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斐私语《千字文》040:岂敢毁伤

作者&投稿:长孙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岂敢就是不敢。毁是损毁、伤是伤害,结合起来就是不敢伤害。

不敢伤害什么?单看这一句,而不联系上下文,是没有办法得到答案的。

从“盖此身发”开始,之后的“四大五常”,“恭维鞠养”,以及今天的“岂敢毁伤”。这几句的意思实际上是统一的,都是根据一句话写就的,这就话就是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这句话出自《孝经》,讲的是最基础的孝的表现形式。

“孝”我们常讲,那么 孝到底是什么?《孝经》第一句就给出了解释“德之本也”。 意思就是一个人有没有道德,是不是一个道德完备的人,最基本的判断手法就是“孝”。

我们看“孝”这个字,它是由“耂”和“子”搭配形成的。

(耂,是汉字偏旁中的一个专用字,读lǎo。实际上它就是“老”的省略写法。孝、考、老、虎、虏、虚、虑……的偏旁都是它。)

而“孝”的字义也比较浅显, 晚辈在老人腿脚不方便的时候,在老人身边搀扶着他,这样的行为就可以被称为孝。

我们说,父母对子女的要求真是不高,能得到子女的搀扶就说这个孩子多么多么孝。当然,这是从字义中得出的解释。所谓中国人非常重视的一个字眼,我们对于孝的要求自然是非常多方面的,这其中以《孝经》最为核心。(在本文文末,我会将《孝经》原文以附录的形式呈现出来,有兴趣的朋友欢迎自取自学。)

这里我们讨论一个问题,咱们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无后比较好理解,就是没有后代。那么第二不孝和第三不孝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找到这句话的出处来看看原本是怎么回事?

这句话出自《孟子》,原文是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孟子也没有讲第二不孝和第三不孝是什么?

我们小时候都背过一首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我们知道这里所说的“三千丈”是一个虚词,并不是准确的有那么长,只是用来形容很长、极长而已。

而 孟子所讲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的“三”也是一个这样的情况,它并不是准确的说不孝的行为有三种,而是说不孝的行为有很多。

认为“三”是很多这样的说法,是得到了孟子的验证的。同样在《孟子》一书中,另一处也曾记载过不孝的行为,但这里却是写的很分明。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

从这一句就可以看得出来,孟子所认为的不孝行为,最起码有五种,所以我们将“三”理解为很多应当是正确的。

但是,后世(东汉)的赵岐却依据“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这也算是另一种解读,孰对孰错,就见仁见智吧。

附录:《孝经》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 于事 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考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 于 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 于 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着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进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出自哪里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出自一篇影响广泛的启蒙读物《神童诗》,作者汪洙,字德温,宁波人,是北宋著名学者。这句诗的意思是:“若不善于学习,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不会做得好,只有善于读书,加强学习,在前人的经验和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把事情做好。”即“唯有读书才能将万般下品变成上品”。解析:...

命里有时终须有全诗
竹篱茅舍风光好,道院僧堂终不如。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出自《增广贤文》译文:竹子做的篱笆和茅草做得房屋的风景很好,寺庙和道观终究是比不上的。宿命里会有的东西始终都是会有的,宿命里没有的东西就不要强求了。

关于李子成熟的诗句有
——西晋·傅玄《李赋》6、果珍李柰,菜重芥姜——《千字文》相关李子,是蔷薇科李属植物,别名嘉庆子、布霖、李子、玉皇李、山李子。其果实7~8月间成熟,饱满圆润,玲珑剔透,形态美艳,口味甘甜,是人们最喜欢的水果之一。 世界各地广泛栽培。李子味酸,能促进胃酸和胃消化酶的分泌,并能促进胃肠蠕动,因而有改善食欲...

《名贤集》作品的原文是什么?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与《千家诗》合称“三百千”,为古代启蒙教育的著名教材,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

四年级五十个四字成语
成语一般用四个字,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古代历史《尚书》,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两种即全为四字句。《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这虽然是训蒙书,也足以说明四字...

小学生要掌握的四字成语
成语一般用四个字,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古代历史《尚书》,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两种即全为四字句。《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这虽然是训蒙书,也足以说明四字...

精准发力用四字成语形容
成语一般用四个字,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古代历史《尚书》,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两种即全为四字句。《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这虽然是训蒙书,也足以说明四字...

第二个字是以四字成语大全集
如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古代历史《尚书》,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两种即全为四字句。《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这虽然是训蒙书,也足以说明四字句之为人所喜爱、所乐诵。古人有些话,本来够得...

四字吉字成语大全集
如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古代历史《尚书》,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两种即全为四字句。《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这虽然是训蒙书,也足以说明四字句之为人所喜爱、所乐诵。古人有些话,本来够得...

高冷成语大全四字成语
成语一般用四个字,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古代历史《尚书》,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两种即全为四字句。《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这虽然是训蒙书,也足以说明四字...

岳池县14711444136: 《秋日私语》作文 -
于钞儿康: 如果说冬是一次酝酿,则春是美酒芬芳;如果说夏是一场浪漫,则秋,注定是诗意飘摇.在这个季节中,忧郁的蓝色,沉默的黄色,温馨的金色和些许希望的绿色包围在我们身边.我认为一场雪过后,上天会带走属于这个深秋的最后一缕阳光...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