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光武帝吏治改革的特点?

作者&投稿:豫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光武帝建国初期实行了哪些改革~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以后,鉴于西汉后期权臣当政外戚弄权以致王莽篡权的教训,决定效法武帝刘彻,加强中央集权,其主要措施:
  一是“退功臣,进文吏”。对于那些开国元勋“云台二十八将”和“三百六十五功臣”,刘秀采取了削实权、给厚禄的做法。他封其中功劳最大的一百多人为列侯,给予政治上尊荣的地位,赐给他们以封地,但削去他们的实权,叫他们当“奉朝请”一类的闲散官职。而在食封的数量上,大的只有四县,小的不过几百户,比西汉初期已大大减少。刘秀有意抬高那些没有出仕王莽政权的文人学士,说他们有高尚的情操而委以要职。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这些人无功可恃,无勋可夸,骤然提升,容易控制。于是,在刘秀政权中,除高密侯邓禹等少数功臣仍参与军国大事外,其他功臣或只以“奉朝请”身份参加朝会,或退归封地衣食租税而已。
  二是“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东汉初年,中央最高官职为司徒、司空和太尉,号称三公。但这时三公的权力,已与西汉时期大不相同,司徒(即丞相)只管民政;司空(即御史大夫)只管土木工程;太尉仍掌军事,但其权力亦局限于京都的安全。这些三公深知刘秀“政不任下”,要独揽朝政,故多在朝不任职。如司空李通,他本是刘秀的妹夫,为了避免祸端而称病不任事;司徒邓禹改封高密侯以后,也只是唯唯诺诺而已。与此同时,刘秀加强尚书台的权力。尚书一职,始置于战国,秦时只是少府属官,汉武帝时权力有所提高。刘秀为了执掌全权,选拔资历短浅的人为尚书令、尚书仆射,并将俸禄由六百石增加为千石。在尚书台内,下设尚书六人,分管吏、民、讼等六曹事务,使三公之位形同虚设。诚如东汉后期政论家仲长统所说:“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备员而已”。(《后汉书,仲长统传》)尚书台之设,是东汉吏治的一个特点。自此以后,朝政权力集中于尚书台,而尚书台则直接听命于皇帝。
  三是强化监察机构。刘秀为加强监督百官,将西汉时的御史府升级为御史台(又名兰台)。御史中丞的权力仅次于尚书令、职掌解释法律、察举违法官吏、主持祭天、祀庙等大典。刘秀又提高司隶校尉的职能,负责纠检百官犯法行为,“无所不纠,唯不察三公”(《通典·职官》第十四)。每当公卿百官朝会时,尚书令、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均可坐专席,时称为“三独坐”。刘秀又分全国为12州,各州置刺史一人,作为朝廷派驻地方的巡察官,每年八月奉命巡视所属郡国,考察各级地方官吏政绩及刑狱案件,年终奏告皇帝,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四是集军权于中央。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刘秀十分注意削弱地方的军事权力。首先,他下诏撤销郡国都尉,裁减地方常备兵力;其次,他扩大中央军队,分为南、北二军,南军由卫尉统领,负责宫廷警卫,北军由中侯统领,护卫京都安全。如有重大的军事行动,皇帝临时委任将帅统率南北军出征。对于边防军队,则由中央委任乌桓校尉、护羌校尉和匈奴中郎将等领导,作为直属中央的军队,以据守边境。
  以上这些措施,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和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曾起过积极作用。这些措施,是秦、西汉以来加强中央集权的继续,也为后代王朝的统治提供了借鉴。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三省制,就是在东汉台制基础上继续完善起来的。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以后,鉴于西汉后期权臣当政外戚弄权以致王莽篡权的教训,决定效法武帝刘彻,加强中央集权,其主要措施:
  一是“退功臣,进文吏”。对于那些开国元勋“云台二十八将”和“三百六十五功臣”,刘秀采取了削实权、给厚禄的做法。他封其中功劳最大的一百多人为列侯,给予政治上尊荣的地位,赐给他们以封地,但削去他们的实权,叫他们当“奉朝请”一类的闲散官职。而在食封的数量上,大的只有四县,小的不过几百户,比西汉初期已大大减少。刘秀有意抬高那些没有出仕王莽政权的文人学士,说他们有高尚的情操而委以要职。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这些人无功可恃,无勋可夸,骤然提升,容易控制。于是,在刘秀政权中,除高密侯邓禹等少数功臣仍参与军国大事外,其他功臣或只以“奉朝请”身份参加朝会,或退归封地衣食租税而已。
  二是“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东汉初年,中央最高官职为司徒、司空和太尉,号称三公。但这时三公的权力,已与西汉时期大不相同,司徒(即丞相)只管民政;司空(即御史大夫)只管土木工程;太尉仍掌军事,但其权力亦局限于京都的安全。这些三公深知刘秀“政不任下”,要独揽朝政,故多在朝不任职。如司空李通,他本是刘秀的妹夫,为了避免祸端而称病不任事;司徒邓禹改封高密侯以后,也只是唯唯诺诺而已。与此同时,刘秀加强尚书台的权力。尚书一职,始置于战国,秦时只是少府属官,汉武帝时权力有所提高。刘秀为了执掌全权,选拔资历短浅的人为尚书令、尚书仆射,并将俸禄由六百石增加为千石。在尚书台内,下设尚书六人,分管吏、民、讼等六曹事务,使三公之位形同虚设。诚如东汉后期政论家仲长统所说:“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备员而已”。(《后汉书,仲长统传》)尚书台之设,是东汉吏治的一个特点。自此以后,朝政权力集中于尚书台,而尚书台则直接听命于皇帝。
  三是强化监察机构。刘秀为加强监督百官,将西汉时的御史府升级为御史台(又名兰台)。御史中丞的权力仅次于尚书令、职掌解释法律、察举违法官吏、主持祭天、祀庙等大典。刘秀又提高司隶校尉的职能,负责纠检百官犯法行为,“无所不纠,唯不察三公”(《通典·职官》第十四)。每当公卿百官朝会时,尚书令、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均可坐专席,时称为“三独坐”。刘秀又分全国为12州,各州置刺史一人,作为朝廷派驻地方的巡察官,每年八月奉命巡视所属郡国,考察各级地方官吏政绩及刑狱案件,年终奏告皇帝,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四是集军权于中央。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刘秀十分注意削弱地方的军事权力。首先,他下诏撤销郡国都尉,裁减地方常备兵力;其次,他扩大中央军队,分为南、北二军,南军由卫尉统领,负责宫廷警卫,北军由中侯统领,护卫京都安全。如有重大的军事行动,皇帝临时委任将帅统率南北军出征。对于边防军队,则由中央委任乌桓校尉、护羌校尉和匈奴中郎将等领导,作为直属中央的军队,以据守边境。
  以上这些措施,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和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曾起过积极作用。这些措施,是秦、西汉以来加强中央集权的继续,也为后代王朝的统治提供了借鉴。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三省制,就是在东汉台制基础上继续完善起来的。

吏治关系到bai政治得失、民心向背、du王朝兴衰。中华zhi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吏治作为治国理政的dao重要手段,积累了丰富的思想和实践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总结,并从中得到启示。
  我国历史上吏治的主要经验
  第一,吏治在国家政治中起着核心作用。纵观我国历史上国家强大、政治清明、社会繁荣、民心稳定的治世,都与严格治吏分不开。统一前的秦吏“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是秦统一六国的政治保障。光武帝刘秀“勤吏治”,二千石高官“时有纤微之过者,必见斥罢”,保障了东汉初年政局的稳定。唐太宗将都督、刺史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坐卧恒看”,善恶事迹皆记下,是他严格吏治、造就贞观之治的佳话。自古没有吏乱而国治的道理。
  第二,重视基层磨练、重视基层实践能力培养。汉代察举制下,被举为孝廉的,大都要到中央任郎官,熟悉各种事务后,再授予具体官职。据统计,他们出任的主要是各级长官的属官,最高不超过县令的秩级。唐代尤重基层用人,甚至提出“不历州县不拟台省”。唐代科举制下所授官职一般并不高,进士甲第不过九品,但唐代中后期宰相等高级官吏出身科举的比例逐渐增大,说明这些宰相一般都是从基层提拔上来的。我国历史上还实行“试官”制。“试于官而事治者则用之”。汉制,初为官者要试用一年,合格者才能为“真”,不合格就要罢免。唐代吏部以身、言、书、判来考察科举及第者,也是为了确保他们具备必须的行政能力。
  第三,裁汰冗官。我国历史上较早形成了吏员编制制度,对官吏设置有员数规定。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官僚机构膨胀、冗官冗员又是普遍现象。因此,我国历史上整顿吏治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裁汰冗官。光武帝“吏职减省,十置其一”,隋文帝“存要去闲,并小为大”,是东汉和隋初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唐代君臣多次讨论并处理过冗官问题。唐太宗说“致理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又说“官不必备,惟其人”。唐玄宗针对武则天和唐中宗时期的冗官现状,“大革奸滥,十去其九”。贞观、开元、天宝年间所谓“盛世”的出现,与此不无关联。宋代欧阳修、范仲淹、洪迈、苏辙等人也曾对宋代冗官情况发表过许多意见,但终究未能实施。冗官冗员冗费是宋代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重要原因。
  我国历史上吏治的几点启示
  第一,必须明确选人用人的基本原则。选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标准选人,始终是王朝的政治核心之一。我国历史上选人用人的基本原则经历了很长的探索时期,汉代中期以后最终确立了以儒家思想作为选官用人的基本原则并长期延续下来。历代吏治的基本制度设计虽然各有变化,但基本围绕这一原则而展开。同时,社会风尚的培育,学生学习的教材,士子考试的试题,官吏选拔、考核的标准,乡规民约的制定,家训家规的倡导,文学艺术的题材,大都与儒家思想紧密结合。从而实现了用人原则与社会思想的高度统一、相互认同。当然,历代并未将法家用人思想排除在外,“霸王道杂之”是吏治的两手。
  第二,必须维护中央在选人用人上的主导权。历史一再证明,治理统一多民族的大国,中央选人用人的主导权绝不能削弱、丧失。东汉后期,皇权衰弱,王朝的选人用人受到外戚宦官的极大干扰,许多地方的选人用人权被大姓名士所垄断,这是东汉政权最终走向瓦解的政治原因。九品中正制沦为门阀士族垄断自身政治地位的工具,是魏晋南北朝皇权不振、中央集权衰弱、吏治腐败的根本因素。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鼎盛期,必是选人用人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中央手中;我国历史上民心涣散、政权不稳、社会矛盾突出,也必是在选人用人上出现了重大问题。维护中央选人用人的主导权,还必须加强对选人用人的监督监察,还必须加强选人用人上的制度建设。当然,维护中央选人用人的主导权也不是一味地把所有权力都收到中央,合理分配中央与地方、政务与事务、主官与属官在选人用人权上的职责划分,区别对待,也是一条历史经验。
  第三,必须任人唯贤、广纳人才、与时俱进。这是扩大政权基础、促进社会公平、保障政治清明的亘古法则。一是应当五湖四海,广纳人才。我国历史上各种选官制度的建立,其重要目的就在于通过制度广泛选拔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二是知人善任、用人所长。选人用人的具体方式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具体事务的变化,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与时迁徙”“各因其器”,适时调整官吏队伍,大胆破格起用人才,是任人唯贤的必要方法。三是委任责成、优胜劣汰。唐代魏征说:“知人之事,自古为难,故考绩黜陟,察其善恶。”唐太宗说:“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委任责成,各尽其用,庶几于理也。”我国历史上委任责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就是循名责实,建立严格、严密的考核制度。
  第四,必须制度用人、善于用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历史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一是考试用人。考试用人是相对客观化、公平化用人的方式。我国科举制产生前的用人中,已经包含考试的许多因素,如汉代的射策、对策就是一种考试。科举制产生后,以成绩取人,吏部选用时还要再考试,



引言

新莽末年,王莽推行的“五均六莞”政策触动了贵族阶级的利益,又逢天灾不断,民不聊生,天下随之大乱。四方豪强顺势揭竿而起,逐鹿中原,而我们的主角汉光武帝刘秀便是其中一位。

作为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刘秀本该享尽荣华富贵,但由于出身偏远旁支,无人问津。但就是这样出身的刘秀,先是在昆阳之战消灭王莽,随后巡镇河北,先后灭掉隗嚣、公孙述等藩镇势力,后来一举推翻中原地区的更始帝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开始的天下大乱,完成了帝国的统一。

天下安定后,他又着手在国内推行一系列改革:政治上整顿吏治,精简朝廷机构;经济上休养生息,大力发展经济;文化上大兴儒学,推崇儒家思想。一时间百姓富足,国泰安康,史称“光武中兴”。

王莽

可是,仅仅依靠雄才大略的光武帝就可以完成这些吗?答案显然不是。探究历史我们发现,刘秀开创的东汉江山,其背后最大的助力就是麾下的将士谋臣。而刘秀正是凭借着卓越的用人之道,使得百官同心同德为他效力,奠定了东汉王朝发展的基础。

一、生于乱世,战于乱世

更始元年,刘秀、刘演凭借着昆阳之战的功绩闻名天下,但是刘演由于功高震主,惨遭更始帝刘玄的杀害。此时的刘秀正在外出征,闻听此事后,悲痛欲绝,但面对更始帝只能隐忍不发。为了避免更始帝的猜忌,他甚至主动上书认错,认为哥哥刘演犯错,自己也难辞其咎,甘愿接受处罚。此举获得了更始帝的高度信任,不仅没责罚刘秀,反而对他赞赏有加。

更始帝刘玄

昆阳之战中,刘氏兄弟立功颇大,天子荣任刘秀为武信侯。但刘秀深知更始帝的秉性,若是久留皇帝身边,如伴虎狼,早晚必惹祸上身,必须尽快远离。恰逢此时,如火如荼的河北各藩镇势力让更始帝十分不安,急需一员大将镇守河北地区,而刘秀无疑成了最佳人选。这一下正中刘秀下怀,于是他主动请求出镇河北,以保政权稳固。来到河北的刘秀在这里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初到河北的他,手中除了跟随已久的家将,别无他人,虽然摆脱了天子的控制,但是要如何在群雄割据当中立足呢?刘秀以高明的用人之道化解了这个难题。

二、广纳英才,遍求贤士

初入河北时,刘秀一无粮草,二无兵力,真可谓典型的单枪匹马,一穷二白。但他靠着广纳天下贤良的政策,招揽了一大批能人贤士。在邯郸,他先是结识了当地豪强耿纯,并任命他为邯郸太守,耿纯也举全族之力支持刘秀。随后刘秀又认识了和戎太守郅彤,与之交好。

光武帝刘秀雕像

后来,前西汉赵缪王之子刘林拥立王昌为帝,意图叛乱,刘秀陷入了无兵可用的危机。幸亏得到了上谷、渔阳两郡世家的支持,最终戡乱成功。经此一役,他又结识了耿弇王梁吴汉等一众贤才,加上本就跟随自己的冯异等人,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

依靠着手下卓越的将才和谋士,刘秀先是平定邯郸王昌之乱,后来又经过激战,打败了铜马农民军,收编了其中的青壮劳力,军事实力进一步扩大,关中地区的人们皆称刘秀为“铜马帝”

更始三年,拥兵百万的刘秀肃清了更始帝刘玄在河北的势力,在河北鄗城称帝,沿用为国号,建元建武,史称后汉,也就是后世眼中的东汉王朝。

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刘秀称帝后,仍然贯彻着广纳英才的政策,下诏遍求天下义士,凡是征召纳谏而来的,皆以礼相待。刘秀此举让天下贤士倍感亲切,因此众多有才之士皆心甘情愿为东汉效命。

三、唯贤是举,量才用人

刘秀称帝之后,手下大将云集,谋士众多,但刘秀依旧求贤若渴。

时年,表亲来歙前来投靠刘秀。虽然来歙一介白衣,衣衫破败,但刘秀一点也没有嫌弃他,见面便将衣服脱下来给他穿,并封其为太中大夫。此举并非因为来歙是刘秀的表亲,而是他知道来歙是当时著名的战略家、谋划家,如果能有他的加入,东汉王朝定会如虎添翼。

公元27年,来歙奉刘秀之命出使陇右,规劝隗嚣投降。但是隗嚣十分固执,不愿投降,于是来歙和季遵袭击略阳,配合冯异、耿弇、盖延等大将大举进攻,大获全胜。

来歙

隗嚣战败后,陇右地区的羌人又开始作乱抢劫,来歙便带领盖延、刘尚等人讨伐羌人,确保陇右地区的安定,使当地经济恢复平稳发展。陇右的收复和稳定,离不开来歙的贡献,更离不开刘秀举贤不避亲的用人之道。

除了举贤不避亲之外,刘秀非常善于还量才用人。当陇右、西蜀以及中原地区皆被攻克后,刘秀一统天下,朝廷需要文官治理,可是早年跟随自己东征西战的大都是武将,对于治国理政并不在行。此时的刘秀再次展现出他高超的用人之术,提出了“退功臣,进文吏”的政策。他认为,武将们适合开疆拓土,征战天下,而此时天下安定,已无大战,治理国家政事自然应当交由文臣谋士去处理。

于是,刘秀对手握重兵的大将们统统升迁,给予高官俸禄,在家休养,同时明确下令,除非遇到紧急战事,武将轻易不得掌兵。对于那些深谙国事的文人不问出身、一视同仁,只要忠于大汉,愿为朝廷效力,便尽数接纳,量才适用。

“光武中兴”雕像

针对文武百官的特性进行合理的任命,不仅体现了刘秀高明的用人之术,更是将帝王平衡之道发挥到了极致。这一举措不仅防范了武将兵权过重背反朝廷的隐患,还提升了文人地位,死心塌地为他卖命,可谓一箭双雕。

四、宽宏大量,以德服人

刘秀的成功离不开众人的扶持,他唯才是举的开明、宽宏大量的胸襟深深感染了天下的能人贤才,因此大批贤士慕名而来,依附麾下,与他共谋大事。

比如,早年间刘秀为了躲避更始帝的猜忌,自愿巡抚河北郡,但当时的大司马朱鲔多次阻拦,不愿放刘秀北归。更可忌者,朱鲔还是害死哥哥刘演的主谋。这些恩怨加在一起,足以让一统北方后的光武帝刘秀杀了朱鲔,但他却没有这样做。兵临城下时,为了让朱鲔投降出城,刘秀指河为誓,承诺绝不杀他,并愿封其为平狄将军。朱鲔投降后,刘秀信守承诺,果然没有杀害朱鲔。朱鲔感恩戴德,从此为刘秀效力,一心一意,忠心不二。

朱鲔

刘秀、刘演兄弟早在起兵反抗王莽时,就有信义为先的美名。后来,刘秀在北方打败铜马、尤来等农民军势力,面对降将,没有任何的虐待和歧视,甚至还对其封侯拜相。

这些仁义行为反而让当时降将更加害怕,以为皇帝要大开杀戒。刘秀得知后,吩咐各将领回营,次日检阅诸军。第二天,刘秀果然依约前来,降将们皆为其信义深深折服,纷纷表示愿为刘秀效力。

刘秀不仅对于降将宽容有礼,对于自己的亲信更是信赖有加,很好地诠释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句话。冯异是最早跟随刘秀的将领之一,十几年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冯异

后来,冯异长期镇守关中,颇得民心,朝廷上便有人以此为由上奏弹劾,吓得冯异赶忙进谏,主动请罪。刘秀却对冯异说,我们君臣二人相处几十年,我很清楚你的忠心,不会听信那些谣言。这才打消了冯异的恐慌,君臣之间更显和睦。

结语

汉光武帝刘秀于乱世之中战四方,灭王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延续了刘氏江山的血脉,建立了东汉王朝。建国称帝后,更是励精图治,运用名臣谋士,治理国家,发展经济,让百姓生活富足,成就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这一切并不仅仅是靠刘秀的个人能力,更多的是得益于其高超的用人之术。身为帝王的他,深知仅仅依靠自己治理国家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虚怀若谷,招贤纳士,人尽其用,物尽其才,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刘秀高明的用人之道对于今天的企业管理仍然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后汉书》

《史记》



1.清廉官员选拔: 光武帝取消了汉初采用的兼任制度, 实行专职官制, 并制定了严格的选拔制度,严格考核文学水平和信誉,保证官员清廉.2.依法治国: 光武帝重视法律,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他在官员组织方面还规定了法律事务专门部门.逐渐形成了“律赋制”的法律体系,并采用处罚铁面无私,维护社会秩序.3.对官员贪污行为进行了打击: 光武帝反对贪污,严禁官员收受贿赂,甚至制定交通禁令来限制官员的行动范围,打击贪污的手段也是非常有力的。4.加强地方行政管理: 光武帝改革了地方行政制度,给予各施行区刺史绝对权力,尤其注重对监察部门的整顿和加强,明确刑罚使用范围,缩短调查期限等,来加强对地方的集权管理。5.实施降租减赋的政策: 为了发展农业和缓解民众负担,光武帝采取了降租减赋政策,缓解了农民的压力,农业发展逐渐走向繁荣。以上就是东汉光武帝吏治改革的特点。 光武帝更加注重官员的选拔、法律的实施、对贪污行为的打击和地方行政的管理,采取积极措施来改善社会治理和生活环境,为后世做出了重大贡献。

东汉光武帝刘秀进行的吏治改革有以下几个特点:1. 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取消了西汉中央官制以太尉为首的制度,建立了以三公(太傅、太尉、太常)、九卿(司隶、太仆、少府、太府、光禄、卫尉、治书、侍中、中常侍)为重要官职的中央官制。2. 改善文武分立的现象。文官顶头上司不再是武将,而是由三公来监督文武官员,使得文武并重,权力分散。3. 严格考试选拔制度。光武帝为了招收人才,制定了严格的考试选拔制度,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发展。4. 贬斥纳贿行为。明确规定纳贿行为为预谋不轨,坚决贬斥该类行为。5. 实行县制。实行了比较完善的县制,县官被赋予负责治理本地区事务的权力。6. 提倡儒家思想。光武帝重视儒家思想,尊崇Confucius和Mencius,推行儒家思想在政治中的地位。这些改革措施有利于稳定吏治、整顿政治制度,对东汉王朝的建立和稳定,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东汉皇朝,建都於何地?
中国东汉皇朝,建都于洛阳,是汉朝的后续部分,由汉光武帝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刘秀在推翻王莽的新朝后,于洛阳建立都城,恢复汉朝的统治,这一时期被称为东汉。光武帝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整顿吏治、设置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以及清查土地,以稳定人民生活。在光武帝、汉明帝和汉章帝三...

汉武帝和汉光武帝朝代时间分别是什么?
2、成就不同 汉武帝在位期间(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创设中外朝制、刺史制、 察举制,颁行推恩令,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在经济上,推行平准、均输、算缗、告缗等措施,铸五铢钱,由官府垄断盐、铁、酒的经营,并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汉光武帝政治上,改革官制,整饬官风,精简结构,优待...

汉光武帝的功绩为什么在历史上默默无闻呢?
我们知道汉光武帝刘秀在平定天下大乱之后,他励精图治、恢复元气。提倡“柔道”治国,改革官制,整饬吏治,精简结构,优待功臣;经济上,休养生息,发展经济;文化上,大兴儒学、推崇气节,开创古代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在这之后刘秀并没有像汉武帝刘彻和唐太宗李世民一样有开疆拓土席卷六合之意,...

中国古代几次统治比较清明的历史时期(太平治世)
2. 昭宣中兴:西汉昭帝和宣帝时代(公元前87年至前49年),西汉处于稳定发展阶段。昭帝即位时年仅8岁,霍光辅政,继续实行武帝后期的政策,多次下诏减免农民税收,减轻徭役负担。宣帝即位后,着力整顿吏治,推行安抚流亡、安定民生的措施,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新局面,史称“昭宣中兴”。3. 光...

什么叫做东汉初期的光武中心?
光武中兴或称建武盛世[1],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光武帝在位三十三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经济。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赐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政。排斥三公,加重原在皇帝...

中国最强的10大皇帝是谁
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改革币制,首开丝路,开疆拓土,建立年号。汉朝自武帝起,对匈奴由战略防御正式转变为大规模进攻,卫青,霍去病多次大败匈奴,封狼居胥,燕然勒石,打出了汉民族的血性,攘除四夷,威加海内,开创了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第一个发展高峰! 第四位 汉光武帝 刘秀 汉光武帝 刘秀 刘秀(...

汉光帝是谁呀?
汉光武帝 刘秀 (前6-57)(公元前6~57)字文叔,蔡阳人,汉景帝后裔。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对王莽,昆阳之战,光武挽狂澜于既倒。王寻等百万之众,一时土崩瓦解。王莽政权的丧钟,由此而敲响。光武以偏师徇河北,平王郎,降铜马,艰难奠定中兴之基。统一天下,定都洛阳,重新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兴...

历史上汉光武帝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刘秀死后,其子刘庄继位,于同年三月丁卯日,葬刘秀于原陵,上庙号世祖、谥曰光武皇帝。为政举措 政治上 偃武修文,励精图治 中央集权,归于尚书 简化机构,裁减冗员 经济上 释放奴婢、刑徒 整顿吏治,提倡节俭 薄赋敛,省刑法,偃武修文,不尚边功,与民休戚 欲抑制豪强势力,实行度田政策 评价:...

汉朝历史介绍
公元25年,刘秀统一天下后,仍沿用汉作为国号,史称东汉。定都洛阳 ,统一天下后息兵养民,史称“光武中兴” ;汉明帝、汉章帝沿袭轻徭薄赋,开创“明章之治”;汉和帝继位后大破北匈奴、收复西域,开创“永元之隆” ,东汉国力达到极盛。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虽剿灭民乱却导致地方拥兵自重,...

关于明孝宗 光武帝 的历史
汉光武帝 刘秀 公元前6年——公元57年(在位三十三年,谥号光武,庙号世祖) 刘秀建立东汉后,在政治上改革官制,加强对官吏的监察,强化对军队的控制。在经济上,实行度田,把公田借给农民耕种,提倡垦荒,发展屯田,安置流民,赈济贫民。在思想上提倡经学,表彰名节。由于这一切措施,使当时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东汉王朝得以兴盛,...

卢湾区17213142427: 光武帝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隐冰行气: 为加强统治,巩固政权,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内容有: 第一,释放奴婢、刑徒.自西汉后期以来,农民之沦为奴婢、刑徒者日益增多,成为西汉末年阶级矛盾...

卢湾区17213142427: 民生问题是人民关心的问题,更是历代统治者关注的问题.回顾两汉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两汉时期出现的两个“治世”局面是什么?东汉光武帝的统... -
隐冰行气:[答案] (1)两汉时期出现的两个“治世”局面是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 历史上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东汉光武帝的统治有以“柔术”治天下和注重文治的特点. (2)据所学知识可知,...

卢湾区17213142427: 东汉光武帝在位时期经济怎样?历史上称为什么? -
隐冰行气:[答案] 历史上称为光武中兴 1刘秀建立东汉后,在政治上改革官制,加强对官吏的监察,强化对军队的控制.在经济上,实行度田,把公田借给农民耕种,提倡垦荒,发展屯田,安置流民,赈济贫民.在思想上提倡经学,表彰名节.由于这一切措施,使当时社...

卢湾区17213142427: 光武帝是如何被称为光武中兴的?
隐冰行气: 东汉建国以后,光武帝刘秀废除王莽时的弊政,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为加强中央集权,着手整顿吏治,设立六个尚书分掌国家政事,削弱了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权势;六次颁布“释奴令”,有效防止了自耕农大量沦为奴隶,既增加了社会劳动力,也缓和了阶级关系,稳定了社会秩序;惩处贪官污吏,裁汰地方冗余机构,清查全国土地,减少税赋并制定新的税收制度,发展农业生产,使人民的生活逐渐稳定;对外实行防御政策,阻止匈奴等外部势力人侵;对内严厉限制外戚干政,等等.光武帝在位期间,政局日趋稳定,经济形势明显好转,史称“光武中兴 .

卢湾区17213142427: 东汉官吏体制介绍最好列表排出,分文武两类,由高及低,包括职权介绍
隐冰行气: 东汉的建立,是西汉旧皇族藉着农民起义推翻王莽新朝的结果.所以东汉官制基本上沿习了西汉官制的制度,官名也没有多少改变.与西汉比较,东汉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

卢湾区17213142427: 汉光武帝的生平事迹
隐冰行气: 东汉光武帝刘秀简介: 东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年-57年)是东汉的开国皇帝.西汉高祖九世孙,字文叔,南阳蔡阳人.父刘钦曾任济阳、南顿县令母樊娴都. 西汉灭亡后,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王莽末年,农民大起义爆发,刘秀与哥哥乘机...

卢湾区17213142427: 汉至宋的政治变迁 -
隐冰行气: (1)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①“汉承秦制”. ②汉武帝用布衣为相;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为尚书令,形成“中朝”;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称“外朝”. ③东汉光武帝扩大尚书台的权力,形成决策的中枢机构. ④魏晋南北朝时,形成尚书省、...

卢湾区17213142427: 西汉文帝与东汉光武帝采取措施的共同点是 -
隐冰行气: c 一般社会初期是不需要整顿多少吏治的,所以不选a 西汉文帝三十税一,是轻徭薄赋 释放奴婢只是光武帝的做法,为了缓解人口不足的压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