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蝉的诗句与赏析

作者&投稿:茌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对古诗“蝉”的赏析

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刘学锴)。

2.对古诗“蝉”的赏析

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刘学锴)。

3.【(一)诗歌鉴赏蝉◇虞世南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

(1) 蝉声响亮而高远,古往今来,那“知了,知了”的鸣唱,曾使情感丰富而细腻的诗人们写下了诸多优美动人的诗篇.“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玄鸟,即燕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作二首) “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隋 王由礼《赋得高柳鸣蝉》) “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唐 许裳《闻蝉》)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 “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南朝 萧子范《后堂听蝉》) “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忽尔弦断绝,俄闻管参差” (唐 刘禹锡《酬令孤相公新蝉见寄》)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唐 卢仝《新蝉》)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 辛弃疾《西江月·月夜行黄沙道中》) “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南朝陈·刘删《咏蝉诗》)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唐·戴叔伦《画蝉》)。

4.描写蝉的古诗词

1、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五代楚·刘昭禹《闻蝉》

2、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

3、门柳不连野,乍闻为早蝉。游人无定处,入耳更应先。——《早蝉》

4、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闻新蝉赠刘二十八》

5、一声初应候,万木已西风。偏感异乡客,先于离塞鸿。——《闻蝉》

6、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唐·姚合(《闻蝉寄贾岛》)

7、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早蝉》

8、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唐·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

9、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画蝉》

10、落日早蝉急,客心闻更愁。一声来枕上,梦里故园秋。——《闻早蝉》

11、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唐·白居易《早蝉》

12、鬓蝉似羽。轻纨低映娇妩。凭阑看花,仰蜂粘絮。春未许。宝筝闲玉柱。东风暮。——《垂丝钓》

13、新蝉忽发最高枝,不觉立听无限时。正遇友人来告别,一心分作两般悲。——《闻蝉感怀》

14、火云初似灭,晓角欲微清。故国行千里,新蝉忽数声。——《闻蝉》

15、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伤。——唐·元稹《送卢诗》

16、萧条旅舍客心惊,断续僧房静又清。借问蝉声何所为,人家古寺两般声。——《秋蝉声》

17、蝉鸣兮夕曛,声和兮夏云。白日兮将短,秋意兮已满。——《听早蝉歌》

18、新蝉终夜叫,嘒嘒隔溪濆。杜宇仍相杂,故人闻不闻。——《闻新蝉寄桂雍》

5.蝉 虞世南 (古诗鉴赏题目)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绥,指蝉。

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

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说蝉声之远传。

“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面立身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新题型】 ※(1)这首诗从整体上看运用了什么表达手法?请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答案:运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借对蝉的生动描写,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指出相应诗句并简要分析。 答案:首句写了蝉的形状“垂绥”,食性 “饮清露”,写出了蝉的生性高洁;次句写蝉声“流响”写出了声音的响度与力度。

(3)通过这首诗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蝉声远传,是由于“居高”而致远,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然能够声名远播。

6.蝉 虞世南 赏析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刘学锴) 赞同我哦!。

7.虞世南写蝉的赏析

虞世南 《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对诗的内容进行理解赏析。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

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译文我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声音传的远是因为我站的高并不是借助了的秋风。

8.赏析《禅》这首古诗

答:这是首咏物诗,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

1、第一、二句:“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2、第三、四句:“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蝉能够“居高声自远”,不是凭借“秋风”,如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一类外力所致,而是来自品行高洁、来自人格的力量所致。这些诗句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是说,做人做官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扩展资料:

《禅》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1、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1)、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

(2)、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动作比兴的方法,把这份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资料来源:华语网




带有蝉字的诗句
带有“蝉”字的诗句包括:1、东晋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原文: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哀蝉无留响,丛雁呜云霄。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译文:衰颓零落秋...

古诗《蝉》什么意思?
此诗即是诗人勤于自勉的写照。赏析:这首咏物诗通过对蝉的姿态、习性、居所、鸣声的描写,赞颂了蝉的清高风雅和不同凡响的品德,暗喻自己立身品格高洁,不需要凭借某种外在力量自能声名远扬,表达了对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托物比兴,诗人以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形象完整丰满,韵味含蓄深...

关于蝉的诗句古诗翻译
4. 带蝉的诗句 柳永的《雨霖铃》有蝉也有月: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句诗的出处?
倦游:厌倦仕途而思退休。赏析 《入若耶溪》是南朝梁王籍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写作者泛舟若耶溪的所见所闻,并蕴含长久长久羁留他乡的思归之念。诗开头两句写诗人乘小船入溪游玩,三四句写眺望远山时所见到的景色,五六句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最后两句写诗人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

《蝉》的诗句和诗意是什么?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通过写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古诗翻译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诗句赏析 从《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平常中就...

与蝉相关的诗句
蝉的鸣声特别响亮,通常被人们所熟知的是雄蝉的鸣声,而雌蝉由于身体构造不完整,没有鼓膜,因而不能发声,被称为“哑巴蝉”。知识扩展:诗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表达着人类丰富的情感、思想、感受和体验。诗可以用最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让读者在欣赏...

有关于蝉的诗句及翻译
1.有关于蝉的诗句 蝉声响亮而高远,古往今来,那“知了,知了”的鸣唱,曾使情感丰富而细腻的诗人们写下了诸多优美动人的诗篇。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玄鸟,即燕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作二首) “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

《蝉》的诗句和诗意?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意: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

《蝉》的诗句和诗意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

新民市15180662548: 带蝉字的诗句越多越好~ -
严物玉屏:[答案]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静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玄鸟,即燕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作二首) “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

新民市15180662548: 描写蝉的古诗词(最好是诗啊)两三首就够了.不要《蝉》(李商隐)、《蝉》(虞世南)、《在狱咏蝉》 (^ - ^,我已经写了) -
严物玉屏:[答案] 【蝉】 困足方寸地,蒙尘已经年. 几度风霜洗,脱胎破土茧. 长鸣九霄动,登高亦近天. 但求清音在,不惧寿难延.

新民市15180662548: 蝉李商隐咏蝉形神俱似用什么方法写的,结合诗歌赏析 -
严物玉屏: 【作品简介】 《蝉》由李商隐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实属“咏物”佳绝.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蝉》 作者: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新民市15180662548: 《蝉》的诗句和诗意 -
严物玉屏:[答案] 蝉 作者:虞世南 年代:唐 体裁:五古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新民市15180662548: 关于蝉的唐诗 -
严物玉屏: (唐) 骆宾王写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新民市15180662548: 对古诗“蝉”的赏析? -
严物玉屏: 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

新民市15180662548: 古诗咏蝉的名句 -
严物玉屏: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咏蝉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百药 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咏蝉 / 在狱咏蝉 朝代:唐代 作者: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新民市15180662548: ...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1. 诗从整体上看运用了什么表达手法?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出.2. 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指出相应诗句并... -
严物玉屏:[答案] 蝉 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注:垂绥,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清”统一在“垂绥...

新民市15180662548: (一)诗歌鉴赏蝉 ◇虞世南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 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2)这首诗表面上是... -
严物玉屏:[答案] (1) 蝉声响亮而高远,古往今来,那“知了,知了”的鸣唱,曾使情感丰富而细腻的诗人们写下了诸多优美动人的诗篇.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玄鸟,即燕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

新民市15180662548: 写出两句写蝉的诗句 -
严物玉屏:[答案] 临风听暮蝉 凭雨思朝阳 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