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的风俗

作者&投稿:乜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山春节习俗~

中山市:春节 即农历新年。建国后习惯称农历新年为春节年初一,民间从子夜起至凌晨,多以香烛、斋菜等祭祖,燃放爆竹,家家户户的门前都贴上新春联,取意为除旧布新、迎春接福。在春节期间,男女老少都注重打扮,相互见面都讲些祝贺的话,长辈要给晚辈或未婚者“利是”(红包)。许多家庭都习惯在年初一吃斋菜素食,小榄还喜吃糖饼甜食;饭后给长辈和至亲拜年。是日城乡各地到处喜气洋洋,一派欢乐景象。

年初二,俗称“开年”、“开(做)祃”(口语称开牙)。民家多宰雄鸡祭祖,祈求新年合家平安,人人精神爽利。这天全家吃荤,且较平时丰盛。已婚妇女习惯在当日偕同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年初三,俗呼赤口日。建国前,民家喜欢在早晨开门往外泼水和洒米、放爆竹,祈求全年不犯口舌是非。这天一般不拜年,甚少出街。今已无此陋习。

年初七,俗呼人日,即人的生日。许多人家习惯在当天煲粥炒粉作午饭。小榄居民则在早上吃以各种肉类和蔬菜煮成的生日粥;也有吃用莲子、百合、花生、芝麻、橄榄仁、粉丝、干果等煮成的生日糖茶。客家人则喜用萝卜丝和米粉搅合煮成萝卜糕作午膳。

从1988年起,中山市城区石岐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日,兴起一种以慈善助人为主题的称为“慈善万人行”的新民俗。当晚,城区内外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配以“飘色”、舞狮、舞龙、舞鹤以及其他民间艺术队伍组成万人大巡游的庞大队伍,浩浩荡荡地从西郊起步,沿孙文路步行至孙中山纪念堂。沿途万人空巷,灯饰辉煌,一派热闹祥和的节日气氛。

正月十五元宵节 俗称灯节。旧俗在过去一年生了男孩的人家,在这天到祠堂里或土地坛挂花灯,叫开灯或挂灯,到清明时才取下烧掉,叫结灯。此俗在建国后已少见,但部分农村仍存。建国前的小榄地区则有灯会。当晚,一些民间组织举行以传统民间故事为题材所装饰的花灯巡游,男女青年则举灯结伴歌唱,俗称唱灯歌。过去,小榄在十六日还有执炮的习俗,即在庙前空地上放内藏竹子红布条的土布炮,村民争相执取散在空中的红布条,执到的可取得象征红“炮”的镜屏等物,预兆一年将行好运。今已无此俗。灯会于次日晚(正月十六日)才结束,叫散灯;同时,也标志着春节活动已尽兴而止。

讲石岐话

包括生产、生活、传统节日、民间艺术上的风俗习惯,具体如下:

1、生产风俗

择日开工:新春佳节过后,各行各业都喜欢选择一个好兆头的日子开工。当天在工作场所门前燃放爆竹志庆。山区农民则在开工之日在田地插香烛奉神,用锄头在地里锄几锄以示正式开工,然后燃放爆竹,取意开工吉利。

邻里帮工:沙田区农民每逢兴建房屋或者办理婚丧事宜,其亲戚邻里一般都主动乐意帮忙,届时主人家供应饭食,无须计较酬劳。

干塘:蓄塘养鱼的人家当在鱼塘捉完大鱼,将塘水放干后,任何人都可以下去捕捉剩下的鱼虾,塘主全不介意。

2、生活习俗

中山特色美食中山美食在全国乃至海外都有名,"吃在中山"是珠三角市民、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共识。中山有大小食肆6000多家。小榄菊花肉、神湾菠萝、荼薇花食品、石硖龙眼、中山粉果金吒、杏仁饼等特产也小负盛名。

中山市的语言状况较为复杂,主要使用汉语方言,包括粤方言、闽方言及客家方言。其中使用粤方言的人数最多,占总人口的84%,主要分布在北部冲积平原区和中部的石岐地区。粤语方言,一般称作白话,分为4种:石岐话、沙田话(近顺德话)、三角话(近东莞话)、古镇话(近新会话)。

3、传统节日风俗

岭南水乡旅游文化节:岭南水乡民俗民风浓郁,极富岭南地方特色。中山于2007年推出“中山市岭南水乡旅游文化节”,举办“和谐乡村”摄影展、名优农产品展销会、乡村美食风情街、动物演艺秀、水乡运动会、水乡民俗展、水上民歌邀请赛等丰富多彩活动。

慈善万人行:入选广东"一城一特"春节文化活动名录,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举行。城区内外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配以“飘色”、舞狮、舞龙、舞鹤以及其他民间艺术队伍组成万人大巡游的庞大队伍,浩浩荡荡地从西郊起步,沿孙文路步行至孙中山纪念堂。沿途万人空巷,灯饰辉煌。

4、民间艺术

中山民间艺术丰富,其中有中山民歌、舞龙狮鹤凤、崖口飘色等。中山是民歌之乡,民间流行的民歌有咸水歌、高棠歌、小调儿歌等,中山舞龙分为木龙、游龙、板龙、云龙等8个种类。

2006年,坦洲咸水歌、小榄菊花会、沙溪凉茶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朗崖口飘色、五桂山白口莲山歌、沙溪鹤舞、黄圃麒麟舞、黄圃飘色等5项民间艺术形式被纳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扩展资料:

中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发祥于中山的香山文化是中国近代文化的重要源头,享有广东省曲艺之乡(粤剧)、华侨之乡的美誉。有旅居世界五大洲87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80多万人。

中山在辛亥革命后属广东省。民国十四年(1925年)4月15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县。1983年12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山县撤县改市(县级),由佛山市代管。1988年1月7日,升为地级市。1983年12月,中山获准撤县改市,属佛山市管辖。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中山

参考资料来源:中山市人民政府 民风民俗



  一、生 产 习 俗

  择日开工 新春佳节过后,各行各业都喜欢选择一个好兆头的日子开工。当天在工作场所门前燃放爆竹志庆。山区农民则在开工之日在田地插香烛奉神,用锄头在地里锄几锄以示正式开工,然后燃放爆竹,取意开工吉利。

  邻里帮工 沙田区农民每逢兴建房屋或者办理婚丧事宜,其亲戚邻里一般都主动乐意帮忙,届时主人家供应饭食,无须计较酬劳。

  干塘 蓄塘养鱼的人家当在鱼塘捉完大鱼,将塘水放干后,任何人都可以下去捕捉剩下的鱼虾,塘主全不介意。

  二、生 活 习 俗

  (一)服饰穿戴

  沙田区妇女劳动时喜用毛巾包头,称此毛巾为津头布;山区妇女则用布包头,称为包头布。沙田区和部分民田区妇女都习惯用围裙裹在上衣前面。民田区的围裙多用小银元作裙扣,或在裙边绣花,图案别致;沙田区的围裙则比较简朴,但也有用银元作装饰的。

  清朝覆灭后,香山的男人很快就剪掉长辫,改留平头装甚至剃光头,居城者逐渐留西装,俗呼“花旗装”。女孩子一般在四五岁时开始留长发,及长,未婚者用红头绳扎辫尾,婚后梳散辫或束发髻。30年代后,有钱人家逐渐兴烫发,一般人家则多插扁平骨针或铁质的“松头夹”。建国后亦无大改变,只是年青妇女喜结双辫。入80年代后烫发的人越来越多,而且逐渐讲究发型的多样化。

  (二)住宅形式

  清末民初,石岐和民田区的居民住宅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贫苦人家只有厅房各一,有钱人家则多有两条以上房屋(两幅山墙之间的房屋为一条),深度有两进以上,大的每条屋有17坑以上,小的只有15坑甚至更少。少数仿照西式建筑,高两三层。大户多用青砖砌墙,大门外辟一空地为地坪(院子),大厅与二厅之间设“天井”。在石岐、小榄和沙溪等地,少数大家族的房屋仿照北方的四合院,正中为庭院,四周为房间,院子里南向为正房堂屋,称内堂;两侧为厢房,正房对面为厅堂,称为客厅。近代许多侨胞回乡建房,多采纳西式房屋的结构形式,建成中西合璧的既美观新颖又方便实用的楼房,旧式房屋已逐渐被取代。建国后,民田区和石岐多沿用此种中西合璧的双层楼房,80年代起石岐则多建四层以上的住宅楼宇。

  沙田地区的居民多在河涌两岸形成聚居点,房子简朴,以草寮居多,主要是泥墙禾杆寮及小部分杉皮棚寮;砖木平房只是少数。但是70年代以后已有很大改变,茅寮已逐步消失,代之以混凝土结构或砖木结构的两三层楼房或平房。砖木结构的平房,有厅房各一,房边设一走道通后门,厅房之间开通花窗透光,有的在屋内搭建木板全楼或半楼,厨房厕所多建于屋外,房子前面一般辟有空地。粮食习惯囤放在屋外门前,以减少草寮经常失火造成的损失。

  (三)饮食嗜好

  饮茶 中山城乡居民一般喜欢在闲暇时间上茶楼酒馆饮茶吃点心。城区和各墟镇都设有茶馆酒肆,有的每日开早午晚三市,顾客络绎不绝。

  打边炉(吃火锅) 冬天里,许多人都喜欢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边煮边吃青菜、豆腐和各种肉类,包括鱼片、肉片、各种禽畜的内脏和海鲜等。沙田区居民还喜用狗肉和鲤鱼打边炉。

  吃禾虫 禾虫是中山稻田里野生的软体小虫,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铁、磷和各种维生素,其味鲜美,城乡居民历来喜爱,视之为席上佳肴。民间烹调方法甚多,或煎、炖、煲鲜禾虫,或晒禾虫干,腌制禾虫酱,后者甚至是农家常年的备用菜。

  吃风鳝(鳗鱼) 风鳝肉丰骨少,肉质嫩滑,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堪称鳝鱼类中之珍品。民间多以蒜头焖焗,其味鲜美可口。

  吃狗肉 中山城乡居民都喜吃狗肉,烹调方法则各地不一,多数用绿豆先煲后焖。小榄人也喜用狗肉打边炉。

  蛇餐 城乡居民中的有钱人家喜在冬天吃蛇餐。食法有所谓“三蛇烩”(三蛇指金脚带、饭铲头和过树榕等毒蛇)、“龙虎凤大烩”(即蛇猫鸡同煲)、龙凤羹(老母鸡煲蛇)、水蛇花生汤(粥)等。

  吃田鼠 中山部分农村居民喜吃田鼠。田鼠是稻田里的害虫,毛黄肉多,农人多在秋冬之间捕捉,腊制为田鼠干,其味鲜美;也有的以乌豆、老姜煲汤。

  吃麻鸭 中山农村盛产家鸭和野水鸭,两者肉质俱佳。沙田地区居民用锅焖全鸭,俗称“燎鸭”,民田地区多用子姜焖鸭,酒馆用以烹制中山名菜“霸王鸭”,石岐居民喜在夏天煲冬瓜薏米荷叶鸭汤。秋冬季节,人们喜腌制成肉质甘香可口的腊鸭。

  吃蟛� 蟛�别称虾�、坑蟛蜞,一年四季产于淡水草滩、池沼和稻田河沟里。民间喜用蒜蓉、椒丝、紫苏、鼓汁蒸熟,其味清香微咸,鲜甘可口,风味不亚于羔蟹,沙田地区居民历来嗜食。

  吃田螺、石螺 中山水网地带盛产田螺和石螺,居民普遍嗜吃,多用紫苏炒熟啜食,沙田区居民则喜在饭面清蒸。

  (四)传统食品

  杏仁饼 清末,石岐易味庐饼家始创一种以绿豆粉为主要原料、用无筋肥肉片作夹心馅料的中式饼食。因该饼经咀嚼有杏仁香味而称之为杏仁饼。杏仁饼经烘烤后,其色金黄带绿,饼味甘香、松化可口、冰肉爽而不腻,食后齿颊留香。居民喜以此饼馈赠亲友。

  白莲蓉月饼 始创于1930年前后。此饼选用纯正脱衣白肉湘莲配制而成,品种有莲蓉素月、莲蓉蛋黄、双黄莲蓉等,饼色油润,馅白带黄,气味香郁,嫩滑可口,是“广式”月饼中之姣姣者。

  濑粉 本地称之为“三乡濑粉”。此食品始创于清代,当时三乡白石村村民以山坑清水将精米粉和冷白饭搅拌,用手搓成坚韧爽滑的圆条状鲜粉。后来附近各村争相仿制,逐渐发展到用钵搓制,以后更改用机器制作。濑粉有干湿两种,是80年代广东五大名牌米粉之一。

  荼薇酒 此酒是小榄特产,以当地盛产的荼薇花作原料,同粮食、酒曲一起精酿而成。荼微酒具有陈年米酒的香醇特性,又有荼薇花的特殊香味,酒色澄清而不沉淀,不失为色香味俱佳的好酒。

  菊花肉 也是小榄的特产。此食品是用白糖精工制作的半透明无筋肥猪肉片,并在表面拌上一层半鲜半干的黄菊花花瓣制成。食用时花香扑鼻,其味清甜可口,爽而不腻,是一种精美的传统点心。

  荼薇蛋卷 也是用荼薇花花瓣为主要原料,配以精面粉、鲜蛋、椰蓉、白砂糖等,经特定工艺精制而成。蛋卷甘香松脆,既有浓郁的椰子和鲜蛋的香味,又有醇和清新的天然花香,是家常食用的佳品。

  石岐乳鸽 本是中山籍华侨从国外引进的优良鸽种,经同本地优良鸽种杂交后孵育出来的一种乳鸽。这种乳鸽以体大肉嫩、胸肉特厚而著名,烹制方法繁多,其中以红烧乳鸽闻名于省港澳各地。

  三稔包 是中山民间喜吃的开胃消滞、提神醒脑的干果食品,制法是用鲜果三稔(酸杨桃)切片后夹以砂糖姜丝等,经腌制晒干而成。

  龙头环豆豉 是沙溪龙头环村生产的精制豆豉,历史悠久,除在本地销售外还出口港澳和海外。其特点是豉粒完整饱满、色泽乌黑光润,味道鲜香,人们喜用作烹调食品的佐料。

  (五)家宴菜谱

  喜庆家宴 石岐和民田区居民的喜庆家宴一般为八菜一汤,俗称“九大簋”(粤音鬼)。每道菜的菜名,都有四个字以上,忌用三个字。“九大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容,大体包括如下的九道菜:乳猪拼盘或金猪成盘(或红烧乳鸽);发菜扒鸭或发菜蚝豉(或发菜配猪腿猪舌,粤语称猪腿为猪手,猪舌为猪脷);豉汁蟠龙蟮(或蒜子焖大蟮);蜜饯(或白灼)大虾或白切鸡(或豉油鸡);酥炸或清蒸鲜蚝(或带子);香芋扣肉(或果仁鸡丁);清蒸海鲜鱼;时菜炒杂;瑶柱粟米羹。

  春节家宴一般将九大簋中一菜更换为发菜蚝豉烩猪脷;小孩满月酒宴则一定要有猪脚姜和红鸡蛋等小点;寿宴必有寿面(寿包)或蛋糕。

  沙田区居民家宴以大碗盛菜,每道菜盛两碗,共9碗至13碗不等,席间可添菜。每菜除主要肉类外,一般有蔬菜垫底;上菜时一般不上整个家禽。菜名字数多寡不忌。主要菜式有:燎鸭(或鹅);焖鸭(配马铃薯、葛、花生、藕等)或时菜炒瘦肉;发菜焖冬菇;时菜炒鸡;时菜炒尤鱼;炸鱼球。

  小榄菊花宴 因小榄地区盛产菊花和塘鱼,故小榄居民擅长烹调此家宴。该菜谱以菊花为主,以塘鱼(鲮、鲩、鳙、鳊)为主要荤料。主要菜式有:菊花鱼球;菊花鱼丸;菊花羹;菊花鱼片;菊花虾球;油炸菊花;菊花牛肉;菊叶包。

  丧事家宴 丧宴一定用七道菜,俗称“吃七”。菜式清淡,忌用烧猪肉,配菜多用豆芽、萝卜、芋头、荞头等,席间不设酒。其菜式有:金针、发菜、云耳、粉丝绘斋菜;荞头(或以瓜代)煮虾;白切鸡(忌用炸鸡);莲藕焖鸭肉(忌用全鸭);豆腐煮鱼(或煮鱼丸);萝卜煮猪肉;时菜炒鱿鱼。

漫步中山街头,你会邂逅这座小城独有的风俗,仿佛穿越时光,走进一段绵延不绝的文化长河。
婚俗:凤冠霞帔,礼仪繁复
中山的婚俗见证了这座城市对传统文化的高度尊崇。新娘身着凤冠霞帔,佩戴金银首饰,格外雍容华贵。而新郎则一身西装革履,尽显绅士风度。婚礼现场,司仪吟诵吉祥语句,亲友们互相祝福,气氛喜庆而庄重。
寿宴:长寿面寄托美好祝愿
长寿是中山人最美好的祝愿。每逢老人过寿,儿女便会大摆寿宴,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同乐。寿宴上,寿星高坐上席,接受众人的祝贺。儿女们端上寓意长寿的“长寿面”,面条细长,象征老人福寿绵长。
饮食:鲜美海鲜,百味飘香
中山地处珠江出海口,物产丰富,尤其以海鲜著称。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最新鲜的鱼虾蟹贝。石岐乳鸽皮脆肉滑,是当地的招牌名菜。而沙溪白粥软糯香甜,佐以各种小菜,令人回味无穷。
民俗:舞狮采青,热闹非凡
中山的传统民俗丰富多彩,舞狮采青尤为引人注目。每逢喜庆节日,舞狮队便会出动,锣鼓喧天,舞姿矫健。狮子口叼青菜,寓意招财进宝。而采青者则身手敏捷,在狮子周围跳跃穿梭,将青菜摘下,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方言:中山话,亲切地道
中山话是当地人日常交流的语言,与粤语十分相似,但又自成一格。中山话语调平缓,音色柔和,听着分外亲切。很多中山人都会说中山话和普通话,便于与外地人交流。
民居:骑楼风貌,古朴雅致
中山的骑楼建筑是当地特色,也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这些骑楼大多建于民国时期,中西合璧,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神韵,又兼具西式建筑的优雅。骑楼下面是店铺或住宅,楼上是住家或办公室,便利而富有情调。
城市精神:开拓进取,兼容并蓄
中山人自古以来勤劳勇敢,敢为人先。他们善于学习,兼容并蓄,既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又吸收了西方先进思想。正是这种开拓进取的精神,成就了中山今日的繁荣昌盛。
领略中山的风俗,如同翻阅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页都记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传承。漫步在这座小城,感受它的历史气息和人文魅力,你会发现中山不仅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段绵延不绝的文化长河。

中山的春节习俗有腊八、祭灶、蒸花馍、写春联、扫尘、贴春联。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指华夏传统历法夏历的元旦(与中国现行的公历元旦不同),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农历新年、大年、岁首、正旦、正月朔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度岁、庆新岁。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查看全部5个回答
相关问题全部

搜索下孙中山故居的网站可以了解得到吧


五台山有什么风俗?
传说农历六月十四是文殊菩萨诞辰,罗喉用“跳鬼”来祝寿。因此,每逢这天,寺僧都要穿上奇装异服,戴鬼面具,随锣鼓的节拍,满院子乱蹦乱跳,从早到晚热闹一天。这种娱乐现在仍有。

端午节有爬山的习俗吗???
有,在中国很多地区都有端午节登高的习俗,但是对登高没有统一的规定,可以登高山、也可以登高塔。古人认为端午节阳气旺盛,菖蒲和艾草生长茂盛,且具有辟邪防蚊虫作用,便有在门上挂菖蒲或艾草的习俗,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艾叶等驱邪物品是要登山采集的,登山还可以望远,追思先人。据我所知,在建德、...

高山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高山族的饮食以谷类和根茎类为主,一般以粟、稻、薯、芋为常吃食物,配以杂粮、山区以粟、旱稻为主粮、平原以水稻为主粮。在主食的制作方法上,大部分高山族都喜把稻米煮成饭,或将糯米、玉米面蒸成糕与糍粑。高山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各地区高山语差比较大。起码有15种语言,三大语群,...

重阳拜山的风俗
由于香港的主要墓园都在山上,扫墓的同时也实现了登高,颇切合时节。3、这些扫墓人士大多以一个或数个家庭为单位,带上丰富的祭品和香烛来拜祭先人。许多香港人扫完墓、看望过先人之后,再举家带上吃喝,去野外郊游。所以清晨去墓地的各公路特别拥挤。4、据史料记载,香港重九祭祖的习俗,源自在新界最早...

高山族风俗习惯是什么?
1、饮食:高山族的饮食通常是一日三餐,有的地区也曾有一日两餐的习惯,主食为稻米或小米,辅以薯类和杂粮,副食有各种豆类、南瓜、竹笋等等,肉类有猪、牛、鸡等,在很多地区捕鱼和狩猎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种补充,沿海地区则多以鱼、贝类为主。2、婚姻 高山族的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近亲之间不通婚,如...

峨眉山的文化风俗
肉包谷耙:峨眉有名的小吃。将细包谷粉用温水调和好,再把拌上香料的猪肉颗粒和在调好的包谷粉中,捏成团,放在拗子(平锅)上烙熟,然后放入炉内周围烘烤。这时香气四溢,诱人食欲。雪蘑芋:蘑芋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上叶柄成蛇纹色,复叶成掌状,小叶羽状分裂,地下茎是球状,块茎似芋。经磨粉...

高山族的习俗是什么?
妇女怀孕后忌用刀斧,忌食猿肉、山猫肉、穿山甲肉和并蒂果实等 2.婚庆时,将小米磨成粉,加水搅糊,包入鱼虾(虾露出尾巴),捏成鸡蛋大小的团,置于沸水锅中烧,熟后捞出食用庆祝。3.妇女用的织布机男人不能随便摸弄。4.宴客时先把鸡腿留下来,待客人离去时让他们带在路上吃,意为吃了鸡大腿,...

高山族的生活习俗
高山族各族的祭祀活动很多,诸如:祖灵祭、谷神祭、山神祭、猎神祭、结婚祭、丰收祭等种种,以排湾人的五年祭最为隆重。届时除摆酒席供品外,还伴以各种文体活动。婚礼及宴请的场面十分丰盛和壮观,尤其要准备大量的酒,届时参加者都要豪饮,并有不醉不散的习俗。 丰收祭 这天,族人自带一缸酒到场,...

高山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一、婚嫁 高山族的婚姻行一夫一妻制,禁止近亲结婚。男女大多自由恋爱结合,如泰雅人以吹口哨表示爱情,有的阿美妇女到男方家赠物表示相思。高山族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非常自由,父母从不干涉。当姑娘到了结婚年龄时,家里就会为她准备单独的住处。排湾人婚庆时,将小米磨成粉,加水搅糊,包入鱼虾(虾...

武夷山人的喝茶风俗
武夷山的喝茶风俗很多,其中吴屯妇女喝茶俗,即妇女喝茶俗与其他地区的饮茶风格大不一样,它不是品茶,也不是饮茶,而是喝茶,它即不用茶杯,又不用热水瓶,也不用当今最流行的紫砂茶具,而是用饭碗。用的茶叶也不很讲究,当地山茶即可。茶水用三角茶壶放在灶门炉前文火煨开。这里的喝茶习俗,男人概不...

淮上区14751874803: 中山春节习俗
景胃田七: 扫屋、办年货置新衣、炸年糕炸煎堆、挂挥春贴门神、守岁团年烧爆竹等.1、扫屋... 3、炸年糕炸煎堆:中山人过年多有炊糕炸煎堆之习俗,中山人是较为重视的.年糕因...

淮上区14751874803: 中山的生活习俗 -
景胃田七: 七月十四,中山西部地区的民众有宰三牲,吃粽子的传统习俗,近年还有用鸡鸭拜祭先人的祭祀活动. 据《香山县志》记载:“七月十四日,浮屠盂兰盘会,剪纸衣祀先人,各乡盛设黍粽…….”在历史上,七月十四,俗称“盂兰盆节”、“...

淮上区14751874803: 中山有什么民风民俗?
景胃田七: 中山民性爱国爱乡,勤劳敦厚,富于进取,勇于创新,灵活求实,较少保守思想.民风平和有礼,与人为善,团结互助,崇尚正义.中山市人民政府在80年代拟定"团结、爱国、求实、创新"为中山人精神.中山民间艺术丰富,其中有中山民歌、舞龙狮鹤凤、崖口飘色等.中山是民歌之乡,民间流行的民歌有咸水歌、高棠歌、大缯歌、客家山歌、鹤歌、姑妹歌、渔鼓、龙舟、小调儿歌等,其中以咸水歌和高棠歌最有特色,这两种民歌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流行于坦洲镇等大沙田区.中山舞龙分为木龙、火龙、金龙、沙龙、草龙、游龙、板龙、云龙8个种类.中山市花为菊花

淮上区14751874803: 广东省中山市有什么名俗啊? -
景胃田七: 本来叫香山. 元宵猜灯迷, 端午扒龙舟, 中秋担灯笼. 黄圃有飘色(四年一次),小榄有菊展(大型60年一次,小型每年都有,今个月11.19号亦有) and so on.

淮上区14751874803: 中山的民风民俗
景胃田七: 中山民歌、沙溪舞龙狮鹤凤、长州醉龙、飘色等等 还有咸水歌等

淮上区14751874803: 中山过中秋节的习俗 -
景胃田七: 不知不觉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到了,年年中秋年年过,现代人过中秋节,不外乎就是一家大小坐在一起吃些月饼水果,拉拉家常,或者一起看看电视.但是,据说解放前的中山人过中秋节可不是这样的. 吃田螺 珠江三角洲的人民都有过中秋吃...

淮上区14751874803: 中山风俗 -
景胃田七: 中山的“人日”(年初七)时节风尚习俗始于何时,已难稽考.史载:唐代中原人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中原汉人文化和传统节日民俗,这种说法有其一定依据,故中山先民在人日当天,早晨以鱼肉、鸡鸭等煮粥,俗称吃生日粥;亦有以莲子、百合、花生、芝蒎、榄仁、粉丝、元肉等,加蛋作羹,并炒粉面,俗称吃生日菜,聊作酬神祀祖.同时,百姓在庙宇祠堂进香参拜之后,以醒狮、醉龙、鹤舞、麒麟等形象纷纷起舞,穿街过巷,大型的群体性游艺民俗由此形成,世代相传沿袭至今.

淮上区14751874803: 中山有哪些民俗活动 -
景胃田七: 划龙舟、吃粽子、吃饺子

淮上区14751874803: 家乡风俗作文(中山) -
景胃田七: 我的老家在广东中山,那里的过年是非常隆重和有气氛的,只是现在不可以放鞭炮了,现在的人也不包角仔和裹蒸粽了,这些东西满街都有得卖,这个真是完全没有了过年的气氛.首先,快过年了,还离春节一个月呢,家家就开始了办年货,全...

淮上区14751874803: 家乡风俗作文(中山) -
景胃田七:[答案]我的老家在广东中山,那里的过年是非常隆重和有气氛的,只是现在不可以放鞭炮了,现在的人也不包角仔和裹蒸粽了,这些东西满街都有得卖,这个真是完全没有了过年的气氛. 首先,快过年了,还离春节一个月呢,家家就开始了办年货,全家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