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的西部大戈壁

作者&投稿:进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大戈壁的地理环境以及西部大开发的历史背景~

一、大戈壁的地理环境
大戈壁广泛分布于温都尔庙—百灵庙—鄂托克旗—盐池一线以西北的广大荒漠、半荒漠平地,总面积约45.5万平方公里。茫茫戈壁滩上布满粗砂、砾石,踏在上面,沙沙作响。中国几个主要的、大的沙漠和沙地主要位于新疆、内蒙古、甘肃和宁夏等地,沙漠(包括沙丘和风蚀土地)总面积为71.29万平方千米,戈壁总面积为56.9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的13.36%,其中新疆沙漠总面积为42.0万平方千米,戈壁面积为29.3万平方千米,位居全国沙漠和戈壁面积的首位。
气候是极端大陆性的和干燥的︰冬季严寒,春季乾冷,夏季温暖。年气温升降幅度相当大,1月份平均低温可达到-40℃(-40 ℉),而7月份平均高温则可攀升到45℃(113 ℉);日气温升降幅度也可十分巨大。年总降水量从西部的不足76公釐(3吋)至东北部的203公釐(8吋)馀不等(夏季降水量最大)。类似季风的状况存在于东部地区。北风和西北风盛行于戈壁。
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背景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自治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吉林延边地区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面积为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2002年末人口3.67亿人,占全国的28.8%。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22660亿元,占全国的16.8%。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由于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历史存在和过分扩大,以及国内成为一个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支持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实现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条重要方针,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西部大开发是中共中央贯彻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
2000年1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研究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任务,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作。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 的建议》,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

自然条件
〔地形〕新疆是典型的干旱地貌区,基本类型为山地和盆地,山地约占新疆总面积的42.67%,盆地占57.32%。地貌格局可概括为“三山夹两盆”,即高大的山脉与广阔的盆地相间排列,自北向南分别为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仑山。昆仑山脉最高的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是世界第二高峰。天山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
〔气候〕新疆光热资源丰富,气温年较差与日较差大,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相对湿度低,夏季干热,冬季干冷,风大沙多,是典型的温带大陆型干旱气候。南北疆各有相差悬殊的盆地气候和一系列山地气候,多年平均气温南疆为10℃,北疆准噶尔盆地为5-7℃,阿勒泰、塔城地区为2.5-5℃。不同的气候特征与类型,影响和制约着其他自然资源的形成、分布和区域性特征。
〔水文〕新疆河流水源的补给主要靠山地降水和三大山脉的积雪、冰川融水,共形成大小河流570多条,绝大部分为内陆河。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流。此外,流量较大的还有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玛纳斯河、乌伦古河、开都河等20多条,除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外,其余全部是内陆河。新疆的湖泊多为终点湖,面积变化大,位置也常迁移。罗布泊、玛纳斯湖已经干涸,艾比湖近于干涸。目前比较稳定的湖泊有100多个,多数为咸水湖,其中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 15个,较大的湖泊有博斯腾湖、乌伦古湖、巴里坤湖等。
新疆平原地区及诸山间盆地疏松沉积层中,储存着丰富的地下水,其主要补给来源来自山口以下河床、渠道及田间渗漏,其次是山区裂隙水。
资源状况
新疆地域辽阔,资源得天独厚,光、热、水、土、矿产、生物、旅游等资源丰富,是我国一个资源性省区。 〔土地资源〕 新疆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人均占有量高。农林牧可利用土地面积达6853万公顷,居全国首位。人均宜用地面积约4公顷,是全国人均占有量最多的省区。但新疆土地资源中宜用地比重低、质量差、结构不平衡,未利用土地面积共9862.03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59.2%。
新疆土地开发利用率为40.8%,现有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等七大类已利用土地共计67.87万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398.57万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总面积16.46万公顷,交通用地面积21.73万公顷。水域面积463.05万公顷,其中有可养殖水面33.33万公顷,已养殖水面7.9万公顷。
〔气候资源〕新疆太阳辐射十分丰富,总量为5200-6200兆焦/(平方米·年),在全国主要农业区名列前茅;年日照时数居全国首位;年平均日照百分率变化在60% -80%之间,生长季节的4-9月,日照百分率大于全年平均值。但作物生长季节的积温不够稳定,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都有很大的影响。新疆的光能利用率平均仅为0.6%。
降水地区分布不均匀,从年平均800毫米至几毫米,相差百倍以上,分布规律为北疆多于南疆,西部多于东部,山区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盆地谷地为少雨中心;年平均蒸发量北疆多在1500-2300毫米之间,南疆为2000-3000毫米,东疆为3000-4000*毫米。
新疆是多风地区,风能资源十分丰富,全疆年风能理论蕴藏量在3万亿千瓦时左右,具有蕴藏量丰富、地区分布极不均匀、时间变化显著的特点。目前全疆风电总装机容量已达6.77万千瓦。
新疆是气象灾害的频发区,主要灾害有干旱、干热风、冻害、霜冻、大风、寒潮、风沙、暴雨、冰雹、雪
害等,以干热风、霜冻与大风危害最重。
〔水资源〕新疆水资源年总径流量884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为79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57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5321立方米,为全国平均量的两倍多。但因地处干旱,降水稀少,单位面积产水量只有4.8万立方米/平方公里,不足全国的1/5,水资源是十分紧缺的。
水资源实际变化比较平稳,径流量最丰年与最枯年之比仅为1.5,地下水也十分稳定,但大多数河流年内季节变化悬殊,洪旱灾害频繁;河流和地下水大多数水质较好,分布为北疆优于南疆,西部优于东部,山区优于平原。
新疆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河流有340条,总蕴藏量为3355.45万千瓦,占全国的4.96%,可能开发的总装机容量为853.51万千瓦。
〔森林资源〕新疆森林资源少,有林地面积小,公布不均,结构不合理。森林仅分布于气候凉爽、降水较多的山地中山带和平原的大河沿岸,北疆多于南疆,山地多于平原,针叶林多于阔叶林,且树种单纯。森林资源中有乔、灌木约140种左右;主要造林树种约57种左右,林地总面积约640.09万公顷,占全疆土地总面积的 3.84%。全疆森林覆盖率为1.68%,是全国森林资源比较贫乏的省区之一。
〔草地资源〕新疆牧草地总面积达到5160.2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0.90%。牧草地中天然草地约5139.25万公顷,改良草地和人工草地约20.99万公顷,山区草地面积占全疆草地面积的58%,可利用草地面积仅次于内蒙古、西藏,居全国第三位。在全国18个草地类型中新疆有11个,世界公认的优良牧草新疆几乎都有,草场质量较好,中等以上草地面积占全疆草地面积约65%,优良草地占可利用草地的38.4%。新疆天然草场目前只有夏季牧场和夏秋牧场还有较大的载畜潜力,夏季牧场还有大约25%的草地资源未能
发挥生产效益。

  肆虐的“黄龙”和新世纪的融融春光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一而再再而三地给人们添堵。听老人们说,过去也没有沙尘暴这个词儿,怎么说来就来了,刹不住车了。
  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黄龙”肆虐非几年“之功”。权威部门提供的几个事例,令人扼腕叹息。事例之一:内蒙古阿拉善盟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享有“居延大粮仓”的盛誉。60年代以来,由于上游地区大量使用黑河水资源,进入绿洲的水量由9亿
  立方米减少到现在的不足2亿立方米,致使东西居延海干枯,几百处湖泊消失,93万公顷天然林枯死。阿拉善盟85%的土地已经沙化,额济纳绿洲正以每年1300多公顷的速度急剧萎缩。
  事例之二: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由于上游地区长期大量开荒造田,该河下游350公里的河道已经断流。胡杨林面积锐减,由50年代的52万公顷减至90年代的28万公顷,阻隔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木塔格沙漠的“绿色走廊”逐渐消失,218国道、塔里木油田面临严重威胁,罗布泊、台特马湖已经干枯沦为沙漠。
  事例之三:河北坝上地区由于滥砍滥伐和过度放牧,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根据对河北围场县和内蒙古多伦县1987年和1996年陆地卫星影像的解译分析,在这9年间,森林面积由36.35万公顷减少到22.24万公顷,流沙面积由6.8万公顷增加到12.91万公顷。
  事例之四:50年代,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还是一片绿洲,被称为“沙漠花园”。60年代以来,土地退化和沙化现象逐步加剧。从50年代到90年代,这里沙漠化土地平均每年扩展103平方公里。沙漠化土地90年代前呈零星分布状态,90年代后许多已相连成片,并以每年143平方公里的速度吞噬着可利用的土地。
  (二)
  沙尘暴肆虐,形成新的生态危机,具体表现为,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土地质量下降。统计数字表明,建国以来全国因沙化而退化的耕地有772.2万公顷,退化草地1.05亿公顷。
  破坏生存条件,出现“生态难民”。全国有5万多个村庄经常受到风沙危害,沙压村舍,沙进人退,成千上万农牧民成为“生态难民”。加剧了西部贫困,扩大了东西部发展的差距。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四分之一生活在沙化地区。
  严重威胁着大中城市、交通运输和水库、河流安全。北京市北部的坝上地区近9年流沙面积增加了89.9%,直接威胁北京的生态安全。全国有3000多公里铁路、3万公里公路和5万多公里渠道常年受到风沙危害。
  科学研究表明,沙化土地扩大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破坏了沙质地表的植被,具体原因:一是盲目开垦。有资料表明,50年代到70年代末,西北地区先后三次大规模毁草毁林开荒。近几年,特别是在农牧交错区,一些农民为了致富,便把目标投向沙荒地的开垦,毁林毁草的势头很猛。
  二是过度放牧。50年代以来,我国牧区牲畜由2900万头增加到9000多万头,而草地面积却因开垦、退化、沙化而逐年减少。
  三是滥采滥伐。我国沙区现有薪炭林24.7万公顷,每年能提供薪柴594万吨,仅占实际薪柴需求量的14.2%,这种巨大缺额造成更大规模的滥砍滥伐,形成恶性循环。
  四是滥挖野生中药材等沙生植物。据测算,每挖一公斤甘草要破坏0.53至0.67公顷土地。
  五是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大水漫灌既造成水资源浪费,又使土地盐渍化。上游有组织地大规模开垦,违反规划过量用水,修建水利工程拦蓄淡水,造成下游水量减少,河水断流,植被死亡。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到植物根部吸水层以下,造成植被衰败,直至枯死。
  (三)
  防沙治沙是一件备受各国关注的大事,被国际社会列为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其立法也备受重视。全球性公约已经制定,各国立法大体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制定单独的法律,二是制定有法律约束力的行动计划,三是在环境法中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加以规范。
  199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47/188号决议,决定成立一个防治沙漠化政府间谈判委员会,起草《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沙漠化的国家特别是非洲防治沙漠化的公约》。1994年在巴黎通过了这个公约,并向所有国家开放签字。目前已有140多个国家签署了公约,我国是1994年签署的。在我国加入公约时,DESERTIFICATION一词翻译为沙漠化,后来我国有关方面决定翻译为荒漠化。
  一些国家单独制定了防沙治沙法律,如丹麦在1539年由国王颁布了防沙法,后在1779年、1792年分别修改了这一法律。日本在明治30年颁布了防沙法,昭和62年进行了一次修改。美国于1719年针对海岸沙丘的破坏情况制定了防止植被破坏的法律,在1976年为联邦土地管理法中规定要将具有历史、自然等资源的荒漠区划定为荒漠保护区。
  澳大利亚在本世纪开始出现土地沙化端倪,联邦议会1936年颁布草原管理条例,1989年制定了土壤保护和土地爱护法案。前苏联1960年颁布了自然保护法,明确规定将受到风力侵蚀的土地列入法律保护的自然客体。
  (四)
  根据联合国公约的规定,目前全球许多国家都分别制定了防止沙漠化行动计划,我国是最早制定行动计划的国家之一,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的框架内制定了林业发展计划,将防沙治沙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在新世纪的前夜,权威部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一项议案,提请审议防沙治沙草案。今年春节刚过,最高立法机关审议了这个草案。这一草案对特殊区域解决沙漠化急剧扩张的特殊紧迫问题,提出了比较有针对性的防沙治沙措施。草案有七章四十九条,对防沙治沙规划、土地沙化的预防、沙化土地的治理、法律责任等都做了明确规定。
  权威人士指出,草案中提出了一些与现行的一些规定相比更为严格的措施,这是必要的。
  用包括法律在内的各种手段进行缚住“黄龙”的尝试,无疑是非常明智的选择。现实又异常急迫,一个大国首都的春天常常飞沙走石,每个国人怎能不汗颜。为了我们国土的郁郁葱葱,为了不再出现新的“生态难民”,让我们“长缨”在手,缚住“黄龙”。

  撒哈拉地区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人。以阿拉伯人为主,其次是柏柏尔人等。居民和农业生产主要分布在尼罗河谷地和绿洲,部分以游牧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沙漠中陆续发现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铀、铁、锰、磷酸盐等矿。随着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采,改变了该地区一些国家的经济面貌,如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已成为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尼日尔成为著名产铀国。沙漠中也出现了公路网、航空线和新的居民点。
  撒哈拉沙漠气候炎热干燥。然而,令人迷惑不懈的是:在这极端干旱缺水、土地龟裂、植物稀少的矿地,竟然曾经有过繁荣昌盛的远古文明。沙漠上许多绮丽多姿的大型壁画,就是这远古文明的结晶。人们不仅对这些壁画的绘制年代难以稽考,而且对壁画中那些奇怪形状的形象也茫然无知,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谜。
  三毛的成名作之一“撒哈拉的故事”,记载了三毛住在撒哈拉沙漠时的有趣事迹,包括她于沙漠当新娘子的经过,而她所动情描写的撒哈拉沙漠披上了一层神秘、浪漫和唯美的色彩。另外“哭泣的骆驼”也收集了有很多令人神往的沙漠故事。
  全境处于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全年大部分时间盛行干热的哈马丹风,降水稀少,干燥炎热,形成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大部分地区平均年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内陆有的地方甚至多年无雨。降水年变率很大。蒸发旺盛,潜在年蒸发量在2000毫米以上,高者达4500~6000毫米,更加剧了气候的干旱。年平均气温一般在25℃以上。7月平均气温35~37℃以上,绝对最高气温超过50℃,而且高温持续时间很长。利比亚阿齐齐耶绝对最高气温曾达58℃,有世界“热极”之称。气温日较差很大,一般为15~30℃,科罗托罗曾观测至38.2℃的绝对日较差。太阳能资源极其丰富,年日照时数一般都在3600小时以上,中部可达4300小时。
  境内除东部有尼罗河贯穿外流以外,其余全为内流区或无流区,无常年水流,干河谷只降雨时短期有水。部分干河谷是第四纪温暖湿润时期形成的。当时大量降水下渗,成为目前撒哈拉沙漠地下水的主要来源。在阿特斯山前缘凹陷地区和中部高地干河谷及小盆地中,由于地下水出露,形成许多绿洲,成为沙漠中经济活动主要地区,如埃及的锡瓦绿洲、达赫拉绿洲和利比亚的费赞绿洲群、库夫拉绿洲群以及阿尔及利亚的艾因萨拉赫、图古尔特、古拉拉、瓦尔格拉等绿洲。绝大部分绿洲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灌溉方式有坎儿井灌溉、井灌、泉水灌溉等。
  植物贫乏,且大部分是旱生植物和短生植物。除绿洲外,乔木和灌木丛极为罕见。沙漠南缘一带植物较多,分布有灌丛和硬质禾本科草类,以三芒草为最多。大西洋沿岸的狭长地带,有较繁茂的多汁大戟属植物。阿哈加尔和提贝斯提高原一带,有地中海类型树种,如金合欢、无花果树、橄榄树、夹竹桃等。一些干谷中有柽柳属植物。绿洲中植物较茂盛,主要是枣椰,品种有20~30种之多。此外,不少地方还散生有矮小的豆科、菊科和十字花科植物。土壤以荒漠土为主,其次为发育程度很浅的石质土和沙土,盐渍土呈片状出现。在绿洲地区分布有较优良的耕作土壤。适应荒漠生态环境,动物具有耐渴、耐饥、视觉和听觉发达以及奔跑迅速的特性。多聚居在干谷、绿洲和湖泊附近草木丰盛处。主要有爬行动物、鸵鸟、鼠类、羚羊、、蝙蝠、猬、狐和骆驼。
  撒哈拉地区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人。以阿拉伯人为主,其次是柏柏尔人等。居民和农业生产主要分布在尼罗河谷地和绿洲,部分以游牧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沙漠中陆续发现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铀、铁、锰、磷酸盐等矿。随着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采,改变了该地区一些国家的经济面貌,如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已成为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尼日尔成为著名产铀国。沙漠中也出现了公路网、航空线和新的居民点。
  1万年前,在如今成为世界最大沙漠的撒哈拉曾经遍地生长着野草和矮灌木林。但是后来,夏季的气温升高,几乎没有了降雨。这种气候变化使很多古生物遭受灭顶之灾,并迫使那些活下来的物种向其他地区迁徙。
  研究人员说,撒哈拉沙漠另一次程度不太剧烈的气候变化发生在6700至5000年前。
  据波茨坦气象研究所的这些科学家说,撒哈拉地区的沙漠化是1.1万年以来最剧烈的气候变化之一。这一气象模型表明,人类使用土地对撒哈拉沙漠的形成并不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肆虐的“黄龙”和新世纪的融融春光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一而再再而三地给人们添堵。听老人们说,过去也没有沙尘暴这个词儿,怎么说来就来了,刹不住车了。
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黄龙”肆虐非几年“之功”。权威部门提供的几个事例,令人扼腕叹息。事例之一:内蒙古阿拉善盟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享有“居延大粮仓”的盛誉。60年代以来,由于上游地区大量使用黑河水资源,进入绿洲的水量由9亿
立方米减少到现在的不足2亿立方米,致使东西居延海干枯,几百处湖泊消失,93万公顷天然林枯死。阿拉善盟85%的土地已经沙化,额济纳绿洲正以每年1300多公顷的速度急剧萎缩。
事例之二: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由于上游地区长期大量开荒造田,该河下游350公里的河道已经断流。胡杨林面积锐减,由50年代的52万公顷减至90年代的28万公顷,阻隔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木塔格沙漠的“绿色走廊”逐渐消失,218国道、塔里木油田面临严重威胁,罗布泊、台特马湖已经干枯沦为沙漠。
事例之三:河北坝上地区由于滥砍滥伐和过度放牧,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根据对河北围场县和内蒙古多伦县1987年和1996年陆地卫星影像的解译分析,在这9年间,森林面积由36.35万公顷减少到22.24万公顷,流沙面积由6.8万公顷增加到12.91万公顷。
事例之四:50年代,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还是一片绿洲,被称为“沙漠花园”。60年代以来,土地退化和沙化现象逐步加剧。从50年代到90年代,这里沙漠化土地平均每年扩展103平方公里。沙漠化土地90年代前呈零星分布状态,90年代后许多已相连成片,并以每年143平方公里的速度吞噬着可利用的土地。
(二)
沙尘暴肆虐,形成新的生态危机,具体表现为,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土地质量下降。统计数字表明,建国以来全国因沙化而退化的耕地有772.2万公顷,退化草地1.05亿公顷。
破坏生存条件,出现“生态难民”。全国有5万多个村庄经常受到风沙危害,沙压村舍,沙进人退,成千上万农牧民成为“生态难民”。加剧了西部贫困,扩大了东西部发展的差距。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四分之一生活在沙化地区。
严重威胁着大中城市、交通运输和水库、河流安全。北京市北部的坝上地区近9年流沙面积增加了89.9%,直接威胁北京的生态安全。全国有3000多公里铁路、3万公里公路和5万多公里渠道常年受到风沙危害。
科学研究表明,沙化土地扩大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破坏了沙质地表的植被,具体原因:一是盲目开垦。有资料表明,50年代到70年代末,西北地区先后三次大规模毁草毁林开荒。近几年,特别是在农牧交错区,一些农民为了致富,便把目标投向沙荒地的开垦,毁林毁草的势头很猛。
二是过度放牧。50年代以来,我国牧区牲畜由2900万头增加到9000多万头,而草地面积却因开垦、退化、沙化而逐年减少。
三是滥采滥伐。我国沙区现有薪炭林24.7万公顷,每年能提供薪柴594万吨,仅占实际薪柴需求量的14.2%,这种巨大缺额造成更大规模的滥砍滥伐,形成恶性循环。
四是滥挖野生中药材等沙生植物。据测算,每挖一公斤甘草要破坏0.53至0.67公顷土地。
五是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大水漫灌既造成水资源浪费,又使土地盐渍化。上游有组织地大规模开垦,违反规划过量用水,修建水利工程拦蓄淡水,造成下游水量减少,河水断流,植被死亡。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到植物根部吸水层以下,造成植被衰败,直至枯死。
(三)
防沙治沙是一件备受各国关注的大事,被国际社会列为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其立法也备受重视。全球性公约已经制定,各国立法大体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制定单独的法律,二是制定有法律约束力的行动计划,三是在环境法中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加以规范。
199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47/188号决议,决定成立一个防治沙漠化政府间谈判委员会,起草《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沙漠化的国家特别是非洲防治沙漠化的公约》。1994年在巴黎通过了这个公约,并向所有国家开放签字。目前已有140多个国家签署了公约,我国是1994年签署的。在我国加入公约时,DESERTIFICATION一词翻译为沙漠化,后来我国有关方面决定翻译为荒漠化。
一些国家单独制定了防沙治沙法律,如丹麦在1539年由国王颁布了防沙法,后在1779年、1792年分别修改了这一法律。日本在明治30年颁布了防沙法,昭和62年进行了一次修改。美国于1719年针对海岸沙丘的破坏情况制定了防止植被破坏的法律,在1976年为联邦土地管理法中规定要将具有历史、自然等资源的荒漠区划定为荒漠保护区。
澳大利亚在本世纪开始出现土地沙化端倪,联邦议会1936年颁布草原管理条例,1989年制定了土壤保护和土地爱护法案。前苏联1960年颁布了自然保护法,明确规定将受到风力侵蚀的土地列入法律保护的自然客体。
(四)
根据联合国公约的规定,目前全球许多国家都分别制定了防止沙漠化行动计划,我国是最早制定行动计划的国家之一,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的框架内制定了林业发展计划,将防沙治沙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在新世纪的前夜,权威部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一项议案,提请审议防沙治沙草案。今年春节刚过,最高立法机关审议了这个草案。这一草案对特殊区域解决沙漠化急剧扩张的特殊紧迫问题,提出了比较有针对性的防沙治沙措施。草案有七章四十九条,对防沙治沙规划、土地沙化的预防、沙化土地的治理、法律责任等都做了明确规定。
权威人士指出,草案中提出了一些与现行的一些规定相比更为严格的措施,这是必要的。
用包括法律在内的各种手段进行缚住“黄龙”的尝试,无疑是非常明智的选择。现实又异常急迫,一个大国首都的春天常常飞沙走石,每个国人怎能不汗颜。为了我们国土的郁郁葱葱,为了不再出现新的“生态难民”,让我们“长缨”在手,缚住“黄龙”。

撒哈拉地区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人。以阿拉伯人为主,其次是柏柏尔人等。居民和农业生产主要分布在尼罗河谷地和绿洲,部分以游牧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沙漠中陆续发现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铀、铁、锰、磷酸盐等矿。随着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采,改变了该地区一些国家的经济面貌,如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已成为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尼日尔成为著名产铀国。沙漠中也出现了公路网、航空线和新的居民点。
撒哈拉沙漠气候炎热干燥。然而,令人迷惑不懈的是:在这极端干旱缺水、土地龟裂、植物稀少的矿地,竟然曾经有过繁荣昌盛的远古文明。沙漠上许多绮丽多姿的大型壁画,就是这远古文明的结晶。人们不仅对这些壁画的绘制年代难以稽考,而且对壁画中那些奇怪形状的形象也茫然无知,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谜。
三毛的成名作之一“撒哈拉的故事”,记载了三毛住在撒哈拉沙漠时的有趣事迹,包括她于沙漠当新娘子的经过,而她所动情描写的撒哈拉沙漠披上了一层神秘、浪漫和唯美的色彩。另外“哭泣的骆驼”也收集了有很多令人神往的沙漠故事。
全境处于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全年大部分时间盛行干热的哈马丹风,降水稀少,干燥炎热,形成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大部分地区平均年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内陆有的地方甚至多年无雨。降水年变率很大。蒸发旺盛,潜在年蒸发量在2000毫米以上,高者达4500~6000毫米,更加剧了气候的干旱。年平均气温一般在25℃以上。7月平均气温35~37℃以上,绝对最高气温超过50℃,而且高温持续时间很长。利比亚阿齐齐耶绝对最高气温曾达58℃,有世界“热极”之称。气温日较差很大,一般为15~30℃,科罗托罗曾观测至38.2℃的绝对日较差。太阳能资源极其丰富,年日照时数一般都在3600小时以上,中部可达4300小时。
境内除东部有尼罗河贯穿外流以外,其余全为内流区或无流区,无常年水流,干河谷只降雨时短期有水。部分干河谷是第四纪温暖湿润时期形成的。当时大量降水下渗,成为目前撒哈拉沙漠地下水的主要来源。在阿特斯山前缘凹陷地区和中部高地干河谷及小盆地中,由于地下水出露,形成许多绿洲,成为沙漠中经济活动主要地区,如埃及的锡瓦绿洲、达赫拉绿洲和利比亚的费赞绿洲群、库夫拉绿洲群以及阿尔及利亚的艾因萨拉赫、图古尔特、古拉拉、瓦尔格拉等绿洲。绝大部分绿洲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灌溉方式有坎儿井灌溉、井灌、泉水灌溉等。
植物贫乏,且大部分是旱生植物和短生植物。除绿洲外,乔木和灌木丛极为罕见。沙漠南缘一带植物较多,分布有灌丛和硬质禾本科草类,以三芒草为最多。大西洋沿岸的狭长地带,有较繁茂的多汁大戟属植物。阿哈加尔和提贝斯提高原一带,有地中海类型树种,如金合欢、无花果树、橄榄树、夹竹桃等。一些干谷中有柽柳属植物。绿洲中植物较茂盛,主要是枣椰,品种有20~30种之多。此外,不少地方还散生有矮小的豆科、菊科和十字花科植物。土壤以荒漠土为主,其次为发育程度很浅的石质土和沙土,盐渍土呈片状出现。在绿洲地区分布有较优良的耕作土壤。适应荒漠生态环境,动物具有耐渴、耐饥、视觉和听觉发达以及奔跑迅速的特性。多聚居在干谷、绿洲和湖泊附近草木丰盛处。主要有爬行动物、鸵鸟、鼠类、羚羊、、蝙蝠、猬、狐和骆驼。
撒哈拉地区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人。以阿拉伯人为主,其次是柏柏尔人等。居民和农业生产主要分布在尼罗河谷地和绿洲,部分以游牧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沙漠中陆续发现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铀、铁、锰、磷酸盐等矿。随着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采,改变了该地区一些国家的经济面貌,如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已成为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尼日尔成为著名产铀国。沙漠中也出现了公路网、航空线和新的居民点。
1万年前,在如今成为世界最大沙漠的撒哈拉曾经遍地生长着野草和矮灌木林。但是后来,夏季的气温升高,几乎没有了降雨。这种气候变化使很多古生物遭受灭顶之灾,并迫使那些活下来的物种向其他地区迁徙。

大戈壁 戈壁是荒滩的意思,大戈壁就是大荒滩,现通指大沙漠、大荒滩。
地势起伏平缓、地面覆盖大片砾石的荒漠。蒙古语称砾石质荒漠为戈壁。荒漠中的吹蚀区中的各类沉积物,例如山前洪-冲积平原面上的洪积物、冲积物、冰川、冰水平原上的冰碛物和冰水堆积物以及基岩经强烈风化后的碎屑残积物等,经过强劲的风力作用,细粒砂与粉尘被吹掉,留下粗大的砾石,成片覆盖于地面形成砾漠。中国的甘肃玉门一带十分典型。砾漠中的砾石在风所挟带的沙的磨蚀下,形成具有棱角的风棱石,风棱石表面有褐色的铁锰氧化物壳,这层壳称为荒漠漆,是砾石中水分蒸发时所溶解的矿物质沉淀于砾石表面而成。

是...........................那个样子................

新疆那拉提草原 。至于雪山冬天到处是。乌鲁木齐南山冬天有滑雪场。距市区一小时左右。


胡杨林农村旅游景点介绍
观赏胡杨奇景,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是许多旅游爱好的重要选择。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胡杨林景观景点。在额济纳旗地区,戈壁绿洲、瀚海沙漠、古郡重镇、居延汉简...神奇美丽的额济纳,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极具西部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额济纳现有胡杨林38万亩,是全球仅存的三大胡杨林区之一。另外两处分别在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和...

青藏铁路精神的感想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2001年,青藏铁路格拉段开工建设,十万建设大军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奔赴青藏高原,使旷古高原、茫茫雪域萌发出千古...青藏铁路横跨昆仑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脉,穿越长江、黄河等五大水系的源头雪水河、沱沱河、通天河等九条河流,穿越戈壁荒漠、沼泽湿地和雪山草原,宛如一...

沙尘暴的资料和发生地区,国庆内回答
主要影响我国西北、华北;西北2路路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南部或内蒙古中西部,主要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北部、东北大部;偏西路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西南部或南部的戈壁地区、内蒙古西部的沙漠地区,主要影响我国西北、华北;偏北路径,沙尘天气一般起源于蒙古国乌兰巴托以南的广大地区,主要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大部...

有关青藏铁路的资料
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一条纵贯东西的钢铁大动脉——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即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这条铁路长约846公里,于1984年建成通车。[1] 青藏铁路一期工程东起高原古城西宁,穿过崇山峻岭,越草原戈壁,过盐湖沼泽,西至昆仑山下的戈壁新城格尔木。1958年分段开工建设,1984年5月全段建成...

地质调查新方法新技术
这一发现为深穿透地球化学信息的捕获和提取以及我国西部大面积戈壁沙漠区地球化学调查提供了依据。针对深穿透地球化学信息微弱和贵金属提取与分析的难题,研制出了高灵敏度的Au、Pt、Pd快速联测分析方法,实现了将地表地球化学方法与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有效的结合。运用此项新技术和新方法在东天山15万平方公里面积内开展了...

\\全球十大不解之迷是什么
但是人们并未证实古陆地的存在,也无法解开雕刻者在极其原始的年代是如何搬运这些庞然大物的。或许,这将是一个失落的文明留下的永恒的秘密。 秘鲁纳斯卡巨图之迷 在秘鲁有一块方圆350平方公里"纳斯卡荒原",站在地上看上去一片荒凉,地表散布着许多深0。9米,宽15厘米至数米不等的"沟槽",如果你从天空俯瞰大地,...

三体全集的目录
一、《三体》:1、科学边界 2、台球 3、射手和农场主(对应连载第4-6章)4、三体、周文王、长夜 5、叶文洁 6、宇宙闪烁之一(对应连载第7-9章)7、疯狂年代 8、寂静的春天 9、红岸之一(对应连载第1-3章)10、宇宙闪烁之二(对应连载第9章)11、大史 19、聚会 20、三体、爱因斯坦、单摆、大...

酒西盆地晚新生代地层的ESR年代
从新到老依次为:戈壁砾石层,由石油河Ⅰ-Ⅲ级阶地砾石层总和构成,厚约20m(0~20m);酒泉砾石层厚227m(20~247m),呈浅灰色,粒径大多5~7cm,最大40~50cm;玉门砾岩厚507m(247~754m),砾石分选很差,直径一般3~5cm,最大达40~50cm,大多次棱角状,风化面颜色比酒泉砾石层浅,酒泉砾石层和玉门砾岩中均夹有...

一道地理题
主要影响我国西北、华北;西北2路路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南部或内蒙古中西部,主要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北部、东北大部;偏西路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西南部或南部的戈壁地区、内蒙古西部的沙漠地区,主要影响我国西北、华北;偏北路径,沙尘天气一般起源于蒙古国乌兰巴托以南的广大地区,主要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大部...

青藏铁路的资料
青藏铁路东起青海西宁,南至西藏拉萨,全长1956千米,被誉为“天路”,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运营。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千米已于1979年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青藏铁路格拉段东起青海格尔木,西至西藏拉萨市,全长1142千米,...

青冈县13074544058: 50年代的西部大戈壁 -
詹致赛治: 大戈壁 戈壁是荒滩的意思,大戈壁就是大荒滩,现通指大沙漠、大荒滩. 地势起伏平缓、地面覆盖大片砾石的荒漠.蒙古语称砾石质荒漠为戈壁.荒漠中的吹蚀区中的各类沉积物,例如山前洪-冲积平原面上的洪积物、冲积物、冰川、冰水平原上的冰碛物和冰水堆积物以及基岩经强烈风化后的碎屑残积物等,经过强劲的风力作用,细粒砂与粉尘被吹掉,留下粗大的砾石,成片覆盖于地面形成砾漠.中国的甘肃玉门一带十分典型.砾漠中的砾石在风所挟带的沙的磨蚀下,形成具有棱角的风棱石,风棱石表面有褐色的铁锰氧化物壳,这层壳称为荒漠漆,是砾石中水分蒸发时所溶解的矿物质沉淀于砾石表面而成.

青冈县13074544058: 世界上的沙漠 -
詹致赛治: 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阿拉伯语撒哈拉意即“大荒漠”.位于阿特拉斯山脉和地中海以南,约北纬14°线(250毫米等雨量线)以北,西起大西洋海岸,东到红海之滨.横贯非洲大陆北部,东西长达...

青冈县13074544058: 西部印象(节选) -
詹致赛治: 随着“草原声明:她是此次峰会的山,源的河流,广袤的黑戈壁一望无际的黄色沙漠. ”丝绸之路“的说法:西部通道的东方和西方的文明,欧洲,非洲,亚洲大陆桥连接三大洲她是长老打开“丝绸之路”,络绎不绝的商队,和平与繁荣的使者,座头鲸有吸引力的香料和丝绸面料,精致的瓷器及工艺品的大汽车,这是很难长途跋涉,硬旅程,是开朗阳光的驼铃声. 白杨声明:50年来,西部,莆田麦地那一望无际的棉田;井架,油轮,管道,原子基地,发射,大陆的分支侧,生产和建设强大的国防,嘿嘿国威.

青冈县13074544058: 撒哈拉沙漠的自然资源 -
詹致赛治: 1、植物 撒哈拉沙漠植被整体来说是稀少的,高地、绿洲洼地和干河床四周散布有成片的青草、灌木和树.在含盐洼地发现有盐土植物(耐盐植物).在缺水的平原和撒哈拉沙漠的高原有某些耐热耐旱的青草、草本植物、小灌木和树.撒哈拉...

青冈县13074544058: 沙漠的特点不多,三四行就行!最晚周日!
詹致赛治: 沙漠地区温差大,平均年温差可达30-50℃,日温差更大,夏天午间地面温度可达60℃以上,若在沙滩里埋一个鸡蛋,不久便烧熟了.夜间的温度又降到10℃以下.由于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植物贮存糖分,所以沙漠绿洲中的瓜果都特别甜. 沙漠地区风沙大、风力强.最大风力可达10-12级.强大的风力卷起大量浮沙,形成凶猛的 风沙流,不断吹蚀地面,使地貌发生急剧变化.

青冈县13074544058: 我想找河西地区张掖一带建国后的历史资料(49 - 今),重点是49 - ?
詹致赛治: “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是我国第二大内... 上世纪五十年代,黑河源头高寒沼泽类草地面积达128.47万亩,目前已缩小到109万...

青冈县13074544058: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
詹致赛治: 撒哈拉沙漠游是突尼斯旅游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而且近年来行情看涨.南部的托泽尔和杜兹是沙漠游的中心.这两个小城相距近百里,都坐落在沙漠绿洲上,近百万棵高大的椰枣树是它们绿色的屏障,也为居民提供了重要的食品.以两个城市命...

青冈县13074544058: 谁知道50\60年代的西部建设 -
詹致赛治: 50-60年代的西部大建设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通过国家的政策倾斜,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

青冈县13074544058: 作文《美丽的乌兰布和大沙漠》300字 -
詹致赛治: 在家乡的北部,有一座乌兰山.“乌兰”在蒙语里是“红”的意思,红色的山代表着繁荣昌盛,幸福吉祥.那里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每当放假时间,那里总会人山人海,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都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