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七岁让梨的孔融长大后为何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杀了?

作者&投稿:仁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儿时会让梨的孔融,为何长大后偏偏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处死?~

孔融让梨,是我从小就听的故事。长大的孔融也争气的成为了朝廷的文臣,会被曹操处死,应该还是得罪了曹操,背上不孝的罪名只是曹操杀他的借口。

孔融经常在朝廷上怼曹操,曹操早就看不惯他了。虽然孔融是个知识青年,也抵不住莽撞个性带来的杀身之祸。有才的孔融在诗词上也有成就,自带文人的清高,平常又喜欢评论政治。

他认为曹操用人多疑,对人才不信任,所以在朝廷上口出狂言,不管当着曹操面,还是背后的话被传到曹操耳朵里,总是让曹操很生气。曹操和袁绍打仗的时候,其实孔融认为袁绍才是应该得胜的,这种类似的话多了,曹操肯定认为孔融有谋反之心,杀他之意早就起了,就是在等时机。

孔融后来还讨论曹操取妻的事情,认为他违背伦理道德,不要脸的要娶兄弟之妻。这种君王的闺房事,一个下臣肯定不能插话。用当代社会的话说,就是职员不会看老板脸色,每次都得罪老板,不被开除都难。所以孔融早晚得死,曹操只是想想一个杀他的方法,看起来可以显示自己是个贤明的人,又可以让孔融失去最在乎的清高和名誉。

孔融从小就是孝顺之人,虽然自己年纪小,但知道尊敬长辈,才有孔融让梨的故事传到今天。所以曹操抓住了孔融最在乎的名誉,其实一下就打败了孔融的内心,背负一个不孝的罪名,活着和死了也没区别。

孔融的死是因为他说话不注意,口出狂言,不分场合造成的,曹操只是安了一个不孝的罪名罢了。

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肯定都知道,孔融放到现在来说就是一个小童星。孔融让梨是他四岁做的事情,并且传遍了全国,知名度直线上升,要知道当时曹操的儿子曹冲称象的时候已经6岁了,可见当时孔融真的算得上时第一神童。
孔融虽然智商很高,但情商低的不是一点点啊,在他让梨之后沉寂了6年,这时有个叫陈炜的人讥笑孔融,你自从6年前让过梨之后就没有任何作为了吧,看来你不过是一个普通人。你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后可能并不聪明,反而会更蠢。这个时候孔融机智的反驳了一句那先生你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样两头堵的话,一句就让陈炜无话可说了。
孔融长大之后升任少府,后封为太中大夫。他得罪谁不好,没事偏偏喜欢去招惹曹操。“宁要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像曹操这种枭雄,别人躲还来不及了,他倒好,没事经常去挑衅下曹操。
曹操虽然对孔融一直不满,但人家好歹也算是一个当红名人啊,所以曹操一直在等一个杀他的借口,不好轻易动手。
譬如曹操颁布禁酒令,说是为了缓解粮食短缺的情况。这时候孔融不干了,写了篇文章反击曹操。你不让我们喝酒就是坏人——可天下那么多人粮食都吃不上,你们几个大官喝不上酒的事情算个屁啊,之后又讽刺曹操的儿子曹丕纳袁绍儿媳甄氏的事情。
曹操被孔融这样的打脸,终于再也忍受不了了,抓住了孔融在闹饥荒的时候,孔融对别人说:“如果父亲不好,宁可把东西让给别人吃,也要把父亲饿死;至于母亲,母亲对儿子没什么爱,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双方就毫无关系了。
这么大逆不道的话被曹操知道了以后,就以“不尊孝道”为理由,将他满门抄斩。
孔融,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孔子的第19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想必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都是知道的,甚至于《三字经》中都是有记载“融三岁,能让梨。”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身为孔氏之后的孔融一直是谦虚的典范,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孔融命运的结局竟然是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而诛杀,这其中究竟有什么隐情呢?
在东汉末年,中国的政治局面由"士族"、"外戚"、"宦官",这三股势力共同组成。“士族”指的是指一些的名门望族,“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一类,另外"宦官"就是太监。当时三股势力互相制衡,以维持着国家的平稳。但是,在董卓进京之后,宦官和外戚的势力基本上被清除,朝中重权大部分有士族把持。然而,士族为了使自己家族发展,试图恢复世袭制,把国家的政权把持在自己的家族内,这就有了贵族和庶民的区别,这个也是封建社会典型的特点之一。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所以长久以来,士族一直将曹操视为非类,不愿意与其合作。曹操与袁绍交战时,袁绍檄文中将其称为"乞丐携养(意即从街上捡来的小瘪三)"也是这个意思。曹操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一方面试图获得士族的认同和支持,另一方面试图努力建立起由其本家曹氏和庶族人才为核心的统治集团。然而对于造成威胁和自视清高不愿合作的士族,往往都是予以诛杀。比如杨修、荀或、崔琰等人,当然其中就有孔融。
既然杀,那必须有个缘由。曹操杀杨修的原因最著名的就是“一合酥”和“鸡肋”的典故,而荀或、崔琰之死是同曹操政治目的不同,曹操试图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政权,而荀或、崔琰之辈则是以匡复汉室为己任。但是,说起来孔融的死就令人咋舌了,竟是因为不孝,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孔融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曾多次对曹操直言不讳,将其激怒。比如说“制禁酒之谏”,当年因为年年征战,粮食不够了,因为觉得酗酒会耗费大量的粮食,曹操就下令禁酒。可禁酒令一下,孔融却公然出来唱反调,并写了一篇讨伐的文字,以当时孔融的名声,这影响是比较大的。
公元204年,曹操打败了袁绍,其子曹丕纳袁绍儿媳的老婆甄氏为妻,孔融知道后便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姐己赐周公。”曹操不明白这是对他们父子的讥刺,还问此事出何经典,孔融回答道:“以今度之,想当然耳。”然而,对于孔融的一再与自己作梗,曹操更是怀嫉恨在心,只可惜找不到诛杀的理由而已。
到了公元208年,曹操要攻打刘备,但是恰好孔融与刘备交好,为避免这次他又要与自己唱反调,曹操就决定对孔融下手了。但孔融是一名士族,不能说杀就杀,于是命与孔融不合的郗虑调查其罪状。孔融曾经扬言:“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就是繁体字的“刘”字,而汉朝是刘家天下,说这样的话不是谋反么?谋反可是十恶不赦的重罪!
然而,最狠的就当属孔融的大不孝言论,曾经在闹饥荒的时候,孔融对别人说:“如果父亲不好,宁可把东西让给别人吃,也要把父亲饿死;至于母亲,母亲对儿子没什么爱,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双方就毫无关系了。”
当时汉代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谁能想到这离经叛道的言论竟然出自这位圣人子孙之口呢?谋反是“不忠”,再加上“不孝”。
曹操批复:“不忠不孝,大逆不道,宜极重诛!”

孔融小时候一直是在他人的夸奖中长大的,所以变得越来越自我,以至于当官以后,刚愎自用,不懂得分析局势,妄议朝政,甚至对有军功在身的曹操言语羞辱,不计后果!

我们不能否认孔融的才学,但是在情商方面,他不是可以主持大局的人,一个耿直得连脑子都不带的人,又如何能玩转那个尔虞我诈的帝王时代!

曹操一开始对孔融并没有恶意,毕竟他是个文人,并且学识颇广,影响力巨大,而曹操也算是爱惜人才的人,所以对于孔融的傲慢无礼,并不与他计较,只是偶尔略施惩戒,削弱他的官职!

怎奈孔融是耿直不要命的类型,不但不吸取教训,反而越发变得无理,为所欲为,如此多番挑衅之后,曹操再也忍不下去,最终将他判了死刑!

孔融从小开始饱读诗书,对于书上的礼法道德他铭记于心,不仅如此,他还把书上的东西运用到实际中来,给人的感觉,就是教科书般的圣人,深得大家尊重!

汉献帝在位时,重用了孔融,不但经常邀他议政,还把公卿大夫要做的事情,统统归于他管,相当于他身兼数个要职!他专心为汉献帝出谋划策,怎奈他只是一介文官,无法与曹操统领的一干武将匹敌!

曹操在行军打仗的时候,确实做了很多烧杀掠夺的坏事,但又不可否认,当时的情况,没有曹操带兵打仗,汉献帝的皇位是无法保住的!

很多人都看出了曹操怀有不轨之心,可是没人敢惹怒生性多疑的曹操,只有以孔融为代表的几个老臣,经常出言不逊,重伤和讥讽曹操,使得曹操极为恼火!

而另一方面,孔融一直为汉献帝选拔人才,这也是为了拉拢一部分文人支持汉献帝,他对时政有一定的见解,文笔犀利,文采出众,对人彬彬有礼,谦虚宽容,所以得到一部分年轻有为青年的支持!

孔融这样的行为明显就是要和曹操一较高下,想要从思想上推翻曹操,曹操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利用自己兵权在握,在孔融又一次辱骂曹操的时候,给他定了罪,并且株连九族!



人都是会变的,孔融有让梨至孝的名声,但他长大以后却发布了那样的言论,对父母不敬,对君王不敬。

因为孔融一直惹怒曹操,让曹操非常的生气,所以就随便的找了个罪名把他杀了。

孔融肯定是在其他方面上惹怒了曹操,曹操就随便找了一个借口将其杀害。

孔融确实是百曹操给杀了,但是孔融应该是得罪了曹操曹操的思想不合吧。有差别,


孔融让梨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

孔融让梨(译文
孔融四岁,与诸兄同食梨,融独择小者,父问故,融曰,儿年幼,当取小者。翻译为白话孔融四岁的时候,和自己的兄弟一起吃梨,孔融自己拿了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小的,孔融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孔融让梨,《三字经》中有“融四岁,能让梨”,指孔融小时候就知道把大个的梨给...

能不能举出7个古代名人小时候就展露才华的例子
1、孔融让梨 才四岁的孩子就懂得尊重兄长、爱护亲人,这样一份成熟出现在这么小的孩子身上,真的让我们自惭形秽。想到很多人平时因为一些小事就和父母家人这些最亲近的人发脾气,事后虽然后悔,却又拉不下脸来道歉,说起来真的是比小孩子也不如。后来,孔融成为了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2、...

为什么孔融要让梨?
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4、译文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孔融四岁的时候,某...

有关孔融让梨的故事名字叫什么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参考资料 【孔融让梨的故事及寓意(100至200左右)急需】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

孔融让梨典故
四岁的孔融就懂得了谦让的道理,把大的梨让给自己的哥哥吃,小朋友们也要学习孔融让梨的这种精神。大家清楚孔融让梨的典故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孔融让梨典故,供大家阅读! 孔融让梨典故 篇1 孔融让梨典故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

孔融让梨出自哪里?
问题一:<孔融让梨>是出自哪里 尊敬长辈 换言,用小小的一个梨 换来兄长,父母无限的爱.意义非凡.失去勒大梨,得到勒大爱 问题二:孔融让梨”出自中国哪部国学启蒙读物? 三字经...问题三:孔融让梨出自中国哪部国学启蒙读物 孔融让梨的故事的原文出处《孔融家传》及译文 融七岁时,某月某...

三字经孔融让梨典故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是行悌道的例子,孔融让梨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孔融是孔老夫子第三十二世孙,鲁国人,生于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时任北海太守。孔融性情宽容好士,经常说:“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焉”。孔融四岁就知道长幼有序,吃梨的时候,自己年纪小就吃...

“王戎识李”、“许衡拒梨”“孔融让梨”背后的故事
《世说新语》上有这样一个故事: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或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元史•许衡传》中也记载了一个关于许衡拒梨的故事:许衡曾经在大热天走路,非常口渴,路旁有一棵梨树,很多人都...

孔子七岁让梨之后发生了什么?
《三字经》中就有“融四岁,能让梨”之语。孔融十岁那年随父亲到达京城洛阳。当时,名士李膺在洛阳任职,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亲戚,门人一般不通报。孔融想看看李膺是个什么样的人,就登门拜访。他对门人说: “我是李君的亲戚。” 守门人通报后,李膺接见了他。李膺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

长沙市15159297920: 孔融轼母的故事?
貂往爱童: 孔融让梨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但是长大之后的孔融却因为弑杀母亲而被曹操杀了,这个原因不仅很是让人匪夷所思,毕竟一个小时候这么懂事的孩子怎么会丧失了本性...

长沙市15159297920: 孔融分梨的结果是什么? -
貂往爱童: 孔融把大梨子都分给年老的和比自己更小的了,自己留下了最小的梨子,因此在当时传为佳话,成为一代道德的楷模.后来孔融长大后,在曹操手下做事,由于孔融先前就多次得罪曹操,曹操南征刘表,建安十三年(208年)时,借口孔融不孝的罪名杀了他,并且他家人也都杀了..年终53岁.

长沙市15159297920: 让梨的孔融,长大了是怎样一个人?具体是怎么死的? -
貂往爱童: 孔融和关公(关羽)都是同一时代的人.就象关公那样,他也为了保卫汉朝丢了性命.关公是以英雄事迹扬名,孔融则以学问与礼让见称.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后代.他生于公元153年.他曾出任北海(现时的山东省)太守,所以又名孔北海...

长沙市15159297920: 孔融长大后为什么把父亲杀了 -
貂往爱童: 孔融的父亲不是被孔融杀死的,是病死去世的.孔融杀的是一个在坟墓边哭泣亡父的人,因为他并非真心. 宋代李昉、李穆、徐铉《太平御览`秦子》曰:孔文举为北海相,有遭父丧,哭泣墓侧、色无憔悴,文举杀之." 译文:孔融任北海相时...

长沙市15159297920: 为什么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能流传千百 -
貂往爱童: 你好!1. “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因为,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 2. “孔融让梨”出自《三字经》中有“融四岁,能让梨”,指孔融小时候曾把大...

长沙市15159297920: 别的名人的优良品质的故事,简单介绍一个 -
貂往爱童: 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

长沙市15159297920: 古文孔融让梨的意思 -
貂往爱童: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孔子第二十代子孙,泰山督尉孔寅的小儿子.孔融七岁时,恰逢祖父六十岁寿辰,宾客满门.一盘酥梨,放在桌子上,母亲让孔融去分.孔融随后按照长幼顺序分,个人得到属于自己的,唯有他的是最小的.父亲感到很奇怪,问:其他人得到的梨都是大的,你的却是最小的,为什么?孔融从容的回答道: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的道理啊.父亲很高兴

长沙市15159297920: 孔融让梨的故事及寓意(100至200左右)急需 -
貂往爱童:[答案]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

长沙市15159297920: 有关孔融让梨的故事(完整的)快! -
貂往爱童:[答案]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疲乏:“我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