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相火山作用特征及其产物——两类成矿岩浆建造

作者&投稿:田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矿石的建造~

指一种由一定成因或地质成矿作用以及特征的矿物集合体构成的矿石类型。又称矿石族。它是矿床类型进一步分类的单元名称。矿床除由单一成因外,也可由不同成矿作用叠加和改造而成,因而每一矿床可由单一或一种以上矿石建造类型构成。例如,火山热液矿床按成因可分为4类:陆相火山-喷气矿床、陆相火山-热液矿床、陆相次火山-热液矿床、海相火山(次火山)-热液矿床。根据建造不同将其中海相火山(次火山)-热液矿床分为:①绿色凝灰岩建造中的“黑矿”矿床②细碧角斑岩建造中的含铜黄铁矿型矿床③流纹岩-安山岩建造中的菱铁矿矿床④基性岩中火山岩建造中的赤铁矿-磁铁矿矿床。根据矿石建造主要组分不同又可将细碧角斑岩建造中的含铜黄铁矿型矿床分为:黄铁矿矿床、黄铁矿型铜矿床、黄铁矿型多金属硫化物矿床。将矿床类型细分为矿石建造类型进行研究,有利于矿床地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矿床则是指: 一定的成因或地质成矿作用以及一定特征的物质成分是建立矿石建造的基础。建造表现的形式包括矿石的矿物组成、化学成分、结构构造、地质产状、矿石与建造、建造与围岩、建造与建造的关系等。国内外地质专家提出了10余种矿石建造的分类方案,每种分类中划出的建造类型也不相同,多者达200余种,少者不超过30种。多数学者认为分类太繁,应做到繁简适宜,符合实际,便于利用。而矿床则是矿床(mineral deposit):地表或地壳里由于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现有条件下可以开采和利用的矿物的集合体。也叫矿体。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有开采利用价值的有用矿物的聚集地。包括地质的和经济的双重含义。矿床是地质作用的产物,但又与一般的岩石不同,它具有经济价值。矿床的概念随经济技术的发展而变化。19世纪时,含铜高于5%的铜矿床才有开采价值,随着科技进步和采矿加工成本的降低,含铜0.4%的铜矿床已被大量开采。

中国东南大陆在中生代岩浆作用十分强烈,形成了大批稀有和有色金属矿床.发生在早中生代(T)的印支运动和晚中生代(J-K)的燕山运动是发动该区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动力条件.印支运动在区域挤压框架下导致华南大陆发生板内伸展作用,形成印支期花岗岩.燕山运动是相对于印支运动的后造山地质事件,以岩石圈发生强烈裂解为特征,诱发了大规模岩浆活动,并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受燕山期构造-岩浆热事件叠加的印支期花岗岩与铀成矿关系密切,可能是铀源体.因此,在华南的铀矿找矿工作应加强对印支期花岗岩分布格局和成矿因素的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中西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燕山期是盆地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主要时期.通过晚中生代及其周缘地区沉积格局、构造变形、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岩浆及热事件的分析,认为晚侏罗世以前盆地主要受特提斯构造域的控制,古太平洋板块对盆地格局的影响在晚侏罗世晚期以后才有所表现.深部地幔蠕散是盆地古地温场变化的主要原因.它不但导致了盆地地温梯度的急剧升高,而且还对后期盆地周缘的地壳浅层次构造变形有一定的影响,也是造成晚中生代山西地区与鄂尔多斯盆地差异的重要因素,还对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起着控制作用.综合燕山期盆地古应力场、古地温场及构造变形特点,可以认为燕山期构造运动对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分布至关重要.

对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其包体的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的总结发现,中国东部在燕山期主要表现为岩石圈的减薄,并在其东部出现软流圈地幔与地壳直接接触的独特地质现象.早先应该存在的古老岩石圈地幔大多由于拆沉作用而不复存在,现今岩石圈地幔主体是在燕山晚期及其以后形成的.因此,中国东部燕山运动的本质就是岩石圈的减薄乃至岩石圈地幔的消失.研究认为,这种岩石圈减薄的触发因素可能与当时东侧大洋板块的俯冲有关.软流圈地幔与地壳直接接触的动力学效应是产生强烈的岩浆板底垫托作用及相伴随的深部地壳的高温变质作用和部分熔融作用,形成巨量岩浆的侵位与喷发,并造成新生地壳的显著增生和原有地壳的重新调整.同时,这种地球动力学过程将携带大量地幔物质(包括成矿物质)进入地壳,并形成地壳尺度的大规模流体循环,从而产生大面积、突发性的巨量成矿作用。埃达克岩是一套中酸性的火成岩,以亏损HREE和无负铕异常为特征,表明其形成深度很大,源区有石榴石残留.中国东部燕山期有许多中酸性岩浆岩类似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但其形成环境却与消减作用无关.因此,本文将埃达克岩分为O型和C型两类:O型埃达克岩富Na,其成因与板块的消减作用有关;C型埃达克岩富K(大部分仍然是钠质的,少数为钾质的),可能是玄武岩浆底侵到加厚的陆壳(>50 km)底部导致的下地壳麻粒岩部分熔融的产物.C型埃达克岩对解释中国东部燕山期许多地质现象是有启发的.由于C型埃达克岩保存了下地壳的许多印记,因此,还可以利用C型埃达克岩来反演下地壳的组成,探讨与下地壳及壳-幔过程有关的成矿作用问题.
铀是影响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战略、能源资源。本世纪前二十年是我国核电高速发展时期,为了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的天然铀充足供应和储备,加强铀成矿作用研究,提升研究水平,建立成矿模式,不仅是当前核地质工作者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而且对指导我国新一轮铀资源勘查的战略部署具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我国铀矿分类习惯于按赋矿围岩而划分,火山岩型铀矿是我国目前已探明的主要铀矿床工业类型之一。尽管赋矿围岩不同,但铀的地球化学性质决定了铀成矿作用在本质上具有共性。铀成矿作用是源—运—聚的动力学过程,流体是贯穿于矿床形成过程中的主要控制因素,水(流体)—岩石相互作用造就了成矿过程。铀成矿作用的研究,以往多是对所观察到的基本地质现象进行归纳和演绎,或是过于偏重分析测试数据的推断,在源—运—聚成矿过程的有机整体中常以“聚”为主要研究对象,缺乏系统性演化和动力学过程研究,在许多问题上得出了众说纷纭的、唯分析测试数据及唯空间定位等的唯象学层次的认识。 本文选择中国目前最大、最富的火山岩型铀矿田—相山矿田开展立典性研究。论文以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着重于成矿系统中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重要要素—源、运、聚的演化和动力学过程分析,提出了火山岩浆期后成矿热液系统概念,认为相山矿田铀成矿作用是火山岩浆期后成矿热液系统演化的产物,铀成矿作用过程与火山岩浆期后热液系统活动相伴随。文章论述了区域地质背景及矿田地质特征;探讨了成矿物质及成矿溶液来源;讨论了成矿期相山火山盆地地下水流动系统及流动形式;在对火山岩浆期后热液系统成矿物质富集、成矿流体运移、成矿物质聚集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就成矿流体系统形成和演化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分析;最后,建立了相山矿田铀成矿模式,并对矿田深入找矿方向进行了评述。 1.相山矿田铀成矿是受制于区域构造环境演化的火山岩浆期后的产物 相山矿田铀成矿是在区域地质背景与相山火山盆地特定地质构造环境条件下、火山岩浆期后热液系统中热液(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动力学过程中一个阶段(时期)的产物,受制于伸展或向伸展过渡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之下的火山岩浆作用为成矿提供了物质—能量场。研究表明,大规模火山作用之后铀成矿开始发生,其时间跨度延续了50Ma,成矿作用在时间上是一个相对连续的过程。但矿田主成矿期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形成碱性钠交代型铀矿化,矿岩时差小;晚期形成酸性萤石—水云母型铀矿化,矿岩时差较大。在空间上,早期铀矿化主要赋存于矿田北部花岗斑岩及其内、外接触带,晚期铀矿化主要赋存于矿田西部火山岩中各级构造及其复合部位。由此可见,相山矿田不同期的高强度成矿作用相应发生于某一时空域内,是与区域构造环境密切相关的、火山岩浆期后热液系统演化的客观产物。 2.相山矿田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相山矿田成矿物质来源始终是个有争论的问题。长期以来,在铀源分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把目光盯在“汇”区,缺少区域成矿物质迁移过程和历史演化的分析,并以“汇”区各种测试数据推断成矿物质来源。本文基于区域成矿物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其对铀源的指示意义,同时利用了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成果探讨矿田成矿物质来源,得出如下结论: (1)区域地层铀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在地球化学作用过程中的物质迁移变化特征表明,早寒武世地层构成区域铀源层。 (2)岩浆岩含铀性具如下特征:相同构造运动期内华南地区重熔型花岗岩铀含量高于同熔型花岗岩铀含量;加里东期及以后的花岗岩体铀含量较高;中生代中酸性火山岩铀含量高于中基性火山岩铀含量。可见,岩浆岩铀含量与成岩物质来源密切相关,区域铀源层的熔融是导致岩浆岩含铀性差异的根本原因。 (3)相山中酸性火山岩由深部陆壳物质深熔作用所形成,其铀含量高于区域陆壳平均铀丰度,也高于相山地区震旦纪及中寒武世以后沉积地层的铀含量,结合区域岩浆岩铀含量分布特征,认为区域富铀层位(∈_1)的混染导致了相山火山岩的高铀含量。据此,相山火山盆地是成矿物质的“汇”区,区域富铀层是最根本的成矿物质来源,火山岩浆活动过程是成矿物质的聚集过程,火山岩浆及期后热液是成矿物质迁移的载体。 (4)岩、矿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在铀成矿作用过程中,基底片岩及流纹英安岩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来源。 3.相山矿田成矿溶液来源判断 成矿溶液的氢、氧同位素组成是判断成矿溶液来源的重要依据。本文认识到流体包裹体是成矿溶液的“化石”,成矿溶液的同位素组成会受到其在演化过程中的水—岩交换、交换时的温度和压力状态、岩石的同位素组成等因素的影响。为此,在了解流体包裹体基本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成矿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对成矿溶液来源进行判断,而不是简单的采用数据对比。 (1)相山矿田不同时空阶段成矿流体的化学组分及其盐度、温度及压力值也不相同,早期成矿流体是相对高温、高压、高盐度的流体,而晚期成矿流体的温度、压力和盐度值都相对较低。 (2)相山矿田矿前期到矿后期溶液的δ~(18)O _(H_2O)呈现降低的趋势,这一现象可以解释为大气降水组分越来越多。成矿期溶液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可分为两组,一组δD约为-60‰,另一组δD约为-80‰,前者对应于萤石—水云母型矿化,后者与钠交代型矿化对应。 (3)在雨水、海水和岩浆水三角图中,成矿溶液的氢、氧同位素组成位于岩浆水区域与雨水线之间,而且位于代表赋矿火成岩的岩浆水与雨水组分的连线上。早期成矿溶液的雨水端员的同位素组成是雨水的平均氢、氧同位素组成,而晚期成矿溶液的雨水端员为中生代雨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显然,早、晚期成矿溶液均是岩浆水和雨水的混合,但这并不意味着雨水成因的外生水循环直接进入成矿溶液,只是证明成矿溶液中存在雨水成分。 (4)成矿流体的基本特点及成矿溶液的氢、氧同位素组成,表明矿田内不同阶段矿化类型的成矿流体来源不同,结合矿田成矿地质特征认为:早期成矿溶液来源主要是火山岩浆期后热液,其雨水组分源自火山岩浆作用过程中含有元古代、古生代和中生代降水的岩石熔融而进入岩浆,因而其雨水端员表现为雨水的平均同位素组成;晚期成矿溶液来源为原始岩浆发生带—高位岩浆房—火山成因建造结构系统的岩浆期后热液及由于温压降低、冷凝析出的水汽溶液和降水的混合,降水份额比例可能明显大于早期成矿溶液,为此其雨水端员为中生代雨水的同位素组成。 4.成矿物质迁移过程分析 通过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蚀变岩中物质迁移的定量计算及水—岩作用地球化学模拟计算,结合成矿物质及成矿溶液来源,分析了前人研究相对薄弱的成矿物质迁移过程。 (1)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由深部古老陆壳物质深熔作用形成的岩浆,在上升途中不仅混染了富铀地层,而且受到高度分馏的结晶作用,由此导致经熔融作用汇集于岩浆中的铀向岩浆演化最晚期热液中迁移,岩浆及期后热液是铀的载体。相山火山岩原始岩浆的铀含量明显高于岩浆库晚期粒间熔浆铀含量,也说明在岩浆演化过程中铀从岩浆向气液转移。 (2)蚀变岩中物质迁移的定量计算结果显示,其成矿元素带入及带出的质量变化均不大,这不仅支持了成矿物质来源的分析结论,同时也预示了火山岩浆及期后演化的热液是成矿物质的载体,即成矿物质是经岩浆熔融作用而迁移。 (3)将相山火山盆地岩、矿石微量元素组合特征对比,认识到基底片岩及流纹英安岩与岩浆期后热液的相互作用,可能促使其为火山岩浆期后、富含CO_2气体的成矿热液提供了部分铀。成矿温度条件下的水—岩作用地球化学模拟计算结果也表明,富含CO_2气体的流体有利于火山岩及变质岩中铀的迁出。 5.成矿期外生地下水以“湍流”运动形式进入成矿溶液 自成矿期以来,相山地区构造—水文地质格局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应用重力穿层地下水流动基本理论,刻画了相山地区成矿期古地形控制下的大气降水成因的地下水流场,并勾划了典型剖面成矿期地下水流网。 重力势驱动的外生地下水以什么运动形式进入相对高温高压的成矿流体,前人并没有给予解释。本文据成矿流体压力值及汽液包裹体压力值对古地形势驱动的大气降水在对流运动形式下能否进入成矿期流体的古地形分异进行了估算,结果与成矿期古地形势相悖。因而推论成矿期外生地下水进入成矿热液的运动形式是在地形势驱动及岩浆余热及高温高压流体温度、压力梯度驱动下的“湍流”运动。事实上,相山矿田居隆庵矿床深部狭窄空间内不同温、压值包裹体共存,也为外生地下水以“湍流”运动形式进入成矿溶液提供了证据。 6.火山岩浆期后成矿热液系统演化促成了相山矿田铀成矿作用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了火山岩浆期后成矿热液系统概念,认为与区域构造环境演化密切相关的、火山岩浆期后热液系统活动及演化促成了相山矿田长达50Ma的铀成矿作用。 (1)成矿物质的富集过程 相山火山盆地成矿物质的富集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于深部陆壳物质形成原始岩浆之时;第二阶段主要发生于高位岩浆房及岩浆的充分演化释放;第三阶段主要是火山岩浆期后几—几十百万年时间内流体(水)—岩石相互作用所导致。第一阶段为相山铀矿田的形成奠定了成矿物质基础,第二阶段是成矿的前奏,岩浆充分演化释放的铀可以为相山早期铀成矿直接提供成矿物质;第三阶段岩浆期后热液系统演化过程中的水—岩作用,促使相山火盆基底地层及流纹英安岩中的铀也向成矿流体进一步富集。 (2)成矿流体运移 相山火山盆地火山岩浆期后热液活动的主要作用力是热驱动,它来自获得原始岩浆发生带能量补充的高位岩浆房。据相山矿田蚀变带及矿体的空间产出特征、矿体形态特征等综合分析,认为热驱动使得流体的流动为上升流,即成矿流体的运移方向是自下而上的,与火山基底构造相互贯通的火山塌陷构造、断裂构造是成矿流体运移的主要通道,温度梯度是成矿流体运移的主要驱动力,在流体活动中心(流体活动强烈地带)流体压力产生的水压破裂在构造旁侧形成裂隙密集带,为相山矿田矿质沉淀提供了空间。 (3)成矿流体系统演化 相山火山盆地大规律火山作用后,岩浆演化最晚期热液与岩石相互作用,形成矿前期的水云母化和钠长石化,岩石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溶液成分也发生了变化,溶液的碱性不断增强,促使Fe~(3+)和OH~(-)化合并导致岩石变红,即发生红化,形成矿岩时差小的铀—赤铁矿型矿石。此后,受原始岩浆发生带—高位岩浆房—火山成因建造系统控制的、含幔源气体成分的火山岩浆期后热液活动性增强,其沿构造通道朝减压(向上)方向运移并发生水压破裂。火山岩浆期后热液与岩石相互作用过程中,由于酸—碱分离形成了上酸下碱蚀变分带,因而在矿田西部目前勘探深度内揭见了成矿时间相对较晚、成矿温度相对较低的富氟酸性成矿流体形成的矿石,即:铀—萤石型及铀—硫化物型矿石。 可见,与相山火山岩浆活动有关的流体(水)—岩石相互作用促进了火山岩浆期后成矿流体演化,造就了铀成矿作用过程。 7.相山矿田铀成矿模式的建立及深入找矿方向评述 据矿田成矿地质特征,考虑成矿作用过程中成矿物质的来源及富集过程、成矿流体系统演化以及成矿流体运移、成矿物质迁移形式和沉淀机理等因素,建立了相山矿田成矿模式并对深入找矿方向进行了评述。 成矿模式着重强调了:①相山火山岩成岩过程伴随着成矿物质的富集过程;②早期铀成矿流体由岩浆期后热液与岩石相互作用演化而成,成矿物质主要由岩浆期后热液提供:③晚期铀成矿流体含中生代大气降水成分,流体(水)—岩石作用促使了成矿流体演化,基底变质岩及流纹英安岩也为成矿提供了部分铀源;④陡倾断裂及其两侧裂隙密集带,既是成矿流体运移的通道,也是矿质淀积的场所:⑤相山矿田铀的沉淀主要是流体降温作用、浓缩作用及混合作用等成矿机理耦合的结果。 通过对矿田铀成矿作用过程的深入剖析,认为北部和西部仍是今后勘查的重要靶区。北部以寻找花岗斑岩及其内、外接触带控制的早期矿化为主攻方向,加大勘查深度。西部以寻找赋存于火山岩中各级构造及其复合部位的晚期铀矿化为主攻方向,以蚀变场、构造、“湍流”空间域三位一体地段为重要勘查地段;此外,本文依据成矿流体渗透效应引起的酸碱分离,提出在矿田西部要加强探索赋存于花岗斑岩内、外接触带,类似于矿田北部的早期铀矿化,可以对已查明的赋存于火山岩中的酸性铀矿化部位开展攻深勘查。

研究区陆相火山作用主要包括两种作用形式,即以中心式喷发为主的地面火山喷溢喷发作用和以作用于地下为特征的地下潜火山侵入作用。二者为同源火山熔浆由深部向上运移过程中,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两种作用形式。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潜火山作用”与以往常用的“次火山作用”是有原则区别的。次火山作用,形成的只是与区域火山活动严格具有“四同”联系(同源、同期、同构造空间、同外貌特征)的次火山相岩石;而潜火山作用的含义明显广于次火山作用。潜火山作用是指“与区域火山活动一脉相承,但未喷溢出地表的火山熔浆在不同深度条件下活动和成岩的全过程”。由潜火山作用形成的是“成因上与区域火山活动密切相关的一整套岩石组合”,包括浅成相(以浅成—超浅成为主,含中浅—中深成浸入)岩石,次火山相岩石及与超浅成和次火山侵入体密切伴生的隐蔽爆破相碎屑岩类。地面火山喷溢喷发作用常常在地面形成众多的受一定构造控制的火山机构。如奇台县金山沟—老君庙地区,巴里坤县双峰山地区,伊吾县淖毛湖地区,克孜勒塔格地区等等,都有着地面火山喷发作用所形成的火山口,破火山口成群成带地分布、聚集,充分显示了研究区陆相火山喷发作用的强度和广泛分布的特征。地下潜火山作用则是形成不同深度产出条件和形态的各类侵入体。它们同样广泛地分布于研究区内,并与地面火山喷溢喷发岩建造及其火山机构密切伴生,以目前所知的研究区金山沟、双峰山及邻区的索尔巴斯套、西滩,阿希等典型的陆相火山岩型金矿为例,这些矿区与陆相火山岩相关,无不密切伴生着同源同期和岩石性质相近的各类潜火山杂岩侵入体,特别是次火山侵入体。

陆相火山作用的时代主要集中在早石炭世晚期和早二叠世。这两个时期是研究区陆相火山作用集中发育并成矿的主要时期。部分地区也有中—晚石炭世陆相火山岩的散布,但成矿意义不大。

研究区陆相火山作用形成的岩石类型极为复杂多样,并由其构成了区内具有重要意义的两类成矿岩浆建造,即火山喷溢喷发岩建造和潜火山杂岩建造。

火山喷溢喷发岩建造,主要是一套中性—中酸性的火山熔岩及其碎屑岩,主要包括安山岩、英安岩及其相应的安山质—英安质火山碎屑岩。不同地区还分别出现一些偏基性的玄武岩、安山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偏酸性的流纹岩以及偏碱性的粗面岩、安粗岩、粗安岩及其火山碎屑岩等。不同矿区在岩石类型组合上,常不尽相同。如双峰山金矿区以偏酸的流纹质岩石居优势,同时兼有粗安岩—粗面岩等偏碱性岩石和少量偏基性的玄武质岩石,而其南部毗邻的索尔巴斯套金矿,同为陆相火山岩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其岩石类型组合,则明显偏基性,以偏基性的玄武岩类及其火山碎屑岩的普遍出现为特征。偏酸性的火山岩类相对较少。它们常常构成不同规模的陆相火山盆地及不同规模和形态特征的火山机构。

潜火山杂岩建造,主要是一套中性—中酸性的浅成—超浅成侵入岩,次火山侵入岩以及与超浅成和次火山侵入体密切伴生的隐爆角砾岩等。岩石类型繁多,以中性—中酸性岩石为主。局部也含少量偏基性或偏酸偏碱性的岩石。主要包括中浅成的辉石闪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斜长岩、正长岩、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和浅成—超浅成的辉石闪长玢岩、闪斜煌斑岩、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石英斜长玢岩、闪长二长斑岩、正长斑岩、安山玢岩、英安玢岩、安山流纹斑岩等20余种岩石。与超浅成和次火山侵入体伴生的隐爆角砾岩的发育,是潜火山杂岩岩石组合和岩相学的一个突出特征。继“八五”国家“三〇五”项目85-902-03-04专题组在北塔山乌伦布拉克铜矿区发现证据确凿的英安玢岩质爆破角砾岩及其伴生的震碎角砾岩以来。“九五”期间国家“三〇五”项目96-915-02-06专题组在青河县老山口一带又发现了发育更为完好、标准的闪长玢岩质爆破角砾岩和闪斜煌斑岩质爆破角砾岩,可能还有角闪石英二长斑岩质的爆破角砾岩(据喻亨祥,1998)。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该区还发现了一种超基性的橄辉玢岩质爆破角砾岩,其特征也是角砾为橄辉玢岩,胶结物也为橄辉玢岩。肉眼观察,二者外貌特征几乎没有差异,显微镜下观察,二者岩石学特征也完全一致,显示角砾与胶结物成分的一致性特征。从超基性—基性—中性—中酸性岩浆隐蔽爆破作用的普遍发育,是研究区陆相火山作用的一个重要特色。岩石性质如此齐全、多样的隐爆角砾岩类在同一个矿区范围内广泛发育,这不仅在我国不多见,从已有的报道资料来看,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亦不多见。




火山岩相划分及其特征
根据地质环境、火山形成方式、岩石类型及与火山机体的关系等因素,深圳市的中生代火山岩相可分为:早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早白垩世晚期的陆相喷发-沉积相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的陆相喷发。依喷发方式划分为爆发相、爆发-崩积相、爆发-溢流相、溢流相、侵出相、岩流自碎角砾岩相、火山通道相、爆发...

火山岩岩石学及岩相学特征
可见,诺尔特地区火山岩的特点与陆相火山岩的特点是基本一致的,火山喷发环境为陆上环境。这与区域构造演化也是相符合的,泥盆纪-石炭纪,诺尔特地区正处于固结期→弛张期→活化期这样一个过渡时期,部分地区已经抬升出水面,部分地区可能还有残留的海水,这一时期该区形成上叠火山盆地,之后陆壳进一步抬升,早石炭世后,诺尔...

陆相火山作用成矿的综合成因模式
根据陆相火山作用及其两类成矿岩浆建造与金、铜成矿的关系及成岩成矿基本特征和规律的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可以将研究区陆相火山作用及其成矿的发展演化过程,概括为这样一个理想的综合成因模式——两层楼多因控制和多位一体复合成矿模式(图3-27)。所谓“两层楼”成矿,是形象地喻指统一隶属于陆相火山...

火山岩地质和岩石学特征
5.1.1 火山岩的地质特征 本区的火山岩地层在整个浪岗-月凤山断陷盆地内广泛发育(图5.1a)。陆相火山岩地层可分为下部的打鼓顶组(J3d)和上部的鹅湖岭组(J3e)。打鼓顶组厚度为425~520m,由两个岩性段组成,下段(J3d1)以浅灰—肉红色流纹质粗晶屑凝灰岩、含砾晶屑凝灰岩为主,上段(J3d2)分布角砾安山岩、灰...

火山岩的产出特点
一个火山活动旋回具有不同的火山作用阶段,不同的火山作用阶段常形成不同的岩石组合和岩相,同一火山作用阶段的不同次喷发和堆积往往形成不同的韵律。从而在火山活动过程中导致火山岩在旋回和韵律上的可分性。因此,火山地层的划分只有根据火山活动及其产物的特点,才能合理有效地确定火山地层层序和恢复火山活动...

模型二十二 陆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床找矿模型
1. 总体地质特征 陆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床产于陆相火山沉积盆地的边缘。含矿岩系一般是中、新生代凝灰岩,酸性、中酸性熔岩,次火山岩 ( 英安斑岩、石英霏细斑岩) 等。成矿作用与火山和次火山热液有直接关系。在我国,陆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床主要分布在东部,特别是闽、浙中生代火山岩发育地区,成矿时代为燕山期。 该类矿床...

-2-B 火山岩相分类标准与术语
火山岩相(volcanic facies)是指:一定环境下火山活动产物特征的总称;而相模式则是对具体岩相的实际资料之概括,用以说明火山产物在侧向或垂向特征变异的纲领性图式,必须有三个功能:①对比较目的而言,必须起到相标准的作用;②对预测观察而言,必须起到提纲和指南的作用;③对新区工作而言,必须起到预测作用。 二、火山岩...

火山岩相、火山旋回
该韵律大体相当于大哈拉军山组第三岩性段(C1d3)火山岩,早、中期以中性火山碎屑岩(粗、巨粒)猛烈爆发与中、基性熔岩交替喷溢为主,晚期则以大量中酸性熔岩喷溢为主,厚度178 m。从火山岩岩相特征来看,本韵律火山作用变化频繁,爆发与喷溢作用交替进行,总体以陆相喷溢相为主,爆发相次之。本亚...

成矿地质特征
陆相火山岩地区,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时代均为燕山期;海相、海陆交互相火山岩地区,两者均为海西期,但容矿围岩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是火山岩、次火山岩、火山碎屑沉积岩,也可以是其基底变质岩,如果容矿围岩是基底变质岩,则容矿围岩与成矿作用的时差可以很大。 (4)岩石组合 钙碱性的玄武质-安山质-英安质-流纹质(...

沉积相类型及其沉积特征
晚泥盆世到石炭纪沉积相包括陆相、海相、海陆交互相及火山岩相。常见有如下一些沉积类型: 1.陆相 柴达木盆地晚泥盆世—石炭纪陆相沉积主要见于晚泥盆世,石炭纪仅少数见及,常见有湖泊相、冲积扇相和沼泽相。 (1)湖泊相 根据研究区沉积特点,可分为滨湖亚相、浅湖亚相、滨浅湖亚相和湖湾亚相。 1)滨湖亚相主要...

白银区13078799041: 火山岩主要的物理性质及火山岩气藏分类 -
佟怡大扶: 喷出岩 英文名:Effusive rock由火山喷发时喷出的岩浆冷凝而成的矿物岩石,多数为岩浆岩组成,质地疏松多孔.又称“火山岩”.喷出岩作为盆地地层中的特殊岩性,具有与天然地震、断层活动时空分布的同一性以及原位沉积、时间标定等...

白银区13078799041: 什么是海相火山岩? -
佟怡大扶: 在陆地氧化环境形成的火山岩称陆相火山岩.在海水中还原环境下形成的火山岩为海相火山岩.因而两类火山岩各具不同的特征.泥盆纪以前主要是海相火山岩,如前震旦纪、震旦纪、早古生代火山岩.其后主要为陆相火山岩.海相火山岩主要分布于元古界、震旦系和部分古生界等地层中,多呈夹层产出,已变质形成变粒岩、片岩,岩石有斜长(二长)变粒岩、钠长变粒岩、斜长角闪岩、绿泥片岩、角闪片岩、绿色片岩等.原岩为玄武岩、细碧岩、石英角斑岩、英安岩、英安质凝灰熔岩、流纹岩、流纹质凝灰岩及火山碎屑沉积岩等.

白银区13078799041: 帮我看看这是什么材料?煤渣?火山岩? -
佟怡大扶:不是煤渣.按你说的应该火山岩 火山岩是福建省地表和近地表极其常见的一类重要火成岩石.从元古代(可能有太古代)开始到第四纪晚期以来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地表以下的...

白银区13078799041: 陆相成岩和海相成岩有什么区别 -
佟怡大扶: 中国大范围的火山活动可分为海相和陆相两种,它们具有各自的 成岩成矿特点.依据我国西部海相火山岩的成岩和成矿特点,可划分出钙碱性、偏碱性和碱性三个亚类. 偏碱性岩等同于可氧化硅饱和的钠质或钾质细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套,岩浆活动常呈先酸性、中酸 性、最后基性的次序.具规模的成矿环境是早期酸性喷出—次火山—沉积阶段,矿质来源于幔源,而矿则 富集定位于幔壳混溶形成的早期酸性喷出-沉积岩层中,同区出现的基性火山岩型成岩成矿自属一类.

白银区13078799041: 火山碎屑岩与火山岩,陆源碎屑岩的区别 -
佟怡大扶: 火山岩 是一切由火山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火山碎屑岩,是指火山岩经风化或者外力作用的破碎物 陆源碎屑岩 是母岩机械破碎的产物经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所形成的由碎屑颗粒和填隙物所组成的岩石.碎屑岩的物质组成有两部分,一类是陆源碎屑和填隙物中的杂基.另一类是胶结物,它们是在沉积、成岩阶段以溶液沉淀的方式而形成的. 楼主只要知道他们的定义,那么他们的区别也就一目了然了.希望我的回答对楼主有帮助.

白银区13078799041: 铜矿床的主要矿石矿物,矿床成因类型及其主要地质特征? -
佟怡大扶: 铜矿床的主要矿石矿物是:斑铜矿、黄铜矿、辉铜矿、孔雀石,其他较少.矿床成因类型有:1、岩浆岩成因的斑岩型铜矿:主要产于斑岩体及其围岩之中,主要地质特征有:靠近外围有特征标志层-青磐岩化,品位普遍较低,一般小于1%,但...

白银区13078799041: 陆源沉积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有何区别 -
佟怡大扶: 陆源沉积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有何区别------------沉积岩往往含有化石、火山岩多气孔!

白银区13078799041: 铁矿资源类型是什么 -
佟怡大扶: 铁矿资源类型如下:(一)沉积变质型铁矿床这类铁矿床又称受变质沉积型铁矿床,主要产于前寒武纪(太古宙、元古宙)古老的区域变质岩系中,是我国十分重要的铁矿类型,其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 57.8%.并具有“大、贫、浅、易(选)...

白银区13078799041: 陆相火山岩与海相火山岩区别
佟怡大扶: 火山岩是指喷出岩,海相的玄武岩成枕状,陆相的可见气孔构造.

白银区13078799041: 如何区别侵入岩、熔岩和火山碎屑岩? -
佟怡大扶: 侵入岩[2](intrusive rock)是地壳深处的熔融岩浆,指液态岩浆在造山作用下贯入同期形成的构造空腔内,在深处结晶和冷凝而形成的火成岩[1]. 侵入岩主要形成于燕山期,同位素年龄值129~161.8百万年,产状为岩株、岩枝、岩脉,岩基极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