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词及对联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投稿:阴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诗词,对联,歌曲在历史教学中作用~

诗词通常是诗人在某个时期的真实写照,反映了诗人的心理和所处的历史背景,对于了解当时的政局、民生、经济有很大的意义。
对联对仗工整,押韵,多见于各家各户门庭之上,但也有讽刺意义的对联,多讽时政、官员、富绅等消极的代表,对当时的人文风貌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歌曲脍炙人口,易传唱,现今还有古代流传下来的歌曲,或歌颂爱情、或歌颂君主等,对于历史民情的研究有一定价值。

上联:历史事件对联记录,
下联:地理教学诗歌解析。
横批:融会贯通

在历史教学中要追求导入语的艺术化,教学手段的新颖化、多样化,教学过程的活动化,教学语言的形象性、趣味化,就能以趣激学,使教与学真正成为“愉快的艺术”。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富含哲理,使人陶醉。诗词有着很高的史学、文学和思想价值。这就为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用它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所以古诗词对历史教学有着巨大的价值,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用古诗词会发挥重要的作用。若能在历史教学中对古诗词进行大力挖掘,加以利用,将对学生大有裨益。
一、利用诗词导入新课,创设历史情境
用诗词导入教学能在短时间内安定学生情绪,吸引学生注意力,打开学生心扉,使学生的思维的齿轮运转起来。例如,《秦朝的统一》这一课时,我就借用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的下阙诗词导入新课,歌词出现采取了配乐朗读的方式,在学生听全词的时候,我就把下阙给学生写在黑板上:“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学生听完全词后,我就用彩色粉笔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划出来并分别给学生作解释。在毛泽东笔下的几位古代帝王,秦始皇是首当其冲,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看看秦始皇有哪些功绩值得放在首位呢?从而带学生一同走进了《秦朝的统一》这一课。例如在组织《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教学时,教师先说道:同学们学过毛泽东主席的诗《七律・长征》吗?能背诵下来吗?学生的激情一下被调动起来,激情的背诵着。接着老师说,毛泽东主席以磅礴的气势描述了人类历史上这次伟大的行程。有人说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有人说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也有人说长征是――由此导入新课,就很快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了五十多年前红军长征这一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新课学习中,巧用诗词,点燃学习激情,突破重难点
在新课学习过程中,巧用诗词,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突破重难点。例如,学习《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中,介绍西城,就利用学生学过的诗句,让学生齐背《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渭城曲》,“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学生的热情一下子就被点燃,教师进而提出问题,诗中的玉门关、阳关以西和以东在和人眼中是两个不同的世界。那么玉门关、阳关和西 城有关系呢?学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西域的理概念。知道西城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或更远的地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非常形象地描绘出东汉末年由于长期战乱造成的荒寂凄凉的社会现实。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佛教盛行的情况。统治阶级为巩固统治,利用佛教欺骗和麻痹广大人民,当时许多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都大力推崇佛教,以此出现了佛寺遍布各地,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三、利用诗词进行教学教学小结,有利于记忆所学内容
教学结束后,利用诗词总结,往往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本课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学习《左宗棠收复新疆》,我就用“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来总结左宗棠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功绩。
四、利用古诗词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诗词是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主要内容。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屈原那忧伤的“长太息以掩涕兮,衰民生之多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敢因祸福避趋之”,光绪皇帝为邓世昌撰写的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吉鸿昌的“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凡此种种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佳诗句。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用,能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总之,把古代诗歌词曲巧妙适时的引入历史教学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联想、分析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但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精心挑选难度适宜、同历史知识关系紧密的诗歌,不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否则,不仅不会达到预定的效果,甚至得不偿失。在历史教学中引用古诗要做到准确、恰当;尽量引用浅显易懂,学生容易理解的;一定要选用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切忌引述过繁过滥,一定要依据教材而选择诗词,使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怎样写对联 写对联的介绍和方法
1、对联就是指粘贴或悬挂在门框或亭台楼阁柱子上的联语,也叫楹联、对子。中国写对联历史悠久,传承广泛,对联相传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在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写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句语调平仄协调,字体对仗工整,这与中国诗词创作有相似的地方。一般上下联内容对应...

七副描写历史人物的对联,浓缩传统文化历史,引经据典,值得一读
对联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和思想载体,承担了很多的思想活动和情感的诉求,脱胎于诗词文化,浓缩了文化的精髓。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产生了很多的英雄人物和伟大事迹,英雄创造历史,历史记录英雄,让我们在历史和文化的海洋中找寻英雄的足迹,发现文化不一样的另一面。七幅对联描述不同时期历史人物...

关于古代历史的诗句
---郑板桥《对联》 6.描写“历史变迁”的古诗有哪些 《山坡羊》《诗经·王风·黍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过洛阳城》《乌衣巷》(1)咏史诗: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 咏史诗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咏史诗发端于秦汉时期,...

诗词常识名家谈
学完律诗词就相对容易了,律诗和词都是有平仄和格律要求的,律诗相对来说是表较严格的,而且不能看现在的字典,古音和现在有和大差别,网上作诗的大多数是不安古音的最普遍的问题就是用韵出韵的问题,要先买一本韵书《词林正韵》就不错,平水韵也可以,如果是教学王力《诗词格律》 诗词格律(诗词常识名家谈) 就不错,...

作文《对联中的文化》怎么写?
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五,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编辑本段起源历史探源 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

浅谈古诗词中的意象在对联中的应用
4.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例句:薄奠几杯西凤酒; 空留一点贡心香。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1、月。①表达思乡、思亲...

关于民族精神的诗句和对联
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关于读历史的诗句
28.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清石玉昆《三侠五义》 2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新五代史 伶官传序》 30.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赖以正书 《千幅七言对联》 5. 有关历史的诗词 洛阳故城 诗人:崔涂 全唐诗库—第679卷 三十世皇都,萧条是霸图。 片墙看破尽,遗迹渐...

历史上最难的三幅对联是什么,第一个难倒纪晓岚,第三个至今无解?_百度...
对联中华文明独特的瑰宝之一,也是汉语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一字一音的无不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自从三国时期对联这种文化形式出现了之后,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熠熠生辉精彩绝伦的名对。在古时候文人相逢,除了诗词之外,为了考较学问和反应能力,往往在一些场合...

描写历史人物的对联
(写蒲松龄) 60.儒术岂虚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经师偏晚达,专家论定,狂如七子也心降。 (写归有光) 61.改革。 写古代历史名人的对联 门前...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其源。 歌颂苏洵 苏轼 苏辙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歌颂司马迁 集群圣之大成,振玉声金,...

秀屿区19532919887: 诗词,对联,歌曲在历史教学中作用 -
邰楠牙痛: 诗词通常是诗人在某个时期的真实写照,反映了诗人的心理和所处的历史背景,对于了解当时的政局、民生、经济有很大的意义.对联对仗工整,押韵,多见于各家各户门庭之上,但也有讽刺意义的对联,多讽时政、官员、富绅等消极的代表,对当时的人文风貌也具有一定的意义.歌曲脍炙人口,易传唱,现今还有古代流传下来的歌曲,或歌颂爱情、或歌颂君主等,对于历史民情的研究有一定价值.

秀屿区19532919887: 如何发挥古诗的课堂教学价值 -
邰楠牙痛: 古诗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国粹,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古诗文教学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古诗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古诗文课堂教学也出现了新的气象,本文主要研究了初中语文古诗文课堂的教学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以期提高我国初中教学的整体水平和学生对古诗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秀屿区19532919887: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古诗教学 -
邰楠牙痛: 2个手段1、先解读,让其理解古诗词意思,作者写作背景,写作特点2、诗词大会式的比赛,激发起背诵欲望.

秀屿区19532919887: 如何进行有效的古诗词教学 -
邰楠牙痛: 如何进行有效的古诗词教学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更要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诱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中得到探索者的收获,发现者的欢乐,胜利者的喜悦.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教师应以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为己任,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热情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秀屿区19532919887: 谈谈古诗词教学中重点应该放到哪个方面 -
邰楠牙痛: 古诗词教学中重点应该侧重这两方面:一、教会学生分辨什么是诗:古诗词特别是近体诗,对押韵、格律、对仗、平仄、粘对等要求是非常讲究的,不是随便写四句、二十八个字就是七绝,八句、五十六个字就是七律.我们都有这个体会,到高...

秀屿区19532919887: 三论对联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
邰楠牙痛: 有关论文如下:无论始于晋、唐还是五代,对联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到了明代,由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提倡,对联十分流行.到了清代,对联文化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即使到了民国时代,凡风景名胜、祠堂庙宇、楼堂馆所、迎春接福、婚丧...

秀屿区19532919887: 古诗词教学有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
邰楠牙痛: 一、情景交融,体味意境美 王之夫在《姜斋诗话》中所说的“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些古诗词时,就要特别注意这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特点,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美...

秀屿区19532919887: 试论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
邰楠牙痛: (一)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大量古诗文篇目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作为教师就要善于挖掘,把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掘出来,并渗透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他们不但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培养起一种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二)注重熏陶.选入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古诗文,都是大师、巨匠们的心血之作,文中流淌着他们真实的感情,蕴涵着他们深层的思索.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就应该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而不能是灌注,或贴标签似生拉硬扯.

秀屿区19532919887: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 -
邰楠牙痛: 一、反复诵读,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诵读是传统语言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诵读的重要性.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道:“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

秀屿区19532919887: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
邰楠牙痛: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从事历史教学已有七年,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探索,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贯穿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我认为其中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著名教育家余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