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古人的“登高”这一文化行为?

作者&投稿:子丰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人登高有哪些目的?~

古人登高的原意是避灾求福。所谓重阳,是指月份与日期为同一阳数相重。古人认为,月、日为同一阳数是特别吉利的日子,因此都把它当作重大节日。将九月初九称重阳,是因为九是最大的阳数。两个最大的阳数相合为“阳”之极,是个长久之数,因此古人也把重阳节视为“长寿”的节日。

历史上的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因为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在这一天,农民差不多都已经收回了农作物,为了感念上天,感念祖宗的庇佑,所以在这个五谷丰登,粮谷满仓的日子进行祭祀活动。这个节日就是为了让人们不要忘记了祖先的功德,不要忘记祖先是生我们养我们,庇佑我们的一个大家族。

而重阳节的习俗包括登高,插菊花,戴茱萸。这些习俗在西汉时期就有了,不仅有这些,古代人在这一天还会喝酿好的菊花酒。因为古代人追求长寿,所以他们认为这些是能够让人延年益寿的好东西。而且每当重阳节的时候,一家人都会聚集在家中老人的身边,共祝家中老人长命百岁,让老人享受到儿孙满堂承欢膝下的幸福。

重阳节是我们历史上的一种感念亲情的文化,体现了人们对于老人的一种关爱。而且重阳节的登高,也是为了追忆往昔,对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要感恩。而且重阳节这一天设在农历九月九日,也是一个吉利的日子。九这个数字在中国古代是非常高的地位。为了尊敬长辈,特意设在这个日子。

重阳节这个节日开始是吸收儒家文化的影响,在一些上层人士中开始传播的。到了唐朝,重阳节就是一个法定的节日了。很多名人志士都为重阳节写过诗句。重阳节这一天,朝廷都会与百姓一起共同欢乐。虽然现在重阳节的节日气氛淡了些,但是我们还是要弘扬这个历史文化。

   文人通过登高——望远——抒怀将自己的审美感受表达出来。谢榛《诗家直说》卷四说:“凡登高致思,则神交古人,穷乎遐迩,系乎忧乐,此相因偶然,著形绝迹,振响于无声也。”刘勰也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登高是文人情感抒发的载体,甚至成为文人的必修之课和崇尚之风。

    文人登高所抒之情绚烂多姿,但更多的是抒发内心的孤独和人生道路的辛酸。在悲观而敏感的文人心态影响下,形成中国文人典型的心理特征:有意识的排遣忧愁和不适。愁苦哀怨、沉郁感伤是这类作品共同的主题。


    诗人在登高望远中到底抒发了怎样的感慨呢?

    第一,悲秋、伤春。

   登高作为诗人特定的抒情媒介,与秋构成充满迟暮感、沧桑感的时空组合,大大拓展了诗歌的审美空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愁,秋,离开了登高便不完美,把悲与秋与登高相联系的诗歌,才是能把愁苦之音写得工巧的诗歌。杜甫的 《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王安石的 《桂枝香》:“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凭秋说愁,更添几分悲壮苍凉。

   登高伤春的有杜甫的《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以景衬托国之多难。欧阳修的《踏莎行》:“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登高的心绪与所见到的美好景致相融合,可谓“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美景反衬愁思,倍增其愁。

    第二,发“思古之幽情”。

   感怀历史沧桑,凭高吊古,并且兼以借古讽今的主题。此类作品有前面提到的王安石的《桂枝香》,登高望远,隐喻寄兴,实为“绝唱”。还有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怀古实为伤今,咏史实为咏怀。

    第三,怀人、怀乡之作。

   古人行游,交通不便,使古人“相见时难”,从而送别时凝铸成依依不舍之情。王维有“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的咏叹。孟浩然于“岘山南郭外,送别每登临”感慨“蹉跎游子意,眷恋故人心”。

    第四,抒发家国身世之慨。

   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南乡子·登京口北顾亭有怀》,陈与义《临江仙》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而将这种饱含忧国情绪的登高情怀与自身坎坷遭遇糅合在一起较成功的首推杜甫。如他的《秋兴八首》、《登岳阳楼》、《登高》等。当时杜甫漂泊在湘江一带,登上岳阳楼,家国之叹,身世之感,忧时之情全部涌上心头。登高望远,忧从中来,字里行间充溢着国破家亡、无处寄身的悲慨意味。

    文人受儒家入世精神的影响,奔波于仕途,然而残酷的现实使他们遭到了冷遇,他们大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匡国无门。于是他们转向道家重返自然的思想,登山观海、流连山水成为他们的追求,也是陶冶性情的方式。然而登高望远,或看到山河破碎,或看到宇宙之大,自己的渺小,或看到物是人非,更添了许多忧愁。现实对文人墨客的打击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文人因此为我们留下了璀璨的篇章。


参考资料:《古代诗词与古代文人的登高情怀》,王艳坤,太原日报,2010-10-11。




求教关于古诗词的阅读方法
抓住了这一总体特征,我们再看他们的诗作,就不难理解杜甫《春望》、《石豪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登楼》等所表现的主题。又如学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等,如不了解他是亡国之君,则无法理解诗词中似滔滔江水、剪不断理还乱的...

劝学的翻译
白话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

我的"悲秋情结"缘何而来?
流水无情 落花无意 悲秋情结的由来资料: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柳永有“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附一篇评论悲秋的文章: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秋天是一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荒凉...

解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

古诗词中的意象都有哪些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古诗词中[燕子"意象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写作背景和赏析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的内容,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文言文使用规则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

有关思乡的古诗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文言文怎么赏析
学习文言文的效率不高的原因在何处,笔者分析如下: 1、学生离开了理解文言文的情境。 文言文确实不像现代文那样,让学生一下读来流畅上口,通晓其意。学生难以接受翻译斟字酌句的烦琐,难以懂得文言拮倔聱牙的表达,难以体会古人情感真实丰富的抒发。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问妻、妾、客同样一个问题,“我孰...

昨夜西风凋碧树这首诗的全文是什么
【原句】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直译】 昨天晚上,西风劲吹,青翠茂盛的树木都丧失了生机。(今天清晨),我一个人登上高楼,看着天边远路,直望到尽头,(也不见佳人的归影)。 【鉴赏】 气候陡寒,万物凋零,不由忧切远方的佳人。晨起就登高望远,希翼看到丽影归踪,沿路...

西林县19181812782: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意义和由来 -
祢晴烧伤: 古人偏要定在九月九日登高呢?这也有一种说法.因为重九是一“阳”登勤之日,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古人为了避免接触不正之气,所以才登高以避邪气.这种税法不免牵强附会,然而,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登高远望,啸咏骋怀,活动筋骨,所以,人们于重阳登高,在时令上是最合适不过的.

西林县19181812782: 看完这些,你就明白古人为什么爱登高赋诗填词了 -
祢晴烧伤: “登山则情满于山”,登高望远,目力所及之处,自然会引发登高者的悠悠情思.自从王璨登上当阳楼发出”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的感叹,表达深切的思乡愁绪后,登高抒怀似乎成为中国文人的一个重要传统.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为登高甚至发明了特制的登山鞋,并在登山途中留下一首首动人的诗篇.诗仙李白对此倾慕不已,曾经“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在如同仙境一般的天姥山上倾吐郁闷,展现自己傲岸不屈的风采.

西林县19181812782: 登高是什么意思? -
祢晴烧伤: 登高山、登高塔.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

西林县19181812782: 2022九九重阳节登高的理由与风俗
祢晴烧伤: 重阳节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代表着日月并阳,这时候人们可以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重阳节也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文化节日,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

西林县19181812782: 古诗登高的详细解释! -
祢晴烧伤: 编辑本段翻译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鸥不时地回旋.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离家万里,悲叹自己经常漂泊他乡,衰老多病,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世事艰难,可恨秋霜凝...

西林县19181812782: 杜甫 登高 解析
祢晴烧伤:登高 作者: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

西林县19181812782: 诗人登高写诗的原因 -
祢晴烧伤: 登高写诗的原因有3点: 1. 指农历九月初九日登高的风俗.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

西林县19181812782: 重阳节的风俗是什么? -
祢晴烧伤: 重阳节经过历代演变,各朝各代以及各地风俗均有不同,不过总结起来大概有晒秋、放纸鸢、登高、吃重阳糕、祭祀海神、祭祖、赏菊、辞青、享宴祈寿、饮菊花酒、佩茱萸等等习俗.重阳节在历史延续过程中,既融合了众多民俗事象,也融...

西林县19181812782: 为何古代诗文中,登高望远,容易生悲?求解 -
祢晴烧伤: 有一些概念,“我们惯见熟闻,习而相忘,没有把它当作中国文评里的一个重要概念而提示出来”.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便又提到古典文学中一个我们习以为常而忽视的现象:登高望远,使人心悲.钱先生列举大量古诗文来加以说明,...

西林县19181812782: 古诗中常出现的登高望远如何理解?是属于诗词意象吗? -
祢晴烧伤: 登高我觉得不是意象,因为意象应该有一个比较固定的情感 ,比如折柳表达不舍,乌鸦表示不祥.而登高所表达的情感,需要结合诗中其他的意象来揣摩.例如杜甫的登高:他借用“哀啼的猿”,“落木”等意象,及直抒胸臆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等表达了他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登高诗词,都表达了这一情感,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东山兄弟,他也描写了登高(当然,不是最主要的),但他所表达的,是对同胞关心思念之情,两者截然不同.总之,不仅仅是登高诗词,理解所有诗词都需要结合诗词人的境遇,诗词的意象来整体理解,意象是叩开诗词大门的钥匙,加油吧.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满意请采纳,谢谢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