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夏之大防”的“防”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骆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夷夏之大防”的“防”是什么意思?~

“大防”就是今天说的根本原则、主要界限,古文中还有“礼教大防”、“男女大防”(意思就是封建礼教对男女之间所规定的严格界限)等,“防”就是指原则、界限。
“夷夏”最早出自《左传·定公十年》:“孔子曰,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这句话是"华夷之辨"思想的具体反映,它具有以华夏为中心甚至歧视夷狄民族的色彩,同时又具有反对外来干涉、侵扰的性质。以儒家为主的知识分子,为了保护华夏文化不受杂染,定了两条原则,一是“华夷之防”,一是“用夏变夷”。而其后孟子对儒家民族思想最重要的发展,正是明确提出了"用夏变夷"的概念。
具体到“夷夏之大防”完整的整句话是谁先提出的,不敢胡说。只能说 1951年,陈寅恪撰写《论韩愈》一文时,在证明昌黎在唐代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时有说道“……四曰:呵诋释迦,申明夷夏之大防。……”,至于陈寅恪是不是第一人,不敢确认。

“大防”就是今天说的根本原则,主要界限。古文中有礼教大防,意思就是封建礼教对男女之间所规定的严格界限。

“大防”就是今天说的根本原则、主要界限,古文中还有“礼教大防”、“男女大防”(意思就是封建礼教对男女之间所规定的严格界限)等,“防”就是指原则、界限。
“夷夏”最早出自《左传·定公十年》:“孔子曰,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这句话是"华夷之辨"思想的具体反映,它具有以华夏为中心甚至歧视夷狄民族的色彩,同时又具有反对外来干涉、侵扰的性质。以儒家为主的知识分子,为了保护华夏文化不受杂染,定了两条原则,一是“华夷之防”,一是“用夏变夷”。而其后孟子对儒家民族思想最重要的发展,正是明确提出了"用夏变夷"的概念。




中国教育近代史
终于突破了对旧制度、旧体系修修补补的框架,迈出了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教学内容的更新;传统教育的培养目标开始被淡化;严夷夏之大防的旧观念在教育上开始动摇,借才异域。福建船政学堂,从西语到西艺的转变。前学堂培养轮船设计制造人员,法文学堂;后学堂培养轮船驾驶人员,英文学堂。留学生派遣。清政府第一批留学生派往...

造成洋务运动自强不强,求富未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客观原因: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洋务派聘请的一些洋匠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勒索,谋取暴利,使企业难以发展。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仇视一切洋务,百般阻挠和破坏,使洋务运动步履维艰。主观原因:整个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分散且有限...

王安石《明妃曲》新意何在?
王安石这种反封建道德反民族偏见的名作,在许多封建腐儒看来,自然是忽夷夏之大防,薄君臣之大义,因而受到了后人不尽的疵议。我们现在看来,这正是王安石作为我国封建时代具有革新精神的政治家胆识的表现。 那究竟为什么王昭君这个平民家庭出身的普通宫女,却赢得后人如此敬仰和怀念呢?是不是因为昭君出塞和亲,贵为匈奴...

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什么意思_百度...
中国古代主张严格民族界限、尊崇华夏、鄙薄其他民族的理论。具体表现为对异族人保持警觉、防备,还有禁止与外族通婚等。禁止我方先进文化传入外族,也警惕外族不良风俗对我方的影响干扰。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唐代韩愈在他的代表作《原道》中引用《礼记·大学》中的名言“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后改写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阿斯本舰队事件
一 阿斯本舰队事件所揭示的“夷夏之防”双层内涵:主权与文化理念 纵观阿斯本舰队事件,中西主权矛盾贯穿始末,以奕欣为首的清政府官员与李泰国和阿斯本为控制舰队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然而,在十九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事件本身就蕴含着更深层次的冲突,即中国封建传统理念与异种的资本主义近代...

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启示
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咸丰帝“车驾北狩”,圆明园在烈火中化为灰烬。在战胜者对于战败者的军事统制之下,华夷旧序已经完全颠倒过来。昔日京华景象荡然无存。战争期间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把咸丰皇帝的自信变成了虚骄,强硬变成了懵懂,镇静变成了自欺。其...

湖湘文化的精华哪些值得我们学习?
保持了文化自身的尊严。二是从文化的相互影响的角度来言说的。湖湘文化充分汲取外来文明成果丰富和发展自己,也反过来使影响者受到自己的浸润。接收外来影响方面,湖湘知识群体有接收外来文明的自觉,如,魏源“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突破“夷夏之大防”,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在哪本书或哪种文物中最先记载了“尊王攘夷”?
中原混乱,周边少数民族蛮、夷、戎、狄趁机向中原各诸侯国进攻。谁能应付这种局面,就会赢得各诸侯国的拥戴。齐桓公看出这一形势,采用管仲的谋略,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尊王”而“使天下莫敢不听”,“攘夷”,以拉拢难以自卫的弱小诸侯国。“尊王”的姿态和“攘夷”的实效使齐桓公威名大震。

谕中原檄的赏析评价
历史学家吴晗对该檄文有如下评析:“这是元璋幕僚中儒生系统的杰作,代表几千年来儒家的正统思想。这篇文字的中心思想有两点:第一是民族革命,特别强调夷夏的分别,特别强调中国应由中国人自己来治理。过去不幸被外族侵入,冠履倒置,现在要‘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了,这两句响亮动听的口号,比之红军初...

横山县19159931354: 夏夷之防是什么意思? -
亓卖天晴: “夏夷之辨”、“夏夷之防” 作为先秦华夏民族观的来核心历来被称为 “春秋大义” , 每当民族危机之时便被发扬光大. 也就源是说,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有了“夏”的概念,而与之对应的知一个概念叫 “夷” .中国自 古以来就有很明显的夏夷之分,夏就道是中央、华夏.

横山县19159931354: 什么是夷夏之防 -
亓卖天晴: 「夷」、「蛮」、 「戎」、「狄」分属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不仅意味着少数民族方位的固定化,而且也意味着华夏中心观念的出现.与四方未开化民族相对的是居住在中心的文明之邦 「华夏」.把这种空间等级观念理论化的,就是上述...

横山县19159931354: 华夷之辨的意思 -
亓卖天晴: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义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血缘衡量标准阶段,地缘衡量标准阶段,衣饰、礼仪等文化衡量标准阶段.华夷之辨的宗旨植根于《春秋》以及《仪礼》、《周礼》、《礼记》、《尚书》,以文化礼义作标准.

横山县19159931354: 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什么意思历史练习册上的题,看都看不懂,是与鸦片战争有关的 -
亓卖天晴:[答案] 一开始看错了—— 外国人在北京烧杀抢掠,清政府的防卫完全崩溃 1860年8月,英法联军18000人,由北塘登陆,进占天津.9月,清军在北京通州 八里桥迎战英法联军失利.清咸丰帝、慈僖离京逃往承德.10月18日,英法联军 占领北京,抢劫焚...

横山县19159931354: 什么是“夷夏观念”? -
亓卖天晴: 夏,指的是华夏民族,开始以炎黄部落为基础,后经过发展到了大禹,后来建立了夏.从此“夏”代表了整个民族,汉朝的汉武帝以后又称为汉族.夷,指的是除了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夷夏观念,是汉武帝建立汉文化圈后,也就是其他民族都向汉族学习,(包括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明灭亡后崇祯这个年号在朝鲜还用了好几百年,可见受华夏文化的影响多大),所以产生了优越感,以天朝自居.比较歧视其他民族,就是夷夏观念.

横山县19159931354: 为什么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
亓卖天晴: 这两句不相呼应.孔子这句,皇侃义疏云:“言中国所以尊于夷狄者,以其名分定而上下不乱也.周室既衰,诸侯放恣,礼乐征伐之权不复出于自天子,反不如夷狄之国尚有尊长同属,不至如我中国之无君也.朱熹集注引尹洙曰:“孔子伤时之乱,而叹之也..无,非实无也,虽有之,不能尽其道尔.”简而言之,道德礼义比君王存在与否更为重要.当然,此句另有异议,如戴望言:“夷狄无礼义,虽有君不及中国之无君,明不当弃夏即夷也.”近人杨树达疏证云,这是“反对大民族主义”依同此类见解,则仲尼之意与唐太宗此语契合.个人,联系当时礼崩乐坏之实际,当以皇侃等见解为佳,又定州竹简本论语如字作若字,若,像也,是否也说明夷狄之有君,不像诸夏之亡也?剩下的自己体悟吧.

横山县19159931354: 第一次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夷夏之防”结束.这句话对吗? -
亓卖天晴: 正确,在清代两百六十多年里,夷夏之辨最初是明末遗民用来对付新朝的东西.而由此催发的文祸蔓延百年,则造成了刀锯迫视之下的夷夏之义既无可辨,又不能辨.所以在身历鼎革的一代遗民之后已是声响渐寂而渐去渐远.后来的朝旨和奏章里间有夷其人夷其事之说,但大半对应的都是高鼻深目的远人.因此大半皆意在指类,而非严辨义理.直到十九世纪中叶,古老的夷夏之辨在长久地退出了论述之后,因中西交冲又重新涨起,成为中国人的一个时代命题.西方人用战争和暴力为导引同中国人作交往,因此战争和暴力都唤出了夷夏之辨中蛰伏的义理.而曾经各分彼此的满人和汉人,这个时候也理所当然地共同筑成了夷视西人的一方.

横山县19159931354: 华夷之辨的意思 -
亓卖天晴:[答案]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义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

横山县19159931354: “它(某场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场战争() -
亓卖天晴:[选项] A.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B. 使中国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 C.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横山县19159931354: 论语翻译(41)
亓卖天晴: The Master said, "The rude tribes of the east and north have their princes, and are ... 在孔子的思想里,有强烈的“夷夏观”,以后又逐渐形成“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