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如何解释?

作者&投稿:英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惟楚有才 于斯为盛 如何翻译~

中文翻译:
“惟楚有材”,出自《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惟,语助词,没有意义。这句相当于“楚有才”,“惟”并不是简单的和“唯”对应的。 至于“斯”,是这里的意思
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 ”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
上联“惟楚有材”,典出《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全联的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

英文翻译比较难:提供2种供参考
The elite were breeded in Chu, and the best were clustered her

O,what Chu's elite is stressed,where never so well expressed

意思是只有楚地人才众多,而在岳麓书院尤为兴盛。长期来,三湘学子常常以此联语引为自豪,以为这千年学府人才辈出,足以睥睨自顾。
这副对联据说是清代嘉庆年间当时岳麓书院的院长, 叫袁名曜,他从《左传》里面集了这个上联,惟楚有材,但《左传》里头是“ 虽楚有才,尽晋实时用之”,就是成语“楚才晋用”的出处,改了一个字,改成了惟楚 有才;下联呢,是当时岳麓书院的一个学生,叫做张中阶,他答上来的,它是《论语》 里头的,叫做“唐虞之际,于斯为盛”,取了后四个字,然后构成了这一幅岳麓书院的 门联,意境非常深远,气势非常豪迈,

意思是: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这里人才鼎盛。惟,语助词,没有意义。这句相当于“楚有才”,“惟”并不是简单的和“唯”对应的。至于“斯”,是这里的意思。

其中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卿不如楚,……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意指楚地出人才。常用于湖南湖北地区。以湖南省长沙市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闻名于世。

扩展资料

至于“斯”,是这里的意思

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 ”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

1655年,林天擎到武昌府学(今武昌解放路西,大成路北)祭孔,诸生向他反映,武昌府学为鄂省乡学之冠,但校舍破败不堪。

后之龙摅鹏奋,何可数量?”  自林天擎后,武昌府学“嗣是代有修葺”,而且重视培养“楚材”的文字屡见于湖北方志。1732年,湖北巡抚王士俊说“楚材号天下久矣”,并希望“从此楚材辈出”。



1、白话译文:

楚国故地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

2、语句出处:

“惟楚有材”,出自《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原句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3、相关典故:

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 ”嘱诸生应对。

正沉思未就,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

4、岳麓书院:

自南宋理学家张栻出任山长后,岳麓书院便成为湖湘学派的发源地,培养出了一大批“岳麓巨子”。

而明清至民国初期,岳麓书院又迎来了新的发展高峰,一批批历史风云人物从这里走出,无论是鸦片战争时期出现的以陶澍、贺长龄、严如煜、魏源为主体的政治改良派。

还是洋务运动时期出现的以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胡林翼、李元度、刘蓉、刘长佑、曾国荃、刘坤一为主体的洋务派。

还是戊戌变法期间出现的以谭嗣同、梁启超、唐才常、沈荩、黄遵宪为主体的维新变法派。

还是辛亥革命时期出现的以蔡锷、陈天华、程潜为主体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都在近代史上留下了浓重墨彩的一笔,也为岳麓书院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

扩展资料:

山不在高,在于人文厚重。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

岳麓山之名,取自于《南岳记》中的一段话:“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

作为南岳七十二峰的最后一峰,岳麓山可谓上帝的宠儿,湘水环绕,橘洲横卧,碧嶂屏开,秀如琢玉,山、江、洲、城浑然一体,纳湖光山色之灵秀,集湘楚文化之精粹,有“岳麓之胜,甲于楚湘”的美誉。

儒、释、道在此汇聚,湖湘文化在此孕育,陶侃、马遂、裴休、刘长卿等社会名流在此开舍结庐,李邕、杜甫、杜牧、柳宗元、米芾、朱熹、张南轩、王守仁、袁枚等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诗词碑文。

毛泽东、蔡和森、罗学瓒、张昆弟等挚友在此探求革命真理,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湖湘第一道场古麓山寺、道家二十三洞真虚福地云麓宫、四大名亭之一的爱晚亭均坐落其中。

黄兴、蔡锷等仁人志士亦长眠于此,人文之鼎盛,堪称一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楚国是个出人才的地方,岳麓书院更是楚国英才齐聚之会所。

【出处】:上联出自《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泰伯篇载:“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译文:孔子说:“舜有五位(能干的)大臣,因而天下得到(很好的)治理。周武王说:‘我有十个(同心同德)造纣王反的谋士和将领(不愁战胜不了纣王而一统天下)。’”孔子接着评论说:“(古人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尧舜以后到周武王那个时期(人才)才称得上兴盛。(不过周武王说的十个人中)有一名妇人(白注:主管内务的武王夫人邑姜),实际不过九个人而已。”

【解析】:惟,语助词,没有意义。 至于“斯”,是这里的意思。

【典故】: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

扩展资料

岳麓书院的正门口骄傲地挂着一副对联:“惟楚有材,於斯为盛” ,而岳麓书院就是湖湘文化的中心。  

既然说是“楚材”,则当然源自楚国,与楚国人才关系理应很密切。楚国地灵人杰。人才济济,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思想、科学、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一批第一流人才,甚至是世界性的第一流人才,故楚国人才既多又出类拨萃,品位极高,是可以登上中国和世界人才的殿堂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地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长期来,三湘学子常常以此联语引为自豪,以为这千年学府人才辈出,足以引以为豪。惟楚有才意指楚地出人才,常用于湖南湖北地区。于斯为盛意指此地更为兴盛的意思。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湖南省长沙市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大门的一副对联,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 ”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

扩展资料

这是一副典型的集句联。上联“惟楚有材”,同义词有“惟楚有才”,“唯楚有才”,出处源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既然说是“楚材”,则当然源自楚国,与楚国人才关系理应很密切。“惟楚有材”是从“虽楚有材”转化过来的,是因其意而引伸之。“虽”、“惟”虽有一字之差,在内容上实际是一致的,都说的是楚国(地)有材,是很符合历史事实和逻辑规律的,故已成定论。

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本为孔子盛赞周武王时期人才鼎盛局面。在中国古代传统教学中,强调读儒家经典、经史子集,而岳麓书院恰好有另一种传统,经世致用,重视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实用的知识与技能。近代湖南三湘大地的确是人才辈出,对于中国的革命和中华文化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惟楚有材



意思是: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这里人才鼎盛。惟,语助词,没有意义。这句相当于“楚有才”,“惟”并不是简单的和“唯”对应的。至于“斯”,是这里的意思。

其中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卿不如楚,……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意指楚地出人才。常用于湖南湖北地区。以湖南省长沙市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闻名于世。

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本为孔子盛赞周武王时期人才鼎盛局面。

扩展资料:

相传,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

全联的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惟楚有材 百度百科_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唯楚有才于斯而盛”是什么意思?
《湖北通志》记载: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湖广巡抚林天擎到武昌贡院祭拜孔子时感叹“惟楚有材”,撰入《武昌府学重修记》中,百余年后的康熙年间,“惟楚有材”四个大字被写成匾额,悬挂于武昌贡院牌楼上。嘉庆年间,“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楹联悬于岳麓书院山门,1933年该联曾移挂湖南大学新...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是什么意思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篇》,意思是只有楚国有才智才能盛行于世。在当时的中国历史背景下,楚国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文化的地方,许多优秀的人才涌现出来,使楚国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达到了极盛的时期。楚国在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众多的文人墨客。这些人才不仅在...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什么意思
意思是只有楚国人才最多,在这方面最为厉害。出自: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左氏春秋》原文:虽楚有材,晋实用之。译文:虽然楚国有很多的人才,但是都被晋国所拉拢了。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什么意思?
楚有才”,“惟”并不是简单的和“唯”对应的。至于“斯”,是这里的意思。其中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卿不如楚,……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意指楚地出人才。常用于湖南湖北地区。以湖南省长沙市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闻名于世。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什么意思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句话的含义简单明了,它强调了楚国在人才储备上的优势,意指在那个时代,楚国拥有的杰出人才最为集中,实力非凡。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著的《左氏春秋》。原文"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揭示了楚国人才虽多,但最终被晋国所吸引并利用的现实,这反映了当时诸侯争霸的局势...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意思是什么?
三、具体出处 1、“惟楚有才”的出处:惟楚有材,同义词有“惟楚有才”,出处源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岳麓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名联。这是一副典型的集句联,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如何解释?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常通过诗词表达对地域才情的赞美。"惟楚有才"这一名言,源于《左传》中的“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意指楚地人才众多,但并非仅限于此。"于斯为盛"则出自《论语·泰伯》的“唐虞之际,于斯为盛”,强调在那个时期,楚地的繁荣尤其显著。"惟"在这里并不等同于“唯”,而是一个表示...

楚有材,于斯而盛,什么意思?
“唯楚有才于斯而盛”的意思是: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唯楚有才于斯而盛 拼音:wéi chǔ yǒu cái yú sī ér shèng 原文: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释义: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出处:1、“惟楚有材”:《左传》:“虽楚有...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是什么意思?
其中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卿不如楚,……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意指楚地出人才。常用于湖南湖北地区。以湖南省长沙市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闻名于世。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本为孔子盛赞周...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是什么意思?
其中,“惟”是一个无实际意义的词,而“斯”则指的是这个地方。这句话源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当时的记载表明,尽管晋国的卿大夫可能不如楚国的多,但楚地的人才却被广泛使用。这句话常被用在湖南湖北地区,特别是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为代表,其名震遐迩。据历史...

东辽县18268718618: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岳麓书院门前的一幅对联) - 搜狗百科
漆贸双益: 直接翻译就是:楚国人才辈出,在这里更是多!至于典故,好吧,我真心不知道,于是以下是我百度的结果,跟楼主一起涨姿势了!这两句严格看来应该算是引用,古人最擅长的就是上下五千年随手化用了= =: “惟楚有材”,出自《左传》....

东辽县18268718618: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
漆贸双益: 岳麓书院名联,这是一副典型的集句联,撰于嘉庆年间,时任山长袁名曜出上联,贡生张中阶对下联.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就是说楚国出人才,而尤以这里最为兴盛.

东辽县18268718618: 请翻译“惟楚有才,于斯为盛”Merci -
漆贸双益: “惟楚有材”,出自《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惟,语助词,没有意义.这句相当于“楚有才”,“惟”并不是简单的和“唯”对应的. 至于“斯”,是这里...

东辽县18268718618: 唯楚有才于斯而盛什么意思 -
漆贸双益: 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惟楚有材”,出自《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惟,语助词,没有意义.这句相当于“楚有才”,“惟”并不是简单的和“唯”对应的. 至于“斯”,是这里的意思

东辽县18268718618: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详尽解释? -
漆贸双益: 湖南长沙岳麓山的岳麓书院的二门上赫赫书写了““惟楚有才、于斯为甚”八个大字,意思是说楚湘之地,都得益于湖湘这块热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据湖南学者研究,认为湖南之所以能在中华文明历史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因为来自于湖湘文化的精神,这就是“无所依傍,浩然独往”的精神,它成为湖南士民敢于冲决网罗的文化底蕴,演化出强烈的求新求变精神和坚决的反封建精神.湖南人卓励敢死和勇为天下先的气质风格鲜明地构成了湖湘文化中的“独立根性”,以及“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的品格.

东辽县18268718618: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沅生芷草,澧育兰花.”的意思是什么? -
漆贸双益: 这两句应分开理解: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这是岳麓书院的一幅对联.“惟楚有材”,典出《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上句的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 沅生芷草,澧育兰花 下句出自屈原的《楚辞》“沅有芷兮澧有兰.”本指生于沅澧两岸的芳草,后用以比喻高洁的人或事物,在这里指岳麓书院出了很多高洁的人才.

东辽县18268718618: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句话是出自那里!是谁说的? -
漆贸双益:[答案] 上联“惟楚有材” 下联“于斯为盛” 典出《左传》.原句“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东辽县18268718618: 你知道岳麓书院门前的对联是什么?这副对联是什么意思? -
漆贸双益: 惟楚有才 于斯为盛上联“惟楚有材”,典出《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全联的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 惟,语助词,没有意义.这句相当于“楚有才”,“惟”并不是简单的和“唯”对应的. 至于“斯”,是这里的意思.

东辽县18268718618: “唯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出处? [诗词歌赋] -
漆贸双益: 惟楚有材”,出自《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惟,语助词,没有意义.这句相当于“楚有才”,“惟”并不是简单的和“唯”对应的. 至于“斯”,是这里的意思 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 ”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 上联“惟楚有材”,典出《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全联的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