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诸侯联军20多万,为何三个月就败退?

作者&投稿:尤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原因大体有如下几点:第一,人心思定,七国叛乱得不到支持;第二,七国兵力虽众,战斗力却远不及朝廷军队;第三,周亚夫等奖领和梁王刘武等军事实力不弱;第四,七国各怀鬼胎,终被逐个击破。

先说一下七国之乱起因。汉初,因为依靠各路起义军和六国后人才推翻秦朝,项羽、刘邦都先后封了各国诸侯。随着刘邦铲除异姓王,各诸侯国换上了刘氏同姓王。但时日久了,各国与中央的血缘关系淡了,而他们在地方上有自己的财权(开矿铸币)、军事权、人事任免权,逐渐开始做大,威胁中央,尤其是吴楚等东部沿海地区,物产丰富,更是成为朝廷心腹大患。

另外还有私仇,汉景帝刘启做太子时,曾一时冲动用棋盘砸死了吴王刘濞的儿子,导致刘濞从此不听中央号令,双方渐渐成水火之势。这种情况下,景帝继位后采用了晁错的建议,削藩,以各种借口向各路诸侯削减封地,最终,各国人心惶惶,终于结成同盟,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发动反叛。

接下来就来说说七国之乱很快被平定的原因。首先就是百姓不支持。自从秦末天下大乱,从各路起义军灭秦、四年楚汉相争,刘邦一统天下以后又有韩信(韩王,非大将军楚王韩信)、臧荼、陈豨、英布等诸侯叛乱。吕后死后,刘氏诸侯和功臣一同起兵灭诸吕。

文帝继位后又有济北王刘兴居、两任淮南王刘长、刘安的叛乱。再加上时不时前来劫掠骚扰的匈奴。百姓真的是苦不堪言。对老百姓而言,中央管辖还是藩王割据没有区别,他们要的只是过太平日子。而文帝后期还算太平,也是与民休息,结果七国造反,百姓自然不会予以支持。

第二点就是战斗力弱。七国起兵之初,气势汹汹,兵力达到三十万以上。但是,兵多不代表兵能打。吴王刘濞为了扩充兵力,将封国内十四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所有男子全部征召入伍。试想,没经过充分训练的新兵,甚至还有一群四十几、五十几岁的老兵。这样的部队能有什么战斗力?

相反,汉朝中央军,不仅在长期的镇压叛乱过程中身经百战,而且还有一个秘密武器——新型骑兵。晁错虽然因削藩的政策引发了七国之乱,并且后来因为怂恿景帝亲征,自己留守后方被景帝杀死,但他并非没有功劳。

晁错曾在汉文帝在位期间上《言兵事疏》,建议朝廷学习匈奴建立骑兵部队的。文帝采纳了这个意见,于是在长城一带建立了一支为数不少的新型骑兵部队。当确定匈奴不会犯境时,这支部队在七国之乱中也南下平叛。七国的乌合之众在这样的部队面前自然不堪一击。

第三,就是汉军将领的军事实力。周亚夫自不用说,作为开国功臣周勃之子,自小也是对军事耳濡目染,当年文帝巡视各军营,其他军营文帝车驾都长驱直入,主帅连消息都不知道;唯周亚夫的细柳营号令严明,军容整齐,文帝车驾不能驶入,通报后才能缓缓进入,周亚夫甲胄相迎。从此被文帝欣赏。周亚夫军事指挥实力超群,七国之乱中,指挥得当,面对刘濞主力,断其粮道,终迫其退兵。

除了周亚夫,其他将领也不是等闲之辈。攻打齐地的栾布,曾在燕王臧荼麾下为将,臧荼造反,栾布被擒,梁王彭越保其性命。彭越冤死,无人敢为其收尸,只有栾布为之痛哭,被刘邦钦佩,其声名不可谓不显赫。攻打赵地的郦寄,是老牌开国功臣郦商之子,郦商在反秦、楚汉战争、平定臧荼、陈豨叛乱中都居功至伟。郦寄不辱其父门风,在吕后死后劝说吕禄放弃兵权,为功臣们杀诸吕立下大功。另有大将军窦婴,文帝窦太后的侄子,素以贤能著称,由他率大军监视齐赵二地动向,保万全。

还有就是梁王刘武,景帝同母弟。七国之乱中,刘武扼守险要,利用坚固的城墙坚决抵抗,又有部将张羽、韩安国死战。终于迫退叛军。相反,七国国君都是养尊处优许久之人,一旦离开封国,没有地利优势,便如鸟断双翅,无力高飞了。

最后就是七国各怀鬼胎。如果这七国是统一的,那战斗力或许会提高一个层次。但是他们本来就是个松散的联盟。自然容易被逐个击破。首先是齐王刘将闾,他并非叛乱七国之一,却也曾参与谋划,反复无常;然后是济北王刘志,一开始就不打算谋反,但被逼无奈参与,所以叛乱爆发后根本就不出兵,等于直接少了一国;胶东、胶西、淄川三王围攻齐国,未克退兵,栾布大军一到,胶西王刘雄渠直接投降,放弃抵抗。

这种情况,叛军自然分崩离析。这些不算,还有吴王刘濞为了壮大声势,找来匈奴、东越、闽越等蛮夷助阵,结果东越被朝廷策反,反而杀死败退的刘濞,向汉朝邀功。所以,一盘散沙的叛军,必败无疑。



因为他们打不过汉景帝的部队,诸侯联军心不齐,并且打不过周亚夫,所以三个月就败退了。

虽然诸侯国联军人数众多,但是大多都是新招募士兵,再加上各国之间军队实力参差不齐,与汉朝军队根本没有办法抗衡。再加上各国之间存在私心,都不愿消耗太多自己的力量,都想坐收渔利。同时这场战争没有得到民众支持,所以种种原因导致这场战争三个月就以汉景帝胜利告终。

他们那些诸侯实力并不强,而且相互之间缺乏信任和配合,因此作战的时候不堪一击。


汉景帝时七国之乱是哪七国?为何乱?其中周亚夫是什么角色有什么故事...
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因为汉景帝要削藩,引起蕃王叛乱。周亚夫当时很得汉景帝重用,他也是镇压七国主要功臣,他和汉景帝最出名得故事,就是那段霸上的故事,有一天汉景帝去视察镇压七国的军队,他经过一个军营,那个军营很散乱,皇帝的车队...

七国之乱的爆发原因
导语: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参与叛乱的是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等。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七国之乱的介绍,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参与叛乱的是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

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诸侯联军20多万,为何三个月就败退?
七国之乱始于晁错削藩,作为汉景帝上台之初依仗的大臣,削藩之举实则是为了捍卫中央王朝对于地方诸侯的控驭能力。只是,晁错的削藩手段太过猛烈,直接激怒了各地诸侯。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听取晁错建议,开始下令削藩:削夺吴王刘濞会稽郡、豫章郡削夺楚王刘戊东海郡削夺赵王常山郡削夺刘卬六县“吴王即...

汉景帝刘启期间发生“七国之乱”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汉景帝在即位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地方诸侯采取了削藩举措,从而致使皇权与诸侯的矛盾彻底激化,“七国之乱”随之爆发。身为西汉建立者的汉高祖,他在称帝之后采取了“郡国并行”的制度来管理国家。汉高祖刘邦在尚未称帝之时便曾分封过异姓诸侯,而待称帝之后他又因猜忌而对...

七国之乱的起因是什么
到了汉景帝时期,中央欲对诸侯的势力进行削弱从而加强中央集权,这必然使早已拥兵自重的诸侯王们无法接受,最后联合起兵来反抗中央王朝。西汉七国之乱 因为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晁错看出了汉景帝因当下同姓诸侯国的势力过大,进而威胁到了中央的王朝而苦恼的事,所以他上疏《削藩策》建议汉景帝开始...

七国之乱:景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战役?
可当匈奴得知六个诸侯国全都被消灭时,果断拒绝了赵王的请求。当栾布将另外一个诸侯国平定之后,立刻与郦寄会和一起攻打赵国,仅仅用了几天的时间赵国就被攻打了下来。同时,赵王在城中选择了自杀。历经三个月的七国之乱终于得到了平息,而其余诸侯王的势力同样受到了打压。同时,汉景帝趁着这一个...

汉景帝时期为什么会爆发七国之乱?其原因是什么?
汉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汉景帝当时实现了削藩令,这一制度从根本上来看,直接损害了诸侯的地方利益,也引起了诸侯王和中央集权的权利抗争,所以当时的藩王就以吴王刘濞为首打出了清君侧的旗号,想要夺取帝王之位,引发了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的主要背景是在秦末年间,刘邦为了巩固实力,...

七国之乱(西汉诸侯国叛乱)详细资料大全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景帝三年(前154),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

汉景帝是怎么引发七国之乱的?真相是什么
公元前154年,距离汉景帝登基仅仅才3年,位于南方的吴王刘濞就开始搞小的动作了,他与其他六位诸侯王联手向汉景帝发起了攻势,史称“七国之乱”。最后,仅仅3个月,七国之乱就被汉景帝平息,七位诸侯王也全部被处死,汉朝的皇权统治根基进一步得到了巩固,也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延续下去。但您不知道的...

谁能说说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诸吕当权以及汉文帝刘恒继统等政治事件,加剧了这一矛盾。七国之乱的导火线,则是汉景帝刘启采纳晁错的《削藩策》,削夺王国土地。王国势力强大的局面,是汉高祖刘邦时形成的。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王。汉五年(前202)刘邦称帝后,共有异姓王七人(见...

科尔沁右翼中旗17562463179: 汉景帝怎么平定的七国之乱? -
超依格岚: 景帝三年(前154年),吴王濞起兵广陵(今江苏扬州),有众二十余万,还兼领楚国兵.他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肴渑地区活动.吴楚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将闾据守的临淄,赵...

科尔沁右翼中旗17562463179: 西汉时期刘姓诸侯王引发的七国之乱具体情况?
超依格岚: 吴楚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是以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刘濞蓄谋叛乱,为时已久.导火线是当时景帝和晁错认为吴王刘濞有罪,欲削他的会...

科尔沁右翼中旗17562463179: 七国之乱是什么性质的事件 -
超依格岚: 诸侯国叛乱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参与叛乱的是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故又称七王之乱. 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错上疏《削藩策》,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建议,于次年冬天下诏削夺吴、楚等诸侯王的封地.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朝廷削减他们的权力,以“清君侧”为名联兵反叛,后被窦婴、周亚夫所平定. 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诸侯王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加强.

科尔沁右翼中旗17562463179: 七国之乱时什么? -
超依格岚:[答案] 这是发生在公元前154年发生的一次叛乱,参与叛乱的共有七个诸侯国,所以叫做“七国之乱”. 发生的原因是地方王国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还有当时的皇后——吕后专权等原因.汉景帝平定了王国叛乱,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方王国的势力奠...

科尔沁右翼中旗17562463179: 汉景帝刘启“七国之乱”博弈灭吴的高超手段
超依格岚: 西汉汉文帝初期,吴国与中央政府之间发生了一件很不愉快的事:吴王刘濞的太子刘... 与此同时,汉景帝因为看到分封的诸侯王日益骄横,目无法纪,对他这个新任皇帝不...

科尔沁右翼中旗17562463179: 「七国之乱」的成因? -
超依格岚:[答案] 七国之乱又称作七王之乱,是发生在公元前154年发生的一次叛乱,发生於中国西汉初期的汉景帝三年.当时以被封为吴王的刘濞为中心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於不满国家削减他们的权力,所以兴兵引起之内乱,参与叛乱的共有七个诸侯国,所以叫做...

科尔沁右翼中旗17562463179: 西汉初年,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的诸侯国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历史的问题... -
超依格岚: 汉初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后来,诸侯王势力强大,对朝廷构成威胁.汉景帝采纳谋臣晁错的建议,削减诸侯国势力.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络6个诸侯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七国之乱”震惊朝廷.景帝杀掉晁错(腰斩),刘濞仍不退兵,扬言“我以为东帝”,景帝只好派兵出征,平定叛乱.

科尔沁右翼中旗17562463179: 西汉“吴楚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 -
超依格岚: 西汉初期,刘姓诸侯王的势力渐渐强大,一些有识之士深感担忧,建议对这种势力加以控制.文帝的时候,贾谊就提出把大的诸侯国变成几个小的,以削弱其面积及实力.景帝的时候,御史大夫晁错又提出削藩的建议,即削夺诸侯的封地.他指...

科尔沁右翼中旗17562463179: 七国之乱涉及哪些人物 -
超依格岚: 七国之乱发生在汉景帝前元3年 由于诸侯的势力过于强大(诸侯的封地占国土的2/3,而朝廷的郡县却只有1/3)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讲国家封给功臣,刘姓宗亲,后来除去异姓诸侯,天下的诸侯...

科尔沁右翼中旗17562463179: 平定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什么时期?
超依格岚: 汉景帝为限制诸侯王的势力,采用御史大夫晁 错的建议实行“削藩”,即削夺诸侯王的领地,收归^ 中央政府直接管理.这样的举动遭到诸侯王的强硬抵5 制.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吴王刘濞联合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等国打着“诛晁错,清君中 侧”的旗号,挑起叛乱.景帝命太尉周亚夫领兵讨伐 § 叛军,仅三个月就平定了吴、楚,随后击败了剩余的五国,诸侯王或自杀或被处决.在平叛胜利后,景帝趁 g 势收回诸国的行政权和官吏任免权,“令诸侯王不得知 复治国”,大大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