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怎么统治东北的,“建州三卫”是怎么来的?

作者&投稿:大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是建州三卫,它是怎么形成的?~

明代在东北地区建州女真聚居地设置的三个地方军事行政机构的合称。包括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委任各部首领,俾仍旧俗,各统其属。
明初,原居于牡丹江与松花江汇流处的女真人胡里改部和斡朵里部开始向东南迁移。胡里改部迁至原渤海故地,今绥芬河流域。永乐元年(1403),明政府在此置建州卫,委该部首领阿哈出(明廷赐名为李承善,《李朝实录》作於虚出)为指挥使。斡朵里部迁至图们江流域,九年又迁至绥芬河流域,依附建州卫住牧。据《明实录》记载,不迟于十四年明政府在其地置建州左卫,委该部首领猛哥帖木儿(《满洲实录》等作盂特穆)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后两卫辗转迁徙。正统三年(1438),建州卫迁至浑河上游的苏子河流域,以今新宾县老城镇为中心住牧。五年,建州左卫亦迁至此地。七年,明政府从建州左卫中析出建州右卫。委猛哥帖木儿子董山掌左卫,委董山异父弟凡察掌右卫。建州三卫由此形成。

明代在东北地区建州女真聚居地设置的三个地方军事行政机构的合称。包括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委任各部首领,俾仍旧俗,各统其属。 明初,原居于牡丹江与松花江汇流处的女真人胡里改部和斡朵里部开始向东南迁移。胡里改部迁至原渤海故地,今绥芬河流域。永乐元年(1403),明政府在此置建州卫,委该部首领阿哈出(明廷赐名为李承善,《李朝实录》作於虚出)为指挥使。斡朵里部迁至图们江流域,九年又迁至绥芬河流域,依附建州卫住牧。据《明实录》记载,不迟于十四年明政府在其地置建州左卫,委该部首领猛哥帖木儿(《满洲实录》等作孟特穆)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后两卫辗转迁徙。正统三年(1438),建州卫迁至浑河上游的苏子河流域,以今新宾县老城镇为中心住牧。五年,建州左卫亦迁至此地。七年,明政府从建州左卫中析出建州右卫。委猛哥帖木儿子董山掌左卫,委董山异父弟凡察掌右卫。建州三卫由此形成。 正统年间至明末,建州三卫基本上定居于浑河上游苏子河流域,其活动地区东北至图们江流域,西南至鸭绿江下游,西至开原至辽东边墙一线。初隶属于奴儿干都司,但实际上多受辽东都指挥使司统辖。其首领受明政府册委,领奉诰印、受冠带袭衣;晋升官爵、更换书,迁徙住牧地区,都须呈报明政府批准;其军队听从明廷征调;各级首领每年都至京师(北京)朝贡,据《明实录》记载:三卫的最后一次朝贡,时间是万历二十三年(1594)。 清太祖努尔哈赤原属建州左卫,在其起兵前一年即万历十八年,还曾至京师朝贡。三卫还通过互市,以其马匹、人参、貂皮、松子等土特产换取内地的服饰、粮谷、铁锅以及耕牛、农具等。天顺八年(1464)明政府设抚顺关,专待建州三卫及依附于三卫的毛怜卫交易。[建州左卫都指挥佥事脱罗男猛可给明中央政府的袭职奏报] 建州三卫会,以狩猎为主要生产部门,仍保持着血缘的氏族组织哈(姓),但地缘组织如嘎珊(村寨)已很普遍。明季,女真人内部发生阶级分化,出现由平民下降为属民的诸申和奴仆(阿哈),氏族贵族已拥有拖克雷(田庄),役使掳掠来的汉人和朝鲜人从事农业生产。明政府于成化三年(1467)、十四年,两次征调朝鲜军队与明军夹击建州三卫,使其遭受严重的挫伤。其后约六十年间,建州三卫对明保持着朝贡与互市。 三卫首领的世代承袭,大体为父死子继。嘉靖二十年(1541)前后,群雄争长。先是王杲自称建州右卫首领,以古勒寨(今辽宁新宾县古楼)为中心,统治三卫,遭到明军的攻击。万历三年被擒,死于京师。同时王兀堂自称建州左卫首领,崛起于今桓仁一带,其统辖之地北至清河,南抵鸭绿江下游 万历元年,明朝边将李成梁展筑宽奠六堡(今辽宁宽甸一带),危及建州女真的生计,招致王兀堂掠边。八年,为李成梁击败。十年,王杲子阿台重据古勒寨,数次犯边,翌年又被李成梁击杀,努尔哈赤的祖父、父均死于该役。同年,努尔哈赤起兵反明,于万历四十四年建立金,史称后金国,建州三卫结束。 建州卫 明朝洪武时,明朝欲压制北元残余势力,于是明朝在女真聚居地设立辽东指挥使司,开始着手控制女真部的各个部落。 女真族建州部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六世祖)时为明朝建州卫左都督,北方的部族势力强大,南下压迫建州。猛哥帖木儿被杀,建州部被迫南迁,最终定居于赫图阿拉。 1408年(永乐六年)三月,居于忽的河、法胡河、卓儿河、海刺河等处的“女直野人头目哈刺等”朝明,明“遂并其地入建州卫”。忽的河疑为今辉发河支流富大河,海刺河疑即今松花江支流海浪河。至此,建州卫管辖的女真人分布区,西扩至今吉林市东南,东近日本海,北达穆棱河,南过图们江。明廷在任命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卫指挥使的同一年,又在居今图们江北、珲春河流域把尔逊所领的胡里改部另一支女真中置毛怜卫,作为建州卫的子卫。胡里改部虽分设两卫,但明廷常委任建州卫或毛怜卫的女真头人到对方卫分任职,因而后来史书称居建州、毛怜等地的均为建州女真。 建州卫设立后,朝鲜认为是明朝扼制其向北发展,为了抵制女真人归明,关闭庆源集市贸易,引起女真人愤怨。1406年(永乐四年)女真人“入庆源界抄掠”。结果被朝鲜军击退。数月后,阿哈出率部众西南徙至回波江(今辉发河)流域的凤州(亦作奉州、方州、坊州、房州,疑在今吉林海龙县境)。同时迁来的,还有部分毛怜卫的居民。猛哥帖木儿所统斡朵里部人世与胡里改部为婚,两部关系密切。所以猛哥帖木儿当因在“庚寅事变”中参与“寇庆源府”,畏朝鲜卷土来攻,亦于1411年(永乐九年)率部众迁到凤州地面,住在从凤州通往开原的地方。 1412年(永乐十年),明朝将猛哥帖木儿所部从建州卫中析出,另置建州左卫,以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左卫指挥使。时建州卫首领阿哈出孙李满住,于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率“一千余户到婆猪江居住”。婆猎江即今鸭绿江支流浑江。李满住等领400余户住在浑江中游之兀刺山城(今辽宁省桓仁县东北之五女山城)南麓瓮村,距鸭绿江只一日程。同时迁到婆猪江流域的,还有猛哥不花所统西毛怜卫部众。猛哥帖木儿未一同南迁,先派管下童家吾等27人率男女200余名还阿木河旧居地,“随率正军一千名,奴人、小儿共六千二百五十名”,又返回到阿木河地区。猛哥帖木儿所以能再回阿木河地区,是得到明太宗同意回“原久居去处住坐”的。 李满住等迁居婆猪江流域后,屡受朝鲜军袭击。李满住等被迫于1433年(宣德八年)率部又迁到婆猪江支流富尔江上游的“吾弥府”居住。由于朝鲜方面误以为李满住于1432年袭击朝鲜江界、阎延等地,1437年(正统二年)又欲发兵攻吾弥府。李满住闻讯,举部再西迁,于翌年到达今浑河支流苏子河畔,史称“移住灶突山东南浑河上”。(满语称灶突山为“虎拦哈达”,意为烟筒山)。其遗址迄今尚存,即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境靠近烟筒山的苏子河上游之旧老城。 跟随猛哥帖木儿迁回阿木河居住的建州左卫人,在1433年前已有零星迁往婆猪江地区,1432年(宣德七年)猛哥帖木儿向明钦差谈及,他的“族亲在婆猪江等处”。次年,猛哥帖木儿因积极协助明钦差裴俊刷还被杨木答兀从开原引诱叛逃到牡丹江、绥芬河一带的“漫散军官”及兵丁,冲突中,杀死“野人”头目阿答兀。同年闰八月,原为安乐州(治今辽宁省开原)千户的杨木答兀,“纠合各处野人(即所谓“七姓野人”)约八百余名人马”,袭击建州左卫,猛哥帖木儿及长子阿古(亦作阿谷,又名权豆)等人均被害,次子童仓(董山)被俘,房屋被烧毁,弟凡察等“俱各失所”。事件发生后,朝鲜借机派兵进驻阿木河地区。凡察向明廷求救,明廷只下诏令“野人”放还童仓,却不发兵问罪。凡察在归途中往会李满住,满住力劝凡察迁来同注。童仓被放回后,与叔凡察讨论今后大计,都有南迁之意,遂于1440年(正统五年),不顾朝鲜兵的阻截,率百余户迁到婆猪江流域,与建州卫都指挥使李满往会合,住在三土河(今三统河)、婆猪江以西至冬古河(即董鄂河,今大雅儿浒河)地区。同时迁来的,还有部分东毛怜的部民。凡察、童仓迁到婆猪江流域后,1442年(正统七年)叔侄发生建州左卫“卫印之争”,即争夺领导权。明廷为了平息纷争,析建州左卫为左、右二卫,以童仓为猛哥帖木儿正嫡,掌左卫,凡察掌右卫。自此,便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建州三卫”。建州三卫中,据朝鲜史籍 1451年的记载,时建州卫有1700余户,左、右二卫合计才600余户,共计2300余户,以建州卫人户数最多。如按每户5人计算,时建州三卫共有人口还不到12000人。不过应当看到,无论是阿哈出迁出绥芬河流域,或是童仓和凡察南迁婆猪江时,史有明文,建州卫和建州左卫都有部分部民未迁走,1440年童仓等南迁时,左卫部民“留居者过半”。迁居婆猪江流域的建州女真时虽只有1万多人,但由于他们在长期迁徙中患难与共,而聚居在一地后,因来归者日益增多,遂形成一个强大的联盟集团。原来人数较少的建州左卫,当猛哥帖木儿后裔清太祖努尔哈齐登上政治舞台后,建州女真8部、海西女真4部及东海女真的一部分,均先后被他统一起来。建州女真8部及其分布为:苏克素护(亦作苏护或苏浒)河部,因居地临水得名,今称苏子河;哲陈部,哲陈为满语,疆、城郭之意,因居建州女真区域西北角得名,地在今苏子河与浑河合流处一带;完颜(一作王甲)部,分布在今新宾满族自治县东北的浑江上游地区;浑河部,以水得名,约分布在今抚顺市东南的浑河流域地区;栋(一作董)鄂部,以水得名,居今称大雅儿浒河流域;鸭绿江部,居今鸭绿江上游地区,有人认为该部居民是明成化年间(1465—1487)从图们江流域来投的毛怜卫人;讷殷部,以水得名,地在今松花江上游地区;珠舍里部,分布在朱色冷河(今二道江)流域,地在今吉林省安图县境。前人常称前5部为满洲5部,后3部为长白山3部。表明建州女真区域,东至鸭绿江,西抵抚顺市,南有辽宁县桓仁县境,北达图们江的广大地区。


东北三省地处中国东北方向,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到了明朝以后又俗称“关东”,清朝时期至现今天也称之为东三省。就东北而言,明朝末期只有辽东地区在当时的朝廷的统治下,在《大明一统志》中就有详细的记载。对于明朝代来说其实明朝只是在中原地区具有绝对的统治,对于边疆区域明朝并不上心。明朝在东北各地建立了行政机构。东北被分为二:北部的黑龙江流域划归奴儿干都司,南部的辽东划归山东管辖。

永乐九年,朝廷开始派出水军,沿着黑龙江流域,巡视各部落,沿途纠集各部落头领,给予卫所官职的奖赏,还设立努尔干都司,地点在旧时元朝征日本的大本营。从此,努尔干都司作为东北地区最高地方行政单位,来统治整个东北大地。奴儿干都司管辖范围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北达外兴安岭,南濒日本海和图们江上游,包括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至库页岛的广大地区,大致包括了现在的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东北部分及以西俄罗斯局部、乌苏里江以东、外兴安岭及以北。

明代在东北地区建州女真聚居地设置的三个地方军事行政机构的合称,其中包括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其指挥室依旧是女真族世袭首领,各统其属。

永乐元年十一月,明廷设建州卫,任命其部族首领阿哈出为长官。到了永乐十年,又置建州左卫,任猛哥帖木儿为指挥使。明初建州左卫女真几经迁徙,到正统五年最后定居于浑河、苏子河上游(现今辽宁新宾县境内)。正统七年二月,明廷又从建州左卫中分置建州右卫,授都督同知凡察知掌。这就是建州三卫的由来。





明朝是将东北划分为两个区域,北部给女真人管辖,而南部则划分给山东管辖,建州三卫是明朝在女真聚集地设置的行政机构,都是由女真的各个首领管辖

明朝派出了水军,在黑龙江流域,去巡视各个部落,并且还给予卫所官职的奖赏。而且在东北地区建州女真聚居地设置的三个地方军事行政机构的合称,其中包括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

明代在东北地区建州女真聚居地设置的三个地方军事行政机构的合称,其中包括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其指挥室依旧是女真族世袭首领,各统其属。


明朝的时候东北是明朝的吗?
是的。明朝时期朱元璋在东北置辽东都司经营辽东,后朱棣招抚女真部落,于永乐九年(1411年)设奴儿干都司,共辖130多个卫所。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撤回在奴儿干的流官驻军 ,不过之后女真仍奉明朝为主,至万历年间卫所增加至384个。晚明,后金崛起后逐渐取代了明朝对东北的统治,并进占辽东。东北邻国...

黑龙江省的几个县,为何在1959年划入吉林境内?
直到清朝末期,东北地区的区划开始有了转机 清末国力衰落,外国列强一直垂涎我国国土,尤其是沙俄。他们与东北临近,对这片肥沃的土地早有打算。后来又有日本看上东北的丰富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为加强统治,1906年清政府开始在东北设立了三个省份,分别是黑龙江,吉林和奉天。也正是从此后开始,东北地区的...

古代中国为何没有彻底牢牢控制整个东北和整个朝鲜半岛呢?
晚明,后金崛起后逐渐取代了明朝对东北的统治,并进占辽东。之后就是满清鞑子时期。汉唐两朝没有牢牢掌控东北,不是距离都城多远的问题,而是移民太难。在棉花没有在中原种植以前,别说东北就是秦淮以北的冬天也会冻死人。如果皇令难迁,最大的可能是那里的百姓会造反,会成为化外之民。

清朝宣统末年到日本投降期间东北的政治格局是怎么样的?
一、简介:清朝宣统末年到日本投降期间,东北的政治格局经历了多次变革。张作霖的奉系军阀曾统治东北,其后张学良易帜,领导东北军。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退入关内,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成抗日义勇军。共产党派杨靖宇领导抗日游击队。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废帝溥仪在长春成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东北...

东北的历史?
东胡为东北重要的古民族,自商代初年到西汉,东胡存在了大约1300年。最早见于《山海经》东胡在大泽(呼伦湖)东,夷人在东胡东;东胡以戎族为主体发展起来,发展为山戎、东胡、鲜卑、乌洛侯、室韦、契丹、蒙古各族。元末元顺帝(元惠宗)回到东北祖先之地:东北的岭北行省东部和辽阳行省是元朝大本营;...

清朝临近灭亡时为什么不退守东北?
清朝皇帝在统治关内的同时,也并没有忘记这个龙兴之地,先后有四位皇帝东巡祭祖,康熙三次,乾隆四次,嘉庆两次,道光一次,从东巡次数可以看出,东巡次数与清朝国力呈相关关系,在乾隆朝达到最巅峰的时候,也是出巡次数最多的一次,嘉庆两次,道光一次,到咸丰时就无力东巡了。其实,从康熙、雍正年间...

听说山东半岛和辽宁曾经都是高丽的国土??
成为元朝附庸国.明朝继承了元朝对东北广大地区的统治 清朝前期没有入关时就雄居东北,也是先发兵攻打朝鲜,把朝鲜收为附属国.所以我们看到,自古以来,东北就是我国的领土,只是在南北朝的一百多年里被高丽人统治了一时,他们就这样叫嚣,那我们是不是要说,我们要恢复汉武大帝的伟业,再次统治朝鲜半岛呢?

三国时期东北三省谁的地盘
三国时期,东北只有辽东和朝鲜一部分地区归属于曹魏,大部分属于少数民族乌丸,还有部分属未开发区。曹魏户六十六万余,人口四百四十余万。置司、豫、兖、青、 徐、凉、雍、冀、幽、并、荆、扬等州,并且继承了东汉在西域的统治,设立西域长史府进行管理,在毌丘俭征伐高句丽后,朝鲜半岛的一半地区也...

明朝时东北就是中国的,为何说是清朝扩张了领土呢?
东北地区的管理 大清不仅在东北地区扩张了疆域面积,更是加强了对于东北地区的实际管理。在明朝对于边远区域认可度是很差的,在《大明一统志》中记载当时的辽东女真部落虽然属于明朝的管辖之地,但是他们还是把女真部落归属在了“外夷”部分。相比明朝为了促使东北的部落朝贡在这里只是设立了&ldquo...

明朝时期,管辖东北大部的奴尔干都司是怎么建立的?
洪武8年,在辽南地区明军大败元朝纳哈出部后,进一步巩固了对东北地区的统治之后,定辽都指挥使司被改名为辽东都指挥使司。当时的辽东都司,下辖辽海卫、铁岭卫、沈阳中卫等25个卫所。辽东都司,也成为明朝统一东北地区最为稳固的根据之地。正是以辽东都司为基地,明朝势力向北不断开拓,并最终将明朝的...

海陵区18491455218: 明朝时东北是怎么回事 -
称堂法兹: 东北有一条关宁锦防线,是明朝末年为抵御后金(清)所构筑的自山海关经宁远至锦州的一条防线,其中以山海关为后盾、宁远为中坚、锦州为先锋,其间筑有多个堡台作为联防据点.关宁锦防线分南北两段,南段为关宁防线,长约100公里,自山海关到宁远;北段为宁锦防线,也长约100公里,自宁远经连山、塔山、松山、锦州,抵大凌河.袁崇焕在宁远之战后,开始着力构筑关宁锦防线,其中北段主要由赵率教负责修建,后明军凭借关宁锦防线在宁锦之战中,使皇太极无功而返,在松锦大战后,关宁锦防线土崩瓦解.

海陵区18491455218: 满洲是如何被纳入明朝版图的?东北的满洲是如何被纳入明朝版图的,又
称堂法兹: 明代东北的疆域十分广大,它西起贝加尔湖,东濒日本海;南起旅顺,北抵外兴安岭.涛涛的黑龙江、乌苏里江作为内河流贯其中.从明初洪武年间,明朝就在这一广大土...

海陵区18491455218: 历代中央政府对东北的管辖有吗?西藏?台湾? -
称堂法兹: 东北,西~藏:元:辽阳行省,宣政院明:奴尔干都司,乌思藏都司 、朵甘都司清:黑龙江、吉林,西~藏台~湾:元:公元1335年(后至元一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

海陵区18491455218: 满清的前身是什么? -
称堂法兹: 满清首先它是满族建立,至于满族起源.满族的祖先肃慎,曾向周武王朝贡.后肃慎改称挹娄、勿吉、靺鞨.靺鞨七部中的粟末靺鞨曾建立渤海国,受唐朝册封.公元10世纪后,靺鞨改称为女真.曾建立金朝,灭辽伐宋.明朝女真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三大部.满族出自建州女真,它的直系祖先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北岸,后来逐渐向南迁移.明朝政府设立了建州卫和建州左卫、建州右卫(见建州三卫).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即是明成祖任命的建州卫都指挥使.

海陵区18491455218: 求、满族是怎样形成的、谢. -
称堂法兹:[答案] 满族的祖先是女真人,明朝时生活在东北地区,分为建州、海西、野人三大部.1403年建州部于明初自松花江设立建州卫,1412设左卫,1442设右卫,合成建州三卫.海西女真也在明初南迁至辽河中游地区,形成叶赫、辉发、哈达、乌拉四部.留居在...

海陵区18491455218: 宋朝和明朝是不是都被满族侵略过? -
称堂法兹: 都号称女真,但实际不是一回事. 宋朝的女真为在11世纪,在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从黑水靺鞨遗留下来的通古斯族群.此时女真族分布范围较广:南起鸭绿江、长白山一带,北至黑龙江中游,东抵日本海.居于咸州(今辽宁开原)东北至束沫...

海陵区18491455218: 关于明朝的行政区划 -
称堂法兹: 明代在东北地区的行政建置,实际划分南北两个大行政区.南部行政区,北自开原(今辽宁开原市),南达旅顺;西起山海关,东抵鸭绿江畔,相当于今之辽宁省境.这一地区,明称为辽东,此为历史沿革下来的传统名称,又独称之〃辽左〃,...

海陵区18491455218: 我满族和那个族的血缘最近??
称堂法兹: 汉代至三国,满族先世肃慎人又称挹娄人.南北朝时,称勿吉人.勿吉,为女真语“... 明朝在今东北地区设立三个卫所,分别称作:建州,野人和海西,分设督司受明总兵...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