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作者&投稿:氐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整理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1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本1996年出版的书,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彩。

本书从文明的融合,分化和冲突入手,重点分析了冷战之后的全球政治格局的演变和趋势。而1996年至今20多年的一系列重大地缘政治事件,基本应验了书中的理论和预测。看了这本书之后,读者可以对冷战至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南联盟战争、911事件、阿拉伯之春运动、乌克兰分裂、欧洲的移民危机和保守化,以及中国与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和伊斯兰国家等的关系和演变,有了一个独特视角和分析工具。读过这本书,读者可以从较高的角度来看待不同宗教、语言、民族等之间的问题。

比较实用的地方,这本书对小朋友的教育方向,也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小朋友是读本地学校还是国际学校?中文和中华传统文化要掌握到什么程度?英语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第二外语要不要选和选哪一门?(我读后的结论是学好中文英文两门足矣)以后留学路径应该如何规划?等等。

看过这本书,对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国际经济格局发展,也能多一些分析和理解,对做投资有帮助。书的数据详实,逻辑清晰,语言简练,公平客观,说服力和可读性很强。

一个不算缺点的缺点,是作者作为西方人,立场还是主要从保护西方文明的角度出发,案例和史料也多是写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及东正教文明之间的冲突,对中国涉及的内容不多。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2

塞缪尔·亨廷顿,著名的国际政治学者,曾任美国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美国政治学会会长、《外交政策》杂志发起人与主编。哈佛大学荣誉教授亨利·罗索夫斯基曾评价他“显然是过去50年中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学家之一”。

1993年,亨廷顿在美国《外交》季刊发表了《文明的冲突》一文,立刻引起轩然大波,一石激起千层浪,“文明冲突论”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学界引发激烈的争论,姑且不论正确与否,如此激烈、罕见、旷日持久的争论本身就侧面印证了其巨大的影响力。1996年,其大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问世,亨廷顿在本书中对该理论作了完整、系统的阐述和论证。该著作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智慧,运用独特的视角对国际形势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进行分析和预测,内容横跨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宗教学、历史学、人口学、国际法学等诸多学科,在以上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中都成为必不可少的经典文献。

“文明冲突论”的的核心观点是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建立在意识形态之上的国家之间的冲突将会被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所取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最可靠的保障”。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结合“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形势,描述了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基本特点,提出“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并认为当今时代“文明的冲突取代了超级大国的竞争”。作者将当代世界文明分为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并指出界定文明的'主要特征是宗教和语言。此外,作者对其本土文明——西方文明进行了重点的阐述。

第二部分描述了世界主要文明的发展变化和力量对比。通过论证文化与权力的关系,指出“文化总是追随着权力”,而非西方社会迅速的发展使西方权力相对削弱,因此西方社会的所宣扬的价值在非西方社会中的影响力也日趋减小,伴随着政治影响减小西方文明正在衰落,而非西方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壮大正在不断自我肯定和复兴。

第三部分揭示文明对于新的世界秩序形成、发展的影响。“文化认同的答案确定了该国在世界政治中的位置、它的朋友和它的敌人”,即文明的种类是一个国家在世界秩序中定位的基本依据,会对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产生重大影响,文化共性促进合作,而文化差异则加剧冲突。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举例来论证其观点,比如北约的成功就是基于西欧、北美主要国家共同的文化认同,东盟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组织”,其合作程度却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制约,而欧盟拒绝接受土耳其加入,根源就在于信仰基督的欧盟国家无法容忍“一个伊斯兰的异类”加入他们的俱乐部。该部分还分析了文明转型失败的国家,由于文明立场的不坚定导致自身的“无所适从”,这一点对我们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3

读完亨廷顿的这本《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很明显的一种感觉就是,这是由一个西方学者站在西方国家政治立场上分析所谓“非西方文化”国家对他们的体系所构成的威胁的一次精彩演说。并且仅仅是演说。他的一些观点的形成是在意识形态差异所造成的心理上的偏见下产生的,而不是站在各个文化的角度分析不同国家、经济体系合作或者冲突的原因。

在全书一开篇,作者就说“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分别列举了非洲的部族冲突,塞尔维亚及附近的民族争端,两德、两朝及台海等问题,意在说明的就是“在冷战后的世界,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又是统一的力量。”我认为这是一种欠成熟的观点。

首先,作者把在南斯拉夫战争中俄罗斯向塞尔维亚人提供外交支持与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伊朗和利比亚向波斯尼亚人提供资金和武器等做法看作是“由于文化亲缘关系”而造成的,但他却没有看到其中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如果就按作者所说,那么二战前一直排斥犹太人的欧洲国家为什么又要在中东战争中与美国一道支持以色列复国呢?难道西方国家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对立仅仅是因为不同的宗教、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么?如果放在几百年前,这个理由也许还成立,但在当今的世界格局下,造成他们两种文化体系冲突的最直接原因只有一个——能源。

几百年前,凶残的“十字军”打着驱除异教徒的“圣战”旗帜东征耶路撒冷,实际上很大一部分目的是为了掠夺东方的财富;几百年后的今天,北约帮助以色列复国的间接目的是为了在阿拉伯世界建造一个据点,直接目的还是为了沙漠中的石油。

在列举两德、两朝和宝岛问题时,作者说“社会被意识形态或历史环境统一在一起,却又被文明所分裂”,我认为,造成上述冲突的原因不能只局限为文明的冲突,而是地域、不同意识形态下利益集团的冲突所造成的。冷战结束后,两德统一,两朝也在谋求更多的对话,宝岛问题是中国的历史遗留问题,在没有别国的干预下也一定会很好的解决。另外,作者把宝岛问题说成“几个中国”,这不单单是措辞上的错误,而是一种受冷战思维局限所形成的思维,试想,一个仍然带有冷战思维的学者又怎能正确、全面的分析当今时代的国际问题呢?

作者认为“具有文化亲缘关系的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相互合作”举例了欧盟国家“建立在具有文化共同性的国家基础之上的国际组织…远比那些试图超越文化的国际组织成功”。但他却忽视了欧盟及北约不断东扩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难道俄罗斯不是欧洲国家么?他们最近吸收的一些东欧国家在冷战之前与俄罗斯还同属一个国家。再看另一个例子就是中俄关系。如果苏联解体之前两国因为同样的社会制度算是沾上了一点“文化”亲缘关系,两国有那么一点合作的共同语言,那么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为什么仍然与中国保持着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呢?原因就是两国的地缘政治处境和经济现状使两个巨人不得不并肩而战。

那么,总结起来,造成当今世界政治冲突与合作的原因有如下几个:能源、意识形态、经济利益、地缘战略关系以及生存空间,其次才是文化。

概括起来讲就是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关系。很显然,亨廷顿用文明造成冲突和文化认同解决争端的想法太过于理想化。不过从这本书中,作者所谓的“非西方文化”国家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当今西方世界对于他们的看法,从而探寻更好的发展空间。




何谓”文明冲突”?
(《外交》季刊1993年冬季号),《西方文明:是特有的,不是普遍的》(The WestCivilization:Unique,NotUniversal)(《外交》季刊1996年冬季号),以及专著《文明冲突与重建世界秩序》(TheClashofCivilizationandtheRemakingofWorldOrder)。亨廷顿还就文明冲突问题,在不少国家、大学、学术机构作过专题演说,但主体观点仍未突破他在...

如何通过近代中西冲突理解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与帝国的话语政治对中国的...
作者精心爬梳历史档案和文献资料,对多种多样的文本和事件进行了深入挖掘,如帝国之间的礼物交换,这些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帝国的话语政治,它与欲望和主权想象紧密相连。作者的焦点在于,通过考察近代中西冲突,探讨现代世界秩序是如何在帝国的话语政治中逐步构建和成型的。特别关注的是,书中揭示了...

世界秩序的演变与重建前言
世界秩序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的理想秩序是和平共处,各国平等交往,经济文化繁荣。然而,现实世界中的冲突和战争从未消停,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记忆至今仍历历在目。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的瓦解,使得国际体系进入了一个剧变的阶段,世界秩序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型期...

文明的冲突的图书目录
原因:历史、人口和政治 第十一章断层线战争的动力 认同:文明意识的增强 文明的集结:亲缘国家和在外散居者 终止断层线战争 第五部分文明的未来 第十二章西方、各种文明和全球文明 西方的复兴? 世界之中的西方 文明间战争与秩序 文明的共性 附录 注释 《文明的冲突》导读 数量优势下的恐惧 编后记 ...

通往大国之路:中国与世界秩序的重塑精彩语录
国内秩序与国际秩序之间的关系如同根基与建筑,始终不变。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实质上是其内在实力的外在体现,强大的经济和政治体系的有序管理会产生深远的国际效应。全球85%的热点冲突环伺中国周边,因此,中国首要关注的是自身周边的地缘政治问题,特别是亚洲地区的稳定。要塑造国际价值,内部文化的繁荣...

帝国的话语政治:近代中西冲突如何影响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
此书名为《帝国的话语政治: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于2009年8月1日首次发行第一版。它以精炼的344页内容,深入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冲突与现代世界秩序构建之间的关系。全书使用简体中文撰写,开本尺寸为16开,便于阅读。其国际标准书号为...

谁是建立21世纪世界新秩序的旗手
日本早稻田大学国际政治史教授田中孝彦最近在媒体撰文指出:冷战结束距今已近20个年头,但新的世界政治秩序仍不明朗。分裂与冲突并存的现实让许多人感到,世界呈现出的是一种"无秩序"的混沌状态。事情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朝日新闻》3月10日刊登田中孝彦的这篇题为《我们是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旗手》的文章...

通往大国之路:中国与世界秩序的重塑内容简介
自冷战结束后,全球秩序一直处于不断演变之中,而中国在这个重塑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中国崛起的历程复杂而富有挑战,涉及经济全球化、国际安全和外交等多个领域。其中,中美关系、中国在亚洲地缘政治中的定位以及自身的内部发展,是影响世界秩序的关键因素。作者的这部作品,汇集了过去十多年在国际...

世界秩序的演变与重建内容简介
文章详细分析了这些秩序在政治效能、运行机制和价值取向上的特点,以及它们所面临的局限性。作者指出,世界秩序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水平紧密相连,同时受到价值观念等无形力量的深刻影响和制约。这一观点强调了秩序背后的社会和经济基础,以及思想观念在秩序形成中的角色。作者对未来世界秩序的设想是民主合作新秩序...

美国冷战后世界新秩序的理论与实践内容简介
《美国冷战后世界新秩序的理论与实践》基于详尽的资料,探讨了世界新秩序在冷战后出现的背景,理论框架如何适应现实需求,以及军事干预在构建秩序中的角色、影响和实施案例。此外,它还揭示了国家反恐战略与世界新秩序之间的紧密联系,展示了美国在塑造新秩序过程中的多重考量和行动路径。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