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三教都从易经中汲取智慧,为什么孔子五十岁才读易经?

作者&投稿:中叔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当初孔子说他五十岁学了《易经》就无悔了呢?~

孔子喜读《易经》,以致《韦编三绝》,即穿竹简的牛皮绳都断了多次。他说自己从《易经》中受益很大,“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被誉为“易学之父”,原因在于:

一、孔子对易学最大的贡献是孔子发现了《易经》的价值,并把它列入“六经”,使《易经》升华为经典著作,从此登上大雅之堂。

二、孔子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包括《易经》在内,对《易经》的保存起到了重大作用。

三、孔子作《易传》,从此把《易经》由一部占筮之书变为一部哲学、社会科学巨著。

四、孔子把《易经》作为六经教材之一,为易学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孔子倡举义理,对易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使《易经》成为儒学经典。

六、总之,因其对易学的贡献及其在易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孔子堪称中国古代十大易学家之一。 历史传说中,有伏羲画八卦、周文王作周易、孔子修易等,神话传说中又有连山易祖作易、九天玄女传易等。因其年代久远,道、儒、术三教理解有不足,至今关于易如何产生及发展说法不一。从继承较好的道教及术数派来看,基本有天书神授之意。
综合一下,易经是远古众多圣人(或神人)根据大自然(或天道、生命)的发展变化规律经过很长的年代创作并不断修改而成的。其中,经上古圣人(或连山易祖、九天玄女)某一时期集大成,作成《连山古易》。圣人盘古之后世,因时又作《归象易》又经过很长年代,圣人大自然(天道、社会的发展)变化,重修易经,作成《归藏易》传于伏羲。归藏易偏重于个人修行及人类发展的问题。到周文王时,自然及社会环境又变,圣人修易传于文王,而名周易(周义为周朝,圆周,周转回归),传至现世。到孔子时,其所增修易偏重于义理(哲学)。连山、归象、归藏无传。

以孔子来说,孔子在五十岁左右,就专心研究《易经》。他是五十岁才读《易经》这本书的吗?像孔子这么用功的人,小时候不可能没读过《易经》,他年轻的时候几乎什么书都读。当时的书不多,最主要的是五本,《诗》、《书》、《礼》、《乐》、《易》,五本肯定都读了。但是有的书你当时可以读懂,而有的书,如果你没有累积相当的经验和人生的体会,读了也没用,只看字面而已。读《易经》,一般来说,五十左右的生活经验丰富,应该有的经历都有了,等于是一卦六爻到第五爻了,大概知道整体的情况了,再老了再读就来不及了,已经到第六爻,读了也没什么机会了,准备出局了。孔子五十左右研究《易经》,他需要的是减少过失。《易经》为什么可以让他减少过失?我们常提到《易经》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要让自己“惩忿窒欲”,让各种负面的特性、欲望、情绪慢慢化解,亦即增进自己的德行,替别人设想,建构一个比较理想的社会。在这里孔子得到一些启发,在《孟子》里面没有直接说到《易经》,但孟子很强调一个字,即“时”,做任何事都要看时机。他还特别说,孔子是圣人里面最重视时机的,他要学就学孔子,因为做任何事都有时机。时机不对,事倍功半;时机对的话,顺水推舟,那简直是太愉快了。这是对于儒家来说。孔子诛杀少正卯:君子以果行育德另外一个是荀子,他说:“善为易者不占。”真正懂得《易经》的人,不愿意占卦。为什么不愿意占卦呢?因为《易经》的道理合乎理性的思维。理性的思维,如果掌握清楚,何必去占卦呢?因为占卦代表你实在面临很难解决的事情,确实有困惑,你才去占卦。但是我们还是要说,人生确实有困惑,很多时候你借助于《易经》,一定要记得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它的义理。你学的时候就知道做人处事的道理,我们提到哪些卦是有困境,你应该怎样面对、增益智慧。哪些卦代表吉祥,它为什么吉祥?你要掌握住它的原理,设法去实践,自然就会达到那种效果。这是义理方面。另一方面是占卦。古代学《易经》至少有四方面,你如果重视言语,就会推崇它的言辞。《易经》里面很多成语,如果从《易经》得到很多启发,使用成语你会觉得非常文雅,话说出来言简意赅,说话很简单,意思又很完整、很完备。这是第一种,重视言语。第二种重视行动,有些人重视行动,就会推崇易经的变化,变化无常。但是再怎么变,都不能离开你的抉择,你本身的态度。第三种是重视制作器物。譬如说要盖房子,房子怎么盖。你要盖其他东西,要怎么盖,从《易经》的图象里面,都会得到一定的启发。这是第三种,要重视它的象。最后一种是注意到卜筮的人,就是占卜,这种人就要注意到“占验”之词,重视占卦。这四种人就从《易经》里面可以得到不同的材料,重视它不同的方面。古代读书人,按照《易经》的说法,原则很简单,平常在家里翻翻《易经》,看看它的卦象、卦辞和爻辞。平常没事做,如何让自己感觉到每天都有进步呢?《易经》是一个可以参考的东西,它里面充满象征和符号,好像打哑谜一样,它写一句话,你就要问这句话代表什么意思?像我们提过,“履卦”踩在老虎尾巴上,这代表什么意思?你就可以有不同的想象。这是说明在平常的生活中研究每一个卦象、卦辞、爻辞,行动的时候就要注意到变化和它的占验之词。“占验”就是占卦的验证,是吉还是凶?中间还有什么?无咎,还有更好的“大吉”、“元吉”,“无咎”底下还有“悔”,还有“吝”,还有“厉”,代表危险,这些占验说得准不准。古人占卦,不是一次就到位的,不是学会之后,一占就准,不可能的。那么怎么解卦呢?我现在就讲一个从孔子就开始使用的方法,用五十根筹策,古时候用蓍草,筹策一般是竹片做的。占卦的方法我们可以参考《易经·系辞传》,原文如下: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ㄚ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白话:在进行大型演算时,准备五十根筹策,真正使用的是四十九根。将这四十九根分为两组,象征天地两仪;由任何一组中抽出一根挂在左手小指间,象征天地人三才;再以四为单位去计算筹策,象征一年的四季;把剩下的零数夹在左手中三指间,象征闰月;每五年有两次闰月,所以要把另一组筹策依四计算所剩下的零数,也夹在指缝挂起来。乾卦的策数是二百一十六,坤卦的策数是一百四十四,总数为三百六十,相当于一年的天数。《易经》上下篇六十四卦的策数有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相当于万物的数目。所以,要经过四次经营才能形成《易经》的一爻,经过十八次变化才能完成一卦。)占卦出来之后,怎么解卦呢?解卦有很多的方法,宋朝的朱熹就整理了一套解卦的原则,可以参考(见本章后附录)。解卦的时候就会发现有些爻是动爻,有时候称作变爻,就会变成新的卦。现在的情况是本卦,新的卦叫做之卦,代表你下一步要往哪里去。这样一来,就变成是你占一个事情,后面有变化。否则,光是占一卦没有用,现在的情况知道了,怎么知道下一步呢?我们更关心的是下一步往哪里发展。因为很多选择,后面的发展有各种可能性。真正正确的占卦方法是有本卦、之卦,通过动爻来决定应验在什么地方,这需要长期经验的累积。

首先,孔子研究《易经》与其人生遭际和鲁国政坛变故有着密切的关系。孔子五十岁以前一直仕途蹇促,郁郁不得志。五十岁以后突然时来运转、春风得意,先出任中都宰,然后升为司空,旋即又擢升为大司寇行摄相事,位高权重、红极一时。然而孔子深知鲁国政坛凶险多变,“公室”与“私家”、宗主与家臣以及“三桓”之间,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关系扑朔迷离,各种争斗异常激烈。短短数年间,前有“阳货之乱”(《左传·定公八年》),后有公山弗扰以费叛(《左传·定公十二年》),政坛几乎一直没有安宁的日子。

孔子是一个怀有远大理想的伟人,面对鲁国混乱复杂的政治局面,既要有所作为,又要规避风险,确实需要大智慧。如何才能做到“无大过”呢?必须“知天命”。如何才能“知天命”呢?必须认真研究“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易经》,从中领悟顺应天道、规避人祸的哲理。

其次,儒学发展需要理论创新。孔子所创立的儒学一直偏重于人文应用领域,对于世界本源以及自然现象等问题则始终采取“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庄子·齐物论》)的回避态度,因而致使儒学思想的哲学基础相对薄弱,制约了儒学的发展。孔子在构建儒学理论体系过程中可能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因此他从五十岁开始致力于研究《易经》,因为《易经》中蕴含了许多关于天地之运行、四季之交替、阴阳之变化、人事之休咎、政治之得失等高深哲理,他可以借此来实现儒学的理论升华,为儒学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再次,《易经》是儒学经典之一,孔子在完成《诗》、《书》、《礼》、《乐》等儒学经典修订工作后,必然转而集中精力来整理和诠释《易经》、《春秋》等内容更加深奥的典籍,这样才能开设新的教学科目,以满足弟子们进一步求学的需求。不过,《论语》中未见孔子教授或与弟子讨论《易经》的内容,先秦典籍中也没有相关记载,可能孔子觉得《易经》内容过于深奥,他一直没有物色到天资和悟性俱佳的合适人选,所以只好自己穷究其理、自得其乐了。

到了两汉时期,有关史书关于儒家《易》学的传承脉络突然清晰起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商瞿,鲁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岁。孔子传《易》于瞿,瞿传楚人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齐人田子庄何,何传东武人王子中同,同传菑川人杨何。何元朔中以治《易》为汉中大夫。《汉书·儒林传》: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装。及秦禁学,《易》为筮卜之书,独不禁,故传受者不绝也。



易若高明,读一书胜万典籍?世上哪有神书?
易若浅薄,数年苦读如东付!世上本多此事。
总觉得把书看的太高又太死,看的多做的少。

文化或者智慧,一定是从生活、土地、人际、事务中产生的,说穿就是脚下的地。非易如此,即儒道哪个不是生活的经验规律和总结,释概也非空想之述?三教不大懂,易更未读,但华夏(或任一文化)诸学,非从文字始,书也有字书、口书。儒非自孔始,孔亦自承复古;道非起耳说,黄老之说或可证;释约魏晋时儒道士人困于时世而求得外援。哪种都有利弊。故汉宣说汉家以王霸治,君主时代哪个盛世不是如此?治世之学,春秋末年,孔子历经诸变,明学有不足、识有不及,故要学易。可学易又能怎样?天下之大变,又哪个大圣能一文能透?故老子不愿为书,非仅不愿,亦无力可挽,无才无位者汲汲于餐衣,有位有权者汹汹于贪欲,五千字不过是聊以寄托;释祖后人建庙奉金身养闲人,一如道家立观传道,但其法已染透了荤腥。

孔子五十读易,但不代表其年轻时不读,但早读与晚读、早阅与晚修不一样。一如我们今天读古史,十六七年纪读过史记三国就觉得饱读,再到四五十岁再读,才知昔日之读只是徒听故事、从未入心。故大人读通鉴要十多遍,每遍或择记择事而思,所得不同。孔历事艰难、周游诸国,才能将事与书理相证,亦才读个明白,又或者半生大志难展,且运势坎险,读易以求途?如朱子之辈人物,年老方知年轻时所述尽是误人子弟;阳明算是早悟,但也是艰苦自知、险象环生。

孔子读易必非自五十才读,当时书少而各国俊才怎能不读,《左传》载易不少,知时人论易为风,孔子怎能不读或不闻?但十翼之说,早有质疑,非孔子一人成篇,或是集时人之言或是后世儒子集语成册。易之难读,孔子尚且需“假我数年”,何况今人呢?再易之所载,又必基于日常事理,又何来高深可言?易若高明,思其为捷径已为邪,易若不深,穷究其微妙已是迷远。曾国藩之辈读书之狠,最后也只守平易之训,世上本无难得之名理,但少有践行训导之人。

不读易不代表不知易道,易无非是生活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故至易而不易,至小而参大,或易之变化细微,人概难察故难避凶祸。古人说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人聪明不一,何况无声未形!读了易也不代表知天明命,天资聪慧之大人尚难吉顺一世,何况小人平庸之质,没有修身济世之志、更无强记趣通之才,即历阅古事今务大人成败之万千,所得也只是徒增一时谈资,何况以心志历之万千本就难事,何况本就无甚深蹲心恒志。

论语及古籍中关于孔子论易的内容少的可怜,是易过于简,或易过于深,或易藏于语、事、日?易深则常人勿读,易浅则读也白读,读易倒不如读论语或看看历史。

都从易经里吸取智慧压根就是以讹传讹 相反 恰恰是儒释道的发展给了易经许多新的内容和注解 至于孔子五十读易 史记里并非如此记载 论语里这句话也极不合情理 相信很有可能只是误传罢了

因为易经是官学,只有王宫贵族才能学,官学失守典籍流散民间才让孔子看着。也造成了百家争鸣。

这可能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孔子在五十岁的时候时来运转,所以研究易经中讲述的道理。


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是王嚞在哪里说的?具体出处是什么?谢 ...
是宋代王重阳提出的主张,主张三教合一。出自:宋代王重阳的《重阳教化集》原文: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译文:儒家、佛教、和道教三家本来就是相通的,三教从来就是一个出处。

儒释道三家各自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经过长期的演变之后,儒、释、道三家已经互相渗透、互相同化,某种程度上已经“三教一体”了。少林寺有一个供奉释加牟尼、孔子、老子的地方,对联是:“百家争理,万法一统;三教一体,九流同源”,少室山还有一幅对联:“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概括得很到位,也就是说我们...

为什么儒释道三教一源呢
讲的是“大智慧”。总之,儒释道三家对世界的研究尽管有一些差异,但总的都是提倡从研究自己开始,也就是从主观、内部的修炼做起,然后进而研究社会和世界,使自我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智慧的人,从这个基本精神来说,儒释道三家三教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或“蜂王浆”,是对现代人也大有裨益的学问。

易经和佛教的区别?
在修学行证上,儒家修学的最高境界为圣,次者为贤;道家的最高境界为神,次者为仙;佛家的最高境界为佛,为如来,次者为菩萨。可见三教修学的最高境界在儒为圣贤,在道为神仙,在释为佛菩萨。儒家讲唯精惟一,道家讲抱朴守一,佛家讲万法归一。而所谓儒家的圣、道家的神、释家的佛,即都是...

什么标榜儒释道三教合一歪曲传统宗教经典
并以实践立场为中心,理解三教的信仰和学问,从而在新的民众道德中流行起来。在全真道教中,王重阳等人推崇三教合一,提出“儒门释户道相通”的观点,并在历史上对三教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尽管清朝采取了抑制道教的政策,但全真道教对于三教合一的历史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成就,是不应被忽视的。

三教九流指的是哪三教哪九流?(谢谢~)
什么是三教九流?

三教﹨四书﹨五经﹨六艺﹨七雄﹨八卦﹨九族﹨十恶 分别是什么﹖_百度...
三教:佛、道、儒三家 四书:《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是古代学子必读之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五经常常合起来用,古代学子的启蒙之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是现代解释,还有一种为《易》、《书》、《诗》、《礼》、《乐》、...

儒释道三教共一门?
在《示学道人》诗中说:“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来做一家。义理显时何有界?妙玄通后更无加。”又有诗云:“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在《答战公问先释后道》中称:“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等等。 随着全真教在金元之际的大盛天下,《老子化胡经》和“三教出一门”之说的影响...

...年轻人学儒中年人学道老年人学佛”?儒释道各有什么特点?
我们去看看那些大学作家、大思想家,他们大多是儒释道三大家,比如王阳明、南怀瑾。儒释道都有值得学习的思想精华。我们处在不同的时代,那么儒释道三教应该如何选择呢?其实我们最好年轻的时候学儒家,中年的时候学道家,老年的时候学佛教,这样更符合自然规律。正如鬼谷子老师所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1.年轻人学习...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
宋金之际,王重阳创立了全真道,令内丹修炼功夫及灵魂成仙学说逐渐在道教中占据了主流地位。全真道力倡儒释道三教合一,主张“性命双修”,追求“真身飞升”,并有一套较为严密的组织制度。元朝时,该道派因丘处机曾西行劝诫成吉思汗,而一度受到蒙元统治者的大力扶持,短期内即传遍了全国。由于全真道...

尚志市13898699965: 易经有什么科学原理吗 -
樊凡胃疼: 易经其中一部分有一定科学道理的,是先人根据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年代久远,其中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需要辩证的去对待. 《易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其是我...

尚志市13898699965: 《易经》有什么神奇之处吗? -
樊凡胃疼: 易的释义:基本有四种,1、上日下月为易,2、如蜥蜴变化为易;3、化繁就简为易;4、金乌,大日,生命. 经的释义,也为三个:1、通“径”字,路径;2、经典;3、方法. 综合起来,易经的作用就是指导人们深入观察自然界的各种现象...

尚志市13898699965: 易经是什么东东 -
樊凡胃疼: 《易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用来占筮的书,一般称为《周易》.在《左传》中已有《周易》的记载,如《左传·襄公九年》:“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左传·昭公七年》:“孔成子以《周易》筮之.”说明...

尚志市13898699965: 儒释道的精髓分别是什么? -
樊凡胃疼: “道根儒茎佛叶花”,表达了“儒释道”的关系. 1:“儒”当然指儒家思想,以孔孟为代表,核心是仁、义、礼、智、信,逐步的达到“明德”、“至善”的境界.总结三个字就是:拿得起. 2:“释”是指释迦牟尼,代表的佛家思想,追求出世...

尚志市13898699965: 易经是什么?
樊凡胃疼: 《易经》《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

尚志市13898699965: 领悟道家智慧 -
樊凡胃疼: 领悟道家的智慧可以从阅读道家经典书籍开始,吸收继承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内容的《道德经》(老子)、《南华经》(庄子)等众多道家经典; 道家继承了《易经》 的思想,并把这一思想加以发展,引进了“道”与“道法自然”;即“人”、“地”、“天”都应效法“道”,而“道”还应效法“自然”. 道家文化是通过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容纳哲学内涵,效法自然寻求人间繁荣的,道家文化是有利于每一个个体的自我觉醒、成长,而不利于既得利益群体维护自身利益的.

尚志市13898699965: 易经中最有智慧的几句话,你知道吗 -
樊凡胃疼: 易经中最有智慧的几句话,句句含有哲理: 1、一阴一阳之谓道.语见《周易·系辞上》.易经认为,事物都由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相反相成,相互推移,不可偏废,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无论自然、人事,都表现比道.易...

尚志市13898699965: 易经的精髓思想是什么? -
樊凡胃疼: 易赞《易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筮书,经过历代哲学家的阐释,发展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经典. 《易经》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它的内容...

尚志市13898699965: 儒,释,道是怎样"合一"的 -
樊凡胃疼: 一、儒教对中国画的影响儒教又称“孔教”,其哲学精髓是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四书五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意为君子要懂得顺应天道,懂得承载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