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中哪两处可以看出北人真的不识菱?

作者&投稿:虫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言文北人食菱你觉得文中的北人认识菱角吗?~

当然不认识,他们根本没见过

译文: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原文:《北人食菱》明·江盈科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扩展资料
文章寓意:
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不要不懂装懂,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对于不懂的东西,要实事求是,虚心向人请教,才能得到真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正如孔子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是智慧。其实有的时候只有诚实,虚心承认自己的错误,接受别人的批评,才是真正的聪明!
作者简介
江盈科,字进之,号绿萝山人。桃源人。盈科从小聪慧,万历十三年乡试中举,“自为诸生,名已隆隆起”但是,此后于万历十四年、十七年两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皆不第而归。万历二十年三月,与袁宏道同榜进士及第。八月,授长洲县令。江盈科同情人民,常因催科不力而遭“长官詈骂”。
为缓解人民“京解诸役”之苦,置役田二千余亩以资役费。任职六载,贤令名声远播。在文学上,江盈科参与创立公安派,贡献巨大。他为文主张“元神活泼”,写真性、真情、真我,被袁氏兄弟称为诗文“大家”。传世著作有今人黄仁生博士辑校、由岳麓书社出版的《江盈科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人食菱

北人食菱 【原文】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新世说》【译文】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道理】 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强强辨别,护其短处。 2.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死爱面子活受罪。【注释】 1.并:连同。 2.去:去除。 3.欲:想要。 4.坐:因为;由于。 5.或:有的人。 6.而:却。 7.曰:说。 8.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9.北人:北方人。 10.以:用来。 1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2.仕:(仕途)在……做官。 13.啖:吃。 14.并壳:连同皮壳一起吞下。 15.食:食用。 16.何:哪里。【寓意】其寓意是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告诫人们: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0 1 2
周围人还关注
sp4游戏机
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哪里可以买到真蜜蜡
赛格威
咖啡花式拉花培训
高档化妆品连锁
什么是马蹄足
化妆品产品展

北人食菱 【原文】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新世说》【译文】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道理】 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强强辨别,护其短处。 2.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死爱面子活受罪。【注释】 1.并:连同。 2.去:去除。 3.欲:想要。 4.坐:因为;由于。 5.或:有的人。 6.而:却。 7.曰:说。 8.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9.北人:北方人。 10.以:用来。 1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2.仕:(仕途)在……做官。 13.啖:吃。 14.并壳:连同皮壳一起吞下。 15.食:食用。 16.何:哪里。【寓意】其寓意是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告诫人们: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急求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二、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比喻,能够辨认、说明,并做点具体分析。注意,本题将通感也作为比喻的一种,其实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和一般的比喻有着本质的不同,老师可结合课文说明,适当给学生做些讲解,帮助他们理解这种修辞现象。 本体喻体完整句子 相似点 叶子 亭亭的舞女的裙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

陋室铭文中有两处类比,暗比“陋室”不陋。是哪两处?
用的是不高的山和不深的水比喻陋室,用仙和龙类比品德高尚的作者,巧妙的运用了山和仙,水和龙的关系写出了作者与陋室的关系.用的是诸葛亮的茅庐和扬子云的子云亭类比陋室.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将名山、灵水与“陋室”相提并论,强调“陋室”也有“名”“灵”的性质,引出对陋室的描写。

社戏 阅读答案
哪一段是写夜航去看社戏的?哪段是写看完戏归航?在文中找出两处根据。 甲:夏夜行船, 乙:月夜归航 写夜航去看戏的是( 甲 )段,写看完戏归航的是( 乙 )段。 根据:甲段中“但我还以为船慢”、“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 乙段中“可知已经到了深夜”“我们一面议论著戏子”,找出其中两...

10.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玉簪花的喜爱之情?至少引用两处文本...
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被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

选文中画线的两处句子描写了诸葛亮借箭的方法你知道诸葛亮这样安排的妙...
既能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句句子,描写了诸葛亮借箭的方向和路线,你知道诸葛亮这样安排的妙处吗?画波浪线的句子是: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吗,急啊。

丰碑文中有两处 什么话也没说 ,分别反映了将军什么心理活动? 急需!急...
第一处:意外,震惊。第二处:对军需处长的悲痛、敬佩之情。

长江之歌一文中从哪里可以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找一处写写自己的...
尘埃指什么 42009-03-07《长江之歌》中表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的句子是…… 1102010-02-23长江之歌 哪写诗句看出无穷的源泉 312008-10-06长江之歌阅读理解 164更多关于诗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找一处写写自己的理解的问题>>长江之歌:歌词长江之歌:阅读长江之歌:答案长江之歌:合唱2006-...

文中写了哪几处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1、赏樱花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2、盘辫子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3...

马路旁的人行道比马路要整整高出一个台阶,而他简直还没满一周岁。 他...
1.文中的主人公是_小男孩儿.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男孩儿想从马路登上人行道的愿望却十分激烈? 一只脚在人行道上,而另一只脚还在原处没动。"然而小孩儿又收回了跨出去的那一步,他在积蓄力量,小男孩儿就这么站着,既不前进也不 后退,只是固执地注视着自己的前方"。"小脚又一次地...

回忆我的母亲最打动我们的两处文字是哪两处?
《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深切悼念自己母亲的回忆性散文,文中的母亲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是美的典型。当我们呱呱坠地时,我们享受到的人间第一爱就是母爱。生活在妈妈苦心为我们营造的绿荫下,我们倍感幸福和温馨。母爱是人世间最普遍而又最广博的一种爱。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

茂县17840549368: 对北人“强不知以为强”的看法 -
繁晏小儿: 参考答案1:他这样不懂装懂很不好,我们一方面要发奋学习,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也要大胆承认自己在许多领域是无知的.否则必然会贻笑大方. 参考答案2:北人生而不识菱,但他却回避矛盾,掩饰矛盾,强不知以为知,固执己见.无知和有知是一对矛盾.从无知到有知需要一定的条件,即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虚心学习,方能有知.像文中的“北人”讳疾忌医,只能贻笑大方

茂县17840549368: 自护其短 文言文阅读训练(带答案) -
繁晏小儿: 选文】 北人(1)生而不识菱者,仕(2)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某人自护(3)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释】 (1)[...

茂县17840549368: 【急】求六篇古文 -
繁晏小儿: 1 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

茂县17840549368: 自护其短的文言文答案 -
繁晏小儿: 原文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

茂县17840549368: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 -
繁晏小儿: 北 人 食 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翻译:北方人生来不认识菱...

茂县17840549368: 自护其短的翻译 -
繁晏小儿: 一、译文 有个北方人生来就不认识菱角,在南方做官,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他连同壳一起吃.有人说:“吃菱角须要去壳.”他想掩盖自己的错误,就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同壳一起吃的事情(文中“者”这个字翻译为“事情”)是想要用...

茂县17840549368: 求课外文言文练习 -
繁晏小儿: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一 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茂县17840549368: 北人啖菱(6分)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 -
繁晏小儿: 小题1:吃 有的人 小题1:我不是不知道(要去壳),连壳一起吃进去,是想要用来清热解毒.小题1: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或固执己见;或自护其短,不仅学不到什么知识,还会闹出笑话,千万不要不懂装...

茂县17840549368: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
繁晏小儿: 这则文言文说的是一个北方人不认识菱角,明知自己错了,却不认错,还为 自己护短,闹出了一些笑话.文中的“其人自护其短”就是关键句,很明显是对 这个北方人的行为持批评态度,这句话点出了作者的用意,也是文章的中心.抓 住了这个关键句,就可以很容易概括提炼出结论:为人不能自护其短,否则只能 怡笑大方.如果抓不住关键句,就容易不得要领,不能抓住资料的中心思想 说的是住不住 重点吧 要求人们做事情要抓住重点

茂县17840549368: 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什么意思 -
繁晏小儿: 意思是: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出自明代江盈科的《北人食菱》. 节选原文: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