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理念和目标是什么?

作者&投稿:察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理念和目标是什么~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1.关注学生发展。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2.强调教师成长。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3.重视以学定教。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论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⑤.思维状态:学生是否围绕讨论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是否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⑥.生成状态:学生是否掌握应学的知识,是否全面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强,是否有满足、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否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新课程改革下的新理念、新观点的主要内容1.新的课程观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然即课程。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时,这个因素才发挥应有的作用。新的课程观是生成的课程观,整合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新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儿童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2.新的学生观新课程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学生即目的。每一个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学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学生是“文化遗产中的人”;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关系中的人”;学生是“时代中的人”;学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3.新的发展观以学生发展为本。“发展”的涵义: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学生为本”的涵义: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4.新的知识观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人主观创造的暂定性的解释、假设。知识有多种: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原理性知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书本知识与经验知识;规范知识与本土知识。5.新的学习观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自主的参与者。学习不是简单复制和印入信息,而是主动解释信息,建构知识的意义。教学不是产品的传递,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学习者的学习是第二次创造,自主理解就是创造。知识是在自己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知识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建构起来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情境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或生活中的“对应物”。学习的结果不仅在于知,而且在于信,在于课内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统一。6.新的教学观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A、整合教学;B、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C、构建素质教育课堂的教学目标体系(结论和过程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D、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7.新的教师观新课程中教师的新角色:A学习者,B研究者,C组织者(学习)D引导者(学习),E催化者(学生),F促进者(学生),G实践者(反思性),H开发者(课程)新课程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的变化:A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B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C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的转变;D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E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F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G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8.新的课堂观课堂是对话、沟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课堂是新认识的生长点,新激情的鼓动器,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更多的疑问出课堂。9.新的“课标”观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并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深层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替、教育视角的切换。“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是关照绝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习阶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课程标准”做出的规定应具体明确。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可望不可及的。“课程标准”的规定是有弹性的,其范围应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也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消极教授者,而是教学方案积极设计者。10.新的教材观教材是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载体,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工具。标准是课程的“灵魂”,教材是课程的“肉体”。标准是“罗马”,教材是“道路”(条条道路通罗马)。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唤起教学活动的“目标”意识,反对“教总比不教好,教多总比教少好,教得越多越好”的经验主义做法。11.新的评价观评价是一个过程,评价是一个教育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共建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评价是民主、平等和科学的过程。12.新的作业观在作业功能上,应强调形成性和发展性;在作业内容上,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在作业形式上,应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在作业容量上,应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在作业评判上,应重视过程性和激励性。13.新的目标观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4.新的方法观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倡导有利于形成这三种学习方法的教学方法。

理念: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理念:

1.使所有学生和学校都成功。《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这是我国对高中课程性质的基本定位。这种转化意味着高中课程不再是为少数精英服务的教育,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使所有学生都能成功。这种转化也意味着,在高中教育中原有的重点、示范和普通高中的界限被打破,所有的学校都能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成为促进所有学生成功的优质高中。高中课程改革的这种理念旨在满足社会和个体对高中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

��2.高中的任务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或者公民基本素养。长期以来,我国高中教育任务被认为是升学或者升学就业兼顾。从实质上说,升学或者升学就业兼顾是工具主义教育倾向在高中教育中的反应。无论从国际还是从我国发展上来看,高中教育要超越工具性,转向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和人格。这种公民素质和人格培养并不排斥升学和就业的任务,而是为学生打好终身教育的基础,为学生升学、就业或者今后的发展打基础,它是一个更为宽泛科学的任务

目标:根据高中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和高中培养目标,这次高中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为:�

�(一)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宽视野,引导创新和实践

��繁、难、偏、旧是高中课程内容的基本描述。课程内容之所以如此,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升学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学校为了应付高考,随意拔高教学大纲的要求,使课程内容超出原有国家课程内容的要求。二是知识取向价值观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一致在强调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教学,对知识过于重视以及高考以纸笔考试为主的方式在客观上强化了知识的重要性和价值,使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与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相关的知识被排除在课程内容之外。这样一方面强调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又排斥现代知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课程知识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课程内容的陈旧也就不足为怪了。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课程知识改革和重建强调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所谓时代性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时代精神,与社会、科技的进步紧密相连。一些具有时代性的鲜活的知识要纳入到课程内容中,改变以往课程内容的封闭性,使课程内容不断更新,为课程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把现代知识纳入课程内容的途径有两个:通过国家课程或通过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来进行。

��基础性是我国传统课程的基本特色,以往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导致课程功能和目标异化、扭曲。在新课程改革中,基础性被赋予新的含义,其实质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一个国家公民所必需的知识、理解多元文化价值观所必需的知识。基础性反映我国对高中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

��选择性原则主要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这种选择性就是要改变以往单一、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课程内容,赋予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这种选择实际上是适应学生的课程理念在课程内容上的反映。选择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要学会选择,学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我选择,这是学生发展的基本技能之一。

��(二)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学生的个性是多种多样的,学生的发展也是多种多样。以往单一的课程结构只重视学生的统一发展,忽视学生个性的养成。因而,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是一种压抑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课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新课程改革从三个方面重构课程结构:

��1.设置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改变传统的学科占据课程主导的局面。

��学习领域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发展需要和学科群的发展驱使而规划的学生学习的范围。新课程规定学习领域由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体育和健康、艺术和综合实践活动构成。学习领域的设置体现课程综合化的思想。它一方面避免了传统学科课程之间相互隔离的状况,加强了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关照了学生的发展和经验。

��科目是学科,是构成学习领域的基本单位。新课程中除了综合实践活动外,其他7个领域设置了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12—13个科目,新设艺术和技术科目。科目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而是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注重与学生的生活与经验相联系。模块是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是围绕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生活构成的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不同模块可以组合。模块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模块改造了原有的课程内容组织的线形的梯状序列,使课程内容得以多开端、多系列、多层级的方式组织,从而实现了课程内容之间的纵横沟通及相互联系。其次,模块为学生和教师的经验介入课程提供空间,为教师主动参与课程开发及教学过程提供前提,也为科学技术进入课程提供整合的空间。最后,模块为学生的自主选择课程提供可能性。

��2.合理处理必修与选修之间的关系,使必修之中有选择,选修之中有规范。

��我国以前的高中也设置过选修课,但受应试教育影响,必修课被人为赋予了极高的学科价值,而选修课程成为必修课的装饰。新课程改革试图改变这样一种状况,充分发挥选修课在学生发展中的价值。在处理必修与选修之间关系上,形成必修之中有选择,选修之中有规范的新思路。首先,新课程设置必修课、选修课Ⅰ和选修课Ⅱ。由于采用模块的方式,学生在必修课之中也有一定的选择性。选修课Ⅰ由国家研制,选修课Ⅱ由学校开发,但是国家规定选修的基本要求。其次,在开设选修和必修课时,保证学生的基础性。对选修科和必修课基本关系的处理,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偏科导致的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另一方面又赋予选修课程以重要的价值,改变了以往选修课程不受重视的局面。

��3.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紧密结合,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三个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学习经验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它要与学科课程相整合,以学科课程为依托,扩展、深化学科课程中提供的研究主题,使学生在自主研究和活动中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精髓是通过研究而学习,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国家规定了研究性学习活动为必修课,三年为15学分,再加上社区服务和社会实际的学分,综合实践活动的总学分为23学分。

��(三)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以及学生自主性主要通过学生自订学习计划来进行。学生在学校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在学校提供的课程之内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自行拟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学生自主选课和自订学习计划是学生主体性提升的表现。自订学习计划避免了统一课程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自我决定发展的意识。当然,学生制订的学习计划不是盲目的,它需要成人的指导。这种指导是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建议,使学生自订的学习计划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此外,高中新课程要求实行学分制管理,这是与学年制管理不同的弹性管理制度。学分制管理为学生的自主选择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四)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检测机制

��新课程强调发展性评价制度的建立,其目的是改变以往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突出评价促进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功能。以往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实际上是评价功能的窄化,是对评价某一方面功能过度重视,而发展性评价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来看待评价的功能,它包含以往评价的合理性。课程改革也要求改变传统的高考决定学校发展和学生质量的状况,形成以学校为主体的内部评价机制。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地方,也是最易了解学生发展状况的地方。校本评价制度的建立,把评价的权利归还学校,学校成为评价学生的主体。这样使外部评价和校本评价相互促进,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此外,在评价方式上,转变以往的量化评价为主的形式,逐渐走向质化评价。在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把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和学生成长过程的表现性评价相结合,发挥评价的功能。

��(五)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赋权承责是学校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在课程发展中,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和前沿。但在传统集权制的课程管理体制下,学校成为行政机关制订的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学校作为课程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了。这种集权制管理造成的后果是,学校成为一种统一的模式,丧失自己发展的特色,同时造成学校在课程改革中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利于课程变革和实施。新课程改革倡导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自主权,把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权利归还学校,在归还权利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学校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承担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责任。学校的自主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国家课程进行合理地调整,保证课程实施的质量;一是自己挖掘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发挥学校的特色,保证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纯粹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的主观反应。因此,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了一定社会中的...

三新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哪三新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实践体验,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二、新教材 新教材是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编写的...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包括
新的课程改革强调建构性学习,力推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注重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带着问题学习,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5、课程评价的改革 《纲要》指出,要“...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什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五年多的艰苦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改革对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推动作用,目标和内容。背景: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基本上沿用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课程改革的步伐...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是教育要“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全面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2)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3)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4)缔造取向的课程实践观。(5)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新课程改革的六...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教育理念、教学思想的改革。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例如在评分机制上更为灵活,学生差一点点及格的情况下,老师可以酌情处理,让他及格,增强自信,...

高中新课程改革有什么模式?
5. 自主学习模式:这种模式鼓励学生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不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如网络课程、自学教材等,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和探索。这些模式都可以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进行尝试和实施。通过运用发散思维,可以发现各种与之...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提供支持和资源,促进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发展和成长。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旨在构建适应学生需求、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体系。通过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素质教育、强化能力培养、鼓励多元评价、教育创新和改革以及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等重要要求,推动教育朝着更加科学、综合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改革是一样的吗?
从概念上分析,是不一样的,课程改革包含了新课程改革。从实践上来说,课程改革一直在进行之中,例如中小学的教材每过几年都要修定,特别是政治课教材更是如此;又如大学里的老师的教案总是在更新之中,大学里的课程设置也在不断变化之中,这些都可以说是在进行课程改革。而新课程改革特指进入21世纪...

谈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在哪些方面
4、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5、课程评价: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评价的多元化和开放...

杂多县15634044958: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理念和目标是什么? -
怀净力太:[答案] 理念: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理念: 1.使所有学生和学校都成功.《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这是我国对高中课程性质...

杂多县15634044958: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
怀净力太:[答案] 新课程的定位,着眼于新世纪人才素质的需求,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重视教材的整体性,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传授知识和技能与培养能力和创新意识并重;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正是新课程所体现的课程理念. (...

杂多县15634044958: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
怀净力太:[答案] 【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

杂多县15634044958: 新课程核心理念是什么?课程目标是什么? -
怀净力太: 新课程的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

杂多县15634044958: 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些 -
怀净力太: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

杂多县15634044958: 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
怀净力太: 答: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

杂多县15634044958: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 -
怀净力太: 1,倡导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新课程以知识授受为特征的教学局面,以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方式为重要的着眼点.关注学生学习的方式,从而使教,学,师生关系获得新的意义.2,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课程生活化作为现代课程发展的重要理念,以渗透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

杂多县15634044958: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以往课程改革有何不同 -
怀净力太: 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主要从课程结构、课程管理、课程评价、课程实施、课程内容、课程设置六方面进行的. 以往的改革没有突出理念上的改革,只是课程内容上的变革.

杂多县15634044958: 如何理解新课程标准中的四个基本理念 -
怀净力太:[答案]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课程理念形成于对现实教育的深刻分析和对未来教育的展望,它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新、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旧课程...

杂多县15634044958: 1、试述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是什么?
怀净力太: 中学数学课程的总的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