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内容的理解及革新意义

作者&投稿:贺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春江花月夜有什么革新意义?~

1.“月”是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起到通贯上下,触处生神的作用 2.“月”的意义是它诗中情景兼融之物,跳动着诗人的脉搏

(一)题材方面。诗人张若虚以江月、探索宇宙和人生的奥秘、离思①三个不同的题材为话题,引发开来写成一首三十六句的抒情长诗。春江潮水涌潮入海,江海不分,滟滟的江波浩淼,宛转的江流绕着遍生花草的原野,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显现出“花林皆似霰”的自然景观,作者进一步勾勒出“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的朦胧、玲珑透彻的美境,让读者想象出江天一色,月光一尘不染,大而明亮的迷人景象,在静美的月光下,诗人站在江畔,仰望明月,情不自禁地探索月亮和人类生存奥秘,“何人初见月”、“何年初照人”是作者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有力证据。作者发现:人的个体生命是短暂有限的,然而世代相传“无穷已”,江月虽存在永恒,但它是无生命的,只不过“年年只相似”,一层不变,这种超凡的宇宙意识是盛唐诗坛“宏豁大气”②最初的完美体现。由“不知江月待何人”一句引发出“离思”的话题,月光徘徊,照在明月楼上的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而思妇想把这恼人的月光赶走,可月光却“卷不去”、“拂还来”,从这两个痴情动作形象地勾画出思妇相思到了极点。“愿逐月华流照君”此句是思妇的强烈相思情感的升华,不单是思妇思念游子,浪迹天涯的游子何尝不想归家团聚,鱼雁传书虽有此传说,但不及月光的快速。作者借助“梦落花”、“可怜春半”、“流春去尽”的意象,表面指春光易逝,实指人的青春岁月,时光催人老,岁月不饶人,年过半白还不能回家,还要等待何时才能回家,然而回答的是“碣石潇湘无限路”表露出作者归家无望,相会无期的消极悲观的思想。



(二)主题。《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有两大主题:一是生命,二是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张若虚之前就有诗人涉及此主题,如曹植的《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的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无法与日月同存,而子子孙孙一代接一代,永无止境,只要地球上适于生命的环境不毁灭,整个人类将会永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他是乐观积极向上的,并不含有叔本华“对生命的弃绝”③的极端悲观主义成分。而是作者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这种对生命的热爱,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的主题思想就是在当今社会仍有积极向上的时代意义。



从“可怜春半不回家”与“江水流春去欲尽”揭示出此诗的第二个主题——追寻自己精神家园,即思归。想到了短暂的人生,却有离别将有情人隔断,又生出许多遗憾,这在每时每刻都以各种原因造成人们分离的封建社会,作者的感伤和遗恨真实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生活侧面,抒发了人们对人事变故,骨肉分离的悲哀,与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造成“骨肉分离”、“亲人离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自然灾害、战争、政治等,只要其中一个原因就可造成这种惨象。就拿台湾与大陆的问题来说吧,由于历史政治等多方面原因,造成海峡两岸同胞分离近六十年,“盈盈一水,咫尺天涯”,隔断了团聚与交往,但割不断亲情,海峡两岸同胞盼望与亲人团聚的心情是何等的强烈。而台湾统治集团想搞“一中一台”,分裂祖国的行为必然性遭到每一个中国人、海外侨胞的强烈反对和唾骂的。再看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刻,人们欢天喜地庆祝这一盛典,这使每一个中国人扬眉吐气,这也是祖国强盛的重要标致,盼望与亲人团聚,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成了普天下老百姓的共同心愿。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一诗以盼望与亲人团聚,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为主题谱写心声,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兴象中,使读者读了此诗后心潮澎湃,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再加上该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该诗才能成为传诵不衰的千古名篇。



《春江花月夜》一诗的诞生,它填补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以月为中心媒介,同时写男女双方两地相思,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于同一首诗的空白。可以这样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空前绝后.在此之前,也有不少离人相思之诗,但都是从游子或思妇单方面地抒发相思之情.如曹植、潘岳有少量的相思悼亡诗,还有《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眠,揽衣起徘徊。”这是一首思妇怀念丈夫闺情诗。唐代诗歌中也有不少离别相思之诗,除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外,其它诗都是从单方面写相思之情,如唐代诗人沈佺期的《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香,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本诗从闺中下笔,写少妇的孤寂和悲怨,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争给个人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带来的不幸。大诗人李白在《子夜吴歌》之一写道:“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本诗如泣如诉地描绘了“万户”妇人在月光下,捣衣声中祈求期盼出征的丈夫早日结束战争回家的心情。又如唐朝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在《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一)题材方面。诗人张若虚以江月、探索宇宙和人生的奥秘、离思①三个不同的题材为话题,引发开来写成一首三十六句的抒情长诗。春江潮水涌潮入海,江海不分,滟滟的江波浩淼,宛转的江流绕着遍生花草的原野,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显现出“花林皆似霰”的自然景观,作者进一步勾勒出“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的朦胧、玲珑透彻的美境,让读者想象出江天一色,月光一尘不染,大而明亮的迷人景象,在静美的月光下,诗人站在江畔,仰望明月,情不自禁地探索月亮和人类生存奥秘,“何人初见月”、“何年初照人”是作者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有力证据。作者发现:人的个体生命是短暂有限的,然而世代相传“无穷已”,江月虽存在永恒,但它是无生命的,只不过“年年只相似”,一层不变,这种超凡的宇宙意识是盛唐诗坛“宏豁大气”②最初的完美体现。由“不知江月待何人”一句引发出“离思”的话题,月光徘徊,照在明月楼上的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而思妇想把这恼人的月光赶走,可月光却“卷不去”、“拂还来”,从这两个痴情动作形象地勾画出思妇相思到了极点。“愿逐月华流照君”此句是思妇的强烈相思情感的升华,不单是思妇思念游子,浪迹天涯的游子何尝不想归家团聚,鱼雁传书虽有此传说,但不及月光的快速。作者借助“梦落花”、“可怜春半”、“流春去尽”的意象,表面指春光易逝,实指人的青春岁月,时光催人老,岁月不饶人,年过半白还不能回家,还要等待何时才能回家,然而回答的是“碣石潇湘无限路”表露出作者归家无望,相会无期的消极悲观的思想。



(二)主题。《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有两大主题:一是生命,二是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张若虚之前就有诗人涉及此主题,如曹植的《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的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无法与日月同存,而子子孙孙一代接一代,永无止境,只要地球上适于生命的环境不毁灭,整个人类将会永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他是乐观积极向上的,并不含有叔本华“对生命的弃绝”③的极端悲观主义成分。而是作者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这种对生命的热爱,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的主题思想就是在当今社会仍有积极向上的时代意义。



从“可怜春半不回家”与“江水流春去欲尽”揭示出此诗的第二个主题——追寻自己精神家园,即思归。想到了短暂的人生,却有离别将有情人隔断,又生出许多遗憾,这在每时每刻都以各种原因造成人们分离的封建社会,作者的感伤和遗恨真实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生活侧面,抒发了人们对人事变故,骨肉分离的悲哀,与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造成“骨肉分离”、“亲人离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自然灾害、战争、政治等,只要其中一个原因就可造成这种惨象。就拿台湾与大陆的问题来说吧,由于历史政治等多方面原因,造成海峡两岸同胞分离近六十年,“盈盈一水,咫尺天涯”,隔断了团聚与交往,但割不断亲情,海峡两岸同胞盼望与亲人团聚的心情是何等的强烈。而台湾统治集团想搞“一中一台”,分裂祖国的行为必然性遭到每一个中国人、海外侨胞的强烈反对和唾骂的。再看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刻,人们欢天喜地庆祝这一盛典,这使每一个中国人扬眉吐气,这也是祖国强盛的重要标致,盼望与亲人团聚,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成了普天下老百姓的共同心愿。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一诗以盼望与亲人团聚,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为主题谱写心声,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兴象中,使读者读了此诗后心潮澎湃,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再加上该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该诗才能成为传诵不衰的千古名篇。



《春江花月夜》一诗的诞生,它填补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以月为中心媒介,同时写男女双方两地相思,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于同一首诗的空白。可以这样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空前绝后.在此之前,也有不少离人相思之诗,但都是从游子或思妇单方面地抒发相思之情.如曹植、潘岳有少量的相思悼亡诗,还有《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眠,揽衣起徘徊。”这是一首思妇怀念丈夫闺情诗。唐代诗歌中也有不少离别相思之诗,除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外,其它诗都是从单方面写相思之情,如唐代诗人沈佺期的《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香,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本诗从闺中下笔,写少妇的孤寂和悲怨,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争给个人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带来的不幸。大诗人李白在《子夜吴歌》之一写道:“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本诗如泣如诉地描绘了“万户”妇人在月光下,捣衣声中祈求期盼出征的丈夫早日结束战争回家的心情。又如唐朝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在《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是作者在安史之乱时期,被困于长安,思念自己的亲人而作。杜甫在《月夜忆舍弟》这样写道:“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经常四处流浪,离开自己的故乡,对于自己的亲人、家乡是很思念的,尤其自己独在异乡,时逢战争,便更加思念故乡中的人、事、物。唐代后期的李商隐《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典型的情人相思之作。表达出作者追求爱情而不能实现的缠绵相思之情。宋代苏轼也采用类似的相思题材,在《江城子》一词中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一首悼念亡妻之词。可以确定的是李白、杜甫的诗肯定受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倡导诗歌革新”的影响,李白、杜甫积极响应陈子昂的号召,积极投入到诗歌创作中去,写出大量的符合当时潮流的诗歌,才会有盛唐的雄奇豪迈诗风,也才会出现诗歌的繁荣局面。然而陈子昂的诗作并不多,与之同代的张若虚率先响应陈子昂的文学主张,他的《春江花月夜》是施行这一主张的上乘典范之作,就是陈子昂的诗歌也远不及《春》诗的文学审美价值。《春江花月夜》能在同一首诗中从男女双方多角度地抒写相思之情,在古代诗歌中确属罕见,这与它能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成为大家地位有很大关系.由此看来,《春》诗不论从主题的提炼和题材的加工,对唐朝繁荣的诗歌局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后代诗歌创作重要的启蒙作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是作者在安史之乱时期,被困于长安,思念自己的亲人而作。杜甫在《月夜忆舍弟》这样写道:“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经常四处流浪,离开自己的故乡,对于自己的亲人、家乡是很思念的,尤其自己独在异乡,时逢战争,便更加思念故乡中的人、事、物。唐代后期的李商隐《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典型的情人相思之作。表达出作者追求爱情而不能实现的缠绵相思之情。宋代苏轼也采用类似的相思题材,在《江城子》一词中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一首悼念亡妻之词。可以确定的是李白、杜甫的诗肯定受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倡导诗歌革新”的影响,李白、杜甫积极响应陈子昂的号召,积极投入到诗歌创作中去,写出大量的符合当时潮流的诗歌,才会有盛唐的雄奇豪迈诗风,也才会出现诗歌的繁荣局面。然而陈子昂的诗作并不多,与之同代的张若虚率先响应陈子昂的文学主张,他的《春江花月夜》是施行这一主张的上乘典范之作,就是陈子昂的诗歌也远不及《春》诗的文学审美价值。《春江花月夜》能在同一首诗中从男女双方多角度地抒写相思之情,在古代诗歌中确属罕见,这与它能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成为大家地位有很大关系.由此看来,《春》诗不论从主题的提炼和题材的加工,对唐朝繁荣的诗歌局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后代诗歌创作重要的启蒙作用。

  1. 春江花月夜
  2. 作者:张若虚
  3.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4. 诗意:

          此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5.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6、《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三十六行诗,共分为九组,每四句一小组,一组三韵,另一组必定转用另一韵,像九首绝句。这是它整齐的一面。它的错综复杂,则体现在九个韵脚的平仄变化。开头一、三组用平韵,二、四组用仄韵,随后五六七八组皆用平韵,最后用仄韵结束,错落穿插,声调整齐而不呆板。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7、名家评论胡应麟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而世代不可考。 王世懋曰:句句以春江花月妆成一篇好文字。  唐汝询曰:此望月而思家也。言月明而当春水方盛之时,随波万里,靡所不照。霜流沙白,状其光也。因言月之照人,莫辨其始。人有变更,月长皎洁,我不知为谁而输光乎?所见惟江流不返耳。又睹孤云之飞而想今夕,有乘扁舟为客者,有登楼而伤别者,己与室家是也。遂叙闺中怅望之情,久客思家之意。因落月而念归路之遥,恨不能乘月而归,徒对此江树而含情也。   锺惺曰: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 ——《唐诗归》卷六 谭元春曰:春江花月夜,字字写得有情,有想,有故。 陆时雍曰:微情渺思,多以悬感见奇。 ——《唐诗镜》九 盛唐卷一 周珽曰:语语就题面字翻弄,接笋合缝,铢輌皆称。伯敬云“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诚哉斯言也。 ——《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七言古诗,盛唐二 黄家鼎曰:五色分光,合成一片奇锦。不是补天手,未免有痕迹。王夫之曰: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其自然独绝处,则在顺手积去,宛尔成章,令浅人言格局,言提唱,言关锁者,总元下口分在。 ——《唐诗选评》卷一 沈德潜曰:前半见人有变易,月明常在,江月不必待人,惟江流与月同无尽也。后半写思妇怅望之情,曲折三致。题中五字安放自然,犹是王、杨、卢、骆之体。 ——《唐诗别裁》卷五  管世铭曰: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帝京篇》、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何尝非一时杰作,然奏十篇以上,得不厌而思去乎。非开、宝诸公,岂识七言中有如许境界。何大复未之思也。 ——《读雪山房唐诗抄》卷八,七古凡例王尧衢曰:此篇是逐解转韵法。凡九解:前二解是起,后二解是收。起则渐渐吐题,收则渐渐结束。中五解是腹。虽其词有连有不连,而意则相生。至于题目五字,环转交错,各自生趣。春字四见,江字十二见,花字只二见,月字十五见,夜字亦只二见。于江则用海、潮、波、流、汀、沙、浦、潭、潇湘、碣石等以为陪,于月则用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鱼、雁、海雾等以为映。于代代无穷乘月望月之人之内,摘出扁舟游子、楼上离人两种,以描情事,楼上宜月,扁舟在江。此两种人,于春江花月夜,最独关情。故知情文相生,各各呈艳,光怪陆离,不可端倪,真奇制也。 ——《唐诗合解》卷三  王闿运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陈兆奎按:《春江花月夜》:萧杨父子时作之,然皆短篇写兴,即席口占。至若虚乃扩为长歌,秾不伤纤,局调俱雅,前幅不过以拨换字面生情耳。自“闲潭梦落花”一折,便缥渺悠逸。)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陈兆奎按:昌谷五言不如七言,义山七言不如五言,一以涩炼为奇,一以纤绮为巧,均思自树一帜。然皆原富体。宫体倡于《艳歌》、《陇西》诸篇。子建、繁钦,大其波澜;梁代父子,始成格律。相沿弥永,久而愈新。以其寄意闺闼,感发易明,故独优于诸格。后之学者,已莫揣其本矣。) ——《王志》卷二,《论唐诗诸家源流》附陈兆奎按语  闻一多曰: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   李泽厚曰: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月给这些诗人们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悲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闻一多形容为‘神秘'、‘迷惘'、‘宇宙意识'等等,其实就是这种审美心理和意识意境。——《美的历程》第七章 


《春江花月夜》的内容
现代诗人、学者闻一多也给予了《春江花月夜》高度的评价,“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在对《春江花月夜》反复的揣摩分析中,我深深感到它的魅力,我相信一首诗,尤其是一首可遇而不可求的好诗,它本身就是一种生命表达形式,而这种生命表达形式在《春江花月夜》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 朱光潜在《诗论》中说,...

春江花月夜这个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以时间为主线,就是月升月落的全过程。分析月亮在全诗结构上的作用:在春、江、花、月、夜这五种景色中,以月为中心。在写景、抒情、哲理的关系上,月起了关键的作用。望月怀人,对月遥想。整首诗的结构是按时间先后来安排的。以明月初升(海上明月共潮生)、月到中天(皎皎空中孤月轮)...

春江花月夜的内容和作者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诗词原文赏析|名句解读...
其作品多散佚,《全唐诗》仅录存两首,其中《春江花月夜》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艺术上写景写情交织成文,反复咏叹,清丽婉扬,在初唐的七言古诗中非常突出,备受称颂,诗人因此名垂后世。 【原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②。 滟滟随波千万里③,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④,月照花林皆似霰⑤。 空里...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在内容上包含哪三个方面?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在内容上包含以“江月、探索宇宙人生的奥秘、离思”三个方面,该诗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七言长篇歌行。此诗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

春江花月夜内容 解释 作者
张若虚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706-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全诗
成就:《春江花月夜》一诗在立意和选材上总结前人的经验,借乐府旧题谱写出天下众多人的心声,同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一直令后人传诵不已,千百年来有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它是由齐梁绮丽浮靡文风转向盛唐的自然清丽的一面旗帜,同时又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内容和形式多为后世诗人所...

《春江花月夜》所传达的哲理是什么?
《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花、月、夜也被诗人赋予了全新的内容,表现了诗人对美景的独特描绘和真切的生命体验,诗人将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融为—体,创造出情景交融、幽美邈远的诗境。《春江花月夜》哲理详解:1.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美感是道德的自然流露,这句话在《春江花月夜》中有了最好的...

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作者抓住扬州南郊曲江或更南扬子江一带月下夜景中最动人的五种事物:春、江、花、月、夜。作者更是透着对生活美好的向往把扬州的景色以文字表达出来。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春江花月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全诗共360字,被誉为唐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描绘春江夜景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和思考。“以孤篇压倒全唐”是后人对《春江花月夜》的高度评价。这是因为《春江花月夜》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非常...

祁东县18526769592: 谈谈你对《春江花月夜》思想内涵的理解 -
闵郊麦味:[答案] 偶尔还能在麦茬间看到一窝窝麦莲鸟卵, 一枚枚细心的撷取在小小的衣襟.金黄的世界 里裹着丰腴的喜悦,人们顾不得擦拭汗水!

祁东县18526769592: 《春江花月夜》表达的主题和它的艺术特色 -
闵郊麦味:[答案]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有两大主题:一是生命,二是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张若虚之前就有诗人涉及此主题,如曹植的《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

祁东县18526769592: 春江花月夜内容赏析这首诗是如何围绕春.江.花.月.夜五字来抒情写意的? -
闵郊麦味:[答案] 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 花影在西岸轻轻得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祁东县18526769592: "春江花月夜"内容是啥?它的主旨又是什麽? -
闵郊麦味:[答案] 春江花月夜 年代:唐代 作者:张若虚 体裁:乐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

祁东县18526769592: 春江花月夜从内容上看是什么诗 ,诗中描绘了动人心弦的 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的 之情,把人间的 和宽阔的大自然巧妙的交融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如梦似... -
闵郊麦味:[答案] 象我这么认真帮人解决问题的不多了,遇见了就是缘分,我来解决吧.春江花月夜从内容上看是什么诗——山水诗(写景诗)也可以说是 托物言情诗诗中描绘了动人心弦的?之景——月夜春江(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

祁东县18526769592: 如何理解《春江花月夜》这首诗 -
闵郊麦味: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是张若虚写的.这是我们见过最细腻描写景物的长诗!从春到江再详尽描绘花,和月,最后将五种景物综合描绘成一副美伦美焕的画作!展现给我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副佳作,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诗作功力! 唐代诗人张若虚流传下的诗歌仅两首,却被公认为唐诗名家、大家.替他扬名的就是这首《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祁东县18526769592: 春江花月夜的解释,赏析. -
闵郊麦味: 注释 【注释】: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

祁东县18526769592: 《春江花月夜》赏析!!!500字,在线等!谢谢!!! -
闵郊麦味: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

祁东县18526769592: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主要内容简单明了一点 -
闵郊麦味:[答案] 这首诗的作者是初唐张若虚,开元初,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他留给后人的作品不多,《全唐诗》中仅存二首,而这首《春江花月夜》又是是最著名的一首,它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文学史的不朽地位....

祁东县18526769592: 《春江花月夜》你是如何理解的? -
闵郊麦味: 就是以春.江.花.月.夜这五个名词来写的.主要围绕"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