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作者司马迁为啥如此崇敬晏子?

作者&投稿:播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晏子,名婴,字平仲,莱人也(莱,今山东高密),是我国春秋后期齐国著名的相国。其一生先后相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位国君,总时长达半个多世纪,其中相齐景公时间最长。晏子以节俭力行重于齐。“其在朝,君语及之则危言,语不及则危行;国有道则顺命,国无道则衡命”。以此三世显于诸侯。太史公曰: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

齐景公即位之初,国内公室衰落,大夫专权,尤以田氏势力最为强盛。但齐景公虚心纳谏,励精图治,短短几年齐国便由乱入治。

然而国情稍好,齐景公便不再孜孜求治,而是贪图享乐,厚赋重刑,致使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乱象丛生。但因为有杰出政治家晏子的辅佐,齐景公依旧维持了几十年的统治,齐国在各诸侯中尚能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

司马迁对晏子十分推崇,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羡焉。”司马迁不仅钦佩晏子的治国理政才干和敢于进谏、匡救君恶的勇气,而且更崇敬晏子“进不失廉,退不失行”的人生信条和恪守古义的高风亮节。



晏子以苦为师,德厚而不受禄,生活俭约,以洁其下,为世人型范

故事之一:晏子给景公当相国,穿着布衣服和粗皮衣去上朝。景公说:“先生的家,已经穷到如此地步了吗?为什么穿着这么简朴呢?寡人不了解先生家的情况,这是寡人的罪过啊!”

晏子回答说:“我听说过,先看看别人是如何做的然后再穿衣饮食的人,就会觉得贪图美味是错误的;先看看别人是如何做的然后再行动的人,就会觉得行为邪僻是有害的。我不贤德,我的家族的人更比不上我,他们依靠我的俸禄来祭祀祖先的有五百家,我还能穿着布衣服粗皮衣来上朝,这对我来说不是已经很奢华了吗?”说完拜了两拜就告辞了。

故事之二:晏子担任齐国的相国三年,齐国政治清平,百姓欢悦。梁丘据看到晏子吃中午饭肉食不多,于是就把这事儿告诉了景公。第二天,景公要把都昌之地封给晏子,晏子推辞不接受,说:“富裕但不骄纵的人,我不曾听说过;贫穷但不遗憾的人,我就是啊!之所以我贫困但不遗憾,是因为我以贫穷为自己的老师。如今君上封给我土地,就是改换了我的老师。老师被轻视了,封赐却被看重了,因此我请求辞谢封赏。”

故事之三:晏子正在吃饭,景公派遣的使者到了。晏子把自己的饭分给使者吃,这样一来,使者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者回去以后,就把这件事儿告诉了景公。景公说:“啊!晏子的家,原来是这贫穷啊。寡人不知道,这是寡人恶过失啊。”于是就派官吏送给晏子千金的财物和市场上的税款,让他用来款待宾客。晏子推辞了,景公三番两次地派官吏前去送给他,晏子最终拜了两拜辞谢说:“我的家不贫穷。我靠着君上的赏赐,父族、母族、妻族都蒙受了恩泽,还延及朋友,并用它赈济了百姓,君上的赏赐已经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

我听说,从国君那里得到丰厚的赏赐用来接济百姓,这是臣子代替君上治理百姓,忠臣不这样做;从国君那里得到丰厚的赏赐却不接济百姓,这是筐子和小箱子的收藏行为,有仁心的人不这样做;进身时从国君那里得到赏赐,退隐后又得罪于士人,死后钱财转移到别人手中,这就是替人做家臣的收藏行为,聪明人不这样做。一匹粗布衣裳,一盆饭食,我已经很满足了,这些赏赐就免了吧。”

景公对晏子说:“过去我的先君桓公,曾经把在册的五百社的土地和人口封给管仲,他不作推辞就接受了,先生这样推辞是为什么呢?”晏子说:“我听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我想这就是管仲的失误、我的得当之处吧!因此我两拜辞谢不敢接受君上的命令。”

故事之四:晏子担任齐国的相国,穿的是粗布衣衫,吃的也不过是小米饭、五个鸡蛋和海苔而已。他身边的人将此事告诉了景公,景公因为这件事要封食邑给晏子,于是派田无宇将台邑和无盐邑送给他。晏子回答说:“从前我们的先君太公受封营丘,土地方圆五百里,为天下诸侯国的首领。从太公一直传到君上这一代,已有几十代国君了。如果都能以取悦国君来获得食邑,等不到君位传到君上这一代,大家都会奔赴齐国来索取土地,到如今君上恐怕连立足栖身之地都没有了。我听说,臣子有贤德就多给他俸禄,臣子没有贤德就减退他的俸禄,哪里有不肖父为不肖子,为取得封邑而损害他们国君的政事呢?”于是晏子最终没有接受封邑。

故事之五:齐景公打算为晏子换一套住宅,说:“先生的住宅靠近市场,低洼狭窄喧闹尘杂,不适于居住,请换到干爽敞亮的地方去住吧。”

晏子谢绝说:“臣的先辈都住在这里,我不配继承先辈的功业,这住处对于我来说已经很奢华了。况且住处靠近市场,一早一晚都能得到我需要的东西,这对小人是有好处的。岂敢烦扰乡里众人帮我迁居呢?”

景公笑着说:“先生住的靠近市场,知道什么贵什么便宜吗?”

晏子回答说:“既然自己从中能得到益处,怎能不知道呢?”

景公说:“什么贵什么贱?”

当时,景公滥用刑罚,市场上有人卖假肢,因此晏子回答说:“假肢贵鞋子贱。”

景公听后脸色变得悲伤凄怆。景公为此而减省了刑罚。

君子评论说:“仁德之人说的话,它的好处真大呀!晏子只说了一句话,齐侯就因此减省了刑罚。《诗》曰:‘君子来造福,惑乱很快就消除。’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晏子生活在礼崩乐坏、废义逐利、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春秋后期,但他不同俗流,依然恪守春秋之义。《韩诗外传》卷第四:“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言通财货,不为贾道;故驷马之家,不恃鸡豚之息,伐冰之家,不图牛羊之入。千乘之君不通财货,冢卿不修币施,大夫不为场圃,委积之臣不贪市井之利,是以贫穷有所欢,而孤寡有所措其手足也。”

官僚、贵族以“食厚禄”分肥国家,就不能再与民争利,要保持身份的高贵,恪守冠冕堂皇的教条。董仲舒说:“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民争业;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此上天之理,而亦太古之道。”在春秋前期及更早一些时期,“诸侯不专封”“大夫不专地”的“春秋之义”,在人们头脑中还是起一定作用的。何谓“诸侯不专封”“大夫不专地”?荀悦《申鉴·时事》:“诸侯不专封,富人名田愈限,富国公侯,是自封也;大夫不专地,人买卖由己,是专地也。”

然而,“及其周后,礼义弛崩,风俗灭息。故自食禄之君子违于义而竞于财,大小相吞,激转相倾。此所以或储百年之余,或无以充虚蔽形也。”因此,富者奢侈羡溢,贫者穷急愁苦无救,民不乐生。民不乐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此刑罚之所以繁而奸邪不可胜者也。

晏子不仅恪守春秋之义,而且也拒绝君上的赏赐,尽管这种赏赐名正言顺,其用意是“下高其行而从其教,民化其廉而不贪鄙。”

清代王夫之说:“德立而后道随之,道立而政随之。”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混乱不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做官发财”的心理和思想大行其道。正如陈独秀先生在《新青年》一文中深刻揭示当时社会腐败的原因时所说:“充满吾人之神经,填塞吾人之骨髓,虽尸解魂消,焚其骨,扬其灰,用显微镜点点检之,皆各有‘做官发财’四个大字。”保持名节的过程就是一个修身进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克服一个“贪”字。贪,具有很强的破坏性。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让你冷酷无情,让你良心泯灭,让你寡廉鲜耻、道德沦丧。如此怎么能取信于民,治理好国家?晏子深谙从政为官、治理国家之道,故安于俭朴,不重外物,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其实,贪者,也是思想和精神包袱。生命本是一场欢乐的舞蹈,人们之所以不能尽情起舞,是因为私欲束缚了自己。



晏子为淑人君子,不因权势而移情,不贪美色而失妻子之心,有古圣贤之风

故事之一:齐景公有个非常痛爱的女儿,想把她嫁给晏子。景公于是就到晏子家宴饮,正喝得痛快的时候,景公看见了晏子的妻子,问:“这就是先生的妻子吗?”

晏子回答说:“对,是我的妻子。”

景公说:“嘿!她又老又丑。寡人有个女儿既年轻又漂亮,请让她充实先生的内室。”

晏子离开坐席回答说:“如今我的妻子确实又老又丑,可是我与她共同生活的时间很长,过去也曾赶上她既年轻又漂亮的时候。况且人本来就是壮年托身于人一直到老,从漂亮时候托身于人一直到变丑。他曾托身于我,而我也接受了她的托付。君王虽然有所恩赐,但可以因此让我违背我妻子的托付吗?”晏子拜了两拜谢绝了。

故事之二:田无宇瞧见晏子独自站在屋门内,有个妇人从里面走出来,只见她头发斑白,身穿黑布衣服而里面没有穿皮衣。

田无宇讥讽晏子说:“刚才从屋里出来的是什么人呀?”

晏子说:“她是我的内子。”

田无宇说:“先生的官爵是中卿,拥有七十万钟的食禄,为何还要这么年老的妻子?”

晏子回答说:“我听说,离弃年老的妻子,叫做惑乱;纳娶年轻的妻子,叫做淫荡。而且贪恋美色而忘掉道义,地位尊贵而丧失伦理,这叫做违背道德。我可以做淫乱之事,不顾伦理,违背传统道德吗?”

故事之三:有个从事手工的女子打算托身于晏子的家,说:“奴婢是东城外的平民,希望能投身到先生家里,与先生家的众内室同列。”

晏子说:“时至今日,我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不贤德呀!自古治国从政之人,让士人、农夫、工匠、商人各居一处,男女之间有分别而互不交往,因此士人没有邪恶之行,女子没有淫秽之事。如今我身负治国重任为民做主,竟有女子打算私奔于我,我一定有好色的表现而在行为上有不廉正之处了。”于是从此不再见这个女子。




为什么司马迁的《史记》那么有名?
是我国第一步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几千年的历史!!!写实,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为什么都认为《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而不是司马迁和司马谈?
而且后世的许多小说都以“传”为民,以传记的形式写作,这也都是《史记》对后世的影响。所以说,作为文学作品的《史记》对后世也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所以说司马迁也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文学家。当然司马迁也是一位思想家,在《史记》中也出现过非常具有哲理意味的话,如“鱼生于水,死于水;草木生于土,...

司马迁为啥要把廉颇蔺相如赵奢李蜜放在一起?
司马迁把当时我国四周少数民族的历史情况,也用类传的形式记载下来,如《匈奴列传》、《朝鲜列传》、《大宛列传》等,这就为研究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来源。这主要是出于作者的考虑,比如作者的偏爱,比如《三国志》陈寿将关、张、马、黄、赵同列一转大约就是偏爱赵云,因为赵云和另...

史记的作者是谁?为什么把它称为文学著作?
自从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于是,晋朝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才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3...

司马迁为什么在史记上记摘小故事呢? 急...
或以地域为划分的国别体,而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的一种体例——这在史书体例上是影响极为深远的创举。这段话说明,史记的主要题材是人物传记,而你所说的小故事等,也从一些侧面反映了人物的性格或者事件的发展。所以作者写了一些小故事。个人观点,仅作参考。望采纳。

《史记》成书的三大因素(指作者因素,不涉时代)
成书原因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而是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 “古今之变” 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司马迁为了继承...

司马迁在《史记》人物描写中的艺术特色
因此,《史记》的最精彩部分不在于富有文学意味的论述文字,而在于描写栩栩如生的人物传记.通观《史记》中的这些人物传记,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司马迁在《史记》中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手法有:一、注重语言,细节描写,二、运用对比映衬的方法,三、精心构造富有个性化的矛盾冲突.这些艺术手法,多被我国后世的小说、散文、戏剧...

《叱记》的作者
司马迁。《叱记》,作者司马迁,西汉(朝代)著名癿叱学家、文学家。《叱记》作者司马迁为写此书经受癿磨难。

如何评价司马迁其人
作家杨大侠指出,当一把带着侮辱的刀切割了这位凭借智慧而拥有精神高贵的史官下体来说,这样的耻辱超出他的想象和能够忍受的限度。司马迁可以选择死刑,因为死可以结束这一切。可是这样的死轻如鸿毛,甚至成全了残暴的权力对自己的人格和存在价值的彻底抹杀。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thorn...

修秦始皇陵的人都被杀死了,司马迁为啥能详细描述皇陵内的结构?_百度知 ...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1位是皇帝,他的秦始皇陵也是规模最大的皇帝陵寝。时至今日,秦始皇陵都没有办法从外面将它打开,并不是我们今天的技术不够,而是中国现在的考古所讲究的是保护性挖掘,从不会主动挖掘皇家陵寝。在司马迁的史记当中,详细对秦始皇陵内部的构造进行描写,秦始皇陵以水银作为山川河流,贯穿...

木垒蒙古自治州18557784343: 晏子辞千金中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
桐陆黛力: 1.以身作则.晏子一直力劝齐景公恪守节俭、远离奢靡的生活,辞去千金是以行为最齐景公进行教育. 2.不重物欲.司马迁的《史记》称晏子为齐相后,“食不重肉,妾不衣帛”,生活过得很简朴.对于一个过惯了朴素生活的人,千金对他并没有太多意义.这也从侧面看出晏子为相是真正的忧国忧民,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

木垒蒙古自治州18557784343: 想一篇“我心目中的晏子”作文600字左右 -
桐陆黛力: 简介 晏婴是山东省高密市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汉代刘...

木垒蒙古自治州18557784343: 文言文,《史记》中司马迁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桐陆黛力: 假使晏子还活着,我就算是给他拿着马鞭赶车,也是高兴钦慕的.虽,即使. 执鞭,拿着马鞭子赶车,也就是做驾马车的车夫. 忻慕,高兴钦慕.

木垒蒙古自治州18557784343: 史记·管晏列传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刻画晏婴 -
桐陆黛力: 晏子,字平仲,名婴,莱地夷维人.服事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节省检朴,亲躬理事,而受到齐国人的敬重.做了齐相之后,吃饭时不用两样肉菜,小妻也不穿丝绸.他在朝廷的时候,国君谈到的事,他就直言;国君没有谈到的事,...

木垒蒙古自治州18557784343: 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司马迁为什么写史记,为什么发奋写 -
桐陆黛力: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芝川镇)人.著有《史记》,《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司马迁的父亲司马...

木垒蒙古自治州18557784343: 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 -
桐陆黛力: 一、客观条件:子承父业. 父亲司马谈(?-前110),西汉夏阳人,秦蜀守司马错八世孙.曾从唐都学天文,向杨何学《易》,习道论于黄生.武帝建元、元封间为太史令.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举行大规模的巡行封禅大典,步骑十八万...

木垒蒙古自治州18557784343: 对《史记.管晏列传》的认识对其中 晏子的理解认识 -
桐陆黛力:[答案] 写晏婴通过对重用越石父和御者的典型事例的详细叙述来突出其“贤”. 晏婴辅佐齐灵公、庄公、景公,使齐“三世显名于诸侯”.重要的是,在本文所记的轶事中,都分明贯穿了一个“知”字.写晏婴的赎贤、荐贤,则更是他知人爱才,礼贤下士的必...

木垒蒙古自治州18557784343: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谁说的
桐陆黛力: 有两种说法:《史记淮阴侯列传》,《晏子春秋》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 虑,必有一得.”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 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为什么会有两个出处? 因为史记是汉代司马迁所写,晏子春秋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但是后来经过刘向编辑,刘向在司马迁之后,有疑问的就是这句话是晏子说的,那么出处就是晏子春秋,司马迁在后,如果是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则是刘向在编辑晏子春秋的时候引用了司马迁的话,所以目前这个成语的出处有两个版本.

木垒蒙古自治州18557784343: 司马迁著《史记》的主要动因是什么 -
桐陆黛力: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而是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 “古今之变” 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

木垒蒙古自治州18557784343: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成熟,应该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史记》是我国古代 -
桐陆黛力: 小题1: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拓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来以人物为中心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向人们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小题2:目的是谈论司马迁《史记》对前人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