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和的作品

作者&投稿:貂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陈思和写过什么文学作品吗?~

著名学者,执教于复旦大学,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其文学研究与自己对世界的态度相融合,是我最喜欢的理论家之一。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博士点导师,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理事,上海作家协会理事。

研究方向: 中国二十世纪文学,中外文学关系,当代文学批评。

理论: 主张打通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分界,将二十世纪文学视为一个整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学术研究领域相继提出"当代文学中的战争文化心理"、"民间文化形态"、"共名与无名"、"文学史上的潜在写作"等文学史理论。

著作: 《巴金论稿》(与李辉合作),《人格的发展--巴金传》,《巴金研究的回顾与瞻望》,《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主编),《外来干涉思潮流派理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影响》(协助贾植芳教授主编),《二十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第一卷)(主持编撰),《鸡鸣风雨》,《笔走龙蛇》,《陈思和自选集》。

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史
http://www.white-collar.net/wx_hsl/dangdai/xd_02/csh_ddwxs/index.htm

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
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c/15-chen_sihe/001.htm

我们的抽屉
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c/15-chen_sihe/002.htm

三论鲁迅的骂人
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c/15-chen_sihe/003.htm

更多请见: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c/15-chen_sihe/chen_sh.htm

著作: 《巴金论稿》(与李辉合作),《人格的发展--巴金传》,《巴金研究的回顾与瞻望》,《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主编),《外来干涉思潮流派理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影响》(协助贾植芳教授主编),《二十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第一卷)(主持编撰),《鸡鸣风雨》,《笔走龙蛇》,《陈思和自选集》。

陈思和学术思想的意义



一个关心中国20世纪文学研究和当代知识分子生存状况的人,不管你是赞成他或是反对他,大约都会注意到陈思和在这个学术领域里的工作、实绩。他以严谨的治学风格和富有激情的探索精神,给人们提供了新的文学史研究思路。特别是他在文学史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当代立场和承担当下文化建设的使命感,使他的学术研究总是穿过现象的屏障,进入到社会、历史、文化及文学存在的深层之中,体现出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学术追求和人格力量的某些特点。
陈思和不是一个躲在书斋里寻章摘句的学者,从1985年"20世纪文学"的提出,到1988年"重写文学史"的倡导,再到1994年 "人文精神寻思"的讨论,陈思和都是积极的响应者和参与者,但在这些学术热点所构成的"共名"中,他又始终站在独自的立场发表着自己的学术见解和思想成果,显示出一个当代思想者的严肃态度。"20世纪文学"概念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打通近、现、当代三个时期的文学史,但陈思和却坚持五四新文学在20世纪文学中的开创性意义,并以此建构他的整体观思路;在"重写文学史"的阐释中,他着重提倡的是"怀疑精神",并经过几年的探索,提出了一套以"民间"为理论基础的文学史建构;在"人文精神寻思"的讨论中,他一直用自己的思路和语言表达了对20世纪知识分子价值取向变化及历史命运的思考,其意义显然超出了启蒙的立场,努力探索知识分子在当代文化建设中新的圆通。与这三个方面密切相关则是他自成一体的"整体观"和"怀疑精神"的研究方法:所谓"整体观"是指他总是把研究对象置于文学史的大背景下加以整体的把握与考察;所谓"怀疑精神"是指他对既定的学术思路、学术框架。学术定论,总是抱有深刻的怀疑态度,以逆向的思维给以反省、质疑和否定,从而在破中求得新的创见。他正是运用"整体观"和"深刻的怀疑精神"完成了对如上三个方面的思考。所以探讨陈思和的学术思想及其研究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学术思想的独特意义,而且对20世纪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知识分子精神的重新建构有着不可忽视的启示意义。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探讨陈思和在文学史研究中所体现出的学术思想。



"文革"以后,中国的新一代学者在思想解放的潮流中,感受到了变革以往的思想观念和文学观念的迫切性,他们渴望创造,渴望一种新的文学观念和文化观念的确立,体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中就是在五四新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联系中,寻找到了某种契合点。他们在重新思考和评价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工作中,为中国新时期的文化建设注人了新鲜、生动的活力。他们对于新文化传统的每一次阐释,都连接着对当代文学和当代文化的思考,因此,以往的文学历史在他们的笔下呈现出了新的风貌,而这新的阐释又反过来作用于当代文学和文化,构成了当代人文极其重要的精神资源。
当一种新的文化观念、文学观念诞生的时候,必然要伴随着一场新的学术研究方法的革命,因为惟有新的研究方法才能承担和表现新的思想与激情。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当时文学界和学术界掀起了"方法热"的浪潮,各种各样的方法纷至沓来:控制 论、系统论、信息论等研究方法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人们试图运用这些新的研究方法冲破已成定势的思维模式,获得文学研究的广阔空间。这种探索的意义不能忽视,但由于这些新的方法大多移自国外,缺少现实针对性,不能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庸俗社会学方法形成抗衡,特别是在用这些新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国文学时暴露出了教条主义倾向和简单化弊端,这也是"方法热"持续了极短的时间就走向沉寂的主要原因。然而在中国20世纪文学研究领域,陈思和提出的"整体观"的研究方法却是一种行之有效、富有实践意义和创造精神的研究方法,其研究成果具体体现于巴金研究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书中。在陈思和看来,中国现代文学史从来就不是一个过去的文本,而是一门未完成的开放性学科,我们作为文学史中人,面对当代现实,都能够从正在从我们身上流淌着的文学史里寻找精神力量。正如他所说:"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构成了一个开放性的整体,惟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所发展的各个时期的现象,都在前一段的文学中存在着因,又为后一个阶段的文学孕育了果,它在同现代中国社会政治。 经济、思潮、文化心理等外部因素的不断交流中调节自身的规律,并以其自身规律的变化发展来适应这种交流,求得平衡的对应地位。又惟其是开放型的,这一整体将随着现代社会诸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元素渗入到它的运行轨道,并且任何一种新的元素一旦加人了这一整体,即被纳入到整体的有机结构中去,就会导致这个整体内部的一系列元素的重新估价。"(《中国新文学整体观·自序》)陈思和提出的这种新文学整体观的意义在于不仅打破了以往依附于政治观念的简单化思维方式,改变了以往人们所描述的文学史景观,为一些悬而未决的学术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而且带来了一种富有激情和探索精神的文学史观念,带来了整个文学史研究框架的革新。陈思和正是用这种"整体观"的研究方法,对"新文学与中外文学之间的关系"、"新文学内部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民间文化形态在新文学中的作用与意义"、"新时期文学与五四文学传统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新鲜、独到、深刻的见解,把与新时期文化建设及文学发展紧密相关的现代思想带进了当代生活中,为当代文学现象找到了变化的依据和精神依托,又在整体的联系中进一步确立了当代文学现象的位置、意义。譬如:他对于中国20世纪文学中现代主义的论述。现代主义文学因素在新时期文学中出现的时候,在文坛上引起了热烈的争论,肯定赞扬者有之,否定批判者有之,但缺少坚实的理论分析和文学史的判断。陈思和把这一当代出现的文学现象置于整个20世纪文学的整体联系中,分析了五四文学接受西方现代主义的途径、特点及其意义,进而分析了在新文学发展过 程中现代主义文学因素的命运,指出了现代主义之所以与中国新文学发生联系是由于其体现出的显著现代意识,具体于五四时期是现代主义所具有的反社会、反传统的特征,吸引了中国现代作家的注意。但由于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发展缺少坚实的文化背景,没有持续多久就走向衰弱。现代主义文学如果要产生深远的 影响就必须与中国民族文化相融汇,把现代主义融于民族文化之中,鲁迅与郭沫若的创作就是例证。在五四之后的30年代和40年代由于未能很好的处理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现代主义文学因素也就不可能再发生更多的作用(这一现象的出现当然也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相关)。陈思和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联系中,提出现代主义文学的如上问题,无疑对中国新时期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有着精到的理论说明,同时也指出了新时期中国文学中的现代主义只有与民族文化融汇才能具有恒久的生命力。这种理论分析不仅说明了中国新时期文学中的现代主义的意义、价值、发展方向,而且对于20年代的现代主义也进行了重新评价,从而拓展了新文学史的研究空间。由此也可以看到陈思和"整体观"的研究方法在20世纪文学研究中所具有的重要的实践性意义。
由上所述可以看到陈思和的"整体观"的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由当代回到过去、由过去走向当代的一个双向比较分析的过程,其立足点是当代,其目的则是文学史空间的拓展和人文精神资源的寻求与丰富。
随着20世纪中国文学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整体观"的研究方法显示出其坚实的力量和生命力。进人90年代以后,文学存在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家的写作立场、艺术表现形式似乎变得愈 来愈有个性特征,也就是说作家愈来愈从一种"共同的话语"世界中分离出来,努力去构筑自己的写作空间。陈思和极为敏感地把握住了这种变化,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联系中,提出了无名与共名的问题,试图用无名与共名来把握整个20世纪文学的变化和发展。他说:"当时代含有重大而统一的主题时,知识分子思考问题和探索问题的材料都来自时代的主题,个人的独立性被掩盖在时代主题之下。我们不妨把这样的状态称作为共名;而这样状态下的文化工作和文学创造都成了共名的派生。当时代进人比较稳定、开放、多元的社会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那种重大而统一的时代主题往往拢不住民族的精神走向,于是价值多元、共生共存的文化状态就会出现。文化工作和文学创造都反映了时代的一部分主题,却不能达到一种'共名状态',我们把这样的状态称作无名。无名不是没有主题,而是有多种主题并存。"从这样的理论基点出发,陈思和认为20世纪30年代和90年代的文学都是 "无名状态",而五四时期和80年代的文学则可称为"共名状态"。 他虽然认为90年代的文学并没有完全进人"无名状态",只是在一部分文学创作现象中发现着类似的因素,但他对于30年代文学的 描述测为我们理解90年代提供了一个参照系。他认为30年代的文学是无名状态下的文学,主要有如下特点:真正的无名产生于周作人所说的"王纲解纽"的时代,但无论30年代还是以后其他时代,中国大概还做不到,这里所指的是知识分子对社会发展的共同认识发生了动摇。"无名状态"下的知识分子是以个体来面对社会,他依然拥有独立思想和个人立场的权利,这也包括了个人对某种公共思想立场的选择权力。因为无名状态下没有共同的时代主题,文学创作无法缘外在的社会主题而成功,所以创作会朝语言艺术的本体倾斜。30年代与90年代的文学比较有哪些特点呢? 陈思和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思考中,为我们理解90年代的文学提供了一个参照系,这种思考不仅带来了对90年代文学的新认识,而且对30年代的文学也会产生新的评价,为文学研究进一步的深人提供了新的活力。在此,我们看到了"整体观"的研究方法在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所具有的作用,在今天的文学研究中是一种切实、有效的研究方法。



"整体观"的研究方法,不仅体现出"史"的当代性特点和大胆的、富有激情的探索精神,在文学历史的不同阶段上寻找研究对象的意义、特点、价值,而且体现出对"独特话语"的追求,用独特的话语和角度来表达对文学史的独特理解,以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学史观念。
20世纪文学所包含的内容是极为广泛和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启蒙与救亡、文学的社会责任与审美功能、传统的合理价值与个性的自由、现代文化的趋向与西方文化的影响等问题都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充满了矛盾,有着合理与不合理的冲撞。陈思和面对复杂的20世纪文学所具有的大胆探索精神,始终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原则之上,在各种与文学相关的问题的"整体"联系中,"解构"以往既定的学术观点,恢复被偏见扭曲了的历史真相,提出了 "启蒙的文学"与"文学的启蒙"、"人的忏悔"与"忏悔的人"、"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中国化过程、"中国新文学中的现实战斗精神"等有着深刻学术意义的观点,特别是他把如上问题置于整个20世纪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在各种社会思潮与文化思潮的联系中,分析彼此相长的演进过程,寻求当代文化的精神资源,揭示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独特规律。在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陈思和的"整体观"研究方法中所具有的"世界性"特征和对新文学内部各种因素之间关系的整体把握。他在从当代文化与文学中出现的新因素出发,追寻整个20世纪文学的发展过程时,对每一个具体问题 分析都是与世界文化思潮相联系、与具体时代背景下的文化特点相联系的,正是在这种联系中,他看到了西方文化、文学思潮在进入中国新文学时所发生的变异以及这种变异的意义,看到了在变异过程中现代文化思潮、政治思潮、文学思潮之间互相制约、发展的独特性特征,因此陈思和所理解的"新文学传统"就具有了与他人不同的内容,呈现出独特的思想个性,独特的话语表现形式,概括起来讲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超越启蒙传统的束缚,提出对文学本体的回归。整个20世纪文学与"启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五四新文学就是思想启蒙的结晶。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在80年代的思想解放潮流中,许多学者提出了"回到五四"、"回到鲁迅"等观点,这种呼唤"回归"的思想激情对于社会思想的发展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它不仅把新文学的"启蒙传统"在当代作了积极的延伸,而且把中断了的"启蒙传统"重新衔接起来。陈思和作为一个有着强烈当代性的思想者,他也充分重视"启蒙传统"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意义,然而他也清醒地意识到了单纯强调"启蒙的文学"有可能忽略文学本体的建构。由此他对"启蒙"作了新的解释,他认为"启蒙"应该包含两层意义:第一种意义是新文学用文体的变革来适应启蒙的需要(比如用白话通俗地传播新思想),以文学为手段,承担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启蒙工作;第二种意义是新文学的文体革命过程,用白话文建构起一种新的审美精神,在现代意义上重新界定何为文学。前者称为"启蒙的文学",后者称为"文学的启蒙"。回顾一下当代的现代文学史版本和80年代初的现代文学研究,"文学的启蒙"是被相对忽略了的,这种忽略本身导致了对文学本体的漠视,这对文学自身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陈思和提出五四时期两种启蒙并存,进而分析了两种启蒙在新文学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分析了两种启蒙彼此发展乃至衰弱的命运,认为"启蒙的文学"与"文学的启蒙"共同构成了新文学传统的重要内容。陈思和的这一观点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在于他把人的审美精神、文学本体从既定的"启蒙传统"中解放出来,作为他所理解的启蒙传统的一个侧面加以强调,并从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论证了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从史的角度来讲,他丰富了新文学的精神内涵,从实践的角度看,他提醒人们在进行社会启蒙的时候,不要忽略了文学本体的建设,客观地讲,这一观点对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发展是有推动作用的。80年代中期以后所出现的"文体热"所带来的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就与一批学者和评论家对"文学本体"的倡导有关,其中陈思和的声音是不能忽视的。
(2)超越西化与传统的对立,重新估定传统的意义。西方文化与传统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本世纪文化、文学发展过程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重大问题。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以激烈的反传 的姿态来进行新的文化重构的。在1985年兴起的"文化寻根"思潮中,作家阿城认为:五四运动在社会变革中有不容否定的进步意义,但较全面地对民族文化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加上中国社会一直动荡,使民族文化的断裂延续至今,因而主张要寻求民族文化之根。在同时期的另外一些观点则认为中国文化传统从整体来看是阻碍社会进步发展的,主张用西方文化来改造中国文化,倡导对西方文化思想的全面接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陈思和撰写了《中国新文学对文化传统的认识及其演变》一文,在充分肯定了五四文学反传统的意义之后,认为五四以来有两种思维形态制约着人们对传统的认识:①从社会进化论的原则出发,认为西方文化优于中国文化,中国要发展就必须用西方文化来改造中国文化;②在机械的中西文化比较中,得出中国物质上不如西方,但精神文明却是天下第一的结论。这两种思维形态都是简单和片面的,前者忽略了"文化形态"与"社会形态"之间的差别,后者却割裂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因此超越如上两种思维形态,站在更高的理论层面上去评价传统,不仅牵涉对整个新文学的评价,同时也是当时一个极富意义的实践性的理论命题。陈思和在系统地梳理了新文学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传统"的各种态度后,提出了"文化的最高形态是美的形态"的观点,从文学本体与审美形态的角度出,认为在20世纪科学发展而形成的世界现代意识的基础上,新时期文学对民族文化获得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并自觉地转化为 学形态,容纳到文学创作的基本审美特征中,这是自五四以来前所未有的。正是在这个基点上,陈思和超越了单纯从历史进化论的角度否定传统和单纯从"精神优势"角度否定西方物质文明的观,也就是说超越了"西化"与"传统"的对立,在"美"与文学本体之中,找到了重新评价传统的基本尺度,获得了对传统的重新认识。联系目前的文学创作实践来看,这实际牵涉了如何"创造"本民族的文学这一重大问题。新时期文学走过了十几年的路程,可真正具有现代意识和民族个性的文学作品到底有多少呢?陈思和的这一观点,会给我们以应有的启发。
(3)超越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端,使新文学传统包含了现代主义的精神和现实主义的精神。将现代主义精神作为新文学的传统是被研究者所忽略了的一个话题。这是没有充分地意识到五四文学的特点、文化背景和广泛的世界性联系的结果。陈思和在《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仟悔意识》一文中,分析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 "忏悔意识"的特点之后,提出了现代社会思潮中两种不同的忏悔意识:一种是以托尔斯泰等人为代表的"忏悔的贵族";另一种是以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代表的对"人欲"的忏侮。陀氏对"人欲"的忏悔为后来欧洲现代主义思潮中关于人的自身认识开了先河。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认识并没有导致人们对自身的绝望,而是在更合乎实际的状况中认识了人的本来面目,重新确立了自我的价值和地位。这就是为什么西方现代社会中,在颓废的精神现象的泡沫底下依然存在澎湃奔涌的人性激流的原因。在中西文化大交汇的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下,西方现代主义所具有的强烈的"人的忏悔"意识,对于五四时期的新文学作家来说是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的,借助于这种忏侮意识不仅清醒地认识到了人自身的局限和价值所在,并且清醒地认识到了反封建的目标所在。正如陈思和在分析鲁迅的《狂人日记》时所写到的:"他(指鲁迅)以嘹亮的呐喊声冲破了中国人在自我认识上的蒙昧状态,使人们看清了自己的面貌与自己的灵魂。"《狂人日记》"第一次对人的全部道德价值提出了深刻的怀疑,对于人应该怎样从原始祖先遗留下来的兽性本能中摆脱出来,以适应现代文明的要求,发出了震颤人心的呐喊。"狂人对于"吃人"所感到的深切痛心,正反映了人对自身恶行的深刻忏悔。这是建立在进化论的基础上对"人类原罪"的认识,深深地烙上了现代意识的印记。在这里,我们看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忏悔意识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现实战斗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所谓"现实战斗精神"就是作家"紧张地批判社会现状,热忱地干预当代生活的 战斗态度"。两者的融合使现代作家对现实的关注和对人自身的关注更加具有了丰厚的内涵和力量。"现实战斗精神"是中国新文学的传统,也是新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所具有的基本精神。陈思和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差异中,从中国新文学的特殊背景出发,发现两者的联系,指出现代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精神同是中国新文学传统中至为重要的内容,对于我们全面理解新文学传统 精神资源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从如上论述可以看到,陈思和用"整体观"的研究方法所提出的问题和所理解的新文学的传统是有独特的思想个性的。这种个性正是他的魁力所在,并且这种魁力在目前的文学发展中仍然发生着影响。



陈思和与王晓明在1988年联袂提出了"重写文学史"的命题。 这一命题的提出所体现出的是一种强烈的怀疑精神。从具体的研究方法意义看,怀疑精神就是一种证伪,就是破除一些既定的观念,还研究对象以本来的面目。这种怀疑精神和证伪工作一直是 陈思和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从研究巴金开始,他的每一个学术研究课题都体现出"证伪"的胆识和激情,与他的"整体观"研究方法共同构成了其学术研究的主体个性。
"重写文学史"是一种证伪,在"重写"的过程中,研究主体的自由精神、想象空间、思想激情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具体表现在陈思和学术研究中就是对巴金研究的新思路和"民间"理论的提出。在巴金研究中,陈思和提出了许多有广泛影响的观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在1994年提出要改变巴金研究的思路,认为巴金研究不能满足于把巴金归纳到所谓时代主流模式里去(诸如谈巴金的爱国主义、反帝反封建等),也不能停留在"广场上的知识分子"的意义上谈人格力量,而是应该回到巴金自身及其所处的时代。因而陈思和认为30年代巴金的意义不在他的思想作品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启蒙的战斗激情,恰恰是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对中国命运的多种可能的选择和尝试;同时也还展现了现代知识分子的价值趋向从"广场"向"岗位"转化时的痛苦而复杂的心态。这种观点自然包含有一个当代学者的当下思考,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出一个当代学者"证伪"的怀疑精神,这种怀疑精神在陈思和用"民间"理论重新解释抗战以来的中国文学史的学术研究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
陈思和以政治权利话语、民间文化形态、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为三大板块,重新整合抗战以来的中国文学史。这种学术研究角度的变更,一方面拓展了理论视野,为文学史研究提供了新的领域;另一方面也潜在地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在当下时代对民间文化形态的某种认同,在认同中获得更为实在、广阔的思维空间。
陈思和提出的"民间"概念是指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已经出现,并且就其本身方式得以生存和发展,并孕育了某种文学史前景的现实文化空间。它主要有两层意思:第一是根据民间自在的生活方式的向度,即来自中国传统农村的村落文化的方式和来自现代经济社会的世俗文化的方式来观察生活、表达生活、描述生活的文学创作视野;第二是指作家虽然站在知识分子的传统立场上说话,但所表现的却是民间自在的生活状态和民间审美趣味,由于作家注意到民间这一客体的存在,并采取新生的平等对话,使这些文学创作中充满了民间的意味。当陈思和从这样的学术立场出发,在政治权利话语、知识分子精英意识与民间文化形态的相互渗透。相互对峙的具体联系中,来描述文学史的演进历程时,我们看到文学史已不是以往在政治意识形态指导下,把民间文化形态、精英文化意识纳人政治权利话语中带有专制色彩的一元景象,而是变得丰富多彩,许多既成的结论发生了变化,许多被遗忘了的文学现象被重新发现。譬如:赵树理小说的创作悲剧。赵树理作为一个民间文化形态的体现者,他既被政治权利认同,得到"经典性"的重视,又因其能被政治完全认同的"民间性"特点而遭到排斥,陷人创作的苦闷中。赵树理作为一个代表为我们理解40年代以来的文 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再譬如:50年代以至样板戏、新时期小说创作中的"民间隐形结构",则提醒我们"民间形态"是不会轻易从文学创作中消失的,它构成了文学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线索,"民间"在文学史中的意义在此凸现出来。
陈思和的"民间"理论就我粗浅的理解主要包含着这样几个内容:(1)是民间的客观存在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包含着民间的生活方式和民间已积淀为客观存在的民间精神;(2)是文学创作主体的民间精神。这两种精神是有区别的,前者没有经过"知识分子的心灵"观照,因而具有国家权利控制相对薄弱、自由自在的审美风格。独特的藏污纳垢、精华与糟粕共存的特点,而后者的民间精神则与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发生联系(即使作家沉入民间文化之中,个体的精神恐怕也难以完全融合),因而其价值取向是相对明晰的,其审美特征也带有个性特点,这也正是表现民间生活的作家其作品风格却有差异的原因所在。为了区别这两种精神,我们把后者称为"人间情怀"。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文学创作实践中,我们看到民间文化形态、政治权利意识形态、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之间的所有联系和对峙,都是通过作家的"人间情怀"表现出来的,它作为由民间文化形态到文学作品的完成的中介环节,集聚了选择的痛苦、压抑的苦闷、认同的快乐,这一点陈思和已在《鸡鸣风雨》中作了精彩的阐释。那么,"人间情怀"包括有什么样的内容呢?首先是对于民间生活和民间精神的认同,也就是陈思和所说的以民间文化的方式来认识生活、表达生活、描述生活;其次是对于人类生存过程的关注和具体生存形态的关注与理解,这是作家对于民间生活精神的独特思考个性所在,也是作品所可能达到的精神高度所在。抗战以来作家感受到某种创作苦闷正是由于这一层面被政 治权利话语强行纳人到自己的话语系统中所导致的结果。
陈思和的"民间"理论意味着对人的个性、创作个性的充分尊重。因为"民间"是相对自由、广阔的,作家回到民间,就是回到了自由,选择什么、表现什么,都由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理解所决定,正是在这里,我们看到这一理论将会对世纪之交的文学乃至下一世纪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预示了一个诱人的文学史发展前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作家面对启蒙话语的失落和商品经济的冲击,已无法把自己的内在精神借助于政治意识形态的支持全部表现出来,两者之间已失去了80年代那种某些程度的默契,这种情景恐怕要存在很长一段时间。那么,作家的创作很可能就要走向民间,或者站在传统知识分子的立场上说话,但表现的却是民间自 在的生活状态和民间审美趣味;或者借助于民间文化的内容,用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加以改造以表现自己的情感世界;或者把自己消融于民间之中,以民间文化的方式来观察生活、进行创作

还原民间(论文集) 台湾东大图书出版社1997年
黑水斋漫笔(随笔集)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初版
陈思和自选集 广西师大出版社1997年初版
新文学传统与当代立场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初版
主编丛书
世纪回眸人物系列(15种) 上海文艺出版社
火凤凰新批评文丛(12种) 上海学林出版社
火凤凰文库(24种) 上海远东出版社
火凤凰青少年文库(90种) 海南出版社
逼近世纪末小说选(5册) 上海文艺出版社
逼近世纪末人文书系(10种) 山东友谊出版社
逼近世纪末批评文丛(7种) 山东友谊出版社
著名论文
2000年前
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转型期的三种价值取向 上海文化 1993年1月
现代出版与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 复旦学报 1993年第3期
关于人文精神的独白 见犬耕集 写于1994年2月
上海人、上海文化和上海的知识分子 上海文化 1994年第4期
艺术生命力在民间 文汇报 1994年7月24日
结束与开端:巴金研究的跨世纪意义 见犬耕集 写于1994年7月
逼近世纪末小说选(卷一)序 见犬耕集 写于1995年1月
良知催逼下的声音——关于张炜的两部长篇小说 部分见于1995年7月16日文汇报
民间和现代都市文化 上海文学 1995年第10期
现代都市通俗小说与民间立场 上海文学 1995年第10期
关于张爱玲现象 上海文学 1995年第10期
知识分子进入都市民间的一种方式 上海文学 1995年第10期
当代都市文学创作中的民间形态之一:现代读物 见犬耕集
关于编写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的几个问题 修改于1995年8月
“无名”状态下的90年代小说——答小说界编辑问 写于1997年1月
对“无名”状态的再思考——答作家报记者问 写于1997年3月
我往何处去——在早稻田大学的学术演讲 见犬耕集
2000年
东亚细亚的现代性与20世纪的中国 东方文化第1-2期
凤凰·鳄鱼·吸血鬼 南方文坛第4期
--试论台湾文学创作中的几个同性恋意象
解严以来台湾文学研讨会论文集
遥想张元济 当代作家评论第2期
现代都市的欲望文本 小说界第3期
--对七十年代出生女作家的一点思考 人大资料影印第5期
五四精神的重新凝聚(合作者:宋明炜) 文艺争鸣第3期
多民族文学的民间精神(合作者:刘志荣) 中国文学研究第2期
重新审视50年代初中国文学的几种倾向 山东社会科学第2期
人大资料影印第8期
2000年中国年度文论选
50年代民间立场的曲折表达 辞海新知第5期
--重读赵树理的名著锻炼锻炼
我对当代文学史的基本看法 杭州师范学报第5期
巴金的意义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第4期
复印报刊资料现当代文学2001年第1期
三论鲁迅的骂人 收获第6期
试论90年代台湾文学中的海洋题材创作 学术月刊11期
给知识以生命--陈思和教授访谈(访谈) 学术月刊11期
2001年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的世界性因素的几点思考 中国现代文学第20期
韩国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1,6
世纪之门谈无名 山花第2期
试论90年代文学的无名特征及其当代性 复旦大学学报第1期
人大资料影印第4期
体味旧时民间出版的兴衰 文汇报2月17日
关于杨扬的文学批评 南方文坛第2期
编写当代文学史的几个问题 郑州大学学报第2期
人大资料复印第5期
新华文摘第5期
漂浮到大上海的浮萍 台湾 联合报·读书人周报4月23日
世界日报副刊5月11日
读阎连科的小说札记之一 当代作家评论第3期
漫谈大山里的文学 当代作家评论第3期
新时期文学概说 平顶山师专学报第3期
有科学精神的人文和有人文精神的科学 粤海风第4期
我的人文观江苏人民出版社9月
以启发引导来唤醒心灵深处的良知 教育参考第7-8期
莫言近年小说创作的民间叙述 钟山第5期
——莫言论之一
人文教育的位置在哪里 中国教育报 9月6日
社会科学第6期
海派文学的两个传统 台湾联合文学第6期
上海文化第1期
2002年
我们如何面对新世纪的文学 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2期
试论阎连科的〈坚硬如水〉中的恶魔性因素 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4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11期转载
欲望:时代与人性的另一面 文学评论2002年第6期
论海派文学的传统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4期转载
莫言近年小说创作的民间叙述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3期转载
惊心动魄的审丑艺术
——乌鸦讨论主持人的话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纪念张钧 南方文坛第3期
赵景深先生一百岁 香港文学9月号
文学能否面对当下生活 文汇报5月11日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6期
守望着文体与技术 文学报5月9日
芳草天涯,步步是围城 文汇读书周报3月29日
给王晓明先生的一封信 中华读书报6月12日
诗意化的散文 台湾中国时报4月21日
面对琐碎的日常生活
——王安忆的新作上种红菱下种藕 台湾中央日报副刊6月17日
陈思和特辑 日本文艺杂志蓝总7、8合刊 9月出版
包括以下文章(均为日语译文):
1、中国当代文学史 前言 木村泰子译
2、巴金的意义 燕子 译
3、我们的抽屉——试论当代文学史(1949-1976)的“潜在写作” 郭明辉译
2003年
知识分子转型与新文学的两种思潮 社会科学 2003年第1期
著作获奖情况:
中国新文学整体观
1990年获全国首届比较文学优秀图书一等奖
1994年获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
1992年获华东地区政治理论优秀读物一等奖
鸡鸣风雨
1996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三等奖
陈思和自选集
1998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
民间的沉浮(论文)
1998年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0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三等奖, 教育部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试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性,《复旦学报》2005年第6期,获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文学,论文类)
编年体文集
《笔走龙蛇》(1988-1989年文学评论集)台湾业强出版社1991年初版,山东友谊出版社1997年修订版
《马蹄声声碎》(1990年文论、散文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初版
《羊骚与猴骚》(1991-1992年随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初版
《鸡鸣风雨》(1993年文学论文集)上海学林出版1994年初版
《犬耕集》(1994年论文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初版
《写在子夜》(1996年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初版
《豕突集》(1995年随笔集)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初版
《牛后文录》(1997年随笔集)河南大象出版社2000年初版
编著
大型丛书《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1年卷)共10卷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解读巴金》(与周立民合编)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巴金:新世纪的阐释》(与辜也平合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开端与终结》(与章培恒合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
主编教材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初版
《20世精品·现代文学100篇》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初版
《20世纪中国文学精品·当代文学100篇》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初版
《谈虎谈兔》(1998-1999年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初版




思海代表作品
思海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话剧演员,他的代表作品丰富多样。在话剧领域,他曾在《雷雨》中扮演深情复杂的周繁漪,诠释了一段深刻的情感纠葛;在《翠花上酸菜》中饰演的小叶角色则展现了他的喜剧天赋。在《骆驼祥子》中,他化身坚韧的虎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经典剧目《茶馆》中,他饰演的王小花角色...

《古朗月行》全诗及意思。
【作品原文】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作品简介】《古朗月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借乐府古题创作的一...

与闲听落花类似的作者
匪我思存是一位知名的网络作家,她的作品以言情小说为主,其中穿插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与闲听落花相似,她的文字优美且富有诗意,能够深深打动读者的心。例如,她的小说《东宫》以古代宫廷为背景,讲述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其中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和情感的传递,与闲听落花的作品有...

求一首关于思念的现代诗
源于那个与你邂逅的夏天 凉亭内 池塘边 避雨相逢把手牵 你那灿烂的笑容 如玉似月 你那一袭白衣 似莲如云 你那动听的声音 如琴弦弹奏 从此千万次的问候 无休无止 诗歌二:《月夜思故人》 作者:吴爱香 今夜 当月亮升起的时侯 那轮唐朝的明月 还在窗口 探视我不倦的阅读你喊着我的乳名与我相认 ...

题临安邸全文意思
《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全文的意思是: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暖洋洋的春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作品原文】...

赵露思和白鹿合作过吗
赵露思和白鹿介绍 赵露思,女,1998年11月9日出生于四川成都,毕业于台湾明道大学,中国内地演员。2016年参加网综《火星情报局第二季》。2017年在影视《萌妻食神》《凤囚凰》《缝纫机乐队》中出演女配角,随后开始担任电影《西游之净坛使者》和网剧《哦!我的皇帝陛下》《最动听的事》《青囊传》等作品...

...1979)》详述了哪些中国作家的文学思想和作品?
曹禺的戏剧才华,洪深的现实主义探索,冯乃超和冯至的现代主义追求,巴金的深情叙述,以及老舍的京味语言,都在这部著作中得到了生动展现。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不仅是对中国文学历史的一次全面回顾,更是中西文学交流与碰撞的生动见证,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独特的见解,为理解这段文学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登大雷岸与妹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的书法作品以清丽流畅、工整美观著称,被誉为“谢朓书”。4、绘事成就:谢朓的绘画作品也颇受好评,他的画作注重写实,富有生活气息,体现了他的个性和情感。5、思想成就:谢朓的思想也具有独特之处。他在哲学、伦理、政治等方面都有所思考和探讨,提出了一些具有启示性的思想观点。

求外国文学名著的作品名和作者
作品表现了 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出版后己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80多种文字。《汤姆叔叔的小屋》,又译作《黑奴吁天录》和《汤姆大伯的小屋》,作者是美国女作家比彻·斯托夫人(1811—1896)。比彻·斯托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曾经做过教师。她在辛辛拉提市住了18年,与南部蓄奴...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诗句意思和红胜火绿如蓝的意思
【诗句意思】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出自】《忆江南·江南好》【作者】唐代:白居易

皋兰县13743361610: 陈思和写过什么文学作品吗? -
臧亲康宝: 著名学者,执教于复旦大学,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其文学研究与自己对世界的态度相融合,是我最喜欢的理论家之一.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博士点导师,复旦大学人文学...

皋兰县13743361610: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 世界文学史
臧亲康宝: 没有什么正版之说,每个学校用的版本都不一样. 中国古代文学史现在用的最广泛的是袁行霈先生的版本,一共四册. 中国现代文学史,用的最广泛的应该是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编写的《现代文学三十年》一册 中国当代文学史,目前流行版本...

皋兰县13743361610: 王家新的《帕斯捷尔纳克》解读 -
臧亲康宝: 诗作《帕斯捷尔纳克》被人教社选入高二语文读本. 自1990年写作《帕斯捷尔纳克》到后来旅欧期间写作《临海孤独的房子》、《卡夫卡》、《醒来》等,王家新在中国诗歌界的影响逐渐增大.这些流亡或准流亡的诗人命运是他写作的主要源...

皋兰县13743361610: 80后中最年轻的写手是谁? -
臧亲康宝: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先锋小说“开山人”马原选编的《重金属——80后实力派五虎将精品集》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不久,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当代文学史》主编陈思和教授将在他主编的《上海文学》上推出“五虎将”李傻傻、胡坚、...

皋兰县13743361610: 《笑口常开与相声艺术》的作者是陈思和吗 -
臧亲康宝: 《人文知识读本》主编:陈思和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章 让心灵向美和艺术敞开第15节 笑口常开与相声艺术陈思和简介 http://comic.sjtu.edu.cn/tw/20060424/

皋兰县13743361610: 说说巴金创作的两大思想核心的体现.最好是结合巴金的作品 -
臧亲康宝:[答案] 一.政治批判 政治批判是巴金批评领域中第一个比较成系统的话语模式.在今天看来,这种批评显得是那么的教条甚至血腥,... 人文批评与政治批判针锋相对,认为巴金作品的主导思想在于反封建主义和个性解放.巴金的作品形象地表现了封建专制主义...

皋兰县13743361610: 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和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有什么区别 -
臧亲康宝: 当代文学是教材最五花八门的一科,因为它的历史短,很多问题没有所谓“定论”或者权威之说. 个人觉得洪子诚那本对你的影响不会很大,因为他的叙述过于简略,有助于总体上把握文学走向和流派,大体翻几遍即可,实在没有什么好深入记...

皋兰县13743361610: 对巴金小说的总体评价 -
臧亲康宝: 在我心目中一直有两个巴金的形象:一个是《雾》《雨》《电》《家》《春》《秋》《寒夜》的作者——小说家形象的巴金,他代表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对中国文坛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另一个是作为觉醒者、忏悔...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