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作家 克洛德 库埃尼的生平简介(急急急!!!)

作者&投稿:成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国外文学名著(梗概) 急!!!!!~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现在,已经被世界公认为文学史上的经典。《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部杰出作品。作者被誉为法国以至整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内容简介】

小说主人公于连,是一个木匠的儿子,年轻英俊,意志坚强,精明能干,从小就希望借助个人的努力与奋斗跻身上流社会。

在法国与瑞士接壤的维立叶尔城,坐落在山坡上,美丽的杜伯河绕城而过,河岸上矗立着许多锯木厂。 市长德瑞那是个出身贵族,在扣上挂满勋章的人。
他五十岁左右,他的房子有全城最漂亮的花园,他的妻子是最有钱而又最漂亮的妻子,但他才智不足,“他只能办到严格地收讨他人的欠债,当他自己欠人家的债时,他愈迟还愈好”。在这座城市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是贫民寄养所所长——哇列诺先生。他花了一万到一万两千法郎才弄到这个职位,他体格强壮棕红色的脸,黑而精粗的小胡子,在别人眼中他是个美男子,连市长都惧他三分。但市长为了显示自己高人一等,决心请一个家庭教师。
木匠索黑尔的儿子于连,由于精通拉丁文,被选作市长家的家庭教师。他约十八九岁,长得文弱清秀,两只又大又黑的眼睛。在宁静时,眼中射出火一般的光辉,又象是熟思和探寻的样子,但一瞬间,又流露出可怕的仇恨,由于他整天抱着书本不放,不愿做力气活,因而遭到全家的嫌弃与怨恨,经常被父亲和两个哥哥毒打。他小时疯狂地崇拜拿破伦,渴望像拿破仑那样身佩长剑,做世界的主人。认为拿破仑“由一个既卑微又穷困的下级军官,只靠他身佩的长剑,便做了世界上的主人”。但后来他又想当神甫,因为“如今我们眼见四十岁左右的神父能拿到十万法郎的薪俸。这就是说他们能拿到十万法郎,三倍于拿破仑当时手下的著名的大将的收入。”于是,他投拜在神甫西朗的门下,钻研起神学来。他仗着惊人的好记性把一本拉丁文《圣经》全背下来,这事轰动了全城。
市长的年轻漂亮的妻子是在修道院长大的,对像她丈夫那样庸俗粗鲁的男人,打心底里感到厌恶。由于没有爱情,她把心思全放在教养3 个孩子身上。她认为男人“除了金钱、权势、勋章的贪欲以外,对于一切都是麻木不仁”。最初,她把于连想象为一个满面污垢的乡下佬,谁知见面时却大出她的意料:面前这个年轻人竟是这样白皙,眼睛又这样温柔动人。以为他“实际上是一个少女”故意假扮男装。她对于连产生好感,甚至觉得“只有在这个少年教士的心里,才有慷慨、高尚、仁爱”。瑞那夫人的女仆爱丽沙也爱上了于连,爱丽沙得到了一笔遗产,要西郎神父转达她对于连的爱慕,于连拒绝了女仆爱丽沙的爱情。瑞那夫人得知此事心里异常高兴,一股幸福的流泉泻落在她的心海里,她发觉自己对他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一种感情。
夏天市长一家搬到凡尼镇乡下花园别墅居住,晚上乘凉的时候,全家聚在一株菩提树下,于连无意间触到了瑞那夫人的手,她一下子缩回去了,于连以为瑞那夫人看不起他,便决心必须握住这只手。第二天晚上他果然做了,瑞那夫人的手被于连偷偷地紧握着,满足了他的自尊心。瑞那夫人被爱情与道德责任折腾得一夜未合眼。她决定用冷淡的态度去对待于连。可是当于连不在家时,她又忍不住对他的思念。而于连也变得更大胆,他在心里暗想:“我应该再进一步,务必要在这个女人身上达到目的才好。如果我以后发了财,有人耻笑我当家庭教师低贱,我就让大家了解,是爱情使我接受这位置的”。
深夜2 点闯进了她的房里。开始,她对于连的无礼行为很生气,但当她看到“他两眼充满眼泪”时,便同情起他来。她暗想,如果在10年前能爱上于连该多好。不过,在于连的心里则完全没有这种想法,他的爱完全是出于一种野心,一种因占有欲而产生的狂热。他那样贫穷,能够得到这么高贵、这么美丽的妇人,已经是上天的恩赐了。

不久,皇帝驾临维立叶尔,在瑞那夫人的安排下,于连被聘当上了仪仗队队员,使他有在公众面前大出风头的机会。迎驾期间,于连作为陪祭教士参加瞻拜圣骸典礼。之后,他对木尔侯爵的侄子、年轻的安倍主教十分崇敬。心想,安倍主教如此年轻就有显赫的地位,而且倍受女人的青睐,暗下决心“宁愿受宗教的制裁,也要达到令美人羡慕的境界”。

瑞那夫人心爱的儿子病危,她认为这是上帝对自己不道德行为的一种惩罚,她陷入了可怕的忏悔里。这时,爱丽沙又把夫人的事暗中告诉了哇列诺先生,他早先曾贪恋瑞那夫人的美色碰了一鼻子灰,便趁机给市长写了一封告密信。但市长担心如果把妻子赶出家门,自己将失去一大笔遗产,而且也有损于自己的名誉,采取“只怀疑而不证实”的办法。但在这座城市里,街谈巷议对瑞那夫人和于连却越来越不利。一次爱丽沙向西朗神父忏悔时,又谈出于连与瑞那夫人的秘密关系。关心于连的神父要他到省城贝尚松神学院进修。告别后的第三天夜里,于连又冒险赶回维立叶尔,与瑞那夫人见面,此时的瑞那夫人由于思念的痛苦,已憔悴得不像人样了。

贝尚松是法国一座古城,城墙高大。初到神学院,那门上的铁十字架,修士的黑色道袍,和他们麻木不仁的面孔都使于连感到恐怖。院长彼拉神父是西郎神父的老相识,因此对于连特别关照。他对于连说:“嘻笑就是虚伪的舞台”。

在321个学生中,绝大部分是平庸的青年,由此于连自信会迅速获得成功。他悄悄对自己说:“在拿破仑统治下,我会是个军曹,在未来的神父当中,我将是个主教。”由于学习成绩名列前茅,院长竟让他当新旧约全书课程的辅导教师。

但神学院是个伪善的地方,他很快就堕入了忧郁之中。彼拉院长受到排挤辞职不干了,并介绍于连为木尔侯爵的秘书。彼拉神父专门给他介绍侯爵一家他说“你要十分注意,一个象我们这种行业的人,只有靠这些大人先生们才有前途……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如果你得不到人家的尊敬,你的不幸是注定的了”。

侯爵瘦削而矮小,有一对十分灵活的眼睛,头上带有金色假发。他是个极端保皇党人,法国大革命时,他逃亡国外,王朝复辟后,他在朝中取得了显赫的地位。于连每天的工作就是为他抄写稿件和公文,侯爵对于连十分满意,派他去管理自己两个省的田庄,还负责自己与贝尚松代理主教福力列之间的诉讼通讯,后又派他到伦敦去搞外交,赠给他一枚十字勋章,这使于连感到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于连在贵族社会的熏陶下,很快学会了巴黎上流社会的艺术,成了一个花花公子,甚至在木尔小姐的眼里,他也已脱了外省青年的土气。木尔小姐名叫玛特儿,是一个有金栗色头发,体态匀称,非常秀丽的姑娘,但“这双眼睛透露出一种内心可怕的冷酷”。她读过许多浪漫主义爱情小说,并被3 世纪前一段家史所激动:她的祖先木尔是皇后玛嘉瑞特的情夫,被国王处死后,皇后向刽子手买下了他的头,在深夜里亲自把它埋葬在蒙马特山脚下。她十分崇拜皇后的这种为爱情而敢冒大不韪的精神,她的名字玛特儿就是皇后的爱称。

起初,于连并不爱玛特儿那清高傲慢的性格,但想到“她却能够把社会上的好地位带给她丈夫”时,便热烈地追求起她来。玛特儿也知道于连出身低微,但她怀着一种“我敢于恋爱一个社会地位离我那样摇远的人,已算是伟大和勇敢了”的浪漫主义感情,因此,她在花园里主动挽着于连的胳膊,还主动给他写信宣布爱情。为了考验于连的胆量,她要于连在明亮的月光下用梯子爬到她的房间去。于连照样做了,当晚她就委身于他了,过后玛特儿很快就后悔了 。

一次,他们在图书室相遇,她边哭边对于连说:“我恨我委身于第一个来到的人”于连感到痛苦,他摘下挂在墙上的一把古剑要杀死她,玛特儿一点都不害怕反而骄傲地走到于连面前,她认为于连爱她已经爱到要杀了她的程度,便又与他好起来。夜里于连再次爬进她的房间,她请求于连做她的“主人”,自己将永远做他的奴隶,表示要永远服从他。可是,只要于连稍许表露出爱慕的意思,她又转为愤怒,毫不掩饰的侮辱他,并公开宣布不再爱他。

因为于连的记忆力很好,木尔侯爵让他列席一次保王党人的秘密会议,会上有政府首相、红衣主教、将军。会后,木尔侯爵让于连把记在心里的会议记录冒着生命危险带到国外去。在驿站换马时,差点被敌方杀害,幸好他机警地逃脱了,与外国使节接上了头,然后留在那等回信。在那儿他遇到俄国柯哈莎夫王子,他是个情场老手,于连便把自己的爱情苦恼讲给他听,他建议于连假装去追求另一个女性,以达到降伏玛特儿的目的,并把自己的五十三封情书交给她,“把这些信转抄一份寄给你所选定的女性,这个女性必须是瞧你不起的对方的熟人。”

于连回到巴黎后,将这些情书一封封寄给元帅夫人,元帅夫人受了感动,给于连回信,玛特儿再也忍耐不住了,跪倒在于连的脚下,求他爱她,于连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看呀!这个骄傲的女人,居然躺在我的脚下了!”。不久,玛特儿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写信告诉父亲,要他原谅于连,并成全他们的婚事。侯爵在爱女坚持下,一再让步。先是给了他们一份田产,准备让他们结婚后搬到田庄去住。随后,又给于连寄去一张骠骑兵中尉的委任状,授予贵族称号。

于连在骠骑兵驻地穿上军官制服,陶醉在个人野心满足的快乐中,“由于恩宠,刚刚才作了二天的中尉,他已经在盘算好至迟有象过去的大将军一样,在三十岁上,就能做到司令,那么到二十三岁,就应该在中尉以上。他只想到他的荣誉和他的儿子。”这时,他突然收到了玛特儿寄来的急信。信中说:一切都完了。于连急忙回去,原来瑞那夫人给木尔侯爵写信揭露了他们原先的关系。这时恼羞成怒的于连立即跳上去维拉叶尔的马车,买了一支手枪,随即赶到教堂,向正在祷告的瑞那夫人连发两枪,夫人当场中枪倒地。 于连因开枪杀人被捕了。

入狱后,他头脑冷静下来,对自己行为感到悔恨和耻辱。他意识到野心已经破灭,但死对他并不可怕。瑞那夫人受了枪伤并没有死。稍愈后,她买通狱吏,免得于连受虐待。于连知道后痛哭流涕。玛特儿也从巴黎赶来探监,为营救于连四处奔走,于连对此并不感动,只觉得愤怒。公审的时候,于连当众宣称他不祈求任何人的恩赐,他说:“我决不是被我的同阶级的人审判,我在陪审官的席上,没有看见一个富有的农民,而只是些令人气愤的资产阶级的人。”结果法庭宣布于连犯了蓄谋杀人罪,判处死刑。 瑞那夫人不顾一切前去探监。

于连这才知道,她给侯爵的那封信,是由听她忏悔的教士起草并强迫她写的。于连和瑞那夫人彼此饶恕了,他拒绝上诉,也拒绝做临终祷告,以示对封建贵族阶级专制的抗议。

在一个晴和的日子里,于连走上了断头台。玛特儿买下了他的头颅,按照她敬仰的玛嘉瑞特皇后的方式,亲自埋葬了自己情人的头颅。至于瑞那夫人,在于连死后的第三天,抱吻着她的儿子,也离开了人间。

巴黎圣母院
内容梗概
1482年,法王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城沉浸在“愚人节”的狂欢的气氛中。巴黎圣母院前面的广场上,来自埃及的吉卜赛少女爱丝美拉达以动人的美貌和婀娜的舞姿博得了人们热烈地喝彩。她把人们给她的赏钱,分给穷苦的孩子们,并对他们说:“把这些钱全部拿去,你们去过节吧!”孩子们问她:“那你怎么办?”她说:“别管我,我天天都在过节。”

在众多的观众中,一个面色苍白的中年人,穿着黑色的教袍,躲在玻璃窗后面,也在偷看爱丝美拉达翩翩起舞。他就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炼金术士克洛德·弗罗洛。当他看到色艺双全的吉卜赛女郎边唱边跳,她那轻快的舞步,绝妙的舞姿,把他埋藏在心底十多年的欲念突然唤醒了。他无法自控,无法把俘虏了他的灵魂的魔鬼赶走。为了排遣心中的烦闷,他到广场上驱赶正在叫卖的摊贩,声言不准在教堂前面胡闹。这些小贩哪里把他放在眼里,群起而攻之。正在这时,从教堂内冲出来一个相貌齐丑、身材高大、力大无比的男子,他推开众人,救回了神甫。此人名叫卡西莫多。原来他是一个被父母遗弃在巴黎圣母院门前的畸形儿,弗罗洛出于怜悯把他抚养成人,因终日敲钟而震聋了耳朵。狂欢的人们正在物色“愚人教皇”,爱丝美拉达一眼看中了又聋又丑的钟楼怪人卡西莫多。人们给他戴上王冠,披上袍子,还给了他一支口哨,让他坐在高高的轿子上沿街游行。卡西莫多正高兴地吹着哨子,忽然看见脸色阴沉的弗罗洛站在轿前。神甫打掉他的王冠,把他拉回圣母院。

可是,弗罗洛在欲火中烧无法入睡,因为牵着小山羊的爱丝美拉达还在教堂门前的广场上唱歌。他高声对自己说:“在人世间我只有痛苦。她长得那么美,难道是我的过错?她舞跳得那么好,难道是我的过错?她能够使人发疯,难道是我的过错?”他实在无法自制,“去!”他命令卡西莫多,“去把她抓来!”钟楼怪人快步跑向爱丝美拉达,把她抱起来就向圣母院跑去。爱丝美拉达拼力抵抗并高喊“救命啊!”恰巧侍卫队长浮比斯正在巡逻,听到喊声骑马率众赶到,救下吉卜赛女郎,抓住了卡西莫多。菲比斯把爱斯美拉达带到一家旅店,要了一个房间,正要对她非礼,机警的姑娘摆脱了他的纠缠,跑回巴黎流浪人和乞丐们聚集的“奇迹王朝”。

在这“奇迹王朝”统治下的“黑话王国”里,乞丐王克劳班正在审理不懂切口而误入“王国领地”的穷诗人干果阿。按照王朝的规矩,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跟绞索配对,要么跟王国中的女人攀亲。可是几个老女人都嫌他过于单薄,没一个人肯要他。这样,干果阿只能被吊死。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爱丝美拉达挺身而出,高喊“我要他”。这样,两人当场举行婚礼。善良的少女同意与他结为夫妻,只是为了救他一命,把他带回家中,供以食宿,但不与他同房。

犯了强抢民女罪的卡西莫多,在被草草审理后,被带到广场上当众鞭笞。跪在烈日下代人受过的钟楼怪人口渴难熬,他向士兵和围观的人群高喊要水,回答他的却是一片戏弄和辱骂。这时,美丽的爱丝美拉达拨开众人,把水送到卡西莫多的嘴边。心中充满感激之情的卡西莫多饱含热泪,不住地说:“美……美……美”

广场上,穷诗人帮助爱丝美拉达上演小山羊认字的节目。小山羊在一堆拉丁字母中,叼出了太阳神浮比斯的名字。这时浮比斯正在广场旁边的王宫中向王后和她的女儿献媚取宠。公主百合花让浮比斯到广场上,赶走爱丝美拉达,以证实他对她的爱情。浮比斯骑马来到广场,大声轰赶着正在演出的艺人,小声和姑娘订下了今晚在老地方见面的幽会。

心神不宁的弗罗洛听说干果阿和姑娘已结为夫妇,怒火中烧十分生气,当得知他们只是名义夫妻,又转忧为喜。他在街上遇见喝得烂醉的侍卫队长浮比斯,听他说要去和姑娘幽会,立即正言劝阻,声言姑娘已是有夫之妇,但浮比斯反驳说:“你何必把爱情和婚姻混为一谈。”他径直向那家旅店走去,弗罗洛像影子一样紧随其后。

浮比斯来到旅店的小楼上,爱丝美拉达正坐在床边等着他。当他们热烈地吻抱时,浮比斯把系在身上的匕首交给姑娘,姑娘顺手把它抛出窗外。恰巧这把匕首落在正在窗外窃听的弗罗洛的眼前。当这对情人再次热烈拥抱时,弗罗洛拾起匕首,从窗外把它刺进了浮比斯的后背。

在审判爱丝美拉达的法庭上,旅店的侏儒老板作证说,看见一个浑身硫磺味的黑衣人,像魔鬼一样,把银币变成了干树叶。坐在审判席上的弗罗洛说:“是魔鬼,而不是这位姑娘刺杀了卫队长。”无辜的爱丝美拉达只关心卫队长的生死,因为浮比斯可以证明她把匕首扔出了窗外。可是法庭告诉她,卫队长不仅活着,而且对被害经过一无所知。他丝毫不肯为姑娘开脱罪责,这使爱丝美拉达十分失望。在酷刑之下,姑娘屈打成招,供认自己施用魔术驱使黑衣魔鬼刺杀了卫队长。法庭判处姑娘绞刑,次日执行。

卡西莫多敲钟之后,在塔楼上看到弗罗洛神色紧张地注视着圣母院门前的广场。穿着白色死刑犯袍子的爱丝美拉达站在夜间匆忙搭起的绞刑架下,绞索套在脖子上,平静地等待着行刑的时刻。卡西莫多不顾一切地从门内冲出,把姑娘抢进了巴黎圣母院。行刑的士兵惊魂甫定,目瞪口呆地看着钟楼怪人独自一人劫持了法场。因为圣母院避难权的原因,士兵们不敢擅入。

卡西莫多把姑娘藏在自己的住房里,他像守护神一样睡在房门口。他把愚人节得到的哨子交给姑娘,告诉她遇到危难时,一吹哨子,他就能赶来救援。

弗罗洛到郊外像发了疯一样,乱跑了一阵之后,回到了圣母院。他发现爱丝美拉达不但未被处死,而且就在身边。他跟随她走进了卡西莫多的房间,爱丝美拉达发现这个人就是刺杀浮比斯的黑衣人,十分怒火。当弗罗洛正要强奸她时,她吹起了哨子。卡西莫多闻声而至,赶走了昔日的恩人,并告诉姑娘那次抢她的事,也是出于他的主意。

卡西莫多对爱丝美拉达怀有无限的感激和纯真的爱慕之情。他快活地看着熟睡的美人,突然醒来的姑娘被他的丑脸吓坏了。卡西莫多急忙逃走,跑到钟楼上用自己的头拼命地撞击着大钟,低沉的钟鸣如泣如诉。爱丝美拉达来到他身边,卡西莫多用手蒙住脸,喃喃地说:“我的脸很丑,总让人害怕。”为了安慰他,姑娘为他跳起了节奏欢快的舞蹈。兴奋异常的卡西莫多,像打秋千一样,用身体的重量为姑娘敲响了圣母院的大钟。他爽朗的笑声充满整个钟楼。卡西莫多在钟楼上牵着绳子飞来飞去,为爱丝美拉达采摘盛开的鲜花。突然姑娘发现了在广场上的卫队长,她叫他的名字,但他头也不抬看她一眼。她让卡西莫多去找他,可是他为了得到公主丰厚的陪嫁和位于圣保罗的领地,对姑娘的请求不屑一听,策马而去。善良的卡西莫多觉得自己辱没了姑娘的使命。

对姑娘强占未成的弗罗洛怀恨在心,跪到国王那里,请示如何解决圣母院避难权问题。国王请教了一位尚在狱中的老学者,终于决定可以不顾避难权,强入圣母院捉拿女巫。卡西莫多趁弗罗洛外出时,把教堂的大门紧紧关住。

乞丐王克劳班听说圣母院避难权将要结束,率领成千上万的巴黎流浪人和乞丐,前来攻打巴黎圣母院,营救大难临头的姐妹。不明真相的卡西莫多怎容这些人冲入教堂,他从楼顶上扔下巨大的石条石块,翻倒灼热的金属液体,企图驱散众人。勇敢的乞丐终于攻破大门,救走了爱丝美拉达。不料严阵以待的国王士兵已从后门进入教堂,雨点般的箭刺向爱丝美拉达和流浪汉们。乞丐王也在混战中被人杀死。卡西莫多站在楼顶上,看着心爱的姑娘又被吊在绞刑架上,痛不欲生。当他发现弗罗洛正在钟楼上对着爱丝美拉达狞笑,他把这个道貌岸然的野兽举过头顶扔了下去。

从绞刑架上解下来的爱丝美拉达的尸体,被人们放在蒙孚贡大坟窟里,卡西莫多找到她之后,静静地躺在她身旁。两年之后,人们发现了两具紧紧抱在一起的尸骨。当人们试图分开他们时,尸骨便化为尘土。

1802年,雨果生于法国贝桑松,上有兄长二人。13岁时与兄长进入寄读学校就学,兄弟均成为学生领袖。
雨果在16岁时已能创作杰出的诗句,21岁时出版诗集,声名大噪。1845年,法王路易·菲利普授予雨果上议院议员职位,自此专心从政。
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法王路易被逊位。雨果于此时期四处奔走宣传革命,为人民贡献良多,赢得新共和政体的尊敬,晋封伯爵,并当选国民代表及国会议员。
三年后,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对此大加攻击,因此被放逐国外。此后20年间各处漂泊,此时期完成小说《悲惨世界》。1870年法国恢复共和政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雨果亦结束流亡生涯,回到法国。1885年,雨果辞世,于潘德拉举行国葬。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在小学生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课中称《船长》)。

扩展资料:
1、早年经历
1802年2月26日,维克多·雨果出生于法国贝桑松(Besançon)的一个军官家庭,其父勃鲁都斯·雨果为拿破仑麾下的一位将军。
从中学时代,雨果爱好文学创作,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便开始写诗。他的文学活动是从他为《文学保守派》杂志写稿开始的。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汉·伊斯兰特》获得了小说家诺蒂埃的赞赏。与诺蒂埃的结缘,促使雨果开始转向浪漫主义并逐渐成为浪漫派的首领。
1819年,雨果与诗人维尼等人创办《保守文艺双周刊》。由于从小受家庭的影响,雨果最初的作品大多是歌颂保王主义和宗教。1822年发表第一本诗集《颂歌集》,获得路易十八的年金赏赐。
后相继出版《新颂歌集》和《颂诗与长歌》,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突破。在此期间,还发表两部中篇小说《冰岛魔王》与《布格·雅尔加》。
1823年,随着自由主义日趋高涨,雨果的政治态度发生改变,他与浪漫派文艺青年缪塞、大仲马等人组成“第二文社”,开始明确反对伪古典主义。
2、锋芒渐露
1827年,雨果为自己的剧本《克伦威尔》(Cromwell)写了长篇序言,即浪漫派文艺宣言。在序言中雨果反对古典主义的艺术观点,提出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坚持不要公式化地而是具体地表现情节。
他特别宣扬了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的对照原则。这篇序言则成为声讨古典主义的檄文、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宣言、浪漫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在法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830年,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复辟王朝被翻。雨果热情赞扬革命,歌颂那些革命者,写诗哀悼那些在巷战中牺牲的英雄。七月革命后,雨果也在政治上进一步走上左翼的道路。
1831年,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问世,这部小说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义小说。小说通过描写善良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在中世纪封建专制下受到摧残和迫害的悲剧,反映了专制社会的黑暗,反动教会的猖獗和司法制度的残酷, 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
3、低迷时期
1841年雨果致诗人戈蒂耶亲笔信。
1841年,雨果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Academie français)。
1843年,雨果创作的神秘主义剧本《卫戍官》,在上演时被观众喝倒彩而遭到失败。
1845年,雨果被路易·菲力浦封为法兰西贵族世卿,还当上了贵族院议员。
1848年六月革命后,雨果逐渐走向共和的立场。在总统选举中,雨果投票支持拿破仑三世。
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宣布帝制,大肆进行镇压,雨果被迫流亡国外,达19年之久。流亡期间,雨果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不断地创作文学作品对拿破仑的独裁政权进行斗争。
1852年,雨果出版了一本辛辣嘲笑拿破仑三世的政治小册子——《小拿破仑》,同时还撰写了揭露政变过程的小册子《罪恶史》。
1853年,政治讽刺诗集《惩罚集》问世。《惩罚集》充满革命气势,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鼓舞爱国志士反纳粹的斗志。
1856年,雨果出版了诗集《静观集》,诗集中概括了雨果在1830年~1855年间的思想感情。
1861年11月25日,雨果写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封信已经选入了中国多个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
4、晚年高峰
1862年,雨果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问世,书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描写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命运,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猛烈抨击了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小说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
1870年3月,拿破仑三世垮台后,雨果回到巴黎,受到巴黎人民的热烈欢迎。在普法战争期间,雨果以激昂的爱国主义热情投入斗争,他发表演说鼓舞人民斗志,并报名参加国民自卫军。
1871年,雨果当选国民大会代表。
1871年3月,巴黎公社起义时,雨果并不理解这次革命。但当公社失败后,反动政府疯狂镇压公社社员时,雨果又愤怒谴责反动派的兽行,他呼吁赦免全部公社社员,并在报纸上宣布将自己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住宅提供给流亡的社员作避难所。
1872年,雨果刊行诗集日记《凶年集》,表达了对普法战争和在巴黎公社时期的思想感情。
1874年,雨果最后一部重要作品《九三年》问世。雨果自1862 年时开始创作,1872年完成,以1793年法兰西共和国军队镇压旺岱地区反革命叛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中惊心动魄的历史内容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斗争规律。
书中封建贵族的凶狠残暴、雅各宾专政时期的革命气氛、共和军的英勇善战,都得到了生动的描绘。
1876年,雨果当选法国参议员。
1878年,伏尔泰去世100周年纪念日时,雨果发表演说热情颂扬伏尔泰,受到民众热烈欢迎。同年组织创立国际文学艺术协会(The International Literary and Artistic Association ,ALAI) 。
1883年,雨果完成《世纪传说》。雨果自1859年开始创作《世纪传说》,直至1883年完成,全书共3卷,以圣经故事、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为题材。
1885年5月22日,维克多·雨果在巴黎与世长辞。法国人民为雨果举行国葬,雨果的遗体被安葬在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雨果

克洛德•库埃尼,1956年出生于瑞士巴塞尔。在欧洲各地求学和漫游之后,于1980年出版首部小说。著有侦探小说、广播剧、剧本,并为电影和电视创作分镜头剧本。1998年出版的《凯撒的巫师》为其赢得世界性声誉。200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大赌局》为其最成功的长篇小说,迄今已被翻译成十多种外国文字出版,并长期位居瑞士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克洛德•库埃尼现居瑞士巴塞尔郊外宾宁根。
以下为作者为中国读者写的序言!
创作《大赌局》这部长篇小说,是我儿子的主意,那是他送给我的生日礼物。他在读《圣西蒙公爵回忆录》时发现了约翰·劳:一个被判处死刑的浪荡公子,欧洲的纸币发明者,凭借其玩纸牌和数学的天分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有钱的人,这是一个多么绝妙的素材!我顿时对这个历史人物有了创作的冲动。约翰·劳体现了行动的力量:他有理想,绝不轻言放弃。创作《大赌局》的时候,我的妻子已罹患癌症,我一边在家照顾她,一边趁她睡觉时潜心写作。当她在我怀里离开人世时,我体会到了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残酷现实。痛定思痛之后,约翰·劳这个人物形象在我脑海里越发丰满起来。放弃不是我的选项,因为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作家乃是我的毕生目标,我别无其他梦想。要么成功,要么毁灭!这是我的座右铭,但绝不放弃。
妻子去世之后,我在香港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喜欢亚洲,尤其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美食。我在亚洲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在承受命运打击时,我告诉自己必须冷静沉着,切勿瞻前顾后。因此,恰恰是这本书——我自认为迄今为止创作得最好的作品,如今能在中国出版,更令我兴奋不已。
遗憾的是,这将是我的最后一部作品。在妻子因癌症去世十五个月之后,我同样得了绝症——白血病。
尽管如此,我还是很高兴能完成自己的货币史三部曲。货币的历史是人类的历史。正如文字或航海的发展一样,货币的发明是文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凯撒的巫师》是关于金属货币的故事,《大赌局》以发明纸质货币的约翰·劳为主角,而《走,去杀人吧》则围绕虚拟货币展开。这三部小说总共一千五百页,代表了三种历史时代,讲述了人们的成与败,爱与恨,有时放弃,跌倒了再重新爬起来奋勇向前的故事。
最后,预祝各位阅读愉快!
那么,现在,就开始吧……

克洛德•库埃尼
2009年10月13日

大赌局
英文版原名(The Great Game)
by Claude Cueni ( www.cueni.ch )
分类:历史惊悚小说
出版日期:精装本2006 年;平装本2008 年
德国出版社: Wilhelm Heyne Verlag, Muenchen
页数: 447
媒体推荐
你听说过克洛德·库埃尼吗?没有?他可是瑞士最成功的作家!库埃尼精彩绝伦地描写了18世纪的新经济。《大赌局》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向读者讲述了破产的欧洲社会是如何踏上寻找新经济秩序之路的。
——瑞士电视台

库埃尼是火热的历史小说市场上的天皇巨星。他这本有关纸币发明的惊悚作品让人废寝忘食,是同类图书中的翘楚!
——瑞士最有影响媒体《星期日新闻报》

恐怕世上还没有第二个作家,能够如此生动地写出这样一本有关今日金融体系由来的历史小说!
——《星期日世界报》

太棒了!我爱库埃尼!他的聪明才智和求知欲望造就了这本既符合史实又精彩绝伦的小说,读来让人爱不释手。
——《世界周刊》

提供知识、娱乐和感动——这是克洛德的座右铭……读者将会看到一个交错着金钱、权力和性欲的美妙故事。
——《明星周刊》

极具悬疑色彩,而且和当今世界有很多联系。
——《焦点周刊》

这本书非读不可!
——巴塞尔电台

本书是年度最佳历史小说!
——苏黎世《礼拜天快报》

杰出的大师手笔!
——德语历史小说网
近些年,我们时常记住的文学译著,多为西方大作家们频频涉猎到的欧洲古老题材。如果不健忘的话,应该想到世界超一流的小说家们组成的方队向我们展示了那些无与伦比的精美之书,比如意大利埃柯的《傅科摆》、葡萄牙萨拉马戈的《修道院纪事》、土耳其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法国尤瑟纳尔的《哈德良回忆录》等等。纵贯大师们的作品,首先会发现这些小说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想象出的虚拟故事,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了欧洲古代史中的科学、文化、宗教、哲学、经济、建筑以及宫廷内外的社会生活;其次会发现这些优秀文学作品,往往倾注着作家们的深刻思考,是用现代人的意识来处理笔下的故事,从而让你充分感受到作家笔下展开的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历史故事。历史在小说中只是背景,背景下的人性之展现才是目的。 《大赌局》正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克洛德库埃尼运用他的如椽之笔,全身心地倾注了自己浓厚的感情与想象,运用小说的叙事手法,精确地叙述了约翰劳充满传奇的一生。
约翰劳1671年生于苏格兰爱丁堡,1729年卒于意大利威尼斯。14岁的时候,父亲就把他带到银行的会计室里,让其学习银行的各项业务知识。年轻时代的约翰劳是社交圈里的明星,不仅时常制造出桃色绯闻,更是赌场里的常客。然而,如果你以为这个职业赌徒,只是为了赢钱过上好日子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他是职业赌徒,但他与全欧洲赌徒最大的区别在于他的雄心勃勃,他不但要在赌桌上赢钱,更要在有限的生命中来场轰轰烈烈的“大赌局”:那就是把整个国家押在赌桌上,扭转国家经济,改变国家经济命运。然而约翰劳生不逢时,在英格兰与情敌的一场决斗中失手杀人,从而开始其逃亡生涯。他来到苏格兰,不但继续与贵族们豪赌,而且极力游说自己的金融主张,但是苏格兰又有谁会在乎他呢?他在苏格兰议会发表演说:“计算风险是我的专长。我要是无所作为的话,那么这种风险很可能会很大。”他继而向议员们提出疑问,“苏格兰成了最贫穷的国家,而几乎不拥有值得一提的宝藏和劳动力的荷兰,却成了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为什么?”他解释道,因为“荷兰已经摆脱了货币必须是金属硬币的观念”,如果我们有了纸币,那么“苏格兰王国不必为整个体系支付一个银币”。通俗地讲,这就是约翰劳的金融理论,这也是约翰劳在其《论货币和贸易》一书中准确无误地概括出的货币、价值和贸易的概念,也就是主张用纸币刺激经济活动,提高商业效率。约翰劳是苏格兰人,但是苏格兰议会拒绝考虑他的建议,反而将其驱逐海外。
颠沛流离的约翰劳来到法国,此时追求奢侈、穷兵黩武的路易十四刚刚去世,留下一个濒临崩溃的财政烂摊子。虽然他来到巴黎,但巴黎并没有用鲜花来迎接他。这样一个“外来户”能登上巴黎的历史舞台吗?当然能,那是因为法国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这就是机会。历史选择了约翰劳。约翰劳登上了历史舞台,为纸币本位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在巴黎,摄政王奥尔良公爵同意他的做法,于是约翰劳开始大干起来。贫穷到极点的巴黎开始沸腾了。买卖股票的疯狂场景让所有的人神魂颠倒。一个马车夫竟然在一刹那间,抛售手中的股票,赚了100万。这不是神话,而是事实。巴黎疯了,巴黎人疯了。虚拟的货币让女人们甘愿在约翰劳面前毫无羞耻地解开罗衫,一个个百万富翁诞生了。巴黎成了一个繁荣昌盛、纸醉金迷的大赌场,已然成了全世界的奢侈品消费之都。
巴黎富了,法国富了。在回答《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丹尼尔笛福关于金钱能否带来幸福这个问题时,约翰劳牛气冲天地说:“解放人类的不是传道士们,不是伏尔泰们,不是孟德斯鸠们,而是机器。而我们可以用金钱将这些机器推动起来。用看不见的金钱。”这是一个拿法国当作赌资的超级大“赌徒”,他赢了。
约翰劳在金融领域的巨大贡献是无法抹杀的,他绝对赢得了这场“大赌局”。但是他赢不了摄政王奥尔良公爵。为了满足自己贪得无厌、花天酒地的生活,摄政王奥尔良公爵竟然私自印刷了30亿里弗尔纸币。当这些大大超过了准备金的纸币投放市场后,纸币像雪崩似地贬值,通货膨胀的巨轮开始滚动。经历了大喜大悲的巴黎与巴黎人民,一下掉进了深渊,于是将一腔怒火发泄到约翰劳身上。约翰劳输了,他唯有选择逃亡之路。
约翰劳在这场被金融史记载下来的“大赌局”中是成功者,但他又是失败者。正如小说家最后所说的那样:“约翰劳在其数学模型中忽视了人的因素。他既没有考虑到摄政王的缺乏自律,也没有估计到群众性的癫狂。”这是历史的悲剧,还是人类本性中的悲剧?
这是一部一般作家很难完成的作品。作家不仅需要懂得金融历史,尤其要深谙货币知识,同时还要准确把握好约翰?劳这样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因此,说克洛德库埃尼的长篇历史小说《大赌局》是智性的写作毫不为过。
王季明
2010年1月12日上海《时代报》


洛龙区19154542515: 像雨果这样的作家你还知道那些
帛童抗肿: 克洛德,他是圣母院的副主教.而小说对他的刻画是通过他对爱斯梅拉达的迫害所展开.他就像是尾随着爱斯梅拉达身后的一个阴深可怕的魔鬼让人挥之不去.他的身上虽...

洛龙区19154542515: 克里西蒙是谁? -
帛童抗肿: 有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85年)的法国“新小说”派作家叫:“克里.西蒙”(又译:克洛德. 西蒙).写有《《佛兰德公路》、《植物园》等.不知道您说的是不是这个人?

洛龙区19154542515: 月光曲课文的作者的名字是什么? -
帛童抗肿: 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

洛龙区19154542515: 读后感500字积极积极积极积极积极 -
帛童抗肿: ★《童年》读后感(500字)最近,我读了高尔基的《童年》.这是作者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讲述的是主人翁阿廖沙.彼什科夫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阿廖沙自幼丧父,随着父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

洛龙区19154542515: 法国作家雨果创作的浪漫主义小说《巴黎圣母院》有哪些艺术特色? -
帛童抗肿: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雨果创作的一部浪漫主义小说,其艺术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的手法:雨果在小说中塑造了多个极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如卡西莫多、艾斯梅拉达、克洛德等,每个人物的性格、外貌、情感...

洛龙区19154542515: 谁知道文学家“左拉”的资料 -
帛童抗肿: 左拉,法国作家. 1840 年4月12 日 生于巴黎.他7岁时父亲病故,他和母亲在外祖父的接济下生活.在中学求学时已显露文学才华,试写了一些小说、诗歌和喜剧. 1862 年进阿谢特书局当...

洛龙区19154542515: 关于小说《巴黎圣母院》的小问题 -
帛童抗肿: 男主人公是外表和内心反差很大的钟楼怪人加西莫多和代表教会势力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克洛德 女主人公是吉卜赛女郎爱丝梅哈尔,是真善美的化身

洛龙区19154542515: 《巴黎圣母院》简介 -
帛童抗肿: ◇小说简况《巴黎圣母院》(创作于1831年)(又称《钟楼怪人》)是法国作家,诗人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

洛龙区19154542515: 雨果人物形象的分析 -
帛童抗肿: 从《巴黎圣母院》的人物形象看雨果的心理世界 黄守友【摘要】本文从作家的创作动机与作品的关系方面分析了《巴黎圣母院》与作者雨果当时心境的神秘联系,它是作家对爱情婚姻家庭经历和自身处境思考的结果.主要分析了三个人物形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