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国子监的学生们,都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入仕的?

作者&投稿:叱干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科举制创立于隋代,后被历代沿袭。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发展到顶峰,成为读书人入仕的主要渠道。但同时在科举之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官学,这些官学的学生也通过考试、举荐进入仕途。本章节就详细地介绍一下清代的科举和学校选官。

清代学子入仕前的学校教育

“私塾”、“家塾”这两个词汇大家都听说过,这是孩童最早入学的学校,类似于现在的小学到中学的这个阶段。但需要注意的是,它们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私塾是某个老师自己开的私人学校,收学生的学费。家塾是达官贵族之家聘请老师教授自己的子弟,学生也不一定是本家族的,亲戚、街坊四邻也可以在家塾里读书。乡塾是一个村一个乡的学校,由村里共同聘请老师教村里的学生。另外,还有社学、义学,这些都属于初等教育。

不管是在什么学校就读,以后如果要走科举入仕的途径,就需要先考童试,参加童试的人不论年龄大小,都叫童生或儒童。参加童试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参加本州县的考试,合格以后参加府考试,叫府试,府试合格者,再参加院试。院试是由省级最高教育长官学政主持的考试,合格者录取为“生员”,即俗称的秀才。

只有成为生员后才可以进入官方的儒学,即府、厅、州、县学,称为“入学”,并正式步入科举之路。这些生员以后或选为国子监的贡监生,或考举人,进一步再考进士。

国子监是中央级的官学,教育贡监生。入国子监的贡监生在一定年限以后可以考职授官,也可考举人。不过,清代有一个较为奇特的现象,秀才深造不一定要在官学,很多人都选择书院。《清史稿·选举·学校》称:“儒学浸衰,教官不举其职,所赖以造士者,独在书院,其裨益育才,非浅鲜也。”

府、厅、州、县属于同级学校,但秀才却分三个等级,第一等叫廪膳生,全称叫廪膳生员,简称廪生,是官府发给助学金的;第二等叫增广生员,也叫增广生,简称增生,本来是指扩大录取的,后来专门成了生员中的一个等级;第三等叫附生,也是属于扩大录取的,后来成了生员的一个最低等级。增生、附生是不享受官府助学金的。

通过院试的一开始都统称为生员,以后再根据成绩,决定属于哪个等次。府、厅、州、县学的学官分别为教授、学正、教谕、训导,教授是府学的教官,学正是州学的教官,教谕是县学的教官,训导是以上教官的副职。

生员并不是天天都要在儒学上课,只是这些教官们有月课,通过考试督促其学习,生员还有岁试和科试。清代有句话叫“翰林怕大考,秀才怕岁考”,后一句指的就是秀才岁试。届时,各省学政要对所有生员进行考试,根据成绩决定是属于廪生、增生还是附生。

原来那些老生员也要参加考试,廪生如果成绩差的话,还要降级,最差的甚至要开除,所以非常残酷。另外是科试,也叫科考,是指生员参加乡试之前的资格考试。

不要以为考中了秀才就可以直接参加乡试,在此之前还要进行一个选拔考试,由学政在全省巡回主持。这种资格考试还有两个名词,一个叫录科,一个叫录遗。录科是指科考中没有考中的,还可以补考一次。另外,由于其他原因没能参加科试的,也会统一进行考试选拔,叫录科。如果录科又没有被选拔上,再给一次机会,叫录遗。

乡试、会试、殿试、朝考

乡试为三年一次,一般在秋天举行,因此叫“秋闱”,还有个称谓叫“大比”。乡试是在本省的省城,考官由皇帝临时派遣。录取者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以下也分名次。取中举人后,第二年春天到京城参加会试,会试称“春闱”。

会试是礼部举行的考试,地点在京师贡院,取中者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贡士还要进行殿试,殿试是以皇帝名义主持的考试,取中者授予进士,俗称天子门生。殿试实际上是对会试录取的所有贡士的一次重新排名的考试,基本不存在落选问题。

殿试和会试的名次变化很大,殿试状元和会试会元往往也不是同一个人。殿试是由大学士等代皇帝亲临主考,但是又不能叫主考官,而叫读卷官,判定名次以后要把前十名的考卷送呈皇帝,由皇帝来决定名次。

附带说一下状元,状元是全国第一名,实际上授予的官并不高,只是从六品的修撰,榜眼、探花授的编修也只是正七品。不过,状元也有自身的优势,他可以与其他翰林官具有选任某些职官及进入中央高层官的资格,出路较一般进士优越。

考中进士以后并不会直接授官,还要进行一次考试,叫“朝考”。朝考主要是为了选拔庶吉士,然后进入翰林院深造。没有被录取为庶吉士的进士予以授官,所授的官以两种居多:一个是部院主事,二是知县。另外,清代各阶段进士授官的情况也不一样,清初任职较高,晚清还有候补排队的。

朝考中被选拔为庶吉士的,入庶常馆学习,三年后进行考试分配工作,叫“散馆”。若是遇到恩科,不满三年也要散馆,因为又有一批新的庶吉士要入馆。


散馆考试优秀者留馆,即留翰林院为翰林官,一是授编修,正七品,一是检讨,从七品。原来殿试中凡是二甲的,授编修,三甲的授检讨。没有留馆的庶吉士大多也与其他进士一样授主事和知县,但出缺即用,由于进士授官也有待缺现象,因此庶吉士比以前同科的进士享有优先权。

附带也说一下举人选官问题。清代举人的选官就不乐观了,进士基本上都可以授官,只是时间长短而已,举人就不一定了,终生不得官的不在少数。

举人所授官,有知县、州县佐贰等官,还有教职官。乾隆中期,实行“大挑”之制,一般是六年至九年举行一次。凡会试几科落榜者,上报吏部,一等者可授知县,二等者可以补为州县佐贰等官。但举人较进士人多,候补问题十分严重,雍正、乾隆时,知县缺动辄二三十年才能等得到。



科举制创立于隋代,后被历代沿袭。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发展到顶峰,成为读书人入仕的主要渠道。但同时在科举之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官学,这些官学的学生也是需要通过考试、举荐进入仕途的。

他们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还有就是刻苦学习,还有的是攀附权势,让自己通过金钱来获得职位。

他们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或者通过朝中大臣的推荐,如果能够得到皇帝的宠爱,就能够获得很更高的官职。


传说秦始皇陵中有人鱼膏做成的长明灯,这里的人鱼膏究竟是什么?_百度...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就曾定下特殊福利——国子监的学生们,每人每月发灯油一斤。花钱向来喜欢“大手笔”的清朝乾隆皇帝,更是以“点灯费油”为话题,写下名诗“蓬梗糠秕膏傅涂,茅檐夜作每相需。绩麻乍可呼灯婢,耽奕非关诮烛奴”——这一盏灯的灯油,都是如此不容易,我大清的皇子皇孙们,一定要...

现存北京的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高等学府
是的,现存北京的国子监在明清时期相当于现在的高等学府。1、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也是皇家祭祀的场所。它始建于元代,是元明清三代最高学府,为培养和选拔官吏的机构。在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为“监生”,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经过严格的选拔和考试后成为监生。2、在明清时期,国子监的教育体系非常严格...

古代学生是怎么放假的?假期长吗?
所谓授衣假就是指时令进入九月(农历),已近秋天,气温渐凉,学生可以回家去取过冬的衣服。授衣假大体相当于寒假,假期也是一个月(不包含路上花费的时间)时间。为防止学生因长假而荒废学业,校方规定:凡逾期未返校者,一律开除学籍!这招挺管用,按史书记载,国子监的学生们极少有超假不返的。那么,...

清朝年间太学生是什么学位?
明朝、清朝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在国子监就读的学生即被称作“太学生”。国子监虽号称国家最高学府,其毕业生地位却相对较低,他们只有秀才功名,毕业多用做“县丞”。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其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

古代在夏季放假主要是为了避暑吗
古代在夏季放假主要是为了避暑吗如下:古代夏季放假主要是为了农忙,原因介绍如下:一、古代放假原因:国子监是古代最高学府,学生们平时要埋头苦读,但每到五月份,学院就放假了。放假时间一般为一个月左右,但如果离家太远的学生,假期还可以适当延长。这是因为五月是农忙季节,家里需要人手帮忙收割麦子。

明朝中央官学在国子监肄业的学生分为
太学生和贡生。根据查询中国历史网显示。1、太学生是指在国子监(中国封建时代最高学府)内就读的学生,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内设绳、博士、典簿、典籍等厅,以分理各项具体事务,设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以供生徒听课、自修及习所。...

国子监感受金句
国子监感受金句如下:1、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学府之一。2、国子监创建于唐朝,是为了选拔优秀人才进入朝廷。3、国子监的教学内容以经学为主,也包括历史、哲学等课程。4、学生们在国子监中必须严格遵守规矩。5、国子监的学生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是生员、举人和贡士。6、生员是进入国子监的第一步,...

国子监是哪个朝代
并增辖武学,明代时国子监规模宏大,分设南、北两监。国子监的主要功能 国子监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管理教育机关和最高学府,同时具备了两种功能,分别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和最高学府的功能。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被称为“监生”,国子监还会接待外国留学生。

国子监是什么机构
国子监机构的历史发展 国子监曾经是非常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机构。凡是取得进士及第(科举考试合格)的学生,都会被派往国子监进修。国子监学生儿童皇子和贵族子弟的身份,使其具备了在政治和军事领域发展的优势。许多历史上的名人和政治家,如著名的学者韩愈、苏洵、苏轼等,都曾是国子监的学生。然而,在明清时期...

国子监存在的意义
问题一:孔庙和国子监有什么历史意义 孔庙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国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也是中国四大文庙,为中国古代文化枢纽之地。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常识教育篇。问题二:国子监大学生什么含义 国子监是古代全国的最高学府。其学生主要...

陕县17788087383: 国子监的生员有哪些渠道?
陟面西黄: “监生”即国子监的学生.从乾隆以后,监生专指由捐纳而得.监生有举监、贡监、恩监、优监、荫监等名目.监生属官费生,按月有廪膳,岁时节令有布帛衣着, 赏钱,...

陕县17788087383: 什么叫做童子试? -
陟面西黄: 童子试亦称童试,分为“县试”、“府试”及“院试”三个阶段. 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清朝时一般在每年二月举行,连考五场.通过后进行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在四月举行,连考三场.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参加...

陕县17788087383: 请介绍一下清朝时的童试中的县试.
陟面西黄: 童试亦称童子试,分为「县试」、「府试」及「院试」三个阶段. 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清朝时一般在每年二月举行,连考五场.通过后进行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

陕县17788087383: 明清最高学府国子监到底是怎样的 -
陟面西黄: 您好. 到国子监读书与参加科举考试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就是,都需要考试.不同之处在于,国子监只是一所学校,只有表现特别优异的学生才能通过廷试或者吏部试等渠道直接做官.对大部分国子监的学生来说,要想考取功名,还是要参加科举. 不过,对读书人而言,只要能进入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就意味着离仕途不远了.因此,国子监不管是在招生政策上还是入学后的管理制度上,都非常严格,极为重视教育质量.而要想成为国子监中的一员,需要花费极大的精力,同样,要想在国子监里保持竞争力,也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

陕县17788087383: 旧社会的监生是什么样的学位?
陟面西黄:在国子监肄业的生徒.宋代除国子监及其下属各学生员称监生外,司天监也有监生.其名始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置东都监生一百人(唐原称在监肄业者为国子生).明初由各省选送了行俱优的生员入监为监生,举人会试落第者亦可入监....

陕县17788087383: 明清科举制度 -
陟面西黄: ▲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元朝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

陕县17788087383: 明清两代的考试制度!! -
陟面西黄: 明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进行.童生先参加州县级的考试,及格的称做“秀才”乡试每三年一次,考试的称做“举人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的举行.会试及格者,再经过一次复试,地点在皇帝的殿延,叫做廷试,亦称殿试.考中的分为三甲(等),一甲只取三名,分别叫做状元、榜眼、探花,统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民间又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员”,会试第一名为“会元”,二、三甲第一名为(传胪).

陕县17788087383: 我国古代“贡士”与“贡生”有何区别 -
陟面西黄: 贡生:生员获得「入学」的资格后,可以到官办的府、州、县学读书.不过明清的入官学基本上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多少真正的知识传授.入学后经过学政的选拔,便可以参加下一级乡试.成绩特佳的生员,有机会被选为贡生,成为国子监...

陕县17788087383: 清朝末年临生是什么 -
陟面西黄: 监生是国子监学习肄业的人.往往都是花钱捐来的身份,是不参加科举考试又想入仕做官的一条途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