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前十不求 你一定要知道的佛前十不求

作者&投稿:油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易生,我们学佛的人,不要要求身体一定要健康,永远不生病,因为身体没有病,有时候容易生起贪欲、执着。“有病方知身是苦”,学道的人有时候带三分病,才知道发道心。因此,无病固然很好,有病也不必害怕,有病反而更能激发精进向道的心,所以,“念身不求无病”。

2、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在世间做人处事,不要害怕困难挫折,有时太容易、太顺遂,容易骄傲、自大,甚至引人嫉妒;从艰难困苦里完成目标,反而不会遭致嫉妒、障碍。所以,“处世不求无难”。

3、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发心学道,不要要求没有障碍;没有一点障碍、干扰、困难,容易轻忽所学,做人就会躐等、僭越。所以,世事越是艰难,越懂得谨慎从事。所以,“究心不求无障”。

4、立行不求无魔,行无魔则誓不坚,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不要怕魔难,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难有时候也是我们的逆增上缘。所以,“立行不求无魔”。

5、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我们无论是读书、创业,或是从事任何工作,不要急于成就,太容易成就,则志愿不坚,很容易遭致失败,所以,“谋事不求易成”。

6、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则亏损道义,与人交朋友,不要处处想到要别人帮忙我、有利于我,这种自私的心态,交不到知心的好朋友。与朋友交,要想到我怎样给别人快乐、给人欢喜、给人利益。如果一味要求朋友有利于自己,就会亏损道义。所以,“交情不求益吾”。

7、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心必自矜,与人相处,不要要求别人凡事听命于我、顺从我,事情太过顺心如意,则容易刚愎自用。所以,“于人不求顺适”。

8、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帮助别人,不要企望人家报答我。望人报答,那不是布施,是贪欲;既然布施,就要无所求,无所求的无相布施,才是真布施。

9、见利不求争分,利争分则此心妄动,见到人家有了好处、利益,不要就想分一杯羹,也不要生起嫉妒心;要生随喜心,为人家欢喜、祝福,这样就不会痴心妄动。

10、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则怨恨滋生,受到人家的冤枉、委曲、压抑,不要急于辨白、申诉,否则容易滋生怨恨;反之,能够吃得亏、看得破、放得下,有时反能增加自己的道德、福报。


白云区18812778841: 佛前十不求 -
夹童安内: 佛前十不求:一不求,身无病,身无病苦贪心生.(自度) 要以病苦为良药,厌离娑婆菩提行.(度他) 二不求,事无难,磨难更使道心坚.(自度) 踏平坎坷成大道,一次挫折一层天.(度他) 三不求,心无障,心无障碍易自狂.(自度) ...

白云区18812778841: 初学者如何学习佛教,入门先学习什么? -
夹童安内: 以戒为师 学佛到底应该怎样学,这是我们最常听到的问题.很多的朋友学佛看着三藏经典,无从着手.面对着禅、净、唯识等等宗派,无所适从.佛法广博,如同浩瀚的海洋,我们怎样能够在这里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快捷的道路,以便今生...

白云区18812778841: 信仰佛教有哪些敬忌 -
夹童安内: 作者:圣严法师 著 摘自:学佛群疑 民间通俗的信仰,有很多的禁忌,但那并不是正信的佛教,却被误认为是佛教的禁忌.如香炉里面残余的香棒,不可以每天清理 ,结果弄成脏乱和容易引起燃烧的危险.其实,我们寺院每一尊佛前的每一个香...

白云区18812778841: 弥勒佛在佛教中的地位?以及佛教排名前10的佛!!!!!!!!!!!! -
夹童安内: 我这也是粘的,佛教没有排名,但是座次还是有的.弥勒是第八个.如下:南无燃灯上古佛.南无药师琉璃光王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过去未来现在...

白云区18812778841: 禅宗十供养:佛前供养都有哪些讲究 -
夹童安内: 佛前的十大供养包括:1、净水;2、佛灯; 3、烧香; 4、供花;5、果品饮食;6、七宝; 7、 梵乐;8、宝盖; 9、幢; 10、幡.如何供养佛法僧三宝 1、首先要有恭敬心,虔敬心.无论价值的大小,只要有一颗恭敬的心为上. 2、要以净...

白云区18812778841: 供观音注意事项 -
夹童安内: 观音摆设的讲究1、忌观音与其它神一起供奉有很多人、很多商铺饭店都把观音与其它神祗如关帝放在一起来供奉,其实这并不妥当.这是因为:一是在饭店内供奉观音像是很不适宜的,因为观音清净无暇,并且戒荤腥.观音吃素守斋,只宜...

白云区18812778841: 佛前十不求和了凡四训里的求富贵呀得富贵意思相悖怎解 -
夹童安内: 《金刚经》讲:无有2113定法名阿耨多罗三5261藐三菩提.佛是应机说法,讲经没有一定,4102为什么不定?众1653生的根机不一样.对凡夫与菩萨的讲法怎么会一样?同样是凡夫,对初机与老修行也不一样!《了凡四训》不是佛经,是接引初机的.众生喜欢升官发财吗?佛就把升官发财的理论告诉他,接引他进佛门来.等他学几年,境界提升了,再教给他放下五欲六尘!这就是善巧方便!古德讲,先以欲勾芡,后令得佛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