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中64岁自称年纪最大的红军战士是谁

作者&投稿:甫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谁是红军长征队伍中年龄最大的老兵~

1934年10月,红军被迫开始长征,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徐特立竟然义无反顾的随红军主力离开江西,开始向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进发,成为红军队伍中年龄最大的长征老兵。师秋朗:他那时候已经57岁了,他很少骑牲口,配给他的马他都是给病号,或者体弱的,或者女同志骑,他都是走。
凤凰卫视11月27日《我的中国心》,以下为文字实录:
徐特立(1877—1968)
18岁开始教书
28岁开始创办多所小学
51岁加入共产党
57岁参加两万五千里长征
63岁任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
曾子墨:1937年1月,毛泽东在党中央的一次会议上指出,要为在二万五千里长征当中党内年龄最大的,从雪山草地跋涉走过来的徐特立老人,破例在延安搞一次祝寿活动。毛泽东的这一建议,得到了共产党内的一致拥护和支持。在全党范围内公开为一个人祝寿,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极为罕见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徐特立赢得了全体共产党人的尊敬和爱戴,毛泽东的真实想法又是怎样的呢?
解说:就在徐特立2月1日60岁生日的前两天,也就是1937年1月30日,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给正在陕北保安的徐特立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你总是拣难事做,从来也不躲避责任。所有这些方面我都是佩服你的,愿意继续地学习你,也愿意全党同志学习你,愿你长寿,愿你成为一切革命党人与全体人民的模范。
师秋朗(86岁延安自然科学院学员):朱总司令有句话嘛,叫他当今一圣人,或者叫现代圣人,他是圣人啊,那孔子是过去的圣人,徐老是现在的圣人,所以他受人尊敬,他比其他老的更受人尊敬。
解说:1934年10月,红军被迫开始长征,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徐特立竟然义无反顾的随红军主力离开江西,开始向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进发,成为红军队伍中的龄最大的长征老兵。
师秋朗:他那时候已经57岁了,他很少骑牲口,配给他的马他都是给病号,或者体弱的,或者女同志骑,他都是走。
解说:据徐特立后来回忆说,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他骑马的时候大约有二三千里,而且从不给其他人造成负担,在战士的眼中,徐特立就像一位慈祥的老爷爷,在身体力行的时候,他经常身背手拉一些红军小战士,一次次把地他们从死神手中拯救回来。
谢绍明(85岁,延安自然科学院学员谢子长之子):他就讲他们在长征路上,怎么走啊,怎么苦啊,怎么互相帮助啊,有些小孩,也有小的呀,长征也有些红小鬼,也有十一二三岁的,他说掉队了,我们得拉上,我还得背他呢,徐老给我说,我一边拄着棍我还得背着他要走呢,他说你们现在不就是娃娃么,他就说你们现在娃娃,我们都是年纪大的大人。
解说:1934年12月初,准备抢渡广西全州境内湘江的中央红军,与围歼的国民党军队苦战数日,最终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渡过湘江。但伤亡巨大,红军人数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戴永增(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血战湘江的时候,大家情绪很低落,击退了敌人以后,那个军队死伤惨重,可是老头就从山坡上跑到高处,振臂高呼,许多想掉队的年轻人,红军战士,看到徐老头那个样子,也就站起来跑了。

董必武。红二方面军的谢觉哉,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八路军长沙办事处。林伯渠。

徐特立。

徐特立(1877年2月1日—1968年11月28日),又名徐立华,原名懋恂,字师陶,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湖南善化(今长沙县江背镇)人。他是毛泽东和田汉等著名人士的老师。

被尊为“延安五老”之一。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1931年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1934年参加长征。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1968年11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著作大都收集在《徐特立教育文集》和《徐特立文集》中。党中央曾评价他“对自己是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

扩展资料:

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五年制的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翌年,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合并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被编入本科第8班。

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令人难熬和困惑的沉闷岁月,辛亥革命的枪声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相反,日本强迫中国接受“二十一条”。

袁世凯恢复帝制,张勋又演出复辟闹剧,各路军阀的割据愈演愈烈。严峻的现实替代了民主共和的希望,沉浸在迷惘中的新一代有志之士探索着新的出路。

在这里,毛泽东开始了与徐特立长达半个世纪的交往。他们为中国的前途殚精竭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苦苦求索,这对师生互为导师、相互影响,共同谱写了中国教育史上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徐特立故事:

徐特立出生在1877年。青年时期,他就酷爱读书,认为读书可以“明人生之理,明社会之理”。18岁时,为了谋生,他在做医生还是当塾师之间选择了后者,从此开始了“一生都教书”的道路。

然而,他白天教学生读书,晚上自己还要去拜先生学本领,因为“自己明理了”,才能“把所明之理教给学生”。徐特立读书时很讲究方法,积累了一套自学经验。

20岁的时候,他准备读八股文,参加那时候的科举考试。有一次,他步行80里路,跑到长沙城里,拜访有名的陈云峰先生,想请陈举人看看自己的八股习作写得怎样。

老举人看过他的八股文,下了一个评语:尚有“一隙之明”。接着问他:为什么不读书,而要读八股?陈举人耐心地告诉徐特立: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八股文形式死板。

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半年之后,徐特立又去拜访陈云峰,陈举人这次送给他一把扇子,并在扇面上题写了一段话:“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

乡村无师又无书,但书即师耳。张之洞《书目答问》即买书之门径,《輶轩语》即读书门径,得此二书,终生受用不尽。”徐特立非常高兴。

马上跑到书铺买了《书目答问》和《輶轩语》带回家,当做自学指南。以后,他再也不做八股文了,而把“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牢记在心。

后来回忆往事时,徐特立很有感触地说:“我一生知道读书的方法,就得益于那位举人先生。”读古书很费时间和精力,徐特立从不贪多,他遵循着两条原则:一是“定量”,一是“有恒”。

比如《说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他每天只读两个,计划一年读完。他认为光贪多,不能理解和记忆,读了等于不读。他在教中学生的时候,也是这本书,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记一字。

两年学完,有些学生偏要星期六同时学6个字,结果,到默写的时候,多半人都写不出来。他说这就是“不按一定分量、不能保持经常学习的害处”。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立的一句名言。在湖南一师教书的时候,他发现一般学生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阅读时贪多求快,不求甚解。他就把自己长期刻苦自学得到的经验介绍给大家。

他认为,不怕书看得少,只怕囫囵吞枣不消化。他教育学生,读书要注意消化,要学会思考并评定所读的书的价值。他教给学生,读的时候,要标记书中的要点。

要在书眉上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意见,还要摘抄自己认为精彩的地方。这样读书,读一句算一句,读一本算一本。

那时,他的学生中实行这种方法最坚决、最有成绩的是。他几年中就写了几网篮的读书札记,文学和思想修养水平提高很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徐特立



徐特立。

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1931年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34年参加长征。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1968年11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著作大都收集在《徐特立教育文集》和《徐特立文集》中。党中央曾评价他“对自己是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

扩展资料

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五年制的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翌年,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合并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被编入本科第8班。

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令人难熬和困惑的沉闷岁月,辛亥革命的枪声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相反,日本强迫中国接受“二十一条”,袁世凯恢复帝制,张勋又演出复辟闹剧,各路军阀的割据愈演愈烈。

严峻的现实替代了民主共和的希望,沉浸在迷惘中的新一代有志之士探索着新的出路。在这里,毛泽东开始了与徐特立长达半个世纪的交往。他们为中国的前途殚精竭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苦苦求索,这对师生互为导师、相互影响,共同谱写了中国教育史上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用教育来改革人心”

1913年,36岁的徐特立已是享誉湖南教育界的“长沙王”,而此时20岁的毛泽东正在寻求真理和志向。若“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他对这位断指血书“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老师早有耳闻。

这一年,徐特立被聘请为学校教员,教授教育学、各科教授法和修身等课程。

从1913年到1919年,徐特立在湖南一师任教6年。而毛泽东从1913年到1918年暑期毕业,前后共做了5年半的师范生。

其间,徐特立渊博的知识、进步的思想、高尚的品德,对毛泽东的学业和思想有相当大的帮助和影响。毛泽东曾说:“我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最敬佩的两位老师,一位是杨怀中先生,一位是徐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徐特立



红星照耀中国中64岁自称年纪最大的红军战士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无产阶级革命家徐特立。

徐特立,1877年出生,湖南长沙人,作为我们党的“五老”之一,曾以57岁的高龄参加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毛泽东称赞他是“坚强的老战士”。

开始长征时,徐特立已经57岁了,但他年纪大不畏苦,职位高不自矜,处处以普通一兵的姿态出现。到了宿营地,主动打水、做饭,没有房子住宿,就同战士们一道在野外露营。

徐特立每天背上8斤炒麦子干粮,拿着一根自己做的竹杖,和大家一同行军,衣服破了自己补,草鞋坏了自己编。

扩展资料:

1927年初白色恐怖时期,徐特立参加了党。随后,他参加了南昌起义,任师党代表。部队失败后,他决定同贺龙一起上山打游击,只是因病未能跟上,被派赴莫斯科入中山大学。

1930年末,徐特立潜回国内,赴江西根据地,后在中华苏维埃政府任教育部副部长(部长为瞿秋白)。1940年在延安任自然科学院院长。

新中国成立后,徐特立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因年老记忆力减退,他自动申请免职。但是,他仍关心国事——“大跃进”时不表赞成。

“文革”开始后又忧心不已。1966年国庆节上天安门时,他想倾诉心中想法,可惜被突然出现的一群高呼“万岁”的人隔开。徐老此后身体日衰,难以外出,于1968年去世,享年91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徐特立



作者《在红星照耀中国》第十一章《回到保安去》里有写到。
64岁自称年纪最大的红军战士是老李。
书中摘抄详细内容如下:
我奇怪天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老头儿,跑进我们的童子军营帐里来?我要他讲出他的来历:他是从山西来的,当红军远征山西的时候,他就加入了红军。他姓李,已有六十四岁,他自称论到年齿(年岁)在红军战士中,要以他为最长。他仿佛很不好意思的样子,解释他之所以不在前线的原因,他说“因为杨指挥认为非常需要我在这里做这种马的工作,所以我就来这里来了"。

徐特立(1877~1968)


红星照耀中国中谁是你心中那颗照耀中国的闪亮红星的简说说原因_百度知 ...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文学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红军长征结束这十年间,中国发生的深刻而广泛的变化。红星在西方世界是十分耀眼的,它指引着中国人民反抗侵略,争取自由。红星照耀中国,是希望中国的未来能够充满光明,人民能够自由幸福的生活。...

红星照耀中国摘抄关于红星照耀中国摘抄
五星花鲜红鲜红的,就像一颗颗灿烂的小红星点缀在一片绿叶之中,十分好看。红星闪闪放光芒,党旗飘飘指方向。七一党徽耀长空,党的光辉万年长。风雨兼程壮华夏,九十年拼搏辉煌。江山赞歌齐飞扬,祝福祖国更强壮。历史的接力棒传入我们新一代人手中,历史给了我们足够的选择,过平平坦坦的生活。我们应把这...

《红星照耀中国》每一篇的概括是什么?
红星照耀中国总共十二章,每章概括如下 第一章 :探寻红色中国 本章讲述作者对红色世界的好奇,开始深入苏维埃红区的冒险,去探究苏维埃共和国、红军、共产党的秘密。并讲述了张学良和杨虎成与共产党达成一致搞日协议的原因和经过。第二章 :去红都的道路 本章讲述在进入红区的路途上被白匪追逐的经历,...

红星照耀中国中朱德的外貌形象
用心关爱每一个战士,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爱戴。红星照耀中国,照亮了朱德这位伟大领袖的一生。他的外貌形象既是一种象征,又是一种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他的形象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成为中国共和国历史长河中最耀眼的一颗星。

《《红星照耀中国》篇章故事梗概
第一章 探寻红色中国 讲述作者对红色世界的好奇,开始深入苏维埃红区的冒险,去探究苏维埃共和国、红军、共产党的秘密。并且讲述了张学良和杨虎成与共产党达成一致搞日协议的原因和经过。第二章 去红都的道路 讲述在进入红区的路途上被白匪追逐的经历,并讲述了国民党通过“民团”这一组织对...

红星照耀中国童年主要内容
2、童年作为一个象征,代表着希望与未来。在《红星照耀中国》中,童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阶段,而是承载了人们对未来的期待和对过去的反思。共产党的孩子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学习、参与斗争,展现了他们的理想主义和革命精神。3、童年描绘了革命者的人性光辉。在《红星照耀中国》中,许多革命者都经历了...

《红星照耀中国》知名度有多广?
因此,《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成为了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重要窗口。作品鉴赏 星照耀中国第一次将中国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准确情况和红军将士的英勇形象公之于众,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革命根据地的真实情况,展示了中国的光明和希望,给全...

《红星照耀中国》通过彭德怀成长和战斗经历的描述,我们可以如何评价他...
在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中,彭德怀,的成长和战斗经历,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苦的孩子,从成长道路也是艰辛的,能成为一名元帅。也是跟的坚韧不拔的性格有关系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简介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埃德加·斯诺。埃德加·斯诺简介如下: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7.11—1972.2.15),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

红星照耀中国十二篇的读后感
与《红星照耀中国》的相遇,唤醒了我内心的爱国热情。红军坚韧不拔、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再次深深烙在我的记忆中,勇往直前精神将伴随着我成长。岁月易老,精神永存。 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天空,轻轻合上书,思绪回转,心情仍然久久不能平复……隔着近半世纪的历史烟云,革命的红星在我心里仍熠熠生星 抢首赞 已赞过 已...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