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袁世凯时期中国有多少个师?

作者&投稿:霜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民国时期一共有多少个军阀~

共有8个。
民国军阀分两大阶段,分北洋军阀混战阶段和国民党新军阀阶段,其中北洋军阀有直系军阀、皖系军阀、奉系军阀;国民党新军阀有五个军事集团,为蒋介石第一集团军、冯玉祥第二集团军、阎锡山第三集团军、李宗仁第四集团军、张学良东北边防军。
部分军阀介绍:
1、直系军阀是民国军阀中北洋军阀派系之一,直系军阀领袖大多出身直隶省,在许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鸣,故称为“直系”,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出以直隶(今河北)人冯国璋为首领的一派,政治上亲英美,代表旧地主。
主要代表人物有冯国璋、曹锟、吴佩孚、齐燮元、孙传芳等。冯死后,曹锟、吴佩孚继其首领之位。
2、奉系军阀是北洋军阀主要派系之一。因首领张作霖是奉天人,故称奉系。奉天即现在的辽宁省,省会沈阳亦称奉天。
1907年,没落的清政府将东北地区改建奉天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三个行省,称“东三省”,徐世昌为总督,调北洋新军一部分分驻各省。驻奉天省新军为第二混成旅,奉天省原有旧军八路四十营。
3、蒋介石第一集团军,以原蒋介石第一军基础建立,名义地盘包括长江中下游及东南地区的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五省;

扩展资料:
军阀出现的背景:
民国军阀的地域性最早来自于清朝末年,其中央军队八旗和绿营战斗力低下,在征讨太平天国等势力时,不得不依靠地方团练,比较著名的有湘军和淮军。随着清廷的衰落及日益腐败,地方团练的势力也日趋扩大,已经可以影响到中央的政策决定。民国军阀无不于这些地方团练有千丝万缕的瓜葛。
清朝末年,由于义和团事件清廷受到严重打击,慈禧太后体认到面对西方势力的冲击诉诸传统武力乃毫无作用,因此开始主导新政执行。其中一环乃新军建立,此新军之核心部队由袁世凯建立,史称“小站练兵”,乃日后的北洋六镇。此新军计划原先预定扩展至全国建立36镇约五十万正规军,并成为全国主要武力核心。
新军的计划本身就有极大的问题。由于当时中央为了庚子赔款之财源筹措已经阮囊羞涩,除了北洋六镇之新军之外清廷根本拿不出经费来建设各地新军,因此各地新军之经费筹措基本上是各省自行办理;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减少中央财政负担,但显而立见的负面影响就是这些新军基本上都是地方自筹自招自练,中央根本无法掌握其控制权,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注定了各地军阀出现之必然定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军阀

当时党派政治在中国刚刚出现,非常幼稚混乱,许多人不过是为了赶时髦,图新鲜,或是把入党当成了新式科举。其时的政党既不像列宁主义政党,也不像西方议会政党,连明确的政见都谈不上。各种政党多如牛毛,跨党人士比比皆是。据说就连引退上海不管政事的伍廷芳,也被先后拉入11个党。赵秉钧也是各党派包括国民党在内争相拉拢的对象,后来给成功地拉入了国民党。黄兴甚至还去邀请过袁大头加入国民党


袁世凯统治时期,全国大小政党将近三百个,可以自由言事


例如
共和党成立后,统一党中一部分与“少壮派”关系密切的地方组织,有一段时期保持了独立,没有和共和党发生组织关系。袁世凯把章炳麟请到北京后,王赓曾召集北京的统一党党员,请章向他们演讲。原先我们还以为北京的统一党也保持了独立,没有并入共和党。但我们在北京住了一个月后,才弄清楚北京的统一败涂地党完全是王赓一手搞起来的,不过打着章炳麟的招牌而已,实际上和章炳麟毫不相干。它不但没有保持独立,而且是替袁世凯收买国民党党员的机构,到国会选举以后,又成了替袁世凯收买国民党议员的机构。那时,宋教仁住在北京西郊三贝子花园(即现在的动物园),我常去看他。有一次宋教仁先生对我说:“现在情况既已如此,你们还是并入共和党吧

共和党,民国初年政党之一。成立于1912年5月9日上海张园,由民社、统一党、国民协进会、民国公会、国民党、国民共进会等合并组成。其组织拥有国内支部27个,国外支部7个。党员约10万。黎元洪为理事长,张謇、章太炎、伍廷芳、那彦图等4人为理事。该党党员先后成为阁员的有:熊希龄、范源濂、张元奇、应德闳、章宗元。参加该党的地方都督有黎元洪、蒋尊簋、朱瑞、庄蕴宽、吕公望、赵惟熙、杨增新、胡景伊、程德全等人。不久,章炳麟辞去共和党理事,发宣言维持统一党。

1913年5月又与民主党、统一党合并,组成进步党,成为国会仅次于国民党的第二大党。主张国权主义,反对国民党的民权主义。

进步党,成立于1913年5月29日,由共和党(黎元洪)、民主党(梁启超)、统一党(张謇)三党合并而成。黎元洪为理事长,梁启超、汤化龙、张謇、伍廷芳、那彦图、孙武、王揖唐、蒲殿俊、王印川9人为理事,冯国璋、蔡锷、汪大燮、熊希龄等23人为名誉理事,林长民为秘书长。党总部分政务、党务两部,由林长民、丁世峄分任部长。1915年12月护国战争时,该党消散。

袁世凯时期,北京政府军共计16个师和16个混成旅,详情如下:

北洋军阀军队序列(1912—1926)
1912年9月15曰,袁世凯以大总统名义发布命令:“惟自客岁军兴以来,各省军队或沿袭旧称,或便宜编制,殊于统一军政之旨不相符合。应即通行各省凡沿用镇、协、标、队名称之军队,查照新有军队名称一律更改,籍免纷歧。”
改镇为师的编制及名称如下:
前清编制(官称):镇(统制)、协(统领)、标(统带)、巡防营(管带)、队(队官)分别对应改为新订编制(官称):师(师长)、旅(旅长)、团(团长)、营(营长)、连(连长)。
随后在公布的《陆军平时编制条例》,对陆军部队的基干单位——师一级的编制进行了调整。按此条例,陆军每师步军二旅,骑、炮兵各一团,工、辎各一营编成。其中步兵每旅辖二团,每团以四连编成之三营,并机关枪一连组成;骑兵团分为甲乙两种,甲种四连编成,乙种三连编成,视驻地之情形而定;炮兵团以三连编成之三营组成,各连均为六尊;工兵营及辎重营均由三连编成;机关枪连的士兵不另征集,而由所属团内士兵轮流教练。

袁世凯北京政府军序列
一、陆军师(1912年)
1、陆军第一师(由原清未陆军第一镇改编,驻保定、张垣及多伦、归化一带。)
师长 何宗莲陆军中将
参谋长 董式延
2、陆军第二师(由原清未陆军第二镇改编,,驻保定、迁安及卢龙一带。)
师长 王占元陆军中将
参谋长 何佩瑢
3、陆军第三师(由原清未陆军第三镇改编,驻南苑一带。)
师长 曹 琨陆军中将
参谋长 萧耀南
4、陆军第四师(由原清未陆军第四镇改编,驻天津小站一带。)
师长 杨善德陆军中将
参谋长 唐国谟
5、陆军第五师(由原清未陆军第五镇改编,驻山东青州、潍县一带。)
师长 靳云鹏陆军中将
参谋长 孙揖先
6、陆军第六师(由原清未陆军第六镇改编,驻南苑一带。)
师长 李 纯陆军中将
参谋长 丁效兰
7、陆军第七师(由原清未河南民军改编,驻河南一带。)
师长 雷震春陆军中将
参谋长 赵景清
8、陆军第八师
师长 李长泰陆军中将
9、陆军第十师
师长 卢永祥陆军中将
10、陆军第十一师
师长 张永成
11、陆军第十二师
师长 陈光远
12、陆军第十四师(由原清未新军第十镇改编)
师长 许崇智
参谋长 余定华。
13、陆军第十六师(由原清未禁卫军改编)
师长 王烃桢
参谋长 李竟成
14、陆军第十九师(由原清未江北陆军第十三协等改编,驻江苏镇江一带。)
师长 刘之洁
参谋长 赵福海
15、陆军第二十师(由原清未陆军第二十镇改编,驻辽阳、新民、锦县一带。)
师长 张绍曾陆军中将(范国璋)
参谋长 夏鸿均
16、陆军第二十三师(由原清未陆军第二十三镇改编)
师长 孟恩远
参谋长 高士傧
除以上十余个陆军师外,湖北、浙江、江苏等地方陆军师亦在袁的控制之下;当时还没有陆军混成旅的编制,系因为民国初年尚未形成规模。另有一部分军队如定武军、安武军、毅军等虽未列入统一编制,但仍由与北洋军阀有各种渊源的张勋、倪*冲、姜桂题等人统率。据当时军政部统计资料,民国元年全国军队为96万人。

二、陆军混成旅
1、第一陆军混成旅
旅长 施从滨
2、第二陆军混成旅
旅长 楮恩荣
3、第三陆军混成旅
旅长 张敬尧
4、第四陆军混成旅
旅长 伍祥祯
5、第五陆军混成旅
旅长 刘 询
6、第六陆军混成旅
旅长 何丰林
7、第七陆军混成旅
旅长 唐天喜
8、第八陆军混成旅
旅长 徐占凤
9、第九陆军混成旅
旅长 丁效兰
10、第十陆军混成旅
旅长 臧致平
11、第十一陆军混成旅
旅长 王 琪
12、第十二陆军混成旅
旅长 黄国梁
13、第十三陆军混成旅
旅长 李炳之
14、第十四陆军混成旅
旅长 臧致平(兼)
15、第十五陆军混成旅
旅长 贾德耀
16、第十六陆军混成旅
旅长 冯玉祥
参考资料:
《中国革命史学习参考手册》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室编:《北洋时期中央军队序列及职官表》
来新夏主编:《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
《北洋军阀史稿》

1912年北洋政府改北洋军镇、协、标、营为师、旅、团、营,并大肆扩军,增编12个师、16个混成旅。1913年袁为镇压“二次革命”,派4个师、3个旅及武卫军(张勋部)对南方革命党人发动进攻,击败讨袁军,将原驻直、鲁、皖的北洋军势力发展到除滇、黔、桂及边远地区以外的长江以南各省(见讨袁战争)。1912-1914年,北洋军先后在豫、鄂、皖、陕、甘等省镇压了白朗农民起义军(见白朗起义)。1914年袁任命参谋本部次长陈宦为四川军务会办,并令其率北洋军3个混成旅入川。袁利用掌握北洋政府权力,极力扩大北洋军。至1916年初,北洋政府直辖和依附的军队共计33个陆军师、97个混成旅(含部分步、骑兵旅)、33个混成团(含部分独立步、骑兵团),总兵力达120万人,其中一半以上为北洋嫡系部队。随着北洋军实力急剧膨胀,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称帝,激起全国人民强烈反对。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高级将领在昆明发起护国战争。前往滇、川、湘、桂镇压护国军的北洋军被击败,袁被迫取消帝制。

1902~1906年间先后设立北洋行营将弁、陆军师范、军医、马医、军械、经理学堂和北洋军官、宪兵、陆军速成学堂及陆军讲武堂、电信号学队等,促进了北洋军的近代化建设。1907年8月清政府决定仿北洋六镇之制,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限2~5年内完成。同年,袁的亲信徐世昌任东三省总督,率陆军第3镇(该镇约1个混成协兵力,于1905年由保定调驻锦州)及第2、第4、第5、第6镇各一部(约2个混成协)出关,并以此为基础扩建东北新军。宣统二年在奉天(今沈阳)、吉林分别编成陆军第20、第23镇,奉天、黑龙江各1个混成协。从此,北洋军扩大到东三省。慈禧死后,1909年,袁因权重被清廷开缺还乡。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廷陆军部大臣荫昌率北洋军南下镇压起义军,因袁暗中控制而指挥不灵。清廷被迫起用袁为内阁总理大臣。袁凭借控制的北洋军,既要挟革命党,又逼清帝退位,取得了政权。1909年至1911年全国共编新军14个镇、18个混成协、4个标、1个禁卫军。

清朝灭亡时新军编成十六镇和十六个混成协(一说为十四个镇﹑十八个混成协),镇相当于师一级编制。

那时的编制中好像没有师


1840-1949年中国近代史人物
11. 宋教仁:中华民国初年的政治家,曾任内政部长和外交部长,积极推动改革。12. 袁世凯:中华民国初年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曾任临时大总统和正式大总统。试图建立帝制,引发护国运动。13. 溥仪: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伪满洲国”的首位皇帝。1912年清朝灭亡后被废黜,后成为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14. ...

袁世凯的功过有哪些?
2、袁世凯对工业、农业、商业三者并重发展,甚为得策,尤其对中国的工业化有很大贡献。当政时期,颁布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经过袁世凯的治理,中央财政也有很大改观,从民国初年的借债度日到每年库存可余两千万元。3、袁世凯坚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竭力维护中国的主权和...

为什么说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
因为是乱世,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起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入侵,武昌起义,这些连绵不断的战争造成中国的极端贫困,政治黑暗,经济基础薄弱,所有这些都造成中国的贫弱,后来武昌起义虽然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但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夺取,全中国陷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军阀割据,内战频繁,孙中山先生的几次...

民国初年为什么会由共和制蜕变为封建军事专制?
而洪宪分封的诸臣中,黎元洪、冯国璋、曹锟等都赫然在目,徐世昌名列“嵩山四友”,却惟独没有段祺瑞,这是他拥名“二造共和”的一大关键。 1916年3月21日,洪宪帝制取消。4月22日,段祺瑞复出担任国务卿,5月8日复称国务总理。可见,他不是不忠于袁世凯,但先决条件是在共和体制下;袁世凯也不是不倚重段祺瑞,前提条件...

为什么民国初年剪辫子遭到了抵制?
1913年袁世凯任大总统后,所部改称武卫前军,驻兖州,表示仍效忠清室,禁其部卒剪去发辫。二次革命中奉袁世凯命,率部往南京镇压讨袁军,纵兵抢掠,屠杀民众数千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共和国,从此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是,封建势力并不甘心失败,民国初年,继袁世凯...

中华民国十五年那个朝代
中华民国十五年是民国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北洋政府(1912年-1928年)是指中华民国建国初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派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中央政府。1912年2月,袁世凯继孙中山后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北洋势力初秉政。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当选首任大总统后北洋政府正式形成。北洋政府是继清朝灭亡后...

民国是谁建立起来的?
行政区划 第一次为民国初年。民国建立之初,地方行政区划设置仍沿清季之制,全国设23省,省下实行省、府(州)、县(州、厅)三级管理体制。1913年1月,袁世凯政府颁布《划一现行地方各级行政官厅组织令》,废除旧有地方制度,改设省、道、县三级管理体制。全国共分22个省。第二次为北伐战争胜利后...

袁世凯是好人还是坏人?
他的叔祖袁甲三官至漕运总督,参与镇压太平军和捻军,是这个家族的顶梁柱;他的生父是袁保中,为项城县的地主豪绅,捐了个同知官位。袁世凯系袁保中第四子,生母是袁保中之妾刘氏,他于1859年9月16日(清文宗咸丰九年八月二十日)出生于大清河南省陈州府项城县北之袁张营。

北洋系在民国初年的政治变迁中扮演了怎么样的角色
北洋系在民国初年的政治变迁中扮演的角色就是旧军阀。1894年12月,清政府派胡燏棻(李鸿章赏识的淮系官僚)到天津马厂编练新军,后移小站,共编十个营4700余人,并聘请德国教官,名为定武军。1895年10月,袁世凯接管定武军,改称“新建陆军”,扩充到7000余人,参照德国军制进行编制,并分立步、马、...

1912年是清朝还是民国?
20世纪第2个10年,中华民国成立,清朝灭亡。相关介绍:第一次为民国初年。民国建立之初,地方行政区划设置仍沿清季之制,全国设23省,省下实行省、府(州)、县(州、厅)三级管理体制。1913年1月,袁世凯政府颁布《划一现行地方各级行政官厅组织令》,废除旧有地方制度,改设省、道、县三级管理体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