任昆山县尉时生郊。孟郊早年生活贫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无所遇合,屡试不第。贞元中张建封镇徐州时,郊曾往谒。46岁(一说45岁),始登进士第。然后东归,旅游汴州(今河南开封)、越州(今浙江绍兴)。贞元十七年(801),任为溧阳尉。在任不事曹务,常以作诗为乐,被罚半俸。元和初,河南尹郑余庆奏为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60岁
时,因母死去官。郑余庆镇兴元,又奏为参谋、试大理评事。郊应邀前往,到阌乡(今河南灵宝),暴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唐人认为孟诗是“元和体”的一种,“元和已后”,“学矫激于孟郊”(李肇《唐国史补》)。唐末张为作《诗人主客图》,以他为“清奇僻苦主”。宋诗人梅尧臣、谢翱,清诗人胡天游、江□、许承尧,写作上都受到他的影响。对孟诗的评价,持褒义论的,韩愈、李观以后,有贯休、黄庭坚、费衮、潘德舆、刘熙载、陈衍、钱振□、夏敬观等;持贬义论的,有苏轼、魏泰、严羽、元好问、王□运等。他和贾岛都以苦吟著称,又多苦语。苏轼称之“郊寒岛瘦”(《祭柳子玉文》),后来论者便以孟郊、贾岛并称为苦吟诗人代表,元好问甚至嘲笑他是“诗囚”(《论诗三十首》)。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出自北宋宋敏求所编刊,黄丕烈所藏北宋蜀本,已不可见。陆心源所藏汲古阁影宋精本,今归日本。通行本有汲古阁本,闵刻朱墨本。《四部丛刊》影印杭州叶氏藏明弘治本。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末附孟郊年谱、遗事辑录。注释有陈延杰《孟东野诗注》,夏敬观选注《孟郊诗》。事迹可参考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夏敬观《孟东野先生年谱》、华忱之《唐孟郊年谱》。


关于苏轼!!!
此外 ,苏轼还写过不少品诗、题画、鉴赏书法的诗歌,如《读孟郊诗》、《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石苍舒醉墨堂》等。 词 在北宋词坛上 ,苏轼突破词必香软的樊篱 ,创作了一批风貌一新的词章,为词体的长足发展开拓了道路。从今存三百四、五十首东坡词来看,苏轼对词体的革新是多方面的。 苏轼扩大了词...

关于七夕的古诗有哪些
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译文:一道仙鹊架起的小桥横卧在那茫茫的银河上。听着织女的配环叮咚,看她款款地过桥而来。我和伊人的离别是不会停息地一年复一年。怅然间抬头望去只见到牛郎星依旧闪烁,亘古光华不变;我的哀愁啊,就渐渐的不那么明显。

古诗词。
1有关王安石的资料和泊船瓜洲的资料。2有关孟郊的资料和游子吟的资料。... 1 有关王安石的资料和泊船瓜洲的资料。2 有关孟郊的资料和游子吟的资料。 展开  我来答 3个回答 #热议# 武大靖在冬奥的表现,怎么评价最恰当?晶思颖 2007-10-18 · TA获得超过76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60 采纳率:0...

泊船瓜洲,游子吟的诗意.背景.时代
2、游子吟 诗意: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此诗情感真挚自然,千百年来广为传诵。背景:《游子吟》写在溧阳。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

关于琴的的经典诗句
【标题】:答韩愈、李 【年代】:唐 【作者】:孟郊 【内容】:--- 富别愁在颜,贫别愁销骨。 懒磨旧铜镜,畏见新白发。 古树春无花,子规啼有血。 离弦不堪听,一听四五绝。 世途非一险,俗虑有千结。 有客步大方,驱车独迷辙。 故人韩与李,逸翰双皎洁。 哀我摧折归,赠词纵横设。 徐方国东枢,元戎天下杰...

唐宋八大家各自的文风特色详细介绍
四、偶出洒脱之笔,和欧阳修的温婉文字形成一个有趣的对比。五、议论文尤其杰出,他的代表作都是讨论历史和当代政治、军事的。06曾巩:欧阳修入门弟子正直不阿 鞭辟入里曾巩是欧阳修的入室弟子,他跟王安石是老朋友,但对王安石的批评也很中肯,说安石的缺点是“吝啬”——吝于改过。曾巩的为人是这样的:一、正直不阿...

一句关于七夕的诗句
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从而使所有平庸的言情之作黯然失色。 5.有关七夕的诗句 古诗 七夕的古诗知: 1、古意(唐)孟郊 河边织女星, 河畔牵牛郎。 未得渡清浅, 相对遥相望。 2、行香子(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 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

李商隐七夕诗句意思
古意(唐 )孟郊 河边织女星, 河畔牵牛郎。 未得渡清浅, 相对遥相望。 七夕(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 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 月下穿针拜九宵。 他乡七夕 (唐) 孟浩然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七夕 唐人 向...

关于情人节的简单诗句
(唐孟郊《古意》) 10、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唐权德舆《七夕》) 11、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宋晏几道《七夕》) 12、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唐李商隐《马嵬其二》) 13、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唐罗隐《七夕》) 14、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唐李商隐《...

带言和肆的诗句
古意(唐 )孟郊 河边织女星, 河畔牵牛郎。 未得渡清浅, 相对遥相望。 七夕(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 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 月下穿针拜九宵。 他乡七夕 (唐) 孟浩然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七夕 唐人 向...

怀安县17510496220: 游子吟作者简介 -
隆石凡命: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怀安县17510496220: 谁有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这几位诗人的资料 -
隆石凡命: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后,曾任过地方官.神宗时为宰相,创新法以改革弊政,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后辞官退居南京...

怀安县17510496220: 谁有诗人王安石的资料,短一些. -
隆石凡命: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

怀安县17510496220: 王安石的资料 -
隆石凡命: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现为 抚州 东乡县 上池自然村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怀安县17510496220: 王安石的简介 100字 -
隆石凡命: 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临川(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 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 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怀安县17510496220: 王安石的资料,简短些,别太长. -
隆石凡命: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神宗时宰相.创新法,改革旧政,是一个进步的政治家.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文方面.词作不多,但其特点是能够“一洗五代旧习”...

怀安县17510496220: 有关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资料20字左右 -
隆石凡命: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 王安石出身于临江军(今江西樟树),生活在地方官家庭,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而且他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各地,更增加了...

怀安县17510496220: 有关王安石的知识 -
隆石凡命: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1]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

怀安县17510496220: 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隆石凡命: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诗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改革家,政治家,文学家.他的诗词风格宏伟雄壮,语言简练,又结合现实,富有深刻的意义.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经典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受到很多文...

怀安县17510496220: 王安石,孟郊,柳宗元,分别是那些朝代的 -
隆石凡命: 唐朝:孟郊 柳宗元 宋朝:王安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