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用用悲剧理论解读《红楼梦》?

作者&投稿:华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从悲剧的角度阐述《红楼梦》的美学意义~

《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其大宗旨如上章所述,读者既知之矣。除主人公不计外,凡此书中之人,有与生活之欲相关系者,无不与苦痛相终始。以视宝琴、岫烟、李纹、李绮等,若藐姑射神人,(繁体琼字去掉王旁)乎不可及矣,夫此数人者,曷尝无生活之欲,曷尝无苦痛,而书中既不及写其生活之欲,则其苦痛自不得而写之,足以见二者如骖之靳,而永远的正义无往不逞其权力也。又吾国之文学,以挟乐天的精神故,故往往说诗歌的正义,善人必令其终,而恶人必离其罚,此亦吾国戏剧小说之特质也。《红楼梦》则不然。赵姨、凤姊之死,非鬼神之罚彼良心,自己之苦痛也。若李纨之受封,彼于《红楼梦》十四曲中固已明说之曰:
     [晚韶华]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只这戴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第五回)
     足以知其非诗歌的正义,而既有世界人生以上,无非永远的正义之所统辖也,故曰《红搂梦》一书,彻头彻尾的悲剧也。由叔本华之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何则?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也。若前二种之悲剧,吾人对蛇蝎之人物与盲目之命运,未尝不悚然战(忄栗)然,以其罕见之故,犹幸吾生之可以免,而不必求息肩之地也。但在第三种,则见此非常之势力足以破坏人生之福祉者,无时而不可坠于吾前。且此等惨酷之行,不但时时可受诸己,而或可以加诸人,躬丁其酷,而无不平之可鸣,此可谓天下之至惨也。若《红楼梦》,则正第三种之悲剧也。兹就宝玉、黛玉之事言之,贾母爱宝钗之婉(左女,右上为医,右下为心)(注2)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压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西风,就是西风压东风”之语,(第八十一回)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亦自然之势也。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之祖母,则普通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哉!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由此观之,《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
     由此之故,此书中壮美之部分较多于优美之部分,而眩惑之原质殆绝焉。作者于开卷即申明之曰:
     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最易坏人子弟。至于才子佳人等书,则又开口文君,满篇子建,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且终不能不涉淫滥。在作者不过欲写出自己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捏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添一小人拨乱其间,如戏中小丑一般。(此又上节所言之一证。)
     兹举其最壮美者之一例,即宝玉与黛玉最后之相见一节曰:
     那黛玉听着傻大姐说宝玉娶宝钗的话,此时心里竟是油儿酱儿糖儿醋儿倒在一处的一般甜苦酸咸,竟说不上什么味儿来了……。自己转身要回潇湘馆去,那身子竟有千百斤重的,两只脚却像踏着棉花一般,早已软了。只得一步一步,慢慢的走将下来。走了半天,还没到沁芳桥畔,脚下愈加软了。走的慢,且又迷迷痴痴,信着脚从那边绕过来,更添了两箭地路。这时刚到沁芳桥畔,却又不知不觉的顺着堤往回里走起来。紫鹃取了绢子来,却不见黛玉,正在那里看时,只见黛玉颜色雪白,身子恍恍荡荡的,眼睛也直直的,在那里东转西转……只得赶过来轻轻的问道:“姑娘怎么又回去?是要往那里去?”黛玉也只模糊听见,随口答道:“我问问宝玉去。”……紫鹃只得搀他进去。那黛玉却又奇怪了,这时不似先前那样软了,也不用紫鹃打帘子,自己掀起帘子进来。……见宝玉在那里坐着,也不起来让坐,只瞧着嘻嘻的呆笑,黛玉自己坐下,却也瞧着宝玉笑。两个也不问好,也不说话,也不推让,只管对着脸呆笑起来。忽然听着黛王说道:“宝玉,你为什么病了?”宝玉笑道:“我为林姑娘病了。”袭人、紫鹃两个吓得面目改色,连忙用言语来岔,两个却又不答言,仍旧呆笑起来。……紫鹃搀起黛玉,那黛玉也就站起来,瞧着宝玉只管笑,只管点头儿。紫鹃又催道:“姑娘回家去歇歇罢。”黛玉道:“可不是,我这就是回去的时候儿了。”说着便回身笑着出来了,仍旧不用丫头们搀扶,自己却走得比往常飞快。(第九十六回)
     如此之文,此书中随处有之,其动吾人之感情何如!凡稍有审美的嗜好者,无人不经验之也。
     《红楼梦》之为悲剧也如此。昔雅里大德勒于《诗论》中谓:悲剧者,所以感发人之情绪而高上之,殊如恐惧与悲悯之二者,为悲剧中固有之物,由此感发,而人之精神于焉洗涤,故其目的,伦理学上之目的也。叔本华置诗歌于美术之顶点,又置悲剧于诗歌之顶点,而于悲剧之中又特重第三种,以其示人生之真相,又示解脱之不可已。故故美学上最终之目的,与伦理学上最终之目的合。由是《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亦与其伦理学上之价值相联络也。

简单来说吧!
我看过《红楼梦》很多遍,不用网上的那些理论,说一些简单可以理解的。
贾府的子孙,“一代不如一代”我想不能这样说,贾宝玉的思想真的就是不对的吗?
其实在那个年代,主要是政府就很腐败,国家一样腐败!
在元春吃香的时候,贾家是蒸蒸日上,元春不吃香了,甚至刚刚身亡,贾府就落难,这难道不是这个原因吗?
是那个年代的悲哀。
当然贾府的很多人也确实很作孽!
如果一个人一家人作孽做多了,会有报应的!
原因很多,只有多看多体会!

谨献上旧文一篇:生是命死是运

华中吃饭大学 陈毓秀

你不知道为什么会在车上想起小时候读林黛玉进贾府的情景,许是跌跌撞撞的车厢跟你当时躺在床上看到的灯光很像,一曳一曳地摇摇晃晃。你记得当时表姐在你面前津津乐道,用诗一般的语言回味红楼梦中人物的对白,咿咿呀呀的老旧留声机的唱片像陶红瓷器的光隙一闪而过,不间断的音符弹跳在你夹着一枚又一枚书页发黄的细密画里,丹凤眼的簪花仕女与你画着淡淡梅妆的表姐一一对应,就像贾宝玉遇见甄宝玉的梦境。

你记得你当时在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不得不听大病初愈的表姐给你絮叨。当然,如果现在还能有那个机会能为说着一口吴侬软语的表姐画眉,你不介意自己被无尽的论文不断埋葬。你当时隐隐记得你表姐毫无正经地跟你说,不要用考据癖的眼光来读红楼梦,那你看到的只是一个又一个无法被证伪的历史故事。要看,就要用精神病的视角来看待这本书,因为我们这个世界就是未得病的小红楼梦。你当时对此不感兴趣,也不想感兴趣,但你犯不着与被狐媚子魇了心的表姐争论,因为你的私房钱攥在她手心里。你记得你最后是与她闹成一团,在好人儿好人儿别挠我痒的嬉戏里平安度过一夜。

后来你重新回顾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才发现表姐其实说的一点不差。当时你在一个脸蛋像林黛玉,气质像王熙凤的学姐面前提起往事,你学姐嘻嘻地笑道,给你一个新的视角:与其说红楼梦隐喻的是一个王朝的覆灭,不如说是人永远都在身不由己,被雨打风吹去,这道理放诸四海而皆准。你学姐觉得刘心武的所谓秦学很会讲故事,但她可不认为红楼梦就是宫闺秽史便能讲清楚的。你现在坐在去医院的车上,想起她的话,无聊地翻阅着高中语文课本,洗的发白的牛仔裤像贾母万事皆休的皱纹,拉开纠缠数千人命运的历史戏剧。你踞起脚在想,倘若你也被狐媚子魇了心,你会将红楼梦看成是什么?接受过正统中文系教育的你脑海里立刻浮想起教科书上的答案,这是一场悲剧。

这确乎是一场悲剧,但是,什么是悲剧?《水浒传》、《三国演义》彼此争斗的所谓英雄最终都雨打风吹去是悲剧吗?你想,事实上,这都只是闹剧。《红楼梦》、《西游记》才是真正的悲剧。鲁迅说所谓的悲剧,就是把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这未免过于肤浅。所谓的悲剧指的是由因果报应实现的正义或者说无可奈何的命运的必然性,与在必然性前给予人一定程度选择的自由意志之间的激烈冲突。人们在日常里所言说的悲剧弱化了悲剧的严肃性,好的事物被毁灭,可能是因为偶然,也可能是献给了某个重大的事业而被赋予意义,而不是被必然性的枷锁永无止境地循环下去最终一片虚无。什么是悲剧?好人被坏人打死了不是悲剧,这是理所当然,因为坏人将好人打死了而使自己完成了坏人这一社会角色,坏人在此种善恶冲突的关系里因而成为坏人。好人将好人打死了,才是悲剧,因为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对这个世界都毫无意义。悲剧的本质是在命运的必然性前人的选择,更深一步说人向着真善美的努力毫无意义,一如同闹剧的本质是在无所定规的世界里人沉溺于畏烦闷的选择毫无意义。

你突然想起你的学姐跟你口胡过:尼采在他的日神与酒神这两个譬喻里指出人生在痛苦与悲戚中相互徘徊,日神精神将这种状态遮掩起,使其呈现出美的外观,让人在世界的凄美之中安然栖息。而酒神冲动则把人生悲惨的现实真实地揭示出来,告诉我们现下所以为美的生活那摇摇欲坠的根基,使个体在痛苦与消亡中回归世界的本体,从而形成一个永劫回归。虚假表象的努力与揭露真实的努力永远的循环下去,曾经一次性消失的过去生活与现在纠缠不休,并无止境地延续下去。你知道这种偏叔本华式的尼采的解读是在说,倘若被我们所珍视的往事永无止境地重复发生,那么谁也无法承受这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因此悲剧也好,闹剧也好,最终都会走向虚无。你发现悲剧的可悲之处在于,无论人怎样做出向善的努力,到最后都毫无意义,反而被价值的虚无所吞噬。《红楼梦》是悲剧,木石前盟也好,金玉良缘也罢,在大观园里诗意栖居的男孩女孩主人侍从到最后的结果都是“落得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毫无例外别无二致。就像《西游记》也是悲剧,当初富有生机的猴头,被岁月消磨得只剩下顺从与谦卑,原以为自己不会屈服于任何囚笼,最终却是从一个囚笼里自愿地选择另一个牢笼。更遑论真实的原型里,那个矢志不拔的大唐圣僧在文本里却是一个诺诺弱弱的滥好人,不被尊重也不值得尊重。都说《西游记》是中国人的童话,可这童话又太沉重太成人化太奸邪诡诈,仿佛圣棺里的木乃伊,一接触现实便烟消云散。与这两幕悲剧相比,《三国演义》、《金瓶梅》着实玩闹地可笑,而非可悲。一个是为了权欲军阀混战,视人命为草芥,一个是为了性欲浪子秋思,视女性为玩物。在喧嚣与骚动之中,闹剧也同样虚无,对世界来说毫无意义。二
同样是毫无意义,悲剧让人更加沉重,因为人是寻找意义的动物,“善”(good)如饮食呼吸一般重要。没有人想说自己毫无意义,这也正是作家急切留下自己作品的缘故。你记得宇文所安说过,代际相传的中国文人,存在一个时间性的承诺,优秀的作家借助于文本,可以获得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谓为三不朽。与作家借言语的文本获得不朽相似,有道德的人凭借道德的文本,有事功的人凭借事功的文本同样获得不朽。但是,争夺不朽的人太多了,不仅仅是中国人,但能流传下来的只是几个文本的只言片语,就像古雅典的智术师高尔吉亚、普罗塔哥拉智珠在握,可倘若不是依靠死敌柏拉图的记载,又如何能够流传下来?

你不知道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时候,有没有这种时间性的焦虑。与她今后长大成人时公认的尖酸刻薄不同,不幸丧母的林黛玉此时也不得不打起小意曲意逢迎,你读的时候就感觉前后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你眯着眼睛,在通往医院的车上忍不住地在想,这种性格上的变化或许正是因为在贾府居久了的漂泊感。贾府虽然是亲戚,但是对于一个父亲不久就死去的孤女来,毕竟还是异乡。漂泊感催生出焦虑,焦虑绵延着向死而生的凄婉。扭曲的心灵世界无法回归家园,到那曾经有父有母的故乡,就不得不在诗文中予以宣泄。某种意义上来说,林黛玉是大观园里的孩子们第一个也可能是唯一一个存在对不朽的渴望的人,这是对安全感的希冀与向往。与“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宝钗、“维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竞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的宝玉等人不同,写就“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黛玉是如此深刻地洞察到自己作为个体本质上的无根性。

对于一个接受了完整的中国古典诗词训练的人来说,在接受了古典诗词的技巧的同时,其实也接受了对不朽承诺的认同感。人类的历史越是久远,不朽的承诺也就越发引人入胜。这种承诺唤起的期望越大,引起的焦虑感也就越重,带来的困难也就越难克服,一代又一代人的层累让脱颖而出的难度一点点增大。与林黛玉的焦虑相似,近代文人之所以有那么多人成为公共知识分子,成为革命者,就是尝试以革命者的身份一同书写立德立功立言的文本,从而争取不朽的可能,而不仅是在这个世界上依稀点缀的只零片语。老去的时间无法追回,光走过你迈出的身影,就再无踪迹。如果说人是向······而生存的动物,当一个人真正具有自觉意识的时候,或许首先是为了向死而生。制作《葬花吟》的黛玉在伤春悲秋的背后,隐含着对孤苦无依的死亡的背弃。

于是你想起亚里士多德《诗学》,此书原名的意思是“论诗的技艺”(Poietike Techne)。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创制”的含义。创制的技艺本来也包括制作实用物品。而“诗”的创制,则泛指一切艺术创作。意图不朽的诗人创造艺术形象,不同于实用事物,只存在于作品之中,而是无所不在。诗即艺术创造。艺术属于创制知识,它不同于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是以塑造形象方式,再现特殊事物,从中显示普遍的活动、情感和意义。而诗学就是研究艺术即创制知识的学问。人们之所以研制诗歌,是为了从诗歌里追问真实的本质,因为诗歌与命运一般无常而又繁复,具有大恐怖。诗歌是文学最偏爱的嫡女,海德格尔解读柏拉图的时候,一再提醒我们留意,哲学家和诗人一样处于探询真理的路上,这些路在根本上又与语言相关,他在《通往语言的途中》说神从语言中走来,“走来的神”大势至,而预感者愈困顿,意味着预感者救赎的暗示越遥远。

照海德格尔这一思路,语言里走不出神的人,是无法从现实中呼唤出轻灵
与梦的。言辞不够有力,证明不了存在(existere),证明的是我们缺乏存在。基督教的旧观念认为,存在是本质的实现,是本质在实在界中真实的出现,因为在实现之前,本质原是一个可能性而已。当本质从可能性的层面进入实现的时候,它才真正地存在了。这本质就是神,就是基督耶稣,神的灵无法被感召,自然也就无法形成圣灵降临后的叙事。你记得荷尔德林的诗歌:“大多数情况下,诗人总是形长于历史时代的开端或终结。通过吟唱,一个民族离开了它的童年的天空,走进行动的生活,进入文化的国度,通过吟唱,它又回到它原初的生活。”你想起古代的诗人从星空下的万邦中走来,带着神的谕旨,独自走向不朽。诗人是圣灵感召的承载者,是借不朽(Immortal)而不朽(enduring/live)之物,是作家中的作家。

你又想起了《诗经》里的话:“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出话不然,为犹不远。靡非管管,不实于亶,犹之未远,是用大谏。”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帝昏乱背离常道,下民受苦多病辛劳。旁人有善言却不采纳,君王作决策而无依靠。无视圣贤刚愎自用,不念旧约是非混淆。你执政行事太没远见,所以我要用诗来劝告。”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当君王昏聩的行为扰乱了天地和谐,让上帝的生灵也无法降世,那么诗人就有义务让神从被你扭曲的真实里走出来。你觉得与西方一样,中国古人也认为诗人是神灵的承载体,《诗经》里有一个最好的词汇来形容他,那就是“尸”。

《诗经》中出现“尸”的文字符号,共有7篇,凡17见。这7篇是:《召南·采裁》、《小雅·祈父》、《小雅·楚茨》、《小雅·信南山》、《大雅·既醉》、《大雅·鬼臀》和《大雅·板》。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有言:“古之祭也必有尸。宗庙之尸,以子弟为之。至天地百神之祀,用尸与否,虽不可考,然《晋语》载:“晋祀夏郊,以董伯为尸。”则非宗庙之祀,固亦用之。《楚辞》之灵,殆以巫而兼尸之用者也。其词谓巫曰灵,谓神亦曰灵;盖群巫之中,必有象神之衣服形貌动作者,而视为神之所冯依;故谓之曰灵,或谓之灵保。《东君》曰:“思灵保兮贤姱。”王逸《章句》:“训灵为神,训保为安。”“尸”在《楚辞》里谓之“灵”,先秦祭祀之时,会有人作为“尸”象征着历代帝王天下神鬼祖宗先贤,享受着凡人们的祭品,下达神旨,上传民意,自颛顼绝天地通以来,起着沟通人神意志的中介作用。先王先君既借着“尸”之口,做出指正不肖子孙,还原真实的训诫,又发出祝福,其善言也,为天下而嘉告。“尸”本是无人格的抽象,但在祭祀中圣灵降身,作神道而教之,你称为素王。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诗人同样是命运无人格的抽象,他不是为自己说话,他是替神说话,神的灵/道/逻各斯从他口中宣泄,事就这样成了。他是作家中的作家,是三不朽之一的支配者与创造者。作家是命运的书写者,而诗歌是文学的嫡女,受其偏爱,更是成为神的代言人。所谓的《诗经》,其实是《尸经》,是《祝祷歌》,是《葬魂曲》。诗人将现实与祭礼并同,以赋比兴的方式,凭素王之身,将现实中的无数隐喻用语言将神说出来。那“走来的神”从身体里出来,事就这样成了。

你记得在传统的西方文学里,披着面纱的真实,是文学的象征。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里,优雅地口胡道,世界上一切文学都不过是对现实的描摹(mimesis),而现实不过是对真理的描摹。记得厄尔·迈纳说过,就算是处处与柏拉图争锋相对的亚里士多德,也必须为自己的诗学理论在传统中找到一个伟大的思想后盾,于是为了完成他的诗学,他不得不沿用柏拉图的模仿概念,这表明他与老师对抗的终结。由是观之,我们手上的作品,被新批评文学称作文本的事物,是作家借可有可无的语言,对命运必然性所做的隐喻。成文的作品与他表达的意义之间总存在一道壕沟,一个距离,仿佛淑女的衣裳,为想象勾勒出身段体态,却遮蔽了姣好肉体。因此同一个语句,同一段话,同一个隐喻,既向我们显示,又为我们遮蔽,既告诉我们真理,又诉诸我们谎言。

但这跳跃而又暴躁的思维如果继续想下去,是否又会惊而恍觉,作家只是命运的书写者,而非自然正当的代言人,因为命运显而易见而又渺不可闻,文学是现实的一个隐喻,现实又是真理的一个隐喻,隐喻意义多变,又不能论证别的隐喻。“诸位可否记得斯瓦姆默丹的话: ‘我借解剖跳蚤,向你证明神的存在。’ ”马克思·韦伯在《以学术为业》的演讲里引用荷兰博物学家的名言艳羡与追忆那个理性与信仰合作无间,理性提供它所能提供的部分,而信仰提供其余一切的年代。然而你解剖开跳蚤,见到的只是你眼中的上帝,不是我眼中的上帝。至于谁能得救,谁也不知道。文本一旦敞开,作家就已经死去,对文本所承载的现象,只能在圣棺里与其他读者享有一样而不会更多的解释权。

诗人自命是神的代言人,可这神,说到底其实是他一个人的上帝,他创制的诗歌,说到底是为自己写一个人的《圣经》。就像尼采说上帝死了以后,马克思·韦伯在《以学术为业》接下来的演讲里黯然提到,这是一个上帝被乌云遮蔽,从此众神与众神相争的年代。我们能够感知的现实只有一个,在现实里发生的事实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也只有一个,但是对这唯一的事实的解读却有无数个。你可以模仿加尔文说:道在我们心中,却开出无数个神,但是谁能得救,谁也不知道,我只知道上帝选中的人肯定能得救。在祭礼里,圣灵有没有降临到“尸”的身上,还是只是一个命运的抽象,谁也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圣灵会降在被他选中的“尸”上,就像上帝会救赎他选中的诗人。这样猜疑的后果是,所有人都自信自己是上帝的选中者,不自信的人肯定不是上帝的选中者,因为被选中的人是完美的,是可以不朽的。

无数作家在描摹命运的文本里构建一套叙事秩序,进而寻觅自己诗学的正,现实中无法得到,我就用笔为你写下来,代替上帝完成因果报应。所谓的诗学的正义,按照王德威的观点,指的是叙事序列中一种想象的部署,当这一文学部署与想当然尔的“正义”携手并肩时,作者及读者的意愿便得以在纸上实现。所谓叙事秩序,指的是一种修辞的形塑,这一修辞形塑使叙事行为显得合情合理,从而也透视出社会和意识形态的话语的秩序。诗学的正义与叙事秩序在文学“再现的律令”与“律令的再现”的辩证关系里,均为核心要素。诗学的正义与公众的正义不同,在于这是作家的臆想而非现实。林黛玉仅仅在叩问死亡,没有那个精力也没有那个视野去追问诗学的正义。然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创造了不朽著作的本意其实就是在追问人类秩序在腐朽之后,心灵世界可否有出路。表面上看,曹雪芹所创造的世界与我们日常所能想象的正义毫无瓜葛,但是大观园与贾府其他地区的对比,本身就是在毁灭旧信经,曹雪芹创造的是一个非正义的正义,是一个不选择的选择。然而在追问向死而生的路上,就像耶稣基督在旷野中的呼喊,曹雪芹充满了迷茫,他只是自己文本当中的上帝,并不是现实的上帝,因此后事终难继。所以红楼梦中道绝,你觉得其实曹雪芹所面临的尴尬处境极其相似。不论是风月宝鉴照耀下的太虚幻境,还是贾宝玉在梦境中所对应的甄宝玉,一个富有生机的个体被权力所束缚最终无法承受现实的重担,訇然倒塌。你眼前闪过林黛玉进贾府时的种种映象,再确定不过这是一个悲剧,故事的两位主人公在此第一次登场,迎接他们今后不得不面对的宿命。人的自由意志与无可避免的宿命的抗争我们称之为悲剧,你之所以会对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段落念念不忘,就是从此开始悲剧的主人公们开始源源不断地登场面对悲剧,生命在此之中变得毫无意义。许多人不喜欢薛宝钗,不喜欢袭人,乃至有一连串的不喜欢,可是又有谁意识到对于他们来说根本就没有多少选择的自由可言,每一个人都是被必然性的车轮碾压而过去。你想起许多人抱怨高鹗对红楼的续文是点金成铁,狗尾续貂,然而你觉得其实很多人是在悲剧的感伤下对高鹗的迁怒。高鹗本其实忠实地反映出曹雪芹心底最深处的绝望,如果换成只懂得大团圆的人接手反而更加让人难以忍受。很多时候,命运永远无法躲避,如果说人间的喜剧是将无意义的事情撕破给人看,那么历史的喜剧便是将无意义的实现给人看。悲剧给人悲壮,而喜剧则只有荒诞可言。痛苦将门槛变成石头,避无可避。生是命死是运,人被抛到这个世界上避无可避,不论是选择抗争的悲壮还是顺从的荒诞,最终来都毫无意义。“但你一定要活着。”

你在通往医院的车上想起小时候读林黛玉进贾府的情景,跌跌撞撞的车厢跟你当时躺在床上看到的灯光很像,一曳一曳地摇摇晃晃。你还记得当时大病初愈的表姐在你面前津津乐道,用诗一般的语言回味红楼梦中人物的对白,咿咿呀呀的老旧留声机的唱片像陶红瓷器的光隙一闪而过,不间断的音符弹跳在你夹着一枚又一枚书页发黄的细密画里,丹凤眼的簪花仕女与你画着淡淡梅妆的表姐一一对应,就像贾宝玉遇见甄宝玉的梦境。你想起陈毓秀的那句话:“人们所历之遇沉淀为记忆,等待迟早那天被唤醒,走出身体。”
编辑于 2014-02-08 9 条评论
John Wei,哑铃般的笑声
王一棉、喵Psyche、韩小同 赞同
楼上@陈芝 讲了很多,但似乎不得要领。笔者根据牟宗三的说法,讲讲悲剧。

严格说来,只有西方有成熟的悲剧理论,中国并没有作为一门学科体系的悲剧理论。我们看到金圣叹等古人只是喜欢做评点;而西方的悲剧理论是一套成熟的概念体系,一般是在文学理论里讲,比较系统。

悲剧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的悲剧。古希腊悲剧大都为命运的悲剧,如俄狄浦斯杀父娶母,展现人与命运的终极对立。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悲剧,因为从根本上说,人类的所有悲剧都是命运的悲剧。我们在这种悲剧中能体悟人生之庄严性。西方在近代以来的悲剧多为性格的悲剧,比如哈姆雷特、浮士德的悲剧,整部作品围绕一种特异性格展开矛盾冲突。其实我们从诗人本身就能看出这种悲剧性,诗人崇尚人性本真,所以常常为俗世所不容,结局往往十分悲惨。这里需要指出,悲剧并不一定意味着悲惨,因为悲惨是主观的感受,而悲剧是客观的必然性。性格的悲剧就是性格的客观必然性,像哈姆雷特这种性格之人,活在某个现实的社会中,必定走向毁灭。莱布尼茨说,一个本体概念一经形成,则所有可能的谓词皆已含在里面了。哈姆雷特这个主词,它的谓词就是灭亡。

下面引用牟宗三的原话:

什么叫发自人性的悲剧?念西方文学的朋友可以知道。就是歌德所说的性格的悲剧。这种悲剧不论尧舜时代、桀纣时代、君主时代、民主时代,甚至所谓天国来临的时代,都是要有的。除非人人都能变成一个神,不再是一个有限的存在(Human being),否则这种悲剧便是永远不能免的。人性的悲剧不能免,命运的悲剧也不能免。什么是命运的悲剧呢?就如某些希腊的悲剧。一切都不是自己可以控制得着的,都是命运安排好的。譬如杀其父娶其母,实是人情所不能堪的事,谁愿意这样做?俄狄浦斯的命运注定他必须这样做,他便在注定中做了,这便是命运的悲剧。歌德的浮士德是性格的悲剧不是命运的悲剧,红楼梦的也是性格的悲剧,虽然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是把这个悲剧安排在一个命运中的。

@陈芝 又说《水浒传》不是悲剧,也许是因为你并没有看出其中的悲剧性。照牟宗三讲法,整个水浒境界怎么不是悲剧呢?水浒中的人物多为不受任何社会、任何组织约束的真性情的汉子,但梁山就是个组织和社会呀,这就是悲剧性所在。招安不过是这个悲剧得以实现的手段罢了,实际上揭示的是——拥有”当下即是“境界之人必为社会、组织所不容——这一人性悲剧。

笔者的观点大多来自牟宗三《水浒世界》、《汉宋知识分子之规格与现时代知识分子立身处世之道》两篇文章,仅供参考。

林黛玉好可怜


马克思恩格斯悲剧观分析悲剧作品
总之,马恩的悲剧观吸收了从亚里斯多德到黑格尔悲剧论一切合理的东西,又远远走出亚里斯多德和黑格尔,将悲剧观念提高到了新的理论水平。“置于两方面之间”的悲剧观念深切揭示了悲剧形成的内在根源,在中外古今的悲剧和悲剧性文学杰作中得到了充分验证,具有广泛和普遍的概括意义,对之后的悲剧创作和评析及悲剧理论发展都具有极大...

什么是悲剧的理论?
1. 悲剧理论探讨的是悲剧艺术作品的本质和价值。2. 著名的悲剧理论包括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3.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强调伦理的自我分裂、冲突以及和解的过程。4. 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则侧重于悲剧对观众情感的净化作用。5. 尽管不同的理论家对悲剧的定义各不相同,但他们都试图揭示悲剧作品...

历史上主要的悲剧理论有哪些
高乃依认为悲剧的题材需要崇高的、不平凡的、严肃的事件。 他还认为悲剧主人公不一定都是帝王将相。 三、悲剧创作严格遵守“三一律”。 古典主义时期,大多数悲剧理论家把“三一律”当作永恒的真理,严格地遵守。 布瓦洛将其写入《诗的艺术》,使它更具有了权威性。 英国古典主义后期代表作家约翰逊没有简单地接受“三一...

从《哈姆雷特》看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一)
古希腊悲剧是世界文学史上一座不休的精神丰碑,自古以来,研究悲剧的文学大师不再少数,如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等人。其中,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作为西方、人类文化史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系统的文艺学、美学著作,完备而又系统地阐述了悲剧理论,影响后世深远。莎士比亚的著作《哈姆雷特》也是在其悲剧理论的...

《红楼梦》的宗教宿命观与悲剧解读
英国戏剧理论家尼克尔在评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时说:“悲剧基本表现给我们的正是:世间繁华富贵、悲欢离合犹如一场春梦。。。”所以,《红楼梦》中的宗教宿命观(色空等等)不是曹雪芹的人生观的主导面,也不是《红楼梦》的主旨。这种观念是曹雪芹在揭示人世福祸时无法对其作出解释并提出出路,是他思想的历...

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是什么?
古希腊不仅开启了人类戏剧艺术的先河,而且确立了一整套泽被后世的戏剧理论。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尽管有所缺失,但仍然不失为一部伟大的戏剧理论特别是悲剧理论著作。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64~前332年),出生于马其顿斯塔吉罗斯城,后来来到雅典,在柏拉图学园求学,学成之后,专门从事学术研究。他曾担任过...

怎么用公地悲剧来解释圈地运动
公地悲剧理论可以用来解释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在15和16世纪的英国,大量土地如草原、森林和沼泽地被视为公共财产。尽管耕地归私人所有,但在农作物收获后,围栏会被移除,允许公众使用这些土地作为牧场。随着英国对外贸易的增长,尤其是羊毛产业的发展,公共牧场上的羊群数量激增。这导致了公共土地的过度...

尼采对悲剧的理解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一反理性主义的传统,首次用日神和酒神的概念对悲剧进行了独特地解读,认为悲剧是日神和酒神对立斗争的产物,同时认为悲剧能够产生一种形而上的慰藉的审美快感,并且提出了一种审美的艺术哲学和人身哲学。本文将围绕日神与酒神的二元关系,从悲剧的起源、悲剧的本质、悲剧的效果和尼采...

论述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问题七:论《红楼梦》悲剧性之体现? 简单来说吧! 我看过《红楼梦》很多遍,不用网上的那些理论,说一些简单可以理解的。 贾府的子孙,“一代不如一代”我想不能这样说,贾宝玉的思想真的就是不对的吗? 其实在那个年代,主要是 *** 就很腐败,国家一样腐败! 在元春吃香的时候,贾家是蒸蒸日上,元春不吃...

亚里士多德著名的关于悲剧的原因的理论
亚里士多德著名的关于悲剧的原因的理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亚里斯多德对待艺术的态度是公正而虔诚的,他不像其前人...

平安县18532902675: 红楼梦的悲剧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春贴乌灵: 古今中外许多美学家对悲剧的论述,总是具备这样一个基本特征:从幸福到苦难,从追求到幻灭,从有价值到毁灭.根据悲剧的这一基本特征,一部《红楼梦》,我们可以...

平安县18532902675: 金陵十二钗中任选一 人从青春生命,美, 自由被毁灭的悲剧角度,解读《红楼梦》? -
春贴乌灵: 金陵12钗中,我觉得选择的就是从薛宝钗.其实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薛宝钗从整体上说她还是一个比较大气的女生,而且就是大度有心机,能够对问题所处理,就是做到游刃有余,而且是八面玲珑的这么一个人物.在那个年纪憧憬美好的爱情,对贾宝玉是深深的爱.其实她是最可悲的,就是嫁给了自己.喜欢的人贾宝玉,但是贾宝玉却不爱他,这也注定了她悲剧生命的开始,虽然他全身心的投入进去,但换来的是贾宝玉后来的出家,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产物中的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所有的憧憬与美好以及对生活的热爱都在那一个瞬间,我觉得被打破了.其实那就是一个制度,一个制度造成的一种.现象.所以说他也是个可怜人.

平安县18532902675: 为什么说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剧艺术作品 -
春贴乌灵: 这个回答起来比较困难,红楼梦包含了大量的手法和文化,非常传神的写照出自己的经历. 红楼梦是一个完全对称的结构,全108回,第54回正好是转折点,并且处处有伏笔、语谶、荒唐感…… 比如林黛玉住的地方是潇湘馆,还有史湘云,两人的湘正好对应了一个关于娥皇和女英成了湘江女神的一个神话故事.薛宝钗住的地方是蘅芜苑,意思是“恨无缘”蘅芜苑一进门是一块大石头,遮住了房子,言外之意薛宝钗性格有些封闭.

平安县18532902675: 如何理解<<红楼梦>>的悲剧? -
春贴乌灵: 一、封建礼教及宿命论注定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红楼梦》所描述的“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的故事内容,“金玉姻缘”指的是贾宝玉和薛宝钗,“木石前盟”指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好像人的命运上天自有安排,冥冥之中早有定数.贾宝玉就曾说过,我偏不信什么“金玉姻缘”,偏信“木石前盟”.“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其内容的丰富,包含了中国历史、文化、哲学、美感的深处,结晶了几乎全部的欲望和冲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林黛玉代表的“木”字和薛宝钗代表的“金”字,可以从中国文化底蕴来看:木近水,金近火,阴柔与阳刚,寂寞与活溢,

平安县18532902675: 从“红楼梦”的悲剧色彩着手,写一篇论文 -
春贴乌灵: 我觉得题目用:千红一窟,万艳同杯.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什么意思````“才自清明志自高”,贾探春可算贾门四女中一个翘楚了,但“生于末世运偏消”,只落个“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的结局.探春是庶出,却有出众...

平安县18532902675: 《红楼梦》反映了社会悲剧 -
春贴乌灵: 人物的悲剧性决定于人物所处的悲剧性的冲突.悲剧是一个冲突过程,一部作品的悲剧性 总是蕴藏在作为情节基础的冲突之中.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红楼梦》是摆脱了大团圆传统格局的彻底的悲剧.过去有人把它的悲剧根源归结为命运,归...

平安县18532902675: 谈谈你对 红楼梦 悲剧精神的理解 300字 -
春贴乌灵: 字数多打字累,仅提供大致思路,望见谅:读毕红楼梦不禁让人掩卷深思,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漫言不肖皆荣出(荣国府),造衅开端实在宁(宁国府)”,作者一开始就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阅览册页进行概述,在后继情节里又提到荣国府“坐享尊荣者多,出谋划策者寡,对于日常吃穿用度又不肯将就节省”,其他贵族都已开始节省时这四大家族还是不愿放下架子,渐渐地就如冷子兴所说的“百足之虫 死而不僵”外面架子虽未倒,但内部亏空却越来越大,丫鬟小厮的月例银子都靠王熙凤放高利贷收利息维持,这是经济上的因素,还有就是内部矛盾因素你自己发挥吧

平安县18532902675: 《红楼梦》的宗教宿命观与悲剧解读 -
春贴乌灵: 悲剧 红楼梦燃群芳之髓,煮千红一窟,饮万艳同杯.悼红轩中十载光阴,作者痴泣一生血泪,问解味之人.一曲食尽鸟投林,囊括悲情之旨.(宝黛) 宗教 佛教;代表人物,妙玉 道教;代表人物,张道长 中国传统社会的意义 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人们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必须遵守家人的话

平安县18532902675: 红楼梦对传统悲剧的突破表现在哪些方面 -
春贴乌灵: 一、时代悲剧:如果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王朝思想钳制造成的精神悲剧的话,那么,曹雪芹通过封建贵族世家盛衰的描写,则较全面地表现了清王朝腐朽没落造成的时代悲剧.二、文化悲剧:通过作品的深层意义,可以看到《红楼梦》中并非所有悲剧都是恶人作梗或对前途的迷惘.而归根结底是几千年积淀凝固下来的正统文化的深层结构造成的性格悲剧.三、人生悲剧:时代悲剧侧重从横断面去解剖当时社会,文化悲剧侧重从纵深处去反思民族的文化,而人生悲剧则是从哲学上去思考生命的本质.《红楼梦》一书的出现,打破了中国古代小说几乎不思考有关个人的存在等基本哲学问题,这也是《红楼梦》能跨越时空的思想魅力.

平安县18532902675: 论《红楼梦》悲剧性之体现? -
春贴乌灵: 简单来说吧! 我看过《红楼梦》很多遍,不用网上的那些理论,说一些简单可以理解的. 贾府的子孙,“一代不如一代”我想不能这样说,贾宝玉的思想真的就是不对的吗? 其实在那个年代,主要是政府就很腐败,国家一样腐败! 在元春吃香的时候,贾家是蒸蒸日上,元春不吃香了,甚至刚刚身亡,贾府就落难,这难道不是这个原因吗? 是那个年代的悲哀. 当然贾府的很多人也确实很作孽! 如果一个人一家人作孽做多了,会有报应的! 原因很多,只有多看多体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