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任贤思想的研究

作者&投稿:希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关于《战国策》任贤思想的研究

   摘 要:《 战国策》中蕴含着一种强烈且富于时代精神的任贤思想。这种人才观的核心是重才能而轻门第,且具体表现为名利奖赏、高度信任与平等待士并重的揽才举措。

  关键词:《 战国策》 任贤思想 礼贤下士 用人策略

  《战国策》是一部主要记录战国时期策士游说各诸侯陈词献策的史书。此书内容驳杂,囊括了儒、法、道、纵横等各学派观点。虽然各诸侯国国力强弱有别,但各国统治者在举贤任能方面却保持着高度的一致。他们运用各种招贤纳士之策网罗天下英才以为己用,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用人理念。这种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用人思想在《战国策》中有较为明显的体现。尤其是在君主与策士们的论对中,他们往往将赏贤用能视为国之兴亡的大事。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战国策》中的任贤思想,来探究这些思想的成因、选贤标准、揽贤策略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一、宗法“礼治”的崩塌是《战国策》任贤思想形成的重要内因

  战国是一个历史大变革的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出现了剧烈的变化。而宗法“礼治”的崩塌则是政治剧变的一个最为明显的特征。春秋时期,周王室虽已有衰微之迹象,然名义尚存。《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即载晋国大夫狐偃向晋侯谏曰:“求诸侯,莫如勤王。诸侯信之,且大义也、继文之业,而信宣于诸侯,今为可矣”{1},晋文公因此称霸。然而到了战国时期周王室连这一点名义也荡然无存,几乎衰微到朝不保夕、如履薄冰之境地。《战国策?东周》中首篇《秦兴师临周》即写秦齐两国均有求鼎之意。范祥雍先生在《战国策笺证》中认为:“九鼎乃国之重宝,时周王虽无实权,犹居上位,故鼎在西而王仍得主之。”{2}可见秦齐两国虽名曰“求鼎”,实则欲夺周王之权而自代之。清代学者顾炎武也对战国时代宗法“礼治”的丧失有过阐述:“春秋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绝不言周矣;春秋时犹重祭祀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室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3}过去犹被各诸侯国所恪守的“礼信”、“宗周”、“宗姓氏族”等制度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传统宗法“礼治”的丧失对政治最直接的影响,即是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以求富国强兵之径。所以内能治国安邦,外能合纵连横的贤才自然成为统治集团所渴求的稀缺“资源”。无论是帝王君主,还是朝廷重臣,皆以“养士”为风尚。《战国策?齐策》中甚至记录了一则君臣因“养士”而产生不睦的故事:“邹忌事宣王,仕人聚,宣王不悦。晏首贵而仕人寡,王悦。邹忌谓宣王曰:‘忌闻以为一子之孝,不如有五子之孝。今首之所进仕几何人?’宣王因以晏首壅塞之。”{4}从齐宣王对邹、晏二人态度的微妙转变中,我们不难发现:重贤纳士对统治阶级的意义已不仅仅是富国强兵那么简单,而且事关统治者内部的权力制衡。

  宗法“礼治”体制的动摇对政治的另一大影响是国与国的矛盾加剧,社会更加动荡不安。正是基于激烈与残酷的斗争形势,善于外交辞令的策士成为了周王室以及各诸侯梦寐以求的人才。因为优秀的外交人才经常可以利用其辩才与谋略化解一触即发的战事,进而获得一个相对有利于其属国的外部环境。如《战国策?东周》中的颜率借齐国之力以解东周之难,《战国策?秦二》中陈轸说秦王以解楚之危等故事均体现出外交人才对国之安危的重要意义。《战国策?赵二》中苏秦即对赵王言曰:“安民之本,在于择交。择交而得,则民安;择交不得,则民终身不得安。” {5}在这里,苏秦甚至将“择交”认为是“安民之本”。正是由于各诸侯国将是否具有外交才能视为任贤的重要标准,所以大量出身并不高贵的策士,凭借其卓越的辩才和独到的政治见解得到了各国君主的赏识,往往因一事之功而平步青云。最典型的例子莫如苏秦。苏秦始说秦王而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6};而后说赵成王,不但“封为武安君,受相印”,而且得到“革车百乘,绵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溢”,可谓名利双收。正是苏秦这样 “朝为布衣,夕为卿相”的例子刺激了大量策士及外交人才的出现。他们竞相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向君主们表达其治国及外交之策以期飞黄腾达。

  传统宗法“礼治”的丧失还从思想上促进大量策士谋臣的出现。时逢周王室衰微之际,而诸侯群雄则借机极力扩充自己的实力。在这一背景下,原本以“宗周”、 “礼治”为核心的宗族理念在教育与思想领域逐渐被淡化。以教育领域为例,战国以前,往往是学在王官,非王公贵族无以为学。而战国时代私学盛行,有教无类。所以不少久居下僚的仕人,甚至是平民与奴隶都可得到良好的'教育,一跃跨入知识阶层,如张仪、苏秦、苏厉、苏代之徒。这些人虽出身卑微,但却能以自己渊博的知识与出色的办事能力得到各国君主的赏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应该说,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造就了这样一批特殊的人才。

   二、《战国策》任贤思想的核心:独具时代特色的人才观

  正如刘向自己在《战国策?秦策一》中所言:“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7}战国时代的各国统治者均体现出了强烈的任贤意识。然而作为一国之君,仅有求贤若渴的热情还远远不够,他们必须拿出一套完备且实用的用人策略,才可能在激烈的斗争形势下,网罗更多英才。这自然会涉及到一个择才标准的问题。什么样的贤士才可令君主“敬以国从”,始终是各诸侯国所奉行人才策略之核心。如《战国策?秦二》中记“齐助楚攻秦”之事。齐楚并力攻秦,秦王惧,使张仪说楚王亲秦而绝齐交。楚王昏聩,尽信仪之言,而不听陈轸之谏,遂绝齐交。最终导致杜陵大败。作者在评价此事时,不禁感叹道:“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8},足见君主任贤标准于国之危亡的重要性。相对于春秋时代,战国时代的用人标准有了明显的不同,更重实用性。春秋时期对贤才的评论多重其“德”与“礼”。如《左传?鲁僖公二三年》中记载了楚成王对晋公子重耳及其属臣的评价:“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9}在这里,成王将“广”、“俭”、“文”、“礼”、“肃”、“宽”、“忠”视为重耳君臣能否成事的标准。甚至在选拔三军统帅时,统治者依然坚持类似的择才标准。《左传?鲁僖公二七年》记录晋国将欲伐曹、卫而救宋,晋侯欲于群臣中择一元帅。大臣赵衰即谏曰:“ 可。臣亟闻其言矣,说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10}在赵衰看来,“德”、“义”才是为人之根本。即使是选拔军事人才,统治者依然十分看重贤士道德层面的素质。而这一择才标准到了战国时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战国策?秦策五》中记载了一则“四国为一”的故事:燕、赵、吴、楚四国并力攻秦,秦王以重金百乘委姚贾以绝四国之谋。韩非认为姚贾出身低贱,“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11},不足以当此重任。连秦王也对姚之能力提出了质疑:“子监门子,梁之大盗,赵子逐臣。”姚贾则举出多则明主纳贤之例来反驳韩非的用人思想:“太公望齐之逐夫,韩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 雠 不庸,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人之贾人也,南阳之弊幽,鲁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此四士者,皆有诟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在“明主”看来,评价贤才的最重要标准在其是否“立功”,而非所谓的 “德”与“礼”。这恰恰与战国时代实用主义用人标准相吻合。所以姚贾在面对秦王及韩非的质疑时,才理直气壮地提出“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 的观点。《战国策?齐策一》中记载了一则“靖郭君善齐貌辨”之事,同样反映了这种任人唯贤的人才观。故事一开篇即交代了齐貌辨“为人也多疵”{12}。然而靖郭君田婴却不为流言非议所动,善待齐貌辨“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即使是在田婴政治处境极为不利的情况下,田婴依然“与齐貌辨俱”,可谓荣辱与共。齐貌辨终于利用其辩才转变了齐宣王对靖郭君的态度,回报了主人的知遇之恩。显然,靖郭君的用人之道与姚贾有异曲同工之妙,即重其才而忽略其品行。值得注意的是:姚贾所举的四位先贤太公望、管仲、百里奚、中山盗皆出身微贱,然而“明主”用之而王天下。在《战国策》中,类似的例子很多。如受赵王封侯拜相之礼的苏秦,乃为“特穷巷掘门桑户 枢之士”{13};为孟尝君献狡兔三窟之计的冯谖,更是“贫乏而不能自存之士”{14}。正是这些出身为人所不齿的人物,不但以其奇谋异智化解了国之危局,而且为其所效之主排忧解难。刘向在《战国策?秦策一》中也对像苏秦这样的策士予以高度评价:“未烦一兵,未张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15}可见《战国策》所体现出的重才能而轻门第的人才意识何等强烈。




齐恒公问管仲曰文言文
书中记载的史事,有的可与现存典籍互相印证;有的记事与《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荀子》、《韩非子》、《管子》、《晏子春秋》、...有些古籍已经散佚,但《说苑》中却保存一二,吉光片羽,尤为可贵。如《君道篇》载师旷言云:“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

诸子百家著作的文学特点
主张:兼爱、非攻、任贤、节用,反对奢侈,重视功利,否定命运。(课文中为《非攻》一文) 墨子散文的特点:辟(譬喻)、侔(类比)、援(援例)、推(推论)。 (4)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集大成者) 代表论著:《韩非子》(共五十五篇):主要谈治国的法术,供君王采用。(课文中为《说难》一文) 主要思想:任法术而尚功...

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是什么意思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意思天下之大爱就是父母爱孩子的那种爱,父母是怎么爱孩子的呢,他们为孩子的长远考虑,把孩子的未来都考虑好了。这句话出自《战国策》的《触龙说赵太后》第3段。

引以为戒怎么用
2,鉴于水者见面之容,鉴于人者知吉与凶。——汉·司马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释义:对水而照的人可以见到自己的面容,与人相鉴照的人可以知道吉和凶。3,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释义:用铜作为镜子,可以端正...

春秋的历史背景。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在晋阳打败智氏,其后逐步将晋国进行了瓜分,自己分别建立了国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公元前379年齐国田氏取代姜姓成为齐侯,是为“田齐”。于是,七雄并立,互相争霸的时代逐步到来,春秋时期走向了战国时期。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

文言文《吴起为将》的译文
吴起任西河的守将,威信很高。魏国选相,任命田文为相。吴起很不高兴,他向田文说:“请你和我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可以。”吴起说:“统领三军,使士卒乐于为国牺牲,敌国不敢图谋进攻我们,你比我怎样?”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说:“管理各级官员,亲附人民,使财力充裕,你比...

文言文《晏平仲御妻》翻译成现代文
晏子怪而问其故,具以实对。于是晏子贤其能纳善自改,升诸景公,以为大夫,显其妻以为命妇。君子谓命妇知善。故贤人之所以成者,其道博矣,非特师傅、朋友相与切磋也,妃匹亦居多焉。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言当常向为其善也。颂曰:齐相御妻,匡夫以道,明言骄恭,恂恂自效,夫改易行...

古代与得失有关的名言
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 1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 12、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孙子《孙子兵法虚实篇》 13、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又称晏子,春秋政治家、思想家晏婴《晏子春秋》 14、穷且...

<<吴起为将>>文言翻译
吴起作为魏国的将军进攻中山(一地名),士兵有得病的,吴起跪地为他吸去伤口的脓,士兵的母亲看见就哭了。其他的人问:“将军对你的儿子那么好,你哭什么呢?”士兵的母亲说:“当初他的父亲有病时将军也是这样对待的,他的父亲为报答将军之恩战死了,今天将军这样对待我的儿子,他也会奋战而死的,...

表示太子的文言文
5. 《任贤》文言文答案 任贤 魏征,钜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临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①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②拜谏议大夫...

中牟县15352509312: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 -
蒲话双黄: 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宋时已有缺佚,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

中牟县15352509312: 战国策背景及时代 -
蒲话双黄: 《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采,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它详细地记录...

中牟县15352509312: 有关《战国策》的简介!!! -
蒲话双黄: 二、《战国策》的主要思想 《战国策》主要反映的是“士”阶层的思想,其中又主要是纵横家的思想,也杂有儒、墨、道、法、兵等家的思想.《战国策》重点写“士”阶层以奇谋高策成就了自己的功名和事业,突出地强调“士”阶层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的现实,反映了“士”阶层的群体精神面貌.这些谋臣策士,在政治上积极参与现实的政治生活.他们崇尚计谋策略,审时度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或策略,活跃在战国纷争的政治舞台上.他们在人生观上呈现着比较复杂的状态,相当一部分人是以追求个人的功名富贵为人生目的,也有些人能够关注国家、民生.但是他们有着强烈地参与现实的进取精神,有着坚定的自信,有着强烈的个人自我意识和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愿望.

中牟县15352509312: 《战国策》的整理者是谁? -
蒲话双黄: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 刘向 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

中牟县15352509312: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
蒲话双黄: ,《战国策》既体现了时代思想观念的变化,也体现出战国游士、侠士这一类处于统治集团与庶民之间的特殊而较为自由的社会人物的思想特征,不完全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说话.由于《战国策》突破了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又不完全拘泥于历...

中牟县15352509312: 如何评价《战国策》? -
蒲话双黄: 《战国策》是一部文学价值相当高的重要史籍,它上承《左传》、《国语》,下开汉代的《史记》,在史传文学的发展史上起了桥梁作用,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依据之一;作为文学作品,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之创作产生重大影响,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牟县15352509312: 《战国策》的主要内容及文学与史学价值 -
蒲话双黄: 作者更以浓笔重采刻画了一批以游说为生极尽纵横捭阖之术的策士形象,如朝秦暮楚、能言善辩、为猎取功名利禄不惜一切手段的苏秦(秦策一)、危言耸听、言而无信、翻云覆雨、欺诈狡猾的张仪(楚策一、秦策一、二等),虚伪奸诈、强词...

中牟县15352509312: 怎样评价《战国策》这本书?
蒲话双黄: [编辑本段]评价 《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貌,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

中牟县15352509312: 《战国策》的资料 -
蒲话双黄: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

中牟县15352509312: 有关于《战国策》的资料 -
蒲话双黄: 《战国策》,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因此书思想活跃,有许多纵横阴谋之术,不合于儒家的思想,故被儒家所排斥,未得在世广泛传播,后来便逐渐残缺不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